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第一次看《目送》是2010年,正是这本书很火的时候,当时还跟朋友们很热烈地讨论过。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当第一眼看到这段文字时,如鲠在喉,感觉周围空气凝重地向我压过来,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一节一节地看下去,每看一节就要合上书页,平复一下心情。当看到最后,龙应台详细描述他父亲的死亡,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时,由于佣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细节,到结尾入土一节,我终于克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眼泪哗哗地流下来。

这是一个关于生命轮回和交替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亲人灼热关切的目光中逐渐成长,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我们的一生就是在无数次的相聚离别中度过,一次又一次目送着亲人离开,也一次又一次在亲人的目送下转身离去。我们心中固然有无限的不舍,但更多的应该是无奈和苦楚。我们伸出手去,努力想抓住什么,最终握住的却只有虚空。我们终于明白,被时间分隔,渐行渐远的亲情,任我们如何疾步也无法追逐。生命的成长轨迹与离别是任谁也无法阻挡的必然定律,我们能做的,唯有珍惜这一次又一次的相聚。

龙应台在《目送》中详尽地描述了她与父母及儿子的个人情感。书中的一部分,龙应台描述了自己作为一个母亲,与儿子的情感关系。她写送儿子上小学的情景,她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校门口时,儿子背着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直至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儿子慢慢长大后,她与儿子一起逛街时,儿子不愿再跟她牵手过街;儿子十六岁到美国做交换生,她去送机,儿子都未回头看她一眼;儿子以前总是要跟她睡觉,现在回家却总是自己一个人睡,自己一个人躲在房间看电影;上大学后,即使同路,儿子也不愿搭她的车,即使同车,儿子也戴上耳机,不愿意跟她讲话;两个人在国外见面,儿子觉得她的言行举止很幼稚,对她说,“妈,跟你出来实在太尴尬了,你简直就像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五岁的小孩!”我想,这世上所有的母亲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孩子长大了,母亲习惯性的呵护和唠叨变成一种魔咒,让孩子越来越不适应,越来越想逃离。最后,母亲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落中追逐孩子离去的背影。

书中的另一部分,龙应台则从母亲的身份转换为女儿,讲述了她和父母的关系。她写自己刚开始教师的工作,父亲开车送她上班去的故事,父亲没有将车子停在学校的正门,而是停在侧门,并且满怀愧疚地对她说,“女儿,爸爸实在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她写与父亲同样在过街时,父亲一定要牵她的手。她还写到,父亲80岁的时候,语无伦次、犹犹豫豫、吞吞吐吐地央求她陪他去参加一年一次的宪兵同学会,父亲牵着她的手,一步一步地上楼,吃饭时,父亲不停地夹菜到她满得不能再满的碗里。席间,父亲的同学,站起来和她敬酒,要一本她签名的书,围过来和她讨论权力局势,父亲在旁边志得意满,谦虚地炫耀。这是怎样的一份父爱?一份永远只知道付出,却羞于表达,更耻于索取的爱啊!这样的父爱让人动容,亦让人无言以对。文章的最后,龙应台回忆了父亲的去世,看着父亲的棺木被送入炉子,她形容“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这是她最后一次目送父亲。巨大而沉重的不是棺木,而是那份爱,那份亲情。可以想象,当时龙应台必定是思绪万千的,父亲与女儿之间一次又一次的目送都已成生命中的追忆,曾经的喜悦或伤悲都已是似水流年。于是,她写下了书本开头那句话,“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不必追。做到好难。我们的这一生,应该就是书中描述的样子,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离开。大多数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父母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他们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而我们这一辈人早已违背了古训。为梦想也罢,因生活所迫也罢,我们总是一次次把父母不舍的目光抛在身后,只留下一个绝尘离去的背影。曾几何时,年轻的我不懂事,总想着远离家乡,到更广阔的天地去闯荡。离开后才知道,原来我想摆脱的不是家庭,而是父母那无时无刻的唠叨和过分强烈的爱。等到年龄渐长、受伤了、委屈了,累了、倦了、痛了,却异常渴望可以在离父母近一点的地方,甚至是和父母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回到家可以直接躺下,不说话也行,大吵一架也行,痛哭一场也行。因为我们知道,家永远是我们可以停泊的最温暖的港湾,父母永远是我们心灵深处最值得信赖的寄托,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目送着我们一次次的离开,只为了望眼欲穿的再一次重逢。

怕就怕,“子欲养而亲不待”,所有父母子女的缘分就此嘎然而止,我们还来不及尽孝,父母为我们奔忙一辈子还来不及享受。

每次念及我的母亲,我都感觉心头压着一块大石,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也许我一辈子都无法原谅自己,无法释然。母亲后半辈子几乎是在医院度过,因为化疗,头发全掉光了,人也瘦得皮包骨头,整日躺在病床上,吃不下,呕吐得连胆汁都吐出来了。为了两个孩子,母亲拼命想活,坚持去医院治疗,直至最后药石无效,回天乏术。那时弟弟还很年幼,我还是十几岁的少年。母亲不忍我们看到她治疗时难受的模样,从来都不让我们去医院,一直都是父亲陪着治疗。就在惨遭病痛折磨的情况下,母亲想到的始终是我和弟弟没人照顾,担心的是我们有没有饭吃。母亲生命的最后两年,我一次都没有回去看过她,我甚至都不知道她已经病得如此重,直至她生命的最后,我和弟弟都赶不及去看她一眼。有些事情,说是客观原因也罢,借口也罢,想过了,但心里根本无法原谅自己。

记得那一年的中秋节前,母亲给我打电话,犹犹豫豫,吞吞吐吐,希望我回去看她。我听她声音还很清晰,也没往坏处想,便说:“中秋没有放假,等国庆再回去看你吧。”母亲听后,也没有勉强,但挂电话时有些欲言又止的。没想到这次电话竟是我和母亲的最后一次通话,中秋节我都忘了给她打电话。节后的下午,准备下班的时间,父亲打电话来说,母亲已经去了。父亲泣不成声,他说,母亲一直在等,想等我回去。我一听这个消息,脑袋一片空白,眼泪突然哗啦啦直流,就什么意识都没有了。连夜赶回家,时隔两年再次看到母亲时,已经是棺木里面干枯死人的脸,灰色,干瘪、腐坏。我一次都不曾在医院看过母亲被器械掌控的身体,就这样突然直面她生此世我所能见到的最后容颜。这一刻,我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只是大颗大颗地掉眼泪,拼命地想要多看几眼母亲最后的样子,想要记住她在世上的样子。

时值夏天,明天一早母亲就要出殡,送往火化。由于家乡的习俗,作为女儿,我是无资格为母亲送殡的。以后每一年的清明以及母亲的祭日,我也无资格前往祭拜。所以,这仅有的几小时,便是我和母亲最后相处的时光。

我脑海中一幕幕清晰地回忆起成长过程中母亲对我倾尽心力无言的爱。我刚出生时,感染风寒,得了肺炎。由于当时落后的技术条件,许多医生都断定我养不活了。在当时重男轻女的乡下,许多亲戚也都纷纷劝母亲放弃算了。但母亲抱着我到城里四处求医,想尽一切办法医治我,给我用当时最好的药,最终救活了我,但家里却欠下一身债。我半岁前,日夜啼哭,要一直抱着,不停地哄。半年时间里,母亲就这样,一个人抱着我,没日没夜,没吃没睡,我不知道她一个人是怎么熬过来的。我三岁前,一直和母亲住在乡下,母亲一边要照顾我,一边要忙活农田、喂养牲畜以获取生活来源。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我总是大声啼哭在后面拼命追赶母亲的背影。渐渐长大后,却变成了母亲追赶我的背影。好像从7岁读书开始,我就已经不记得母亲的背影了。直至母亲生命的最后,我都没有哪怕一次,稍微停留下来,转过身去看看她,始终都是留给她一个匆匆离别的背影。我不知道,这么多年,漂泊在外,在家的日子屈指可数,从每年的寒暑假到最后一年回家一次,甚至几年回家一次,每当我背起行囊,远离家乡的那一刻,留给母亲的背影,是不是总让她觉得担忧、想念和心酸。

但这一次,真的就是永别了。永别的时候,我连母亲的背影都看不到了。她躺在冷冰冰的棺木里,我眼睁睁地看着棺木盖上,被族里的亲人抬走放上灵车。车缓缓向前,父亲和弟弟走在队伍前面,族里的其他男人们组成壮观的队伍穿过乡间小路,花鼓队敲锣打鼓跟在后面,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夹杂着唢呐和锣鼓声。也许只有喜庆的气氛才能让母亲安心离去吧。而我却不能去追,不能哭,只能呆在原地,看着这支喜庆的队伍缓缓离开。我努力去找寻,不知道到底应该找寻什么,却被队伍阻挡了视线,直至队伍消失在视野外。我心中懊恼,母亲离开的时候,我连她的背影都看不到,我甚至连她的背影都记不起是什么模样。那一刻,我终于忍不住,瘫倒在地上,嚎啕大哭。族里的妇人急忙赶上来制止我,告诉我不能哭,不然亡者会放心不下不忍离去的。

母亲去世后,我发现父亲真的老了。赶回家的那天夜里,父亲去路口接我和弟弟,下车的时候,我看见他瑟缩着站在夜风里,风吹乱了他的头发,就着月色,我发现父亲竟然满头都是白发,身体也有些佝偻。父亲看见我们,颤颤微微地走过来,边走边嚎啕大哭,像个可怜的孩子一样。我赶紧迎上去,一阵心酸。在我的印象中,父亲的形象一向都是高大和伟岸的。即使在陪伴母亲治病的漫长岁月里,父亲始终也是强大的,打不倒的。怎么两年不见,父亲竟然就像老了几十岁呢。也许就是从母亲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仿佛长期抓住的那根稻草断了,父亲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精神支撑。

最近几年,每一次见到父亲,总觉得父亲比上一次见到又老了许多。他越来越像个孩子,变得啰嗦,胆小,害怕孤单,害怕年轻时的创伤和阴影,怕被遗忘,怕被抛弃,怕被不在乎。他不敢出远门,总害怕会出事。每次通电话总是跟我讲一些琐碎得不能再琐碎的小事,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回忆年轻时参加越南战争战场上那些年轻的生命一个个在自己眼前倒下的惨状,到最后一支突击队伍只剩下他自己一个人。每天吃饭,他总要给母亲摆一副碗筷,像以前一样边和母亲说话边吃饭。他时常对着母亲的照片,发呆半天或者自言自语半天。逢年过节,特别是清明和母亲的祭日,他便开始犯糊涂,出了家门,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有一年竟然醉倒在路上。想起这些,我蓦然感到难过。仿如一夜之间,父亲就从过去高高大大的身影变成现在微驼苍老的身影,他过去走在路上的脚印可以装得下我的两只脚到现在我几乎要再慢些行走才能让他跟得上我的步伐。我恍然间明白,父亲真的老了。

我变得害怕,生命里那些莫可名状的无奈和悲凉在一瞬间将我淹没,我甚至不敢去想象不久的将来我该如何站在父亲的身后去正视父亲的更加苍老。成长路上父亲伟岸的形象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中,怎么也无法和眼前这个苍老的形象联系在一起。那时父亲可以一只手将我拎起来的,他的双手可以把我的小手包裹的严严实实,他的风衣也可以宽敞到将我整个人包裹进去;那时每到周末父亲总是骑几个小时山路带我到镇上的集市买好吃的;每年夏天父亲便带我到山间小溪戏水和捕鱼;7岁上小学时,父亲专程到城里给我买了名牌书包高高兴兴送我到校门口;12岁时,父亲为了我转学到城里,带着我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参加插班考试;13岁时,我的作文获得全市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父亲陪同我去领奖,一脸的骄傲;14岁时,父亲带我去买漂亮的裙子,只为我能在全市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上光彩夺目;16岁那年,父亲担心我早恋,找给我写信的男同学出来谈心,语重心长地把对方说教了一通;18岁上大学时,父亲扛着我所有的行李,挤上过道都蹲满人的火车,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送我到学校,一路带我去注册、缴费、买生活用品,忙前忙后;23岁参加工作,依然是父亲陪我到单位报到,一个人帮我将大学宿舍的全部家当搬到单位,大汗淋漓地帮我布置新宿舍……那时,我一直以为父亲一辈子都不会老,一辈子都这么强大,一辈子都是我的保护伞。却突然间发现,不知不觉我们互换了角色,现在换成了我念他,他很烦,换成我担负起父母的职责,给予他爱和包容。现在和他出去他从来不记路,跟他说好多遍他仍然心不在焉。每次通电话都要反复叮嘱他好好吃饭、准时睡觉、照顾好自己,他却听得不耐烦。可是,就算他很烦,那又怎么样呢,我知道他还在,这就够了。我只祈求时光再慢些走,父亲再慢些老,让我再多点时间看着父亲的背影,就像从前父亲看着我的背影、为我挂牵、为我等待一样。

虽然我清楚地明白,到最后,有些路啊,我只能一个人走。也许这就是《目送》给我的最大收获。尽管这本书的内容相当琐碎,琐碎到不知如何概括,但正是这些父亲离世、母亲暮年以及孩子与自己逐渐疏离的文字,激起了我的共鸣,使我有勇气在这里写下多年来对父亲母亲心存愧疚的文字。

《目送》的谋篇布局应该是有意的,从描绘父亲的目送以及母亲的老年痴呆开始,最后一章又以对父亲晚年的回顾和母亲的渐渐老去为结尾,前后照应,中间又夹杂着自己身为父母面对孩子寻求独立的努力,让我们从中感受到“生老病死”的必然宿命,虽然无奈但也必须坦然接受。面对父母的老去,孩子的长大,这不仅意味着自己最亲最爱的并且是最亲最爱自己的人终将离去,也意味着自己的过去也将永远的变成过去,一切的一切都将一去不复返了。这还意味着过去对父母所做的尚未履行的承诺都再也没机会实现。本书最后一章最能体现出这种意味,每篇文字之前展示的对话,虽然是最普通不过的对话,但字字都是女儿对父亲和母亲的关心,从老人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他们身体状况发生的变化,这正是人面对生命规律的无奈与无助。

多么精准的描述。每一个经历过的人应该都会找到共鸣,都能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其中巨大的悲恸、无奈以及无助。这种细致直白的描述,即使它让如我这样的读者感同身受又让我痛苦得几乎窒息,但回忆这种场景体会这种感觉却又是我最想去做却又一直不敢去做的,因为只有这样,备受折磨的心灵才能得到稍许慰藉,狂躁不安的心才能找到安静的归处。

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便是我生命的延续。他刚生下来时哇哇大叫,给我一个肉肉的细小的背影,每日的喂养搞得我筋疲力尽差点抑郁发狂;他两岁时开始调皮捣蛋,给我一个满世界乱跑的背影,我担心他跌倒磕得头破血流甚至走丢了被人贩子抱走,大喊大叫地疯狂追赶他的背影,他咯咯笑着往前奔跑,边跑边回过头来逗我。我现在就可以想象到,随着他越来越长大,他会越来越远离我。从他的幼年起,到他的童年、他的少年、他叛逆的青春期,必定都是我在追赶他的背影,而我所有的劝诫都将成为废话,令他心烦,他恨不得远远甩开我。他十八岁以后,我便要开始用年来做单位计量和他见面的频率。于是,这一辈子,我望到的全是他的背影。而当他终于真切地望着我的时候,我已经老得满脸褶子走不动路了。我看着他哭,他笑,我知道,他是我生命的延续,因为我自己的成长也是这样走过来的。这也许就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吧。

于是,我终于明白,再多的遗憾和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然与生命和解,在我们还能看得见背影的时候,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时间。

祝愿天下的父母幸福安康,祝愿孩子们健康快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文丨读《目送》有感
悦读| 生命本就是一程又一程的目送
当我们目送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
听育儿:身为父母的你,这场渐行渐远的修行,你准备好了吗┃靠近我温暖你
目送,读后感——朱颖
年年开学季,岁岁有“目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