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首古诗被改得面目全非,成了流行歌曲,众人却说:比原诗更美!

中国的古典诗词,意境优美,情感丰沛,文辞精练。尤其是宋词,对细腻情感的表现,更是美不胜收。我们现在所读到的古典词作,最先是依据词牌来填写的。词牌就是曲谱,词是可以“唱”的;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词的文字流传了下来,曲谱却已没人会唱,词就只能“诵”而不能“唱”了。

但是,词的文字毕竟是依照曲谱填成的,它们的音乐美感并没有完全消失。于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台湾有些音乐人脑洞大开,尝试把一些著名的古典诗词重新谱曲,摇身一变而成为流行歌曲。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成绩的应属台湾的邓丽君

这类流行歌曲,最被人熟知的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苏轼的名作,经作曲家谱曲,再经邓丽君演绎,成为中秋佳节最为应景的流行歌曲,传唱到街知巷闻。可以说,苏轼这首词,谱了曲变成流行歌曲后,传播得更为广泛。难能可贵的是,这首词变成流行歌曲之后,意境不仅毫无减损,而且表现“对月怀亲”的主旨更加淋漓尽致、更能引人共鸣。与此类似的,还有李煜的《虞美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虞美人》这两首歌,都是用原词直接做歌词,谱曲的人根据自己对原词的理解,加入流行元素而谱成曲子。这两首词,没有改编之前就是名作,原词的脍炙人口反而促使了这两首流行歌曲的传唱。客观地说,流行歌曲的制作人,让这两首宋词更易被人理解、更为普及了。但究竟是原词的名气成就了流行歌曲,还是流行歌曲成就了原词,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与此不同的是,有一首古典诗词虽然属于名作,普及性却比较差,普通老百姓知道的不多,能真正理解的人更少。这首诗被改编为流行歌曲后,实实在在为原诗的普及与流传起了大作用。这首古诗就是《诗经》里的《蒹葭》。

《蒹葭》也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名作,但《诗经》毕竟是孔子时代的产物,文字较为艰深,表达也比较含蓄,一般读者,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理解文字已成大障碍,更遑论领会诗歌的美感。因此,要把《蒹葭》改编为流行歌曲,绝对不能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虞美人》那样,只需谱上曲、直接用原文作歌词就行。要想让这首诗的意境容易被现代人所领略,必须进行大胆的改写。

要把一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改编为通俗易懂的流行歌曲,还要最大可能地保留原诗的精髓,做这个事情,需要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1988年,台湾作家琼瑶女士为了给电视剧《在水一方》创作主题曲,大胆地把《蒹葭》进行改写,并请作曲家谱上曲。于是,《蒹葭》摇身一变,成了流行歌曲《在水一方》。

《在水一方》 (琼瑶改编《诗经·蒹葭》)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 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变为《在水一方》后的《蒹葭》,意思还是那个意思,意境还是那么美。谱上恰当的曲调后,情感的表达变得更加充分、更为细腻,为读者真正理解《蒹葭》起了莫大作用。可以说,琼瑶的改编,为《蒹葭》的流传做出了大贡献。不少人正是因为听了《在水一方》,才喜欢上了《蒹葭》,才真正领略了《诗经》之美。毫不夸张地说,经过琼瑶女士的改写,《蒹葭》的文字更容易理解、更具美感。不得不说,这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典诗词对流行歌曲创作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专题讲座
《宋词助读》前言
张旭《草书古诗四首》高清扫描
游走于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边缘——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无忧无虑中学语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