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数13次中华文化的大浩劫

中国自古以来泱泱大国,文化一脉相传。而文化相传主要就是靠的图书典籍。

迄今为止,中华文明是这个蓝色星球上唯一没有断续文明。而没有断续的原因就是我们有以图书典籍为根基而代代相传的文化。

当我们现在为自己的伟大文化而自豪的时候。其实,在绵延几千年的时间里,由于朝代的更迭。我们的中华文化遭遇了13次的灾难。而这些灾难,险些就葬送了我们的中华文明。

第一次就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虽然现在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有不同的解读。但是焚毁了相当数量的图书典籍是不争的事实。不管他们是什么类目!

《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这一次的焚书,使刚刚经历了中华文明史上第一次文化百家争鸣的局面遭到了巨大的打击。

当时的秦王朝出于统治的需求。限制了除法家以外各家学说的发展,毁掉了相当数量的先秦典籍。导致后世对先秦上古的研究基本上处于摸乌龟的状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竹书纪年》与太史公的《史记》里边的记载差异。

但是这第一次文化浩劫与后世的文化浩劫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对中华文明的意识形态的形成起到了统一的作用。虽然说我们损失了相当数量的先秦上古资料。反过来讲,如果没有这一次的焚书统一意识形态,那么现在的中华文明就会像西方一样,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也就是说,这一次的焚书导致的最好的结果就是从此中华文明形成了大一统的思想。

第二次是两汉之交的王莽之乱。

在这一次十几年的战乱之中。中国第一部官修目录和第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被焚毁。

《七略》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以此为基础写成

第三次是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

董卓麾下的西凉兵对文化的理解相对中原是非常的匮乏的。所以在进长安进洛阳的时候各种图书典籍就已经被不同程度的损坏。最后在18路诸侯的讨伐下迫于形势移都长安。一众野蛮的凉州兵把“章册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则制为滕嚢”席卷而去。而对于带不走的则是一把大火。连传国玉玺也葬在火中。

此情此景,把个看在眼里的王允心痛的。但是形视比人强,只好一面委曲求全面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收集遗弃的布帛汗青,好不容易收集了几十车。但是洛阳至长安的路途太遥远,加上兵荒马乱,途中就又遗失了一半。

好不容易到达了长安,除掉了董卓。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政策的失误导致凉州兵的反乱长安。在一场场的战火之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到达长安的图书典籍焚毁殆尽。

第四次自西晋的“恵怀之乱”。

说起恵怀之乱,估计好多人都不知道。但是说起西晋了八王之乱和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就大众所知了。

第五次是西魏军队入郢

公元554年西魏军队在杨坚的父亲杨忠的率领下攻破南梁都城江陵,作为文化巨匠的梁元帝萧绎自焚古今图书14万卷。死前剑砍梁柱还不惭的感叹“文武道尽”。

这一次的文化毁坏也是相当的严重的一次。因为之前的毁坏,基本上是在中国的北方。而南方基本上没有遭到很大的破坏,这一次把传承于江南的文化典籍基本上毁坏殆尽。其破坏力不亚于秦始皇焚书!

第六次是隋末的大业之乱。

隋末唐初的动乱被小说家演绎的荡气回肠,精彩万分。可是各路军阀纷争攻城掠地,藏于长安嘉则殿的37万卷典籍和藏于东都洛阳37000余卷典籍都被焚毁殆尽。

据史料记载,后来唐王朝平定了王世充。收集到了八千余卷的隋朝典籍。但是在运往长安的途中船覆“尽没于水”

第七次是安史之乱。

唐王朝自立国以来十分重视图书典籍的收藏。到安史之乱前东西两都 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渔阳兵起,两都倾覆,尺简不存

第八次是唐末的广明之乱。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各帝王重新收集典籍,眼见四库图书又堪堪齐全,偏偏这时来了个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四库典籍尽毁于战火。

第九次是北宋靖康之难

两宋的文化空前繁荣,图书典籍数不胜数。1127年,金人攻破汴梁,俘虏了包括徽钦二宗在内的皇家后宫宗室,图书典藏“尽为金人辇载以去”

第十次是南宋末年的临安陷落

就是1279年伯颜攻破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六万余卷各种典籍被伯颜尽数捆载而去。

第十一次是1860年的 英法联军。

第十二次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

这两次外患作为都城的北京都被攻破,公私藏书被掠夺而流失海外的不计其数。举世瞩目的《永乐大典》也在这一时期散失,成为了永远的遗憾。

第十三次就是日本的侵华战争。

13年的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占领了中国一半以上的土地。文物古迹图书典藏更是掠夺的重点对象。

这就是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明13次的文化劫难。可以看到,作为文化文明载体的图书典籍更是厄运众生。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会造成大量的图书典籍的损失,一个人从婴儿到长大成人相当的不容易,一个文明的成长也是如此。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宋朝以前的图书典籍主要是由世家大族流传的。在纸张和印刷术没有大发展的前提下文化知识的载体图书典籍一般人是拥有不了的。因为太难太贵了,只有世家大族才可以支撑。这也是在宋朝以前的朝代更替之中官方的图书典籍遭遇毁灭性的毁坏之后,还可以流传大部分的典籍的主要原因。

而唐宋更替之际世家大族分崩离析,之后的印刷术空前发展使得图书典籍可以大规模的生产流转。使普通平民也可以拥有书籍使得图书典籍有了更大的生存可能。再次遭遇朝代更迭战乱虽然没有世家大族的传承。但是由于保存基数大所以也可以流传相当部分。

而现代的存储技术更加的多样化,图书典籍可以以更多的形式得以保存。

天佑中华。希望以后再也没有第14次文化浩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安万年】之一百九拾八: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未央宫的天禄阁与石渠阁
为藏书文化鼓与呼 (吴建中)
什么是“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被阉割的文化,中国历史上书籍经历的十次浩劫是哪些?
揭秘玛雅文化: 高度文明的浩劫, 怀疑是外来文明
盘点历史上中华文明的三大浩劫, 险些就被灭族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