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漳州古迹:撩开万松关的神秘面纱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洪基 - 2010十大发烧唱片精选



蒙蒙雾雨中的万松关,是那么地扑朔迷离。

 

       万松关,坐落在龙海市榜山镇梧浦村后岐山与鹤鸣山两山夹峙之间,数百年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2015年9月25日下午,我与漳州市民间医术研究院杨剑峰等人到万松关休闲山庄,近距离地观察了一番。

 

万松关。摄于2015年。



       被历史写错的万松关

 

       要写好万松关,就得先查资料。我查阅了大量的与万松关相关的原始资料,与之前别人写过的一一比对,找出了那些文章里大量的错误,甚至于《漳州府志》都有误写。

       万松关之所以叫“万松关”,是因为关是建在万松岭;而岭之所以叫“万松岭”,是因为以前有人在此种了松树。万松关所在的路是唐代开漳之后通往省城、京都的要道,之所以叫“马岐路”,是因为陈元光曾在岐山牧马,万松关就在岐山边。至于万松关门额上的明未大学干林釬(hàn)题写的“天保维垣”四个大字,更是看下就明白。但是,却因各种原因被错写,造成极大的混乱。

       先是清·乾隆本《龙溪县志》把明·嘉靖《龙溪县志》“邑人陈克聪植松夹道”错写成“陈克聪植竹,以憩行人”。接着清·光绪本《漳州府志》以误传误,仍写成“邑绅陈克聪于岭上植竹树,以憩行人”。以“竹”易“松”,真叫人摸不着头脑。

       万松关门额上的“天保维垣”,清·乾隆本《龙溪县志》写成“额曰天宝维垣”。清·光绪本《漳州府志》原样照抄,也写成“额题天宝维垣”,实在是令人贻笑大方。

        “马岐路”不知从何时起,竟然被叫成“福岐路”,而且几乎成了正式的路名,实在不知“福”从何来,只能说是无中生有。

 

万松关城门。拱顶上面右侧只剩下6层石条,左侧只剩下10层。摄于2015年。 


 

关墙内侧全景。墙体上长着杂树。 



       万松关的长、高、宽究竟是多少

 

       万松关城墙的长、高、宽,一直是个谜。虽然万松关在1960年代被拆了近半,原来的高度是量不到了,但残存的仍可以测量,只要用尺一量,再找上些证据就清楚。无奈写文章的人不知从哪里得到的数据,原关墙有的写为“长100多米、高25米、宽7米或8.5米”,也有写成“宽4米”或“均宽7.75米”;关门写成“高3.5米、宽3米、深8.5米”。这么多的说法,实在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根据2张1960年所拍的照片,我三次到万松关测量残墙,同时采访当地的老人,反复核对后,终于得出了准确的数据,还原了万松关的相关尺寸及形状,并制作了模型。

       那么,真实的万松关是什么样子的呢?

       万松关的城墙全部用长方形花岗岩条石砌成,原高约15米,墙体前面直立,后面为台阶式,整体平面呈凸字形结构,上墙体宽4米,东面底座宽5米,城门处宽9.1米,全长约100米。关墙内侧有从墙体伸出的石条当梯台阶,东侧一梯可上到平台上的亭,西侧一梯可上到关墙顶。关墙最顶端宽0.6米、高约1米,内侧留一宽约1米的过道。在离顶部约2米的位置,开有三个了望窗,中间了望窗宽约1.8米,高约1.2米;两侧了望窗宽约1.3米,高约1.2米。了望窗下方1米多处又留一宽约2米多的过道。了望窗下左右各有一个外窄内宽、高宽各约0.6米的小射击孔。关城下方为拱形石城门,高约4.3米、前宽2.7米、后宽2.9,通道深9. 1米,路面铺设条石,前后均设门把关。通道后部分建为长14.7米,宽5.9米,高约5米的平台,上盖一亭,亭前挑出1.2米的走廊。城门上嵌着一块石横匾,镌有明末大学士林釬亲手题写“天保维垣”四个雄浑有力的楷书大字,意即上天保佑这座关城永远稳固。

       遗憾的是,1960年代建造西溪桥闸时,当时县领导为了节约经费,就近取材,将万松关上的条石拆下以建桥墩、筑水闸。后因当地群众的劝阻而停止,但已拆去大部分,仅存残关城约51米。其中东侧底座长约14米,高6.5米,下部宽5米,上部宽4.4米; 中段长14.7米,宽3米,高6.5米; 西侧墙体长约23米,宽4米,高约8.3米。关门通道上方的平台因下方通道地面铺成水泥路填高,现高约5米,挑出的8组挑梁也残缺不齐。平台上原建的亭,不知毁于何时,现只剩下2个外方内圆二层的柱础,外宽0.67米,外圆直径0.54米,内圆直径0.42米。平台上遗留着亭的瓦片与铺地砖碎片。原从墙体伸出的石台阶,被当年拆除城墙时从上面落下的条石砸断,只剩下残端。

 

万松关原高15米,有了望窗三个,射击孔两个。右侧一个了望窗、一个射击孔未拍在照片里。

照片为:防洪工程指挥部部分同志合影于万松关城墙下。摄于1960年。 


 

被砸断了的西侧石梯,只剩下残端。 


 

       万松关顶上有没有谯楼、炮门

 

        在相当多介绍万松关的文章及资料中,都有鼻有眼地写着“古城墙还建有谯楼、炮眼”,“关上建有镇门两炮台,各有炮门三眼”,甚至写上“史载,上有炮门三眼”。至于到底有没有,因为被拆了,无从查起,更没有人去深究,写者也就心安理得。

谯楼是古代建于城墙高处用于瞭望的楼。一座楼,多少也得有一定的面积,但万松关顶端宽仅1米多,哪来的位置建谯楼?也许写文章的人是从清·光绪本《漳州府志》里“旁建堆云庵,又建亭”里找到的所谓“依据”,把“亭”理解为“谯楼”,又想当然地把“谯楼”安在城墙上,实在是张冠李戴。

       那么,万松关的亭又在哪里呢?

       我在万松关上拍照测量时,无意中发现平台上的土里露出一小块弧形的石头,感到下面可能有什么,就用石头把上面的土拨开,不想竟然是一块圆柱础,这让我大喜过望。有圆柱础说明上面原先是有圆柱的,那在城墙上能建什么建筑需要用到圆柱,推断只能是亭。单柱不成亭,应该还有其它的柱础,于是继续找,在另一侧又找到了一个。因为没有全部彻查,不知平台上是否还有其它小柱础。通过测量,两个柱础中点距离10.3米,距离平台前缘1.3米,距离侧边2.35米。平台的后侧有一宽0.37米的残墙,墙后是0.4米的排水沟。测算这座亭的底座长约12米,宽约3.9米,亭顶可能挑出到整个平台,为长方形亭。

所谓的“炮门三眼”又在哪里?

       炮台是架设火炮的台基,是旧时在江海口岸和要塞构筑的永备炮阵地,主要装备大口径、远射程的火炮。因发射炮弹时产生的后坐力很大,要建得很坚固。

       万松关城墙只有4米宽,扣除了望窗处的墙厚约1.6米,只剩下宽约2.4米的通道;了望窗的下底距离过道有一米多,而窗口高只有1.2米,火炮根本无法架设。况且,在10多米高的城墙上,火炮发射时产生的后坐力,会把城墙震垮。

       之所以那些文章里会出现万松关上“建有镇门两炮台,各有炮门三眼”,唯一的解释只能说那些写文章的人,根本就没弄明白历史,把施邦曜建万松关及在镇门港两岸兴建的镇北(今龙海市榜山镇镇头宫村)、镇南(今龙海市榜山镇洋西村马山)两炮台,简单写成“镇门两炮台”,再移花接木到万松关,闹出天大的笑话。

 

平台上的两个石柱础。右上新挖出的土堆处也一个。两个柱础中点距离10.3米,距离平台前缘1.3米,距离侧边2.35米。 


 

石柱础、铺地砖、瓦片。


 

8组挑梁已残缺不齐。 


  

       万松关旁的堆云庵、石牌坊、石碑今在何处

 

       据清·光绪本《漳州府志》记载,万松关“旁建堆云庵”。堆云庵有多大,建在什么地方,毁于何时,一直是个谜。采访时,当地的老人告诉我,根据代代相传的口述,堆云庵大约位于关内东侧,就是现在万松关休闲山庄停车场的位置。我找到那条堆云庵的石门楣,正面刻有“堆云岩”三字。这是当年梧浦村在此办农场建房时,把石门楣被当做门槛石用,现仍砌在万松关休闲山庄里的房门前。该门上面是一块疑似门槛石的雕花石门梁,成为一付,只是上下颠倒了。

       万松关内数十米处的路旁,有一座清代的“双节传芳”石牌坊,基本还算完好,但缺了上面的牌匾及南侧的屋顶。1992年在此建围墙时,就地取材,许多石构件被当做墙基石用,其中就有一块疑似石牌坊屋顶,现在还砌在围墙上。

      万松关的关前关后,原先还有数座石牌坊。1960年建设九龙江漳州市区段石堤时,在关内山上采石。为了汽车的通过,扩宽了古道,原在关前关内的两座石牌坊被拆除。

       在一张1960年的照片里,万松关前地上有一堆刚拆下的石柱。通过与万松关休闲山庄里的一些石构件比对,发现规格模样基本相同,应是当时移来的。吴惠溪介绍说,2012年他建山庄时,清理地块发现这些石构件,虽然不清楚具体的用途,但意识到具有相当的文物价值,应保护下来,便将这些石构件收集在一起,暂时把一些石柱石板当做桌椅摆放,供游客歇息。三块疑似石牌坊屋顶构件,两头上翘,前沿雕刻有祥云,上面雕刻有屋脊瓦片,非常精细,现被当做花台;另一块则早在1992年此处建围墙时就被当作基石。同被当做围墙基石的还有许多石构件,最为可惜的是一根直径约0.42米,长约4米的花鸟柱,被打成4小段,其中一段又被剖开成两片半圆,一片半圆还被再打成两小块。另有一条长 5.9米,宽0.49米,厚0.25米及十几条较短的的疑似堆云庵门前的台阶石,现仍在梧浦村里当长椅用。这些石构件尚需由专家辨认,如果确定是万松关的遗留物,将来若要修复万松关,就会派上用场。

       万松关门前东侧原立有一块明末大学士林釬(hàn)撰写的《施公新筑万松关纪迹碑》石碑,高2.28米,宽约1.08米,厚0.24米。遗憾的是,当年梧浦村建厕所时,将这石碑当成蹲位石用,开为四条长条,后被找回,算是不幸中的大幸,现存于休闲山庄里。

 

“堆云岩”石门楣,现在成了门槛石,上下颠倒了。 


 

“堆云岩”石门楣照片倒过来看,就能看到三分之二的文字。 


 

万松关休闲山庄庄主吴惠溪介绍当年发现石构件的过程。 


 

1960年在万松关前的合影,照片里的石牌坊刚被拆,石柱还没运走。右上方为《施公新筑万松关纪迹碑》石碑。 



 万松关休闲山庄里用石构件摆放的桌椅花台。



 当年在此建房时,其中数根石柱被利用,依然立于房廊。

 

被打成小段的花鸟柱。右下层第一块长0.9米,第2、3块长0.95米,第4、5块长0.5米,并被剖成半圆。上层右起第5块长1米,被剖成半圆,与下面2小段为同一圆柱。 



       模型再现万松关昔日风采

 

       通过采访调查,根据所测量的尺寸,我用塑料泡沫板做了个万松关模型。模型做出后,却一直想不出要如何登上关顶。因为之前采访时,老人说石梯先上到平台,转向后再到关顶,可从现在残存的石梯走向,石梯并不可能先到平台,而是从平台上方直通关顶,转向无法实现。再次找到老人,让他根据模型回忆石梯的走向。老人终于想起来了,石梯是先直接上到了望窗下的通道,再转向最上面的通道。

       上到关顶的问题解决了,但上到平台的石梯却一直没着找到。老人说,他们从来就没有见过什么可以走上平台的石梯,以前上平台都是从关外的山坡上去的。如果找到不上平台的石梯,这谜就不能算是完全解开。

       回家后,我反复看关墙内侧的照片,想找到石梯,却根本找不到。再到现场找,按一般梯子应该处的位置反复细看,也没有什么迹象。莫非根本就没有石梯,而是直接在关墙东侧旁边的山坡建石梯?即将回家时,心仍有不甘,就再次到关墙找。这次,总算在靠山坡处的地方,发现一小块向下倾斜的石块,与墙体显得很不协调。这小石块其实并不小,只是被水泥抺得只留下高出墙体立面的一小部分,而且它的上下墙体用水泥抺平的地方连片成为一个三角形,分析之后,终于恍然大悟,这就是石梯!

        原来,这石梯与西侧的石梯不同。西侧石梯只是一条石为一级,而这东侧石梯则是两条石条并列为一级。因为要上到平台亭上的人多,一级台阶用两条石,梯面宽,走起来就更悠闲。石梯被砸断后,断口不像西侧石梯还留下残端外露,却在墙体直面内,后被水泥抺上而看不到。只有这一条还留下外露的残端,却因下面一层石被淘空而下陷,变成斜向下。

      最后,根据平台上石柱础的位置,推算出了亭的大小形状,一座与原先万松关相似的模型,终于直观地展现出万松关昔日的风采。

 

万松关模型(正面)。黑线以下为现存残墙,黑线以上为已拆除部分。两侧斜线为山坡。 


 

万松关模型(内面)。斜线为石梯。 


 

东侧墙体抺上水泥的地方,就是石梯位置。 


 

露出一小角的石梯残端。 


 

       亟待抢救的万松关

 

       万松关历尽沧桑,饱受磨难,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虽然现在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不担心再受到人为的破坏,但要真正做到保护,发挥它的历史作用,还有相当多的事要做。

      清·乾隆本《龙溪县志》载:“惟巨石林立”,“其堞高可见海”。现在万松关前的许多岩石已被打掉,看不到石,失去了原来的景象。而且所种的树木较高,使得站在关墙上更看不到海。可以将关墙两侧的山体改种低矮的灌木类植物,尽量恢复原景观。

       万松关城墙上,现在长着数棵杂树,根树深深地扎进墙体。随着树根不断长粗,会把墙体撑开,现有一棵长在通道上方的树,树根已把石块挤出。万一大风吹倒树,就会把通道顶同时掀掉,存在严重隐患,应尽快清除。同时把平台上面的泥土清理,弄清楚亭的结构,并把那些破碎的铺地砖、瓦片收集在一起,供今后研究。

       万松关的通道,如今已出现两条从两面墙脚到拱顶的裂缝,系墙体移位所造成,应尽快采取措施,否则将来会塌顶。

       《施公新筑万松关纪迹碑》石碑现在只是随意放在地上,应将石碑按原来的面目粘合,重立在关门前。那些堆云庵、石牌坊构件,要组织专家来辩认,按原结构分类登记,为下一步重建作准备。通道上面覆盖的水泥路应清除,恢复原来的石路面。东侧的石梯应重建,让游客可以方便地走上平台。

       “双节传芳”石牌坊现在被砖砌在围墙里,成为围墙的一部分。应将牌坊周边清理,使之成为一个景点。在围墙的基石中,有一块疑似石牌坊屋顶,有可能就是缺失的部分,应给予复位。

       总而言之,要做的事很多,需要政府的重视,才能让万松关展现它的魅力,使之成为一个旅游名片,为漳州增添风采。

 

平台挑出的石梁及门臼。杂树的根把石条挤出,存在隐患。 


 

万松关通道从两面墙脚到拱顶的裂缝。

 

 

万松关通道拱顶的裂缝。


 

《施公新筑万松关纪迹碑》石碑,被开为四条长条。 


 

石碑上刻有“院侍读学士、通家治生林釬顿首”。 


 

“双节传芳”石牌坊。缺了左边下方一块屋顶。 



 砌在围墙基的石牌坊屋顶。 


 

雕刻着祥云、琉璃瓦的石牌坊屋顶。 


  

       为了撩开蒙在万松关的层层面纱,我先后6次到万松关考察,发现了许多新证据,采访了许多知情人,拍摄了数百张的照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这些努力没有白费,12月21日,详细介绍万松关的《天保维垣万松关》脱稿,充满神秘色彩的万松关,终于露出真面目,向世界展现它的别样风采。

 

                          郑德鸿  撰文  2015/12/2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沧海桑田“万松关”
漳州古牌坊
骑行闽南,咱厝人的浓浓乡情
漳州古城:一座隐藏在繁华闹市中的千年古城,有着国宝级的古建筑群
肇庆城区游
福建漳州石牌坊---三进宰贰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