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晓蕾:《金瓶梅》里的人是如何谋生的?丨《北大金融评论》
编者按

《金瓶梅》长期以来被严重误读,实际上,这本书是一部立体的、恢弘的、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从未有过一本小说,像作者兰陵笑笑生那样,对市井生活,对小人物的生存,有如此浓厚的兴趣。《金瓶梅》里的人,卑微、贪婪,活得灰扑扑的,但他们靠本事吃饭,也算不上坏。让所有人都能活下去,才是活色生香的人间,这是生命的权利,也是最大的慈悲。

北京理工大学教师、专栏作家刘晓蕾在《北大金融评论》上发表文章,重新发现《金瓶梅》中崭新的商业世界。本文后附《北大金融评论》购刊二维码。

刘晓蕾:北京理工大学教师、专栏作家

多年来,《金瓶梅》被当成一本小黄书,这是严重误读。它其实是一部立体的、恢弘的、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从未有过一本小说,像作者兰陵笑笑生那样,对市井生活,对小人物的生存,有如此浓厚的兴趣。

《金瓶梅》的故事,借自《水浒传》。但把故事发生地从山东阳谷改成了山东清河县,就在临清附近。原因很简单:阳谷,没有繁华的商业活动,只有在临清附近,西门庆才有可能创建财富帝国。

《金瓶梅》的背景虽然设定在宋代,其实写的是明代。万历年间京杭大运河开通了,南北商贸兴起,运河沿岸也形成了八大钞关,临清是其中最大的一个。

《金瓶梅》的世界里,没有种地的,传统的农业社会不见了。全民皆商——有货郎,有媒婆,有南方来的米贩子,西门庆有生药铺、绸缎铺、绒线铺和当铺,还有青楼生意、买官卖官……这是一个崭新的商业世界。

在《水浒传》里,这些人不是死于李逵的板斧,就是被孙二娘做成人肉包子,但在《金瓶梅》里,他们个个做起了生意,活得有滋有味。


摇惊闺叶的货郎,箱子里有脂粉、花翠、汗巾,还有新鲜菊花。第23 回,跟西门庆好上的来旺媳妇宋蕙莲,就买了两对髩花大翠和两方紫绫闪色销金汗巾儿,一共花了七钱五分,相当于现在的400 多块钱。

有妓女、小优、女先以及理发的。西门庆拿50 两银子梳笼了李桂姐,每月20 两包养;李铭和郁大姐们,会唱成套的小曲;青楼里还有穿蓝缕衣的“架儿”,卖瓜子零食给西门庆;有穿青衣的“圆社”,陪西门庆和李桂姐踢一下午球,赚一两五钱银子;有理发的小周,提着工具箱上门给西门庆剃头,一次5 钱银子。

还有算命先生。西门庆死后,孟玉楼跟吴月娘清明节上坟,被李衙内看上。官媒陶妈妈来提亲,拿了玉楼的婚贴,发现她37 岁,担心李衙内嫌大,便跟薛嫂一起找算命先生。没看见流动算命的,便来到一个固定摊贩,叫卦肆。算命先生把玉楼改成34 岁,跟31 岁的李衙内正好般配,一共花了三分银子。

喜欢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人,可能读不下《金瓶梅》。可是,这是真正的小说——有世相、众生相,有生命恣意生长。

第58 回“孟玉楼周贫磨镜”,磨镜老叟抹眼泪诉苦:儿子爱耍钱,妈妈气病了,一心想吃个腊肉……玉楼给他腊肉和饼锭,金莲穷,也拿出小米和酱瓜。老叟千恩万谢地走了。来安说:他家妈妈是媒人,昨天还在大街上走呢!算了,给就给吧,也是他的造化。

这就是《金瓶梅》里的人,卑微、贪婪,活得灰扑扑的,但他们靠本事吃饭,也算不上坏。让所有人都能活下去,才是活色生香的人间,不是吗?这是生命的权利,也是最大的慈悲。

这也是《金瓶梅》的魅力——兰陵笑笑生从不对人性有幻想,他给予的是宽容和理解。

书里有很多小人物,无法用道德的眼光去衡量。比如帮闲应伯爵,西门庆最喜欢他。

西门庆当了副提刑,买了王招宣家的犀角带。伯爵连声夸赞:哥,这是水犀角,号称通天犀,是无价之宝!太监送来几盆花,他说花好,花盆是“官窑双箍邓浆盆”,更好!西门庆当了官,有鲥鱼吃,伯爵说只有哥这里才能吃到这好东西,“吃到牙缝里都是香的”。

幸福是相对的,源于“我有,你没有”。作为清河县土豪,没应伯爵抬轿子,岂非锦衣夜行?应伯爵离不开西门庆,西门庆也离不开应伯爵,这就是帮闲的价值。

李瓶儿死了,西门庆不吃不喝,痛哭流涕,谁劝骂谁。应伯爵一席话,说得他茅塞顿开,开始喝茶吃饭。

按照现代社会的职业分工,应伯爵其实是西门庆的心理治疗师。他的“帮闲”,也是一种职业:帮李三、黄四向西门庆借贷,他拿回扣;介绍货商给西门庆,他吃差价;帮西门庆找伙计,当担保人,提供信用背书……这不是我们熟悉的中介服务吗?

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帮闲是不劳而获的二流子,最讨人厌。但在商业时代,脑子和口才也是资本。这是一个崭新的商业社会,一切都需要重新打量。

但人人都忙着赚钱,只看见眼前的蝇头小利,不免蝇营狗苟,物欲横流。明代中后期的士大夫们,对商人颇有微词,在他们看来,商人自带原罪,金钱又腐蚀人心,所以社会越来越糟糕。明朝灭亡后,也有很多文人怪罪过度发达的商业。绣像本金瓶梅,开头也写“酒色财气”最害人,其中“财色”尤为厉害。没钱的,“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有钱的,“富在深山有远亲”。


商业和金钱真的能败坏人心,甚至导致亡国吗?

非也非也。金钱,未必败坏人心,只会考验人心。何况,人心本来如此,亘古如斯,不然就不会历代都有人感慨人心不古。说到底,金钱是中性的,是工具,非善非恶。它让人堕落,但也让人免于饥寒,给人尊严及自由。

《金瓶梅》里的人心崩坏,不是商业的副作用,而是因为传统道德失效,新的商业道德还未形成。传统的道德秩序里,有亲人、熟人的位置,却没陌生人的位置。那么,商业活动要跟陌生人打交道,怎么办?于是就搞“拟亲化”,把陌生人变成自己人。

“西门庆热结十兄弟”,西门庆的伙计、小厮、丫鬟都喊他“爹”,妻妾们就是“娘”,温情脉脉。他们并无血缘关系,这是想通过模拟亲情,建立信任。但是,这种关系,绝对经不起金钱的考验。因此,西门庆一死,大家纷纷背叛,人情世界轰然倒塌。

那么,商业社会的规则从何而来?这也是今天的经济学家们致力于回答的问题。

第58 回,西门庆、乔大户合伙开绸缎铺,雇了韩道国、甘出身和崔本做伙计。三方批了合同,应伯爵是保人,利润分配:西门庆三分,乔大户三分,其余三分由伙计均分。

这已经是股份制的雏形了。乃民间自发形成,不是圣人或皇上设计的。亚当·斯密推崇自发秩序: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但受“看不见的手”驱使,通过分工和市场,是可以做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他相信:市场可以孕育道德,道德可以自然生长。

因此,换一个角度看,《金瓶梅》的世界里,虽然人心浮动乱七八糟,但混乱中也许能孕育可能的秩序呢?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个时代的商人代表。西门庆生意做得最大,他精明干练,很有经济头脑。川广客人有货急卖,他好整以暇:我家铺子最大,他不卖给我卖给谁?有无锡贩米的,因冻了河要卖掉回家,他不要,因为解了冻大量的米会来,肯定跌价。他抓住各种机会结交官府,放官吏债,提前支取盐引,做垄断生意。

临死时,他给女婿陈敬济交代家底:缎子铺5 万本钱,绒线铺6500 两,绸绒铺5000 两,印子铺2 万两,生药铺5000 两,再加上其它七七八八,大概一共10 万余两。按保守的1:600 折算,差不多是个亿万富翁了。

教科书上说,明中叶以来的商业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需要多重合力。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新富阶层功不可没:有独立的文化追求;联合一切力量,跟王权拉锯,为自己争取政治空间;推动工业革命。

而西门庆的财富积累,一是靠娶有钱的寡妇;一是低买高卖,长途贩运,没什么技术含量;一是官商勾结,靠权力发财;他也没更高层面的追求——赚钱、泡更多的女人,是他所有的理想。

显然,西门庆这届不行。当然,任何时代的发展,都不能只靠一种力量。我们也看到,彼时,商业经济虽然发达,制度却还是老样子。明太祖时期对商人各种打压,到中后期商人地位虽有所改善,但其权利依然没有保障。

这样的商业经济注定只是昙花一现。


本文刊登于

《北大金融评论》2020年第1期(总第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瓶梅》三绝人物塑造的独家见解
【金瓶梅札记】歇后语中看风月
品读《金瓶梅》:人性的善与恶
《金瓶梅》里的“阉版老炮儿”
论《金瓶梅》的语言艺术
细品金瓶梅 | 西门庆的朋友圈(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