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明节:原本没那么多事,而是为了保护生态
userphoto

2023.04.05 山东

关注

清明节,也叫寒食节。是中国人祭拜祖先亡灵的时节,民间有比较浓重的活动仪式。寒食之意,是禁火忌烧。相关的许多传说,都是多情的口水八卦,不值一驳。还不如说,过节是为了踏青、赏春、约晓衫。

其实,古来的柴火,也是农桑与生存大事。要把生米做成熟饭,必须砍柴烧火。古代烧炭烧火烹饪消耗的树木,都是天量,会给植被生长造成损失,足以破坏生态。

清明节时分,春暖花开,草木刚刚发芽起身才开始生长。之所以禁火忌烧,就是在提醒人类:今春新生的草木,才长起来,不要乱砍乱伐乱放火;起码要有计划地砍伐。否则到今年冬天,就没柴烧、没饭吃;更没柴烧炭取暖,就会受冻。以上就是寒食节的意义。

寒食节,时令一般在农历三月之初,与上巳节时间相逢。但润年除外,比如今年闰二月,农历三月初已到公历四月下旬的谷雨前后。

上巳节,最早并没有固定的日子。就是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这样以来,具体哪天过节,会引来许多麻烦。因此,魏晋以后过上巳节,逐渐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的意义,是祭祀、拜神、祈祷。祝祷草木新生及天下万物复苏,大约是热爱生命之意,有点像西方的“复活节”。

但以农桑的角度看去,那些高大上的意义又在其次。现实的问题是:春耕、春播、春种在即,三月三起集结社,原本是群众性的商业集会活动,主要进行农具、种子、春季衣料的买卖和交换。

所以,上巳节祭拜祈祷的活动,就和清明节的祭悼活动逐渐融合。而农历三月三的商业交换活动,还单独在民间继续存在。

清明节民间祭扫祖坟的活动,应该是国有祭天祈祷仪式的次生品。同时,清明节前后民间还有踏青的习俗,发源于周。也正好赶在清明时令,所以也称“清明踏青”。

大约在唐朝初期,由政府行文,把踏青和祭扫活动,都归于清明节的内容之中,并与寒食节、上巳节合而为一。

盛唐诗人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与《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两首诗中,把清明节时分的祭祷、祭扫、踏青、春游等仪式,与民间的活动都包含在内。王维写道:

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
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
草树连容卫,山河对冕旒。
画旗摇浦溆,春服满汀洲。

这是当年三月三日,王维在曲江池陪陛下赏春吃饭而作的一首应制诗。所谓应制,就是带任务的写作,用诗记录皇家在清明时分举行的仪式活动来凑兴。

其中的祓禊,音为fu xi。是古代民间于上巳节举行的一种斋戒沐浴的祭祷仪式,多在水边举行。意思是洗濯污垢、消除灾祸。最早发源于上古时代的“除恶之祭”。

但类似的戒浴祭祷仪式,并不是汉族人民的独创。其他少数民族也有此类活动。其意义颇似印度佛教徒,在恒河的沐浴洗涤。

扯了清明节这么多“形而上”的蛋,其实都没有从农桑角度去解释而显得通顺。盛唐的王维,本来就是禅宗高徒,他不像后来晚唐的杜牧那样实惠而直白。杜牧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和王维比,杜牧俗是俗了点,但有饭吃、有酒喝。衣食农桑的发达富裕,才是于时令节日发起祭祀祈祷仪式的本宗意旨。

只就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的禁火禁烧一说而论,保护生态,才是保障农桑衣食创造作业的可靠前提。生态一旦被破坏,吃饭和生存就成为问题。这是远古农桑时代要命的大事。如今亦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年光三月里,踏青扫墓时,原来不只一个节日?究竟哪个才是农历三月的“顶流”?|上巳节+清明
清明除了扫墓还能干什么?古代皇帝爱斗鸡
【隔帘听】寒食节踏青[词]
原来清明不只是“清明”。
不负春光,小帝君告诉你过清明的正确姿势!
农历传统节日——寒食、清明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