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阳明病正确解读之阳明正治、从治等法门,及阳明对三阴的重大关系

《伤寒论》条文: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这句话后面应该直接接“栀子豉汤主之”。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这三段所出现的症状,是因为“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没有用栀子豉汤,而用其他方法胡乱医治所造成的结果,针对这种错误治疗造成的结果,也用栀子豉汤。张仲景把“栀子豉汤主之”放在最后一句,是省文法。

这就造成后人认为栀子豉汤为汗下后的救逆之剂。如果以持有这种观点,那么汗下之前的症状——“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用什么方法治疗呢?

我们要明白,咽燥口苦,腹满而喘,是阳明里热;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表热。由于阳明之热从内达表,所以里症为重,所以这个条文所表述的病症顺序为:里症列表症之前。用栀子以清里热,则表热就会得解;用香豉以泻腹满,那么身重得症状就会消除。后人不能从书中寻出阳明之表的用意,于是引用《黄帝内经·热病论》:目痛鼻干不得卧以当之,用这句话来解读经文;如果不明白仲景阳明治表的方法,就会错误的用治疗痘科疾病的葛根升麻汤;这是不明白《黄帝内经》论热病的原由,只是阐发明阳明经病的一个方面,而张仲景阳明一经的立法,是阳明经内外症治的主要治疗方法;而且用葛根升麻汤治疗“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是对于《黄帝内经·热病论》“目痛鼻干”这句话没有弄清楚,“目痛鼻干”是阳盛阴虚,依法应该滋阴清火,但是用葛根升麻汤则是通过汗出来透出体内之毒,这就导致原本阳盛阴虚的症状加重,上而鼻衄,下而便难,这种治疗方法无异于引邪入内。

我们要明白,风寒之表,则用麻桂治疗。如果是内热之表,倘若荆芥、薄荷等,都足以造成亡津液而成胃实之症。具体要看治疗的人如何配伍了。

治阳明之表热有三法∶热在上焦用栀豉汤吐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不会出现胃家实;热在中焦,用白虎汤清之,胃火得清,不会出现胃家实;热陷下焦,用猪苓汤利之,火从下泄,不会出现胃家实。要明白治疗阳明表热,就是先治其里。这三个方自都是润剂,所以可以存津液而不令胃家实。后人因为遵循过去错误的方法用升麻葛根,是没有弄清楚仲景治阳明表症的方法。

太阳主表,以心胸为里,所以用辛甘发散之剂,助心胸之阳,开玄府之表,不可以用苦寒之剂,避免伤害上焦之阳,所以宜汗而不宜吐。

阳明主里,以心胸为表,当用酸苦涌泄之剂,引胃脘之阳,开胸中之表,不当用温散之剂,以伤中宫之津液,所以法当吐而不当汗。

阳明当吐而反行汗、下、温针等法,以致心中愦愦、怵惕、懊 、烦躁、谵语、舌苔等症,但这些症状让然没有偏离阳明之表,是栀子豉汤症。

太阳当汗而反吐,便见自汗出,不恶寒,饥不能食,朝食暮吐,不欲近衣,欲饮冷食等症,此为太阳转属阳明之表,也是栀子豉汤症。

阳明以胃实为里,不仅仅是发热、恶寒、汗出、身重、目痛、鼻干等症状为之表,一切虚热,如口苦、咽干、舌苔、喘满、不得卧、消渴而小便不利,凡是在胃之外的,都归属阳明之表。但胃口之热,是胃家实。所以,栀子豉汤为阳明解表之圣剂。

按伤寒脉浮,自汗出,微恶寒,是阳明表症;心烦,小便数,脚挛急,是阳明里之表症。这时用栀子豉汤吐之,则胃阳得升,恶寒自罢,心烦得止,汗自然就不出了;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小便自利,其脚自伸。如果反用桂枝发表,就会造成亡阳,其咽中干、烦躁、吐逆,是栀子生姜豉汤症。只因为亡阳而厥,急当回阳。其改用甘草干姜汤,阳复后,仍然需要用芍药甘草和阴,稍与调胃承气以和里,皆因先时症状没有用栀豉,如此挽回,就需要费一些力气了。

按仲景所说“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鞭,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桂枝证不可以言之凿凿一定为太阳中风。凡是恶风、恶寒、发热而汗自出者,无论太阳、阳明、中风、伤寒,都是桂枝症。太阳病,头项强痛,而此云头不痛、项不强,便非太阳症。

《黄帝内经》曰∶“邪中于膺,则入阳明。”这里说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是阳明受病毫无疑问。

虽然外症象桂枝,但是病在胸中,不在营卫,便不是桂枝症。所以立瓜蒂散之方,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在上者因而越之也。

这句话,仲景没有把阳明病加在病症之前,是因为这个症状与胃实无关,并且没有呈现出不恶寒的病情。

上越、中清、下夺,是治阳明三大法;发汗、利小便,是阳明经两大禁。

对于风寒初入阳明之表,就用麻黄桂枝发汗,这是为了急于除热而存津液,与急下之法的用意相同。若脉浮烦渴,小便不利,用猪苓汤利小便,也是用以清火而存津液。同时又提到:汗多者,不可与猪苓汤。要知发汗利小便,是治阳明权巧法门,并不是正治法。

阳明之病在热实,应当没有温补法。但是对于食谷欲呕,条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这里食谷欲呕是胃口虚寒,所以不主内热。然胃口虽虚,胃中犹实,仍不失为阳明病,与吴茱萸汤散胃口之寒,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从这个条文我们可以了解到,温补是阳明之从治法。若胃口虚热者,用白虎加参,这说明阳明也有凉补法也。此二义又是治阳明权巧法门。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矣。”

阳明为三阴之表,所以三阴皆看阳明之转旋。三阴之所以不受邪,全凭借胃为三阴外在的屏障。胃气和则能食不呕,所以邪自解而三阴不病。

胃阳虚,邪始得入三阴。所以太阴受邪,腹满而吐,食不下;少阴受邪,欲吐不吐;厥阴受邪,饥不欲食,食即吐蛔。若胃阳亡,则水浆不入而死。

要知三阴受邪,关系不在太阳少阳,而全在阳明。阳明以太阴为里,是指牝藏而言;太阴亦以阳明为里,是指转属而言。肾者胃之关,水者土之贼,所以三阴亦得以阳明为里。

三阴为三阳之里,而三阴反得转属阳明为里,是因为三阴皆得从阳明而下,而阳明又是三阴经实邪的出路。既作为三阴之表以御邪,又作为三阴之里以逐邪,阳明对于三阴而言关系重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希恕讲伤寒论(42---82条)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之49~105
胡希恕讲伤寒论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伤寒来苏集学习(二)
检方歌诀
伤寒论 第206条诸家解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