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六年后,再读《文化苦旅》,我读懂了余秋雨的处世哲学

读过最早版本的《文化苦旅》的朋友们,都已经上了年纪了。十六年前,我初读《文化苦旅》,被那从文字中浩浩汤汤奔腾而来的历史文化气息给震撼住了。

遗憾的是,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很快就被冲淡了。原因有两个:

一、有一次,我在书店看到了一本叫做《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辩》的书。这本书是批判余秋雨文中的常识性错误的,很厚的一本书。

我当时翻看了几页,发现《文化苦旅》确实存在不少毛病。《文化苦旅》在我心中的印象便打了折扣。

二、后来,我陆陆续续在网上看到了很多诬陷和诽谤余秋雨先生的文字,很多都是不堪入目的。比如,有人借“有一个妓女的手提包里有他的《文化苦旅》”这件事,大做文章,引起了全国对余秋雨的讪笑。

我当然不会荒诞到去相信这些风言风语。怎么可以根据读者的地位去批评作家的作品呢?我虽然不信谣言,但也相信“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句话。余秋雨先生在我心中的形象也多多少少打了折扣。

十六年后的一天,我在逛书店的时候,看到了新版的《文化苦旅》。翻开比旧版厚很多的书本,我先读了《旧版小记叙》,里面有点陌生的文字勾起了我的一丝回忆。

接着,我又读了《新版小叙》,没想到这些年来《文化苦旅》已经成为上海读者心中“三十年来影响最大的一本文学书”。不仅“全国文学书籍十年排行榜前列”有它,“全球华文书籍十年排行榜前列”也有它,就连台湾地区都发行了几十万册。

我当时的感觉就像余秋雨先生在序文中写的那样,“我就像看到一位疲惫不堪、浑身黑腻的回家苦儿,不禁有点鼻酸。”

同时,我又感到很惊喜。因为“浪子未死、气场未绝”“一路伤痕斑斑,而身心犹键”。

我买下了新版的《文化苦旅》,带着十多年积累的疑惑,重新审视它。读完后不仅以前的那种咄咄逼人的历史文化气息还在,而且我还从中读懂了余秋雨先生的处事哲学——三个“无”,无避、无迎、无应。

读懂这三个“无”,比以前只着眼书里的历史文化气息更让我眼界大开、心胸大开。

1、无避:该来的、不该来的总会来,不要逃避,从容面对

读过《文化苦旅》的第四部分“人生之旅”中的《谢家门孔》、《巴金百年》、《佐临遗言》、《寻石之路》、《文化之痛》这几篇文章,我对余秋雨以及他的良师益友们在特殊年代的特殊经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经历是避无可避的,他们挺了过来。

让人意外的是当余秋雨辞去工作、没了权力背景的时候,有些人冒了出来,铺天盖地的诋毁他。南方一家著名周报甚至二十年来锲而不舍地编造他的生平。

余秋雨问这家报社的社长:“今天请你告诉我,哪一句是真的?一句,只要一句。”造谣者一句也回答不上来。

世事无常,一切都会发生,没法预计,没法预防,不如平静接受,从容处理。余秋雨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对自己遇到的一切灾难、冤屈、诽谤,都采取“无避”的态度。

“无避”的态度是在接受这个既正常又不正常的世界,是在处理既正常又不正常的人间。

避祸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可是逃避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使人变得懦弱。

“无避”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本能,使人变得强大起来。

这种处世态度,让余秋雨能直视生平的无常,并且拥有了站在灾祸最前沿的大雄精神。考察古文明遗址时遇到的重重困难没有击倒他;连年不断的滔滔恶语也没有击倒他。

2、无迎:不以物喜,不必刻意接引美事

不刻意躲避灾祸,也不刻意迎接美事。世间有很多看起来很堂皇、很荣誉的“美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余秋雨就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陆最年轻的高校校长,还获得了很多荣誉称号、很多闪闪发光的头衔。

他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从这一行为我们能看出,余秋雨把这些“美事”看得很淡,做到了不以物喜。

余秋雨“无迎”的处世态度是很正确的。正是这些“美事”招来了很多嫉妒者。等余秋雨一放下权力背景,这些人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对他各种抹黑。

“美事”并不总是很纯粹的,余秋雨看到了其中可能带来的“丑”。《文化苦旅》的极度畅销是“美事”,但是却给他带来了难以计数的麻烦。

若不是余秋雨早看破了名利是空,他的文化之旅将会徒增无数障碍,会更苦。越有吸引力的美事,越要看淡、越要放下。

3、无应:他们骂啦!他们骂什么?让他们骂去

那些不懂尊重卓越人物的人,他们的人格是渺小的。这种靠攻击名家为生存策略的卑鄙小人,到处都是。

对付小人最好的办法,不是争吵,不是驱逐,而是在最开始的时间冷落,要做到炬灭烟消,完全不予互动。

余秋雨说:“受苦最深的人最不想说,说得最多的人一定受苦不多,说得高调的人一定是让别人受了苦。”

“他们骂啦!骂些什么?让他们骂去!”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一滴清水无救于一缸污水,而一滴污水却能把一缸清水毁坏。

余秋雨面对别人指名道姓地对他的攻击,很少做出过针锋相对的直接回应。他的态度是“无应”,就是“无辩、无回、无答、无表情”。

与其浪费时间,不如集中精力从事文化考察和写作。所以,只要受到大规模的诽谤,余秋雨总是立即启程去国外演讲、考察。世间各种纷争的噪音,都随着时间慢慢消去了。

在这个世界上会发生很多让人不敢看又不能不看,看不懂又不必要懂,不相信又不得不信的事情。余秋雨的这三种处世哲学,使他“即使身陷沟渠,也能仰望星云。”

“无避、无迎、无应”的处世态度,成就了余秋雨,让他战胜了考察各大古文明时遇到的种种险情,战胜了人世间的种种险恶,写出了一部部鸿篇巨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一下三“无”的处世哲学。遇到问题不逃避,从容应对,是成熟的开始;不以物喜,是心胸的豁达淡然;不回应就是对诽谤最好的回应。学会了这三个“无”,我们才能做到“处事不惊、不乱于情、不困于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旧书的杀伤力
余秋雨《文化苦旅》目录
《品读》 余秋雨-《文化苦旅》赏析
《文化苦旅》读后感
品读 | 余秋雨《文化苦旅》
读书 | 原来散文,也可以写出历史的重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