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一木解红楼:林黛玉的原型人物是谁?

 

                

 

          林黛玉的原型人物是谁?

 

                       

 

著名红学家俞平伯教授曾写信给北京大学,说北大图书馆“不应该把《红楼梦》的脂砚斋评本借给别人看”,并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坛上一个梦魇,愈研究愈糊涂”。“愈研究愈糊涂”的主要原因就是研究者从来没有弄清脂砚斋、脂砚、脂研是三个不同的人。笔者总计脂批中署“脂研”之名的批语有十条。脂研的批语与脂砚斋、脂砚的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没有一条眉批,且都没有纪年。红学界对脂砚斋的研究文章已汗牛充栋了,但对脂研只是扫眼而过,忽略了她的存在。通过上文分析论证,脂砚斋是曹雪芹,脂砚是“薛宝钗”,那脂研又是谁呢?自然就是“林黛玉”。这就奇了,林黛玉不是死了吗?小说中林黛玉确实死了,但现实中的林黛玉还活着,她不仅与曹雪芹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也将毕生心血倾注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我们现在来对有关考据进行分析。

(一)林黛玉实有其人分析

要了解林黛玉的原型人物是否真的存在,必须要从有关她的批语中寻找蛛丝马迹。

1、第三回,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甲戍本此处有侧批:“真有是事,真有是事!”批者即此事的经历者。

2、第三回,袭人在床沿上坐了。鹦哥笑道:“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因此便伤心,我好容易劝好了。”

蒙藏本侧批:“他天生带来的美玉,他自己不爱惜,遇知己替他爱惜,连我看书的人也着实心疼不了,不觉背人一哭,以谢作者。”批者应是故事的当事人。

3、第五回,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甲戍本此处有侧批:“此一句是今古才人通病,如人人皆如我黛玉之为人,方许他妒。此是黛玉缺处。”批者自称黛玉,应为原型人物。

4、第二十七回《葬花吟》处,甲戍本有眉批:“不言炼句炼字辞藻工拙,只想景想情想事想理,反复推求悲伤感慨,乃玉兄一生之天性。真颦儿之知己,玉兄外实无一人。想昨阻批《葬花吟》之客,嫡是玉兄之化身无疑。余几作点金为铁之人,幸甚幸甚!”

这条批语明显以林黛玉本人的口气说话的,批者应为原型人物。

5、第二十八回,林黛玉听见这话,由不得站住,回头道:“当初怎么样?今日怎么样?”

甲戍本侧批:“我阿颦之恼,玉兄实摸不着,不得不将自幼之苦心实事一诉,方可明心以白今日之故,勿作闲文看。”

批者自称阿颦,应为原型人物。

6第二十八回,宝玉见他这般形景,遂又说道:“我也知道我如今不好了,但只凭着怎么不好,万不敢在妹妹跟前有错处。便有一二分错处,你倒是或教导我,戒我下次,或骂我两句,打我两下,我都不灰心。谁知你总不理我,叫我摸不着头脑,少魂失魄,不知怎么样才好。——

庚辰本在此处有侧批:“有是语。”“真有是事。”这条批语非常关键,因为这仅仅是二人世界的私密话语,批者非原型安能谁?

7、第三十八回,黛玉道:“你们只管吃去,让我自斟,这才有趣儿。”说着便斟了半盏,看时却是黄酒,因说道:“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宝玉忙道:“有烧酒。”便令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

己卯本在此处有夹批:“伤哉!作者犹记矮舫前以合欢花酿酒乎?屈指二十年矣。”这条批语又很关键,黛玉喝合欢花浸的烧酒,批者就想起二十年前与作者以合欢花酿酒的事,要知道,“酿酒打豆腐”一般是夫妻做的事,而且二十年来批者与作者生活在一起,批者应是作者之妻。

8、第七十六回,黛玉指池中黑影与湘云看道:“你看那河里怎么象个人在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罢?”湘云笑道:“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等我打他一下。”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复聚者几次。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大白鹤来,

庚辰本在此处有夹批:“写得出。试思若非亲历其境者如何摹写得如此。”表明批者即是故事的亲身经历者。

以上八条亲身经历者的批语表明,“黛玉”没有死,还真成了曹雪芹的妻子。那么一个问题又来了,前文分析论证脂砚为曹雪芹的妻子,即原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对应小说人物是薛宝钗,怎么又冒出一个老婆来呢?要知道,清代男子可以有三妻四妾,严格说来,“黛玉”应是曹雪芹的妾。

(二)原系曹雪芹丫鬟分析

一般红学爱好者都认为林黛玉的原型是李煦的孙女,笔者深读《红楼梦》及有关脂批,认为林黛玉的真实原型不是侯府小姐,理由如下:

1、第二十二回,因说戏,宝玉在林黛玉与史湘云两人间都没讨好,黛玉回宝玉:“莫不是她和我玩,她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玩,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

黛玉在回话中称自己是平民的丫头,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列侯之后、盐政御使,她怎么是平民的丫头呢?再则林如海过世,他唯一后嗣林黛玉应分到家产,可是金兰契一节中,黛玉说自己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用这里的,可见她没私房钱。林如海的钱哪去了?有人说是让贾府或者贾琏凤姐给吞了。但也讲不通,因为处理林如海后事,黛玉随行,分遗产这样的大事,她应当参加,也必有家人告诉她情形。若遗产让贾府使了,她自然会理直气壮,不会因一碗燕窝,而不想麻烦这里。由此推测,黛玉是林如海的女儿完全是虚构。

2、第二十二回贾母为薛宝钗做生日,庚辰本有夹批:“黛玉乃贾母溺爱之人也,不闻为作生辰,却去特意与宝钗,实非人想得着之文也。此书通部皆用此法,瞒过多少见者,余故云不写而写是也。”再有眉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丁亥夏。畸笏叟。”

这二条批语表明贾母为薛宝钗做生日,而不为林黛玉做生日的原因,即薛宝钗为真玉,林黛玉为假玉。这是《红楼梦》以假乱真的写法,暗示贾母真正的外孙女是薛宝钗,林黛玉的身份是虚构。

3、第五回,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甲戍本眉批:“不叙宝钗,反仍叙黛玉。盖前回只不过欲出宝钗,非实写之文耳——今写黛玉,神妙之至,何也?因写黛玉实是写宝钗,非真有意去写黛玉,几乎又被作者瞒过。”

这条批语表明,写黛玉其实是在写宝钗,黛玉是宝钗的替身。

第四十二回有一条回前批:“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这条批语表明,黛玉与宝钗为同一个原型的故事,黛玉逝后,她的故事由宝钗延续。

脂研在小说中借林黛玉之名,但林黛玉的故事主要对应脂砚,脂研的故事主要对应袭人、麝月、晴雯。这个逻辑有点绕,读者可能一时转不过弯。曹雪芹如此煞费苦心地安排脂研人物的对应,因为他骨子里有待人平等的民主思想,把脂研与脂砚放在同等地位来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名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脂砚斋、脂砚、脂研三人的名字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只有十一条,其中黛玉与宝钗的判词合为一条。这源于在曹雪芹的创作思想里,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合而为一。曹雪芹是视爱情高于生命、平等高于富贵的伟大作家,这也正是《红楼梦》永远不朽的原因。

脂研不是侯府小姐,实际身份原是曹雪芹的贴身丫鬟,有如下脂批可以佐证:

1第二十一回,宝玉醒来翻身看时,只见袭人和衣睡在衾上。庚辰本有夹批:

“神极之笔!试思袭人不来同卧,亦不成文字,来同卧更不成文字,却云‘和衣衾上’,正是来同卧不来同卧之间,何神奇,文妙绝矣。

好袭人。

真好石头,记得真真好。

述者述得不错。

真好,批者批得出。”

原文此处的夹批没有分行断句,连为一批。为看出二者对话,笔者如此断句。这段批语实为批者与作者在追溯往昔,聊得很欢。也可看出批者和袭人的身份对应。

2、第七十七回,王夫人又满屋里搜检宝玉之物。凡略有眼生之物,一并命收的收,卷的卷,着人拿到自己房内去了。因说:“这才干净,省得旁人口舌。”因又吩咐袭人麝月等人:“你们小心!往后再有一点份外之事,我一概不饶。因叫人查看了,今年不宜迁挪,暂且挨过今年,明年一并给我仍旧搬出去心净。”

庚辰本在此有夹批:“此亦是余旧日目睹亲闻,作者身历之现成文字,非捏造而成者,故迥不与小说之离合悲欢窠臼相对”。批语中的“作者”可以说是经历者宝玉即曹雪芹,那称“余”的批者是谁呢?当时遭搜检的是四儿、芳官、晴雯、袭人、麝月,其中四儿、芳官被驱,晴雯病死,那只能是袭人、麝月二者之一了。 

3第二十回,彼时晴雯、绮霰、秋纹、碧痕都寻热闹,找鸳鸯琥珀等耍戏去了,独见麝月一个人在外间房里灯下抹骨牌。宝玉笑问道:“你怎不同他们顽去?”麝月道:“没有钱。”宝玉道:“床底下堆着那么些,还不够你输的?”麝月道:“都顽去了,这屋里交给谁呢?那一个又病了。满屋里上头是灯,地下是火。那些老妈妈子们,老天拔地,伏侍一天,也该叫他们歇歇,小丫头子们也是伏侍了一天,这会子还不叫他们顽顽去。所以让他们都去罢,我在这里看着。”
  宝玉听了这话,公然又是一个袭人。
庚侧:岂敢因笑道:“我在这里坐着,你放心去罢。”庚侧:每于如此等处石兄何尝轻轻放过不介意来?亦作者欲瞒看官,又被批书人看出,呵呵。麝月道:“你既在这里,越发不用去了,咱们两个说话顽笑岂不好?”宝玉笑道:“咱两个作什么呢?怪没意思的,也罢了,早上你说头痒,这会子没什么事,我替你篦头罢。”麝月听了便道:“就是这样。”说着,将文具镜匣搬来,卸去钗钏,打开头发,宝玉拿了篦子替他一一的梳篦。只篦了三五下,只见晴雯忙忙走进来取钱。一见了他两个,便冷笑道:“哦,交杯盏还没吃,倒上头了!”宝玉笑道:“你来,我也替你篦一篦。”晴雯道:“我没那么大福。”说着,拿了钱,便摔帘子出去了。
  宝玉在麝月身后,麝月对镜,二人在镜内相视。宝玉便向镜内笑道:“满屋里就只是他磨牙。”麝月听说,忙向镜中摆手,宝玉会意。忽听唿一声帘子响,晴雯又跑进来问道:“我怎么磨牙了?咱们倒得说说。”麝月笑道:“你去你的罢,又来问人了。”晴雯笑道:“你又护着。你们那瞒神弄鬼的,我都知道。等我捞回本儿来再说话。”说着,一径出去了。

“公然又是一个袭人”处侧批:“岂敢”。“岂敢”的语气谦词,表明批者即是麝月原型。“我在这里坐着,你放心去罢”处侧批:“每于如此等处石兄何尝轻轻放过不介意来?亦作者欲瞒看官,又被批书人看出,呵呵。”这条批语反驳宝玉说的话与现实情况不符,没有切身服侍宝玉的丫鬟经历怎批得出?己卯本在此节有夹批:“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弊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依从此话。可见袭人虽去实未去也”。庚辰本第二十一回有夹批:“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

这些批语表明,贾府遭抄后宝玉身边还有二个贴身的女人,即一妻一妾。而雍正七年的“刑部移会”里说:“京城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家仆三对,给与曹寅之妻孀妇度命。”可见,曹家败落后,还是留了几个忠心家仆的,后因没有能力供养,相继打发出去了,“心里只有一个宝玉”的脂研留做了曹雪芹的妾。

“脂研”意为磨墨的女人,她是脂砚斋里磨墨的女人。她那个性鲜明、多愁善感、视爱情为生命的唯美形象给《红楼梦》带来了无限的艺术魅力。

(三)“林黛玉”生平分析

深读《红楼梦》,你会觉得作者很有“湘”字情结,《红楼梦》中的人物有三个跟“湘”字结缘:潇湘妃子林黛玉、史湘云、柳湘莲。笔者经过对文本的深究,判断脂研为湖南人,幼丧父母,中年而逝。论述如下:

1、“潇湘妃子”是传说中舜妃娥皇、女英为殉夫而自投湘水,死后成为湘水女神,亦称湘妃。潇湘也泛指潇水与湘水流域,是湖南的代称。第二十六回写道:“顺着脚一径来至一个院门前,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匾上写着‘潇湘馆’三字。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林黛玉的居舍叫“潇湘馆”,馆舍垂挂的是湘帘,她题帕诗中有“湘江旧迹已模糊”之句。她的身份作者采用“烟云模糊”的写法,还影射了史湘云等人。史湘云判词有“湘江水逝楚云飞”,她的《红楼梦曲》有“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之句。

这说明“林黛玉”在湖南生活过,她原本就是湖南人。

2、林黛玉的判词有“堪怜咏絮才”一句,“咏絮才”的典故源于晋代女诗人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咏。苏轼《题王逸少帖》诗云:“谢家夫人淡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第十八回,贾宝玉在元妃省亲时奉命所作应制诗中有“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之句。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妙玉送茶与贾母,靖本眉批:“尚记丁巳春日谢园送茶乎?展眼二十年矣。丁丑仲春。畸笏”。张宜泉在怀念曹雪芹的诗中有“谢家池塘晓露香,怀人不见泪成行”之句。由此可见,曹雪芹好象跟谢氏有点关系,也许林黛玉本名姓谢,但这纯是笔者揣测。

3、也许有人会问:脂砚与脂研会不会是一个人呢?笔者可以肯定地说:不是。因为前面分析了脂研的实际身份是丫鬟,而脂砚是曹寅之妻的娘家孙女。再从脂批看,其中一个批者自小父母双亡,曹雪芹只幼年丧父,现有史实表明,脂砚寄居曹家时其双亲李鼎夫妇尚健在。那么这个幼丧父母者,应是脂研。林黛玉六岁丧母,八岁丧父,应是实写。

第五回,史湘云判曲云: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甲戍本侧批:“意真词切,过来人见之,不免失声。”

第十八回,说元妃与宝玉状如母子,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庚辰本旁批:“作书人将批书人哭坏了。”

第二十五回,宝玉回来,见过王夫人,说了几句话,便一头滚在王夫人怀里,王夫人又满身摩弄他。甲戍本侧批:“普天下幼年丧母者齐来一哭。”

同回,贾宝玉中邪醒来,贾母、王夫人如得了珍宝一般,甲戍本侧批:“昊天罔极之恩如何报得?哭杀幼而丧亲者。”

第三十三回,贾政打宝玉,王夫人说:“我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

庚辰本旁批:“未丧母者来细顽,既丧母者来痛哭。”

以上批者明显是个年幼失去双亲的人,这个人应当就是脂研。孤幼无依是她早年卖身为奴的原因。

4贾宝玉在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薄命司”两边对联写的是:“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他翻看第一页画册写道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个判词是晴雯的,晴雯的判词放在第一,笔者认为她其实是对应脂研。

第七十八回,晴雯死后,贾宝玉为她做了一篇情真意挚、发自肺腑的祭文《芙蓉女儿诔》。细读这篇诔文,并非悼念挚友,实是在悼念亡妻。“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表明两人朝夕衾枕,享夫妻之欢。“自蓄辛酸,谁怜夭折!仙云既散,芳趾难寻。——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鼎炉之剩药犹存,襟泪之余痕尚渍。镜分鸾别,愁开麝月之奁;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表明二人情深意笃,共饮辛酸,平日耳鬓厮磨,今日玉冷谁温?“蓉帐香残,娇喘共细言皆绝;芳名未泯,檐前鹦鹉犹呼;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萎”,表明祭的人实是林黛玉,并非晴雯,因为“檐前鹦鹉、槛外海棠”是潇湘馆的事物,蓉帐细语是宝黛俩人旧事。“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余衷,默默诉凭冷月”,表明所祭的人是爱妾。宝玉以汝南王自比,《乐府诗集》有《碧玉歌》引曰:“《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以宠爱之甚,所以歌之”。后有“共穴”、“同灰”等字眼,表明来生亦做并蒂莲。全文文采飞扬而又声泪俱下,显是作者倾注了毕生的才情。

庚辰本第七十九回有二条夹批:“慧心人可为一哭。观此句便知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 “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这批语表明,作者是借晴雯而祭黛玉。但书中黛玉还未死,哪有做祭的理?只能是照应现实,其时黛玉的原型脂研已经死了。文中有“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祭文又叫《芙蓉女儿诔》,祭的应是一个湖南女儿。因为唐宋时代,湘、资、沅、澧流域因自古广植木芙蓉而有“芙蓉国”之称,“芙蓉国里尽朝晖”即是指此。文中有“眉黛烟青、麝月之奁”之句,实为把黛玉与麝月融为一体。前有脂批表明,宝玉最后留了麝月,这篇诔文也就是在悼念与黛玉合而为一的麝月,即脂研。诔文中“复拄杖而近抛孤柩”,表明这篇祭文不是以少年宝玉的名义祭,而是以中年多病的作者名义祭。

由此推测,脂研在《红楼梦》写作中途逝世。

(四)还泪分析

《红楼梦》叙情是以“绛珠草还泪”为基调的,不但体现在小说结构上,而且凝注在脂批上。脂批中有无数的泪笔,直率简练而又情挚意切,有的很明显为女性口气。如:“余为作者痴心一哭”,“可怜!一句一滴血,一句一滴血之文”,可怜杀!可疼杀!余亦泪下”,“余犹在心,今闻此放声一哭”,“我读至此,不觉放声大哭”,“作者有多少眼泪,写此一句”,“此句令批书人哭死”,“伤心笔,堕泪笔”,“此时写出此等言语,令人堕泪”,“心血淋漓,酿成此数字”, “所谓此书真是哭成的”,“使人读之声哽哽而泪雨下”,“可怜可叹,余竟为之一哭”,“为天下夫妻一哭”,“为天下父母一哭”,“此正是为今时女儿一哭”,“过来人睹此,能不放声一哭”,“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上古至今及后世有情者,同声一哭”。

爱哭向来是女人的天性,男人有时也哭,但与女子的哭法毕竟不同。像这种“一字一咽,一句一啼”的哭法,显然是女子的形态,应主要来自以泪还债的脂研。林黛玉爱哭,源于她坎坷的身世与爱情至上的生命观。她在贾府孤立无援,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贾宝玉的爱怜是她生命的全部。贾宝玉对她一片赤诚,使她感受到命运深处的颤栗,奔涌的泪水是她流淌的爱情,注之于笔端,便是文学星空永恒的光亮。脂研为《红楼梦》的创作与抄写蓄尽了辛酸,中途呕心沥血而逝,她是一个被历史的烟尘埋没得很深,但又透出奇丽光华的女人。

 

 

作者声明: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夫妻斋,脂砚斋署名是曹雪芹,脂砚是“薛宝钗”,脂研是“林黛玉”,这是红学二百多年来的独家考证。红学论者(含百度百科)如引用此观点与本文有关条据,请注明出处,否则笔者将依法维权!

 

作者简介:一木,原名肖斌伟,70后诗人,做过记者、编辑、团委书记,现在深圳某政府部门担任高级文秘,作品散见《诗刊》、《儿童文学》、《时代文学》、《语文月刊》等报刊。2009年开始研究《红楼梦》,并搜集有关资料,至2016年118日完成了三十三万余字的长篇红学论著《一木解红楼》。

一木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3658057042365805704

 

 

 

 

                

 

          林黛玉的原型人物是谁?

 

                       

 

著名红学家俞平伯教授曾写信给北京大学,说北大图书馆“不应该把《红楼梦》的脂砚斋评本借给别人看”,并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坛上一个梦魇,愈研究愈糊涂”。“愈研究愈糊涂”的主要原因就是研究者从来没有弄清脂砚斋、脂砚、脂研是三个不同的人。笔者总计脂批中署“脂研”之名的批语有十条。脂研的批语与脂砚斋、脂砚的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没有一条眉批,且都没有纪年。红学界对脂砚斋的研究文章已汗牛充栋了,但对脂研只是扫眼而过,忽略了她的存在。通过上文分析论证,脂砚斋是曹雪芹,脂砚是“薛宝钗”,那脂研又是谁呢?自然就是“林黛玉”。这就奇了,林黛玉不是死了吗?小说中林黛玉确实死了,但现实中的林黛玉还活着,她不仅与曹雪芹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也将毕生心血倾注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我们现在来对有关考据进行分析。

(一)林黛玉实有其人分析

要了解林黛玉的原型人物是否真的存在,必须要从有关她的批语中寻找蛛丝马迹。

1、第三回,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甲戍本此处有侧批:“真有是事,真有是事!”批者即此事的经历者。

2、第三回,袭人在床沿上坐了。鹦哥笑道:“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因此便伤心,我好容易劝好了。”

蒙藏本侧批:“他天生带来的美玉,他自己不爱惜,遇知己替他爱惜,连我看书的人也着实心疼不了,不觉背人一哭,以谢作者。”批者应是故事的当事人。

3、第五回,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甲戍本此处有侧批:“此一句是今古才人通病,如人人皆如我黛玉之为人,方许他妒。此是黛玉缺处。”批者自称黛玉,应为原型人物。

4、第二十七回《葬花吟》处,甲戍本有眉批:“不言炼句炼字辞藻工拙,只想景想情想事想理,反复推求悲伤感慨,乃玉兄一生之天性。真颦儿之知己,玉兄外实无一人。想昨阻批《葬花吟》之客,嫡是玉兄之化身无疑。余几作点金为铁之人,幸甚幸甚!”

这条批语明显以林黛玉本人的口气说话的,批者应为原型人物。

5、第二十八回,林黛玉听见这话,由不得站住,回头道:“当初怎么样?今日怎么样?”

甲戍本侧批:“我阿颦之恼,玉兄实摸不着,不得不将自幼之苦心实事一诉,方可明心以白今日之故,勿作闲文看。”

批者自称阿颦,应为原型人物。

6第二十八回,宝玉见他这般形景,遂又说道:“我也知道我如今不好了,但只凭着怎么不好,万不敢在妹妹跟前有错处。便有一二分错处,你倒是或教导我,戒我下次,或骂我两句,打我两下,我都不灰心。谁知你总不理我,叫我摸不着头脑,少魂失魄,不知怎么样才好。——

庚辰本在此处有侧批:“有是语。”“真有是事。”这条批语非常关键,因为这仅仅是二人世界的私密话语,批者非原型安能谁?

7、第三十八回,黛玉道:“你们只管吃去,让我自斟,这才有趣儿。”说着便斟了半盏,看时却是黄酒,因说道:“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宝玉忙道:“有烧酒。”便令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

己卯本在此处有夹批:“伤哉!作者犹记矮舫前以合欢花酿酒乎?屈指二十年矣。”这条批语又很关键,黛玉喝合欢花浸的烧酒,批者就想起二十年前与作者以合欢花酿酒的事,要知道,“酿酒打豆腐”一般是夫妻做的事,而且二十年来批者与作者生活在一起,批者应是作者之妻。

8、第七十六回,黛玉指池中黑影与湘云看道:“你看那河里怎么象个人在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罢?”湘云笑道:“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等我打他一下。”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复聚者几次。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大白鹤来,

庚辰本在此处有夹批:“写得出。试思若非亲历其境者如何摹写得如此。”表明批者即是故事的亲身经历者。

以上八条亲身经历者的批语表明,“黛玉”没有死,还真成了曹雪芹的妻子。那么一个问题又来了,前文分析论证脂砚为曹雪芹的妻子,即原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对应小说人物是薛宝钗,怎么又冒出一个老婆来呢?要知道,清代男子可以有三妻四妾,严格说来,“黛玉”应是曹雪芹的妾。

(二)原系曹雪芹丫鬟分析

一般红学爱好者都认为林黛玉的原型是李煦的孙女,笔者深读《红楼梦》及有关脂批,认为林黛玉的真实原型不是侯府小姐,理由如下:

1、第二十二回,因说戏,宝玉在林黛玉与史湘云两人间都没讨好,黛玉回宝玉:“莫不是她和我玩,她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玩,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

黛玉在回话中称自己是平民的丫头,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列侯之后、盐政御使,她怎么是平民的丫头呢?再则林如海过世,他唯一后嗣林黛玉应分到家产,可是金兰契一节中,黛玉说自己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用这里的,可见她没私房钱。林如海的钱哪去了?有人说是让贾府或者贾琏凤姐给吞了。但也讲不通,因为处理林如海后事,黛玉随行,分遗产这样的大事,她应当参加,也必有家人告诉她情形。若遗产让贾府使了,她自然会理直气壮,不会因一碗燕窝,而不想麻烦这里。由此推测,黛玉是林如海的女儿完全是虚构。

2、第二十二回贾母为薛宝钗做生日,庚辰本有夹批:“黛玉乃贾母溺爱之人也,不闻为作生辰,却去特意与宝钗,实非人想得着之文也。此书通部皆用此法,瞒过多少见者,余故云不写而写是也。”再有眉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丁亥夏。畸笏叟。”

这二条批语表明贾母为薛宝钗做生日,而不为林黛玉做生日的原因,即薛宝钗为真玉,林黛玉为假玉。这是《红楼梦》以假乱真的写法,暗示贾母真正的外孙女是薛宝钗,林黛玉的身份是虚构。

3、第五回,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甲戍本眉批:“不叙宝钗,反仍叙黛玉。盖前回只不过欲出宝钗,非实写之文耳——今写黛玉,神妙之至,何也?因写黛玉实是写宝钗,非真有意去写黛玉,几乎又被作者瞒过。”

这条批语表明,写黛玉其实是在写宝钗,黛玉是宝钗的替身。

第四十二回有一条回前批:“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这条批语表明,黛玉与宝钗为同一个原型的故事,黛玉逝后,她的故事由宝钗延续。

脂研在小说中借林黛玉之名,但林黛玉的故事主要对应脂砚,脂研的故事主要对应袭人、麝月、晴雯。这个逻辑有点绕,读者可能一时转不过弯。曹雪芹如此煞费苦心地安排脂研人物的对应,因为他骨子里有待人平等的民主思想,把脂研与脂砚放在同等地位来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名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脂砚斋、脂砚、脂研三人的名字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只有十一条,其中黛玉与宝钗的判词合为一条。这源于在曹雪芹的创作思想里,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合而为一。曹雪芹是视爱情高于生命、平等高于富贵的伟大作家,这也正是《红楼梦》永远不朽的原因。

脂研不是侯府小姐,实际身份原是曹雪芹的贴身丫鬟,有如下脂批可以佐证:

1第二十一回,宝玉醒来翻身看时,只见袭人和衣睡在衾上。庚辰本有夹批:

“神极之笔!试思袭人不来同卧,亦不成文字,来同卧更不成文字,却云‘和衣衾上’,正是来同卧不来同卧之间,何神奇,文妙绝矣。

好袭人。

真好石头,记得真真好。

述者述得不错。

真好,批者批得出。”

原文此处的夹批没有分行断句,连为一批。为看出二者对话,笔者如此断句。这段批语实为批者与作者在追溯往昔,聊得很欢。也可看出批者和袭人的身份对应。

2、第七十七回,王夫人又满屋里搜检宝玉之物。凡略有眼生之物,一并命收的收,卷的卷,着人拿到自己房内去了。因说:“这才干净,省得旁人口舌。”因又吩咐袭人麝月等人:“你们小心!往后再有一点份外之事,我一概不饶。因叫人查看了,今年不宜迁挪,暂且挨过今年,明年一并给我仍旧搬出去心净。”

庚辰本在此有夹批:“此亦是余旧日目睹亲闻,作者身历之现成文字,非捏造而成者,故迥不与小说之离合悲欢窠臼相对”。批语中的“作者”可以说是经历者宝玉即曹雪芹,那称“余”的批者是谁呢?当时遭搜检的是四儿、芳官、晴雯、袭人、麝月,其中四儿、芳官被驱,晴雯病死,那只能是袭人、麝月二者之一了。 

3第二十回,彼时晴雯、绮霰、秋纹、碧痕都寻热闹,找鸳鸯琥珀等耍戏去了,独见麝月一个人在外间房里灯下抹骨牌。宝玉笑问道:“你怎不同他们顽去?”麝月道:“没有钱。”宝玉道:“床底下堆着那么些,还不够你输的?”麝月道:“都顽去了,这屋里交给谁呢?那一个又病了。满屋里上头是灯,地下是火。那些老妈妈子们,老天拔地,伏侍一天,也该叫他们歇歇,小丫头子们也是伏侍了一天,这会子还不叫他们顽顽去。所以让他们都去罢,我在这里看着。”
  宝玉听了这话,公然又是一个袭人。
庚侧:岂敢因笑道:“我在这里坐着,你放心去罢。”庚侧:每于如此等处石兄何尝轻轻放过不介意来?亦作者欲瞒看官,又被批书人看出,呵呵。麝月道:“你既在这里,越发不用去了,咱们两个说话顽笑岂不好?”宝玉笑道:“咱两个作什么呢?怪没意思的,也罢了,早上你说头痒,这会子没什么事,我替你篦头罢。”麝月听了便道:“就是这样。”说着,将文具镜匣搬来,卸去钗钏,打开头发,宝玉拿了篦子替他一一的梳篦。只篦了三五下,只见晴雯忙忙走进来取钱。一见了他两个,便冷笑道:“哦,交杯盏还没吃,倒上头了!”宝玉笑道:“你来,我也替你篦一篦。”晴雯道:“我没那么大福。”说着,拿了钱,便摔帘子出去了。
  宝玉在麝月身后,麝月对镜,二人在镜内相视。宝玉便向镜内笑道:“满屋里就只是他磨牙。”麝月听说,忙向镜中摆手,宝玉会意。忽听唿一声帘子响,晴雯又跑进来问道:“我怎么磨牙了?咱们倒得说说。”麝月笑道:“你去你的罢,又来问人了。”晴雯笑道:“你又护着。你们那瞒神弄鬼的,我都知道。等我捞回本儿来再说话。”说着,一径出去了。

“公然又是一个袭人”处侧批:“岂敢”。“岂敢”的语气谦词,表明批者即是麝月原型。“我在这里坐着,你放心去罢”处侧批:“每于如此等处石兄何尝轻轻放过不介意来?亦作者欲瞒看官,又被批书人看出,呵呵。”这条批语反驳宝玉说的话与现实情况不符,没有切身服侍宝玉的丫鬟经历怎批得出?己卯本在此节有夹批:“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弊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依从此话。可见袭人虽去实未去也”。庚辰本第二十一回有夹批:“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

这些批语表明,贾府遭抄后宝玉身边还有二个贴身的女人,即一妻一妾。而雍正七年的“刑部移会”里说:“京城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家仆三对,给与曹寅之妻孀妇度命。”可见,曹家败落后,还是留了几个忠心家仆的,后因没有能力供养,相继打发出去了,“心里只有一个宝玉”的脂研留做了曹雪芹的妾。

“脂研”意为磨墨的女人,她是脂砚斋里磨墨的女人。她那个性鲜明、多愁善感、视爱情为生命的唯美形象给《红楼梦》带来了无限的艺术魅力。

(三)“林黛玉”生平分析

深读《红楼梦》,你会觉得作者很有“湘”字情结,《红楼梦》中的人物有三个跟“湘”字结缘:潇湘妃子林黛玉、史湘云、柳湘莲。笔者经过对文本的深究,判断脂研为湖南人,幼丧父母,中年而逝。论述如下:

1、“潇湘妃子”是传说中舜妃娥皇、女英为殉夫而自投湘水,死后成为湘水女神,亦称湘妃。潇湘也泛指潇水与湘水流域,是湖南的代称。第二十六回写道:“顺着脚一径来至一个院门前,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匾上写着‘潇湘馆’三字。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林黛玉的居舍叫“潇湘馆”,馆舍垂挂的是湘帘,她题帕诗中有“湘江旧迹已模糊”之句。她的身份作者采用“烟云模糊”的写法,还影射了史湘云等人。史湘云判词有“湘江水逝楚云飞”,她的《红楼梦曲》有“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之句。

这说明“林黛玉”在湖南生活过,她原本就是湖南人。

2、林黛玉的判词有“堪怜咏絮才”一句,“咏絮才”的典故源于晋代女诗人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咏。苏轼《题王逸少帖》诗云:“谢家夫人淡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第十八回,贾宝玉在元妃省亲时奉命所作应制诗中有“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之句。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妙玉送茶与贾母,靖本眉批:“尚记丁巳春日谢园送茶乎?展眼二十年矣。丁丑仲春。畸笏”。张宜泉在怀念曹雪芹的诗中有“谢家池塘晓露香,怀人不见泪成行”之句。由此可见,曹雪芹好象跟谢氏有点关系,也许林黛玉本名姓谢,但这纯是笔者揣测。

3、也许有人会问:脂砚与脂研会不会是一个人呢?笔者可以肯定地说:不是。因为前面分析了脂研的实际身份是丫鬟,而脂砚是曹寅之妻的娘家孙女。再从脂批看,其中一个批者自小父母双亡,曹雪芹只幼年丧父,现有史实表明,脂砚寄居曹家时其双亲李鼎夫妇尚健在。那么这个幼丧父母者,应是脂研。林黛玉六岁丧母,八岁丧父,应是实写。

第五回,史湘云判曲云: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甲戍本侧批:“意真词切,过来人见之,不免失声。”

第十八回,说元妃与宝玉状如母子,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庚辰本旁批:“作书人将批书人哭坏了。”

第二十五回,宝玉回来,见过王夫人,说了几句话,便一头滚在王夫人怀里,王夫人又满身摩弄他。甲戍本侧批:“普天下幼年丧母者齐来一哭。”

同回,贾宝玉中邪醒来,贾母、王夫人如得了珍宝一般,甲戍本侧批:“昊天罔极之恩如何报得?哭杀幼而丧亲者。”

第三十三回,贾政打宝玉,王夫人说:“我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

庚辰本旁批:“未丧母者来细顽,既丧母者来痛哭。”

以上批者明显是个年幼失去双亲的人,这个人应当就是脂研。孤幼无依是她早年卖身为奴的原因。

4贾宝玉在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薄命司”两边对联写的是:“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他翻看第一页画册写道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个判词是晴雯的,晴雯的判词放在第一,笔者认为她其实是对应脂研。

第七十八回,晴雯死后,贾宝玉为她做了一篇情真意挚、发自肺腑的祭文《芙蓉女儿诔》。细读这篇诔文,并非悼念挚友,实是在悼念亡妻。“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表明两人朝夕衾枕,享夫妻之欢。“自蓄辛酸,谁怜夭折!仙云既散,芳趾难寻。——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鼎炉之剩药犹存,襟泪之余痕尚渍。镜分鸾别,愁开麝月之奁;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表明二人情深意笃,共饮辛酸,平日耳鬓厮磨,今日玉冷谁温?“蓉帐香残,娇喘共细言皆绝;芳名未泯,檐前鹦鹉犹呼;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萎”,表明祭的人实是林黛玉,并非晴雯,因为“檐前鹦鹉、槛外海棠”是潇湘馆的事物,蓉帐细语是宝黛俩人旧事。“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余衷,默默诉凭冷月”,表明所祭的人是爱妾。宝玉以汝南王自比,《乐府诗集》有《碧玉歌》引曰:“《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以宠爱之甚,所以歌之”。后有“共穴”、“同灰”等字眼,表明来生亦做并蒂莲。全文文采飞扬而又声泪俱下,显是作者倾注了毕生的才情。

庚辰本第七十九回有二条夹批:“慧心人可为一哭。观此句便知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 “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这批语表明,作者是借晴雯而祭黛玉。但书中黛玉还未死,哪有做祭的理?只能是照应现实,其时黛玉的原型脂研已经死了。文中有“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祭文又叫《芙蓉女儿诔》,祭的应是一个湖南女儿。因为唐宋时代,湘、资、沅、澧流域因自古广植木芙蓉而有“芙蓉国”之称,“芙蓉国里尽朝晖”即是指此。文中有“眉黛烟青、麝月之奁”之句,实为把黛玉与麝月融为一体。前有脂批表明,宝玉最后留了麝月,这篇诔文也就是在悼念与黛玉合而为一的麝月,即脂研。诔文中“复拄杖而近抛孤柩”,表明这篇祭文不是以少年宝玉的名义祭,而是以中年多病的作者名义祭。

由此推测,脂研在《红楼梦》写作中途逝世。

(四)还泪分析

《红楼梦》叙情是以“绛珠草还泪”为基调的,不但体现在小说结构上,而且凝注在脂批上。脂批中有无数的泪笔,直率简练而又情挚意切,有的很明显为女性口气。如:“余为作者痴心一哭”,“可怜!一句一滴血,一句一滴血之文”,可怜杀!可疼杀!余亦泪下”,“余犹在心,今闻此放声一哭”,“我读至此,不觉放声大哭”,“作者有多少眼泪,写此一句”,“此句令批书人哭死”,“伤心笔,堕泪笔”,“此时写出此等言语,令人堕泪”,“心血淋漓,酿成此数字”, “所谓此书真是哭成的”,“使人读之声哽哽而泪雨下”,“可怜可叹,余竟为之一哭”,“为天下夫妻一哭”,“为天下父母一哭”,“此正是为今时女儿一哭”,“过来人睹此,能不放声一哭”,“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上古至今及后世有情者,同声一哭”。

爱哭向来是女人的天性,男人有时也哭,但与女子的哭法毕竟不同。像这种“一字一咽,一句一啼”的哭法,显然是女子的形态,应主要来自以泪还债的脂研。林黛玉爱哭,源于她坎坷的身世与爱情至上的生命观。她在贾府孤立无援,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贾宝玉的爱怜是她生命的全部。贾宝玉对她一片赤诚,使她感受到命运深处的颤栗,奔涌的泪水是她流淌的爱情,注之于笔端,便是文学星空永恒的光亮。脂研为《红楼梦》的创作与抄写蓄尽了辛酸,中途呕心沥血而逝,她是一个被历史的烟尘埋没得很深,但又透出奇丽光华的女人。

 

 

作者声明: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夫妻斋,脂砚斋署名是曹雪芹,脂砚是“薛宝钗”,脂研是“林黛玉”,这是红学二百多年来的独家考证。红学论者(含百度百科)如引用此观点与本文有关条据,请注明出处,否则笔者将依法维权!

 

作者简介:一木,原名肖斌伟,70后诗人,做过记者、编辑、团委书记,现在深圳某政府部门担任高级文秘,作品散见《诗刊》、《儿童文学》、《时代文学》、《语文月刊》等报刊。2009年开始研究《红楼梦》,并搜集有关资料,至2016年118日完成了三十三万余字的长篇红学论著《一木解红楼》。

一木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365805704236580570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红楼:脂砚斋之迷(三)
我解红楼批书人(一)
史湘云,甄宝玉的知己和爱人
脂批*林红玉*呆香菱
林黛玉之死,并不是贾宝玉出家的根本原因,脂砚斋批语透出真相
再论“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