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谜题大师”诺兰的叙事迷宫

“谜”是形容诺兰最贴切的词汇:他是制造谜题的大师,以严密的逻辑和非凡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个蕴含着人类终极谜题的叙事迷宫。诺兰的叙事迷宫包含两方面的内容:谜一样的故事与谜一般的叙事。观赏诺兰的影片就像跟随一个迷狂之人的脚步踏上一段黑暗惊悚的迷途,随着步步深入迷宫,每一个转角都是欺骗,最终的出口依旧暧昧不明……


1.迷狂之人


诺兰的作品是思辨的,但作品中的主人公却是勇往直前的行动者,偏执地陷入对一个戏剧目标的执迷状态:《记忆碎片》(Memento)中男主角执迷于追寻杀妻凶手;《致命魔术》(The Prestige)执迷于破解对方的隐遁术;《蝙蝠侠:侠影之谜》(Batman Begins)的主人公执迷于为父母报仇;《盗梦空间》(Inception)主人公执迷于归家团聚……以执迷的态度,怀强烈的欲望,勇往直前地奔向清晰的目标,构成了诺氏主人公的戏剧行动线。


负罪感是主人公执迷的心理根源。诺兰电影的主人公往往因自身过失而造成了心爱之人的离去,从此背上负罪枷锁。这种精神创伤掩藏在人物内心深处,成为主人公迷入歧途的诅咒。《失眠症》(Insomnia)中警长错杀同事;《记忆碎片》中丈夫因为精神疾病,致使妻子死亡;《致命魔术》中魔术师的失误造成朋友之妻离世,间接导致妻子自杀;《盗梦空间》中因为盗梦师为妻子“梦境植入”思想,使其无法辨别真实世界而离世;《蝙蝠侠:侠影之谜》因为对蝙蝠的恐惧,间接导致父母之死……如希区柯克一样,诺兰深谙精神分析学,并将其应用于人物塑造中,增强了人物的心灵厚度,为人物的行动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心灵基点。

 



如果说负罪感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伤疤,那么精神功能障碍则是主人公生理上必须面对的缺陷:《记忆碎片》中的主人公无法建构长时记忆,只有靠记录“证据”才能证明过往的存在;《失眠症》中由于白昼现象,主人公患上失眠而产生幻觉;《蝙蝠侠:侠影之谜》中的主角因童年创伤带来的恐惧,频频陷入魔鬼横行的幻境;《盗梦空间》中的“造梦师”无法辨别真实与虚幻。 这种种独特的感知方式,致使主人公总是陷入一种“迷梦”之中,成为了命运迷宫中的“迷途者”。


虽然诺兰电影中的主人公追逐戏剧目标时总是执迷而坚定,但在具体行为过程中却缺乏清晰的行动指南,精神焦虑让他们时刻保持行动,却总是走向错误的道路,一步步陷入迷宫深渊:《追随》中的作家起初跟踪他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窥视欲,而之后却陷入一层又一层的迷局中,直至沦为替罪羊仍不晓事态发展始末;《记忆碎片》中的男主人公则在记忆的碎片中,主观拼凑人生,永难接近事实的真相;《盗梦空间》中的造梦者也陷入了自造的迷局,究竟他是否回归到真实世界仍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诺兰的电影具有侦探小说的质感,但是主人公却不是侦探,“迷途者”的设置更似惊悚片中的主角,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不知自己从哪儿来,亦不知自己要到哪里去,这正是现代人潜意识深处普遍存在的精神焦虑。


“迷途者”的另一层迷惘则是身份错乱带来的自我认知焦虑: 因为多重身份,所以更加迷失自我。《追随》中的主角究竟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小说作者还是入室行窃的小偷,或是杀人犯?《记忆碎片》中的男主角究竟是复仇者、保险公司的普通职员、精神病患者还是杀妻者?《失眠症》中的主人公究竟是正义的警察还是不敢面对错误的杀人者?《致命魔术》中的魔术师是否能分清替身与自己,哪个是真实的自我?即使是英雄蝙蝠侠,也兼有多重身份,他既要扮演玩世不恭的贵公子,又要扮演正义英雄蝙蝠侠,而真实的布鲁斯韦恩是谁?


由此可见,无论是身怀绝技、家财万贯的蝙蝠侠,还是无所事事、偷窥他人生活的边缘作家,在诺兰的电影中,主角其实都是一个“迷狂之人”:他们执迷于一个目标,却又在行动中迷惘。


2.迷惘之途

 



诺兰的故事纵然看上去颇为复杂,但皆可概括为:迷惘之途——迷狂的主人公踏上骗局重重、罪案累累的阴霾人生旅途。在这条路途上,复仇和欺骗是伴随犯罪情节不断复现的叙事母题。


与人物设置呼应,复仇母题对应的是人物的执迷特性。《记忆碎片》中的主人公生存的意义便是复仇;《致命魔术》中双雄对决一生的起点也是复仇;《黑暗骑士》中蝙蝠侠为父母复仇是其行侠正义的最初动机,而哈维丹特的嬗变也起始于复仇的仇恨。复仇就像是装载在人物内心的马达,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促使人物持续向戏剧目标靠近,而欺骗母题的反复出现,则成为主人公实现欲望之间的道道鸿沟。《追随》本身就是一个关于欺骗的故事,男主角正是在一次次骗局中陷入命运的深渊;《记忆碎片》的主人公无法面对自己的心灵创伤,所以选择了自我欺骗;《失眠症》中的老警官欺骗了所有的人,也在欺骗中迷失了自我;《致命魔术》中的魔术师本身从事的就是一项欺骗的工作,他们在欺骗妻子、情人、观众的同时,也欺骗了自我;《黑暗骑士》中的蝙蝠侠也通过二元身份欺骗了罪犯和市民,哈维丹特的英雄形象不过是牺牲蝙蝠侠名誉换来的幻象;《盗梦空间》则是意识领域的欺骗行为。诺兰之所以钟爱欺骗母题,与其对谜题、悬念的爱好有密切的关系,欺骗即误导,诺兰通过欺骗情节的设置不仅“玩弄”了剧中人,更“玩弄”了观众。误导可以产生突发式悬念,带来叙事的突转,制造惊奇的叙事效果,这成为诺兰作者电影的显著标识之一,如《致命魔术》中的台词一样:观众期待被欺骗。此外,欺骗也使主人公执迷的命运旅途充满了不确性,似乎真相永远不能抵达,于是迷途更加扑朔迷离。


3.叙事迷局


诺兰不仅讲述了一个谜一样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他还以迷局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独特的叙事策略是诺兰作为电影作者最鲜明的风格特色。“非线性叙事大师”、“后现代叙述大师”、“当代悬念大师”无外乎是对诺兰高超叙述技巧的概括与褒赞。

  



叙述是时间的游戏,主要以改变正常时序与时长以达到新奇的艺术效果。之所以说诺兰为非线性叙事大师,是因为在诺兰的电影中,线性的自然时间大都被解构重组,故事在支离破碎的时间线上展开。自其长片处女作《追随》中,诺兰便开始非线性叙事的尝试,故事以男主角三个阶段的典型形象——跟踪狂阶段的长发潦倒作家、衣冠楚楚的入室窃贼和浑身伤痕沦为替罪羊的罪犯为视觉暗示,将故事分为三大部分,继而又将每部分故事的局部时间拆散,以乱序排列形成故事的叙述时态,观众需根据视觉形象的提示,在观赏中重新建构自始至终故事的发展状况,这种如同拼图游戏一样的观赏经验带给了观众解谜的快感。身为谜题设计者的诺兰也沉迷于这种互动游戏之中,其后的《记忆碎片》在叙述时间处理上更具挑战性,两次复仇事件被一分为二,交代人物前传和第一次复仇的故事以顺序展开,视觉上以黑白画面呈现;第二次复仇则以倒叙的方式讲述,而其中每场戏却是按顺序展现的,视觉上表现为彩色画面,故事在黑白彩色两者之间跳跃,在影片尾声也即影片高潮的时候汇合,完成真相的揭露。应该说《记忆碎片》的形式和内容是相得益彰的,正如诺兰自己所说:“我用尽各种方式去寻找一种叙事策略,试图使观众体验到剧中人感知世界的方式。”诺兰的非线性叙事并非单纯形式主义地炫耀技巧,正是由于叙事技巧与故事内容的密切关联,才使诺兰成为电影艺术大师而非形式主义弄潮儿。《致命魔术》是诺兰在双雄对战的戏剧结构上进行的一次非线性叙事尝试,与以往单一主人公不同,故事通过两个人物的视点展开,并以两个日记本为“超文本链接”,将不同人物的回忆叙述编织在一起。蝙蝠侠三部曲虽然没有全局采取非线性叙述方式,但在局部段落中仍然打破了时序,影片的开场戏也往往是故事的结局场景。《盗梦空间》更是利用梦境理论对时间做了超现实处理,在多个时空中整合出一个完整的诺氏世界时空体系。通过将时间碎片化、时序错乱的非线性叙事策略,诺兰将本来简单的故事变得复杂,本来熟悉的故事变得陌生,并达到了高潮不断,悬念迭出的艺术效果,使其成为以非线性叙事策略为标志的当代好莱坞悬念大师。


诺兰的电影之所以被称为“谜题电影”,一方面是因为拼图碎片般散乱的时间轴,另一方面是因为多线并置的叙事线索构建了一个繁复的叙事迷宫。套层结构是复调叙事迷宫的一种结构形式,在这种结构中,故事包裹着故事,假象裹挟着假象。《追随》中的事实被分解为三层,最外层的故事讲述男主角尾随小偷,并伙同小偷入室盗窃,且爱上一名金发女子的故事;第二层是金发女子伙同小偷陷害男主角的故事;第三层是小偷杀害金发女子,并嫁祸于男主角的故事。在这三层结构中,每深入一层,真相就被颠覆一次,形成一次戏剧突转,从而产生新的悬念。《盗梦空间》的层次更丰富,由于每层梦境都具有清晰完整的戏剧任务和视听风格,因而可以将每个梦境视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这些小故事又因为一个总的戏剧任务统摄在一起,构成了梦的套层结构。《记忆碎片》尽管只有两层,但两个层面的故事也秉承各自独立,相互关联的套层结构逻辑:彩色部分是完整的复仇故事,黑白部分关于记忆障碍症患者的故事则自成一体,诺兰通过暗示萨米即主人公的事实,将两个不甚关联的故事弥合在了一起。复调叙事迷宫的另一个结构形式就是“游戏闯关式”,如《黑暗骑士》中,蝙蝠侠和小丑的对决是全剧的主轴,但由于小丑行动目标的层层递进,对抗也渐进升级,然而小丑的每一次挑战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片段,如同电子游戏闯关一样,一个独立任务完成后可进阶到下一个更具挑战的戏剧任务中。无论是俄罗斯套娃般层层包裹的套层结构,还是关关升级的电子游戏闯关结构,诺兰的复调叙事之核心便在于基于一个严密的逻辑,将多个完整的小故事整合在一个宏大叙事体系之中,从而形成多线并置、错综复杂的叙事迷宫,以获得类型混搭、悬念迭起、高潮不断的叙事效果。

 



以“不可靠叙述者的视点”引导观众坠入迷宫是诺兰的又一叙事策略。较之全知视点,诺兰更倾向于采取第一人称主观视点的叙述方式。“如果把一部电影想象成一座迷宫,那么当(里面的)人物做出错误决定的时候,没人愿意从鸟瞰的角度去观察他们。那样太无聊了。实际上,当他们在迷宫里绕弯的时候,人们乐意直接站在他们的位置上,这要有趣得多。我就喜欢呆在这样的迷宫里。”从诺兰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为了使观众也“身陷迷局”,需使观众认同剧中主要人物的主观视点。并且,就诺兰式主人公的特质来看,这些患有精神官能症的叙事者由于“失意”、“失眠”、“心魔”、“梦魇”而致使其成为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当观众追随这样一群人物进入一个没有任何指导线索的世界时,整个剧情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不可靠叙述者视点的运用起到了两种叙事效果: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可以形成积极主动的、超强代入感的全新体验;从叙事风格上来看,这种以独特的心理意识流讲述的故事,也是一种对当代人存在感知方式的极致化表达。


不确定性是诺兰建构叙事迷宫的又一策略。具体体现在道德准则的模棱两可与故事结局的悬而未决。诺兰很少对电影人物进行道德评判,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到善恶两面共存的现象。


因为魔鬼与天使共栖于同一个身体之中,道德博弈始终贯穿电影,他们徘徊在道德善恶之间,面对难以弥合的道德困境,然而最终道德准则依旧呈现出暧昧不明的状态。诺兰酷爱给观众设置谜题,而这些谜题的答案同样呈现模棱两可,悬而未决的状态。在《追随》中,尽管主人公的叙述部分证明了其被陷害的可能性,但是客观证据却又证明了他行凶的事实,直到影片结束我们也不能完全肯定事情发展的真实过程,尽管观众认同主人公的叙述,却又不免怀疑其叙述的全部真实性。《记忆碎片》的结尾仍旧留下许多未解之谜:究竟谁杀害了主角的妻子?是否黑白段落的记忆障碍症患者就是主人公本身,最终主人公的命运将走向何方也悬而未决。《盗梦空间》的结局似乎是成功完成戏剧任务,皆大欢喜,但是旋转不停的陀螺又让人不禁怀疑主角是否回到了真实世界,由于总的盗梦逻辑本身就具有模棱两可的性质,因而无论观众如何争论,始终难求一个清晰的结局。这种开放结局的设置,激发了观众解谜的激情,成为诺氏谜题叙事的又一典型特征。


综上所述,诺兰的电影大多可归结为一句话:一个心智异常的人身陷迷局,却执迷于某个目的,在命运迷宫中横冲直闯,在欺骗中迷惘,在负疚中坚持,直至抵达暧昧不清的出口。





小贴士






三步教你置顶公众号,查看影视资讯so eas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不懂的诺兰,看得懂的诺兰现象
诺兰:10年《盗梦空间》,50年迷宫梦影
《信条》零剧透补课帖:诺兰电影如何玩转时间线?
《敦刻尔克》之前,评评诺兰吹和诺兰黑谁更有道理?
诺兰:“好莱坞最后的电影作者”
诺兰首次现身戛纳,带来一部未修复版的修复神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