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东坡千古无人超越的两首词:悼念妻子和怀念弟弟,动人至深

中国古代,苏东坡这样的个体生命可谓绝无仅有。没有人比他更丰富多彩,他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他抵达了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刘小川

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的一户小康之家。他是家中长子,他的父亲苏洵,是年27岁。做了父亲,才开始发奋读书的苏洵,后来名声大噪,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两年后,苏轼的弟弟苏辙出生。少年时候的苏轼和苏辙,聪慧过人,一看就是读书的种子。

苏轼六岁入学,他的启蒙老师是个道士。到了十岁,苏轼已经在文学上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写出《黠鼠赋》那样具有思辨性的文章。十一岁,他已经开始熟读各种经典古籍,准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之路。

正当苏轼和弟弟苏辙发奋读书时,他们的父亲苏洵在第一次进京赶考后铩羽而归。苏洵对考取功名并未死心,自己虽然没能高中,但是对于两个儿子将来一定能够进士及第,苏洵坚信不疑。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二十一岁的苏轼和十九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轼和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苏门一下子出了两位登科状元,名动京师。

主考官欧阳修和梅尧臣对苏氏兄弟的文章推崇备至。欧阳修当时是文坛领袖,在看了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的策论文章后,对身边的朋友说:三十年之后,恐怕没人再记得老夫了。欧阳修所言非虚,不到三十年,苏轼取代了他成为文坛新的领袖。

来自一代宗师欧阳修的点赞,将苏家父子的名声推向极致。文化名流和高官大员纷纷发来邀请函,正当父子三人在京城春风得意之时,老家传来噩耗,苏老夫人病逝,她至死不知两个儿子高中状元的喜讯。

苏轼和苏洵办理了手续,随父亲回家丁忧三年。

没有官场之累,没有应酬往来。三年之中,或许是苏轼一生最为幸福快乐的时光。进京赶考之前,十八岁的苏轼已经在父母的安排下娶了四川青神王家的王弗小姐为妻,妻子比他小三岁。

王弗出身书香门第,大家闺秀,幼承庭训,颇通诗书。在最美好的16岁嫁给苏轼,扶持丈夫,堪称贤妻良母的典范。苏轼读书,王弗陪侍左右,终日不去,苏轼也对妻子关怀备至,夫妻两伉俪情深,恩爱有加。

苏轼嫉恶如仇,刚正不阿,遇到看不惯的事情,往往不吐不快。王弗经常规劝丈夫,遇事不能太过莽撞直爽。苏东坡交友广泛,每逢丈夫和客人在厅堂中谈论,王弗都会在屏风后仔细倾听,担心苏轼太过心直口快而得罪旁人,或者被小人所利用。

居丧期满,苏门一家迁居京城。苏东坡被委任为凤翔通判,调任外官。离开了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苏轼携妻子前往凤翔。苏轼和长官陈希亮不和,经常闹矛盾,王弗事事规劝丈夫,慧眼看人,她深知老太守对苏轼的为难,其实是对他的磨炼

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在凤翔为官四年后,苏轼调任回朝,一家人再次团聚。可惜天命无常,不久王弗在京城猝然病逝,时年27岁。她和苏东坡的儿子苏迈,当时只有6岁。王弗陪伴了苏轼十一年,她的离去,让苏轼深受打击。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王弗病逝十年后,有一天晚上,苏轼做了一个梦,妻子王弗走进了他的睡梦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妻子已经走了整整十周年,苏轼细细咀嚼过往那些琴瑟和谐的美好时光,提笔写下了千古第一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读来让人凄然下泪。十一年的恩爱时光,如同倏然而逝的梦境。短短七十个字,道尽苏轼对妻子王弗十年来无穷无尽的思念。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往昔平常的生活场景,历历在目,浓郁的哀伤,衬托出王弗凄婉美丽的形象。

十年时间,苏轼的宦海生涯,也是几经沉浮。写作《江城子》时苏轼已然四十岁了,锐意改革的王安石升任宰相,由于公开反对新法,苏轼在朝廷之中屡遭排挤。苏轼自请外调,到密州任知州。

世间动人至深的情感,除了夫妻之情,还有兄弟之情。苏轼另一首后人难以超越的词,则是在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之夜怀念远方的弟弟苏辙而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翻译过来,就是:丙辰年的中秋节,约了几个朋友一起喝酒,从晚上一直喝到第二天早晨,酩酊大醉,于是提笔写了这首词,算是怀念在远方的弟弟子由。

苏轼和弟弟苏辙是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的同科进士,两兄弟一块长大,读书学习,诗文唱和,关系非常好,他的诗文中,有很多提及弟弟苏辙。

苏轼写作这首词的时候,已经和弟弟分别七年了。一块长大的亲兄弟,七年不见,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古时候交通不发达,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动不动就要走几个月,苏轼非常思念弟弟,但是却无论如何见不到他。

苏轼调任地方官员以来,辗转了许多地方,但是始终不能和弟弟想见。他当时请求朝廷派他到离弟弟近一些的地方做官,希望能够和弟弟多见面。后来苏轼调任密州,还是无法实现和弟弟亲人团聚的愿望。于是在是年中秋节这一天,和几个朋友搞了一个小小的私人聚会。皓月当空,想到远方的弟弟,思绪起伏,借着酒兴提笔一挥而就,写成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创作这首词的时候41岁,人到中年,远离了京城政治核心舞台,混得并不是很如意。所以说这首词虽然名义上是怀念弟弟子由,实际上是感慨自己的人生际遇。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是有出世之心的,他希望超脱于现实的种种纷争烦扰,但是终究不可得。念及骨肉分离,更是不无抑郁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多的,其实是表达一种对于现实的无力和无奈。

苏东坡一生坎坷,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44岁的他因为“乌台诗案”险些丢了性命,被贬黄州充当团练副使,心灰意冷之下倾心田园,开垦坡地,“东坡居士”由此而来。

他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分别是第一任妻子王弗和弟弟苏辙。夫妻之情以及手足之情的真情流露,让他写出了《江城子》和《水调歌头》那样的千古名篇。千年之后再读他的诗文,依然动人至深,潸然泪下。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词|《水调歌头》:人间有味是月圆
苏东坡充满人生哲理的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文人兄弟之间的感情--苏轼与苏辙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指谁
苏轼与苏辙
苏辙写诗给哥哥抱怨生活太苦,苏轼心疼回诗安慰,不料成千古名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