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仲景寒热病机共存与方药治疗特色系列探讨(三)

二、上热下寒、


1、胸隔有热,中焦有寒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组成:栀子(十四枚擘) 干姜(二两)上二味.

煎法: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温进一服.得吐 

          者.止后服.

 治法:清上热,温中寒。

 主证:胸隔有热:身热,微烦,舌红,苔黄,脉弦数。

         中焦寒:腹满或腹痛,食少便溏.


       栀子清上,干姜温中,药性虽异,但栀子之寒不碍干姜之温,干姜之热亦无妨栀子清热,寒热同化,而功则合奏,此则寒热并用不二之法。正如陈蔚所说:“心病而烦,非栀子不能清之,脾病之寒,非干姜不能温之”


2、黄连汤


  原文: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3)

方药: 黄连三两  炙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煎服: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
 病机:胸中有热,腹中有寒,寒热隔拒,阴阳不调,升降失常。

治则:清上温下,和中降逆

主治: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热在胃则呕吐,黄连主之;寒在肠则腹疼,干姜、桂枝主之。诸凡寒热错杂之吐泻腹疼均可用本方化裁。如适当加减,可以治诸多胃肠寒热错杂疾病。


3、麻黄升麻汤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伤寒论》357条)


组成:麻黄二两半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 八铢 萎蕤十八铢芍药六铢 天冬六铢 桂枝六铢 茯苓六铢 炙甘草六铢 石膏六铢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煎服: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        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令尽。汗出愈。

病机:邪陷阳郁,肺热脾寒

功效:发越郁阳,清肺运脾。
主治: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寸脉沉迟,下部脉       
不至。

    肺热用知母、石膏、黄芩清之;脾寒用桂枝、干姜温中通阳;其它诸药根据病机而设之。诸药合补、泻、寒、温、宣、散于一体,补而不敛邪,散而不伤阴,药效互补,充分发挥清上温下、滋阴和阳,发越郁阳之功。本方用药特点有二:其一,药味多。集宣、散、清、温、补、泻之品于一方,以适应复杂之病情;其二,剂量小而重点突出。其中麻黄用量最大,为二两半,以寓宣散为主之义,余药量小,又利于发散阳郁而防伤阴液之弊。故服药后,宣散而致“汗出”,从而达到交通表里上下,既济阴阳水火之效,则其病可愈矣。

    本证以邪陷阳郁,肺热脾寒为病机,以邪陷而阳郁不达四末,所以手足厥冷,下后阴阳两伤,阴伤而肺热络痹,则咽喉不利、唾脓血上热证;阳伤则脾寒气陷所致泄利不止的下寒证为审证要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常上火,清火不见好,上热下寒,常用医圣张仲景的这“四个方”
名医临证经验|刘清泉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经验
伤寒在手 经方 上热下寒
《伤寒论》对外感证候的指导作用
病机与临床·下篇·第一章·圆机活法
柴胡桂枝干姜汤综合运用(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