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文读懂重点报表项目——存货(下)

接上篇:

一文读懂重点报表项目——存货(上)


3

从分析存货发现投资机会

在《重新认识ROE》的系列文章中,我介绍了一家公司的生意特征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低利润率-高周转的生意

(2)高利润-低周转的生意

(3)利用高杠杆的生意

高利润率代表的是公司每卖掉一件商品赚取的利润的大小,高周转率代表公司卖货的速度。他们两者构成了公司最终的盈利能力。

每一个老板当然都希望自己的东西既暴利,又爆款。但是呢,这两个目标并不总能和谐完美地一同实现,甚至很多时候,它们是相互冲突的。

如果某种商品,你一下子把价格抬得很高,超过了一部分消费者心智当中的价格太多,这个时候就会出现销量下滑。又或者,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看到的降价促销,只有销量真的上去了,这个促销才是有效的。

需求曲线了解一下?

所以我一直强调,我们在选股的时候要倾向于去选择销售净利率或总资产周转率有一项特别突出的公司,这样的公司一般都是某种经营模式中的王牌战斗机,行业中的龙头。

相对而言企业的净利率水平多多少少与毛利率的高低有着莫大的关系。

而毛利率同时受到了内外部不同因素的共同影响。

内部因素主要指成本管理水平和产品的差异化优势。这通常又取决于长年累月的研发投入和企业管理体系的健全,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到。

外部因素主要来自整个行业的毛利率水平与上下游的博弈力量。可以说功夫在诗外。

所以净利润率这个指标不是你想提高就提高。

于是,三大指标中既可以靠企业自身努力实现提高又具有很强持续性的就是周转率了。

完美的情况下,通过构筑深厚的护城河维持住一个相对理想的净利润水平,然后不断开拓市场,舍命狂奔,提高市场份额。

假设生叔包子铺的毛利率维持在40%,因为不管是原材料面粉、肉馅、蔬菜的价格,还是员工的工资水平,都不是我能够决定的。而卖给消费者的价格也要去参考市场中其他包子铺的售价。在这个时候,我只有通过不断的开分店,在1年的时间跨度里比竞争对手卖得更多,卖得更快,才能最终胜出。

这个道理老铁们都懂吧。

那用什么来衡量我卖货速度的变化呢,相信看过上篇的老铁一定都猜到了——存货周转率。

举个简单的例子。

这家公司近五年的毛利率其实一直都维持在32%,可以说在产品的价格上并没有什么突破,但是它的存货周转率由5.3上涨到了7.78,并且近四年的平均值保持在7.76的水平,也就是说公司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于产品销售更多了(更快了),随着产品卖得更快了,它的营业收入从2013年的1183亿上涨到2017年的1482亿元,涨幅25%。净利润从2013年的108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224亿元,暴涨了200%。

财务指标的变动是一个结果,背后的原因是:在那几年里,这家公司所处的行业集中度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假如原来有10家厂商生产同样的东西,现在只剩下3家比较大的,而这家公司的市场份额还是排名第一,那么消费者当然都买龙头公司的东西。

货卖的更快了,一方面是对销售额直接的刺激,另一方面各种费用也省下来了,进而促进利润的快速增长,利润一动,基本上股价就像吃了春药一样的暴涨。这是为什么,整个市场都对一家公司的业绩增长预期特别关注的原因。

这家公司的股价也从2014年初的13块钱涨至2017年底的58块钱,涨幅超过400%,如果你对这些财务指标的理解足够深,从指标的显著变化发现机会,并再从经营和行业层面的角度来交叉验证,不说4倍,享受股价翻倍的财富增值显然是可以轻松抓在手里的。


然后,下面的表格里的第二家公司,这家公司的毛利率一直稳定在90%左右,当时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对它的业绩打击很大。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这家公司的存货周转率从2011年的0.24一路下滑到2015最低的0.15,股价也从2012年底短短1年的时间接近腰斩。

但是在2015年后,虽然毛利率几乎没什么变化,但存货周转率有了明显的提升,存货周转率提升代表了?请大声告诉我———卖货的速度变快了,所以这代表需求又重新回来了。

股价也从2016年初的200块钱,2年的时间直接干到了接近800,又是4倍的涨幅。


现在公布答案,第一家公司叫格力电器,第二家公司叫贵州茅台。

我之前就说过啦,用生叔介绍过的财务分析技巧+对行业大趋势的判断+概率/赔率思维,在市场当中选出未来3年的长期大牛股是非常管用的。

所以,我希望我的每个粉丝,都能仔细阅读我往期的所有文章,学习生叔的思维方式和分析企业的思路,吸取我的经验教训,变成你自己的知识。这样,若干年后,你找到牛骨的概率,你的投资回报都会比其他人要好的多。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我们再结合上篇当中说过的分别针对“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的存货周转率分析,来举一个反面的例子。

对这部分内容没有印象的童鞋可以去顶部戳《一文读懂重点报表项目——存货(上)》的链接反复回味一下经典。

这张表格里是日出东方这家公司的存货周转数据,可以明显的看出,从2013年以来,它的存货周转率一直在下降。从在产品、产成品和原材料三个部分来看,除了原材料周转率变化不大之外,产成品和在产品都是大幅的下降,说明公司产品销售遇到了严重的问题。

从2016年底到2017年底,短短1年时间,日出东方的股价两年跌幅达到了41%,再之后的2018年整体大势不好,公司再次下跌了超过40%。


以上就是一个简单的财务选股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得出以下几个显而易见的结论:

①当毛利率增加,存货周转率也增加的公司,是我们首选的投资标的

②高毛利率和高存货周转率很多时候不可兼得,所以,当毛利率稳定,周转率增加,或者说毛利率增加,周转率稳定,也是我们可以去投资的标的。

③那么,还有一种情况——毛利率上升,周转率下降,这样的投资标的如何看待呢?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4

从分析存货回避风险

我们通过分析一家公司的存货不仅可以发现投资机会,还能够有效的规避风险,过去曝出财务造假的公司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可以通过存货、现金流和毛利率这些财务指标提前预知这种风险的。

毕竟,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一文读懂重点报表项目——存货(上)》的开头,我甚至喊出:

几乎80%以上的造假公司都可以从财报的信息当中发现和识别

有的读者留言说:

生叔你夸张了吧?如果是这样的话怎么没见你在这些公司出事前写文章提示它们的风险呀?

naive!A股的老千上市公司多如牛毛,靠生叔一己之力揭露的过来吗?重要的是,生叔在干的是授人以渔的事情,你跟着叔学到了一双火眼金睛的本事,还怕以后会踩雷?

不多说,接着往下看。

事实上,除了极个别的行业(如高端白酒),一家公司的存货突然大幅增长一般都不是什么好事,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我们都已经知道,正常情况下,存货的减少,意味着销售的实现,而存货积压意味着销售不畅。不过,这也可能是大的行业环境衰退,不能因此判断企业是否存在财务造假的问题。

但是,如果分析公司财报时,出现存货周转率逐年下降而毛利率逐年上升的现象,一般可判断该上市公司可能做了假账。

因为,一方面,毛利率逐年上升反应的是公司的产品热销,甚至供不应求,这样来看存货应该越卖越快才对啊,那么体现到数据上应该是存货周转率也同步上升,至少是保持稳定。反过来,存货周转率下降,表明存货销量低迷,产品竞争力可能下降,竞争力不强,毛利率必然下降。所以说,这种情况就非常不合情理了。

具体来说,这一现象的背后,可能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1)通过加大生产,人为提升产品的毛利率。

(2)虚假采购存货,实现资金的体外循环。

第一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制造业,原理很简单,我稍微解释下。

一家企业的成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固定成本,比如厂房的租金、设备的折旧,这些成本与你生产多少件产品无关,也称为【刚性成本】

另外一个是可变成本,也就是与产品的产量有着直接关系的成本,比如1件产品的原材料成本是1块钱,那么生产两件就是2块钱。

一件产品的成本=单位可变成本+单位固定成本

一个自然的延伸问题:单位固定成本是怎么来的?

答案也非常简单,当然是总的固定成本/总的产量。

假如包子铺背后的工厂每个月的房屋租金+设备折旧合计2万元,即便生叔这个月让大家出去度假,一个包子都不生产,这笔费用还是会如数产生。

今年实际生产并销售了2万个包子,其中原材料和人工费用合计每个包子均摊下来为1元/个,固定成本分摊到每个包子中也是1元/个。那么这部分包子在销售出去后结转到「营业成本」的金额为(1+1)*2万=4万元,单位成本*销量嘛。

这批包子每个售价是2.5元,1年下来合计产生收入5万元,毛利率为20%。

那么换一种情况,如果包子工厂今年生产了4万个包子,实际还是卖出去2万个,并且每个包子的售价不变。这样一来会发生什么?

企业扩大了产量,固定成本就被均摊到更多的存货里去了,每个包子的固定成本从1元下降到了0.5元(2万元固定成本/4万个包子)。那么在变动成本没有什么变化的情况下,这部分包子在销售出去后结转到「营业成本」的金额为(1+0.5)*20000=30000元

最终毛利从1万元增加到了2万元(5-3=2),毛利率变成了40%,直接翻翻。公司的价值增加了吗?并没有。

看明白这个游戏了吗?

简单来说,就是随着规模增加,产量增大,就可以将固定成本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中去。这是根本逻辑,是大道至简。

这样一来利润表看上去很好看,公司毛利率提升还可以说是因为产品供不应求。

但是,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便是存货积压,存储成本增加,这些库存未来不一定能卖的出去,甚至包子发生过期变质的风险,产生大额减值。

如果说上面的手段只是公司通过成本计算方法的漏洞玩的数字游戏的话,那么接来下生叔就要讲的就是彻头彻尾的骗子公司。

那就是虚假采购存货,以这个名义把钱给偷偷转出去,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体外循环最终流回公司。虚增收入和利润。

还是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

第一步,生叔以向老王采购原材料的名义向老王支付1亿元采购款(当然是假的采购),生叔的资产负债表上多出来了1亿元存货,现金流量表里面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出1亿元。

第二步,老王把这1亿元分拆后转到N家关联公司里面去。

第三步,这N家关联公司以高价采购生叔的包子。

第四步,循环以上3步。

这样一来,通过这种和老王约定好的自买自卖的方式,原来公司账面上的现金兜了一圈回到公司,同时,收入、利润都有了,只要支付一定的税收,就只要葛优躺在家里看着股价蹭蹭蹭往上涨就行了。

还有更狠的,这笔钱转出去了,就回不来了,比如直接被大股东拿去玩P2P了。等到快要暴露的时候,放一把火把存货烧掉就行了。

值得一提的是,会这么干的公司通常都是那些存货难以计价、难以盘点的行业,并且税率还很低的行业。

此外,它们最坏的地方是往往通过现金采购,让人无法追查资金去向。就比如典型的案例就是进行水产养殖的蓝田股份财务造假案。

当时造假者指着20万亩湖水告诉会计师:这下面有N万吨王八,鱼虾,而且我们公司有高科技的养殖技术,王八鱼虾繁殖率和生长速度,比同行快得多。所以我们的每亩产值是他们的10-30倍,你做账吧。

再比如,那场史上最伟大的迁徙。

獐子岛1月30日晚间发了业绩修正预告,17年净利润从此前的盈利约1亿下修至亏损5.3- 7.2亿。

消息一爆,举世哗然。 

原来是扇贝“又”游走了,存货大幅计提,自然大幅亏损。

为什么是“又”,因为几年前已经游走过一次,那个时候也是存货大量计提减值,但奇葩的是扇贝曾经游回来一次,公司又把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给冲回来了,增加了当年的利润,魔不魔幻??

生叔觉得一定是这家公司在扇贝身上安装了纳米机器人,可以用电脑控制扇贝的行动。

开个玩笑~

其实獐子岛这个事件发生后,有不少机构投资者打电话过来问生叔我的看法,我是从来不会给这种拙劣手段留一点面子的。我的判断很简单,这家公司可能在几年前底播的虾夷扇贝就是虚构的,他们通过加大底播种苗数额套取了巨额资金。

并且审计的时候,会计师对于它的存货也是没辙的,他们不可能下水去看他们具体种了多少苗。甚至很多事务所上来审计不是为了去给客户找茬,而是在履行所谓的审计程序,做表面文章,反正我走了程序,收完钱走人,到时候出问题了也不是我的责任。

最后,獐子岛找个了借口,说水底下的扇贝都被饿死了,然后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与其他人放了一把火,说仓库里的存货都被烧光了,有本质的区别吗?

再看一个例子,是2017年被揭露出来的一个比较有名的造假事件——尔康制药。

这家奇葩的公司存货周转率从2013年度的5.58不断下滑,到了2015年只剩下1.93了,表明他的存货相比2年前严重积压。另外,与存货周转率畸低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该公司的营业收入一改以往颓势,年年高增长。更为惊奇的是,公司的综合毛利率却逐年上升,2015年的时候甚至高达51%,看上去就是一门暴利生意。像这样的数字,只要扫一眼,就基本可以判断存在“做假账”的嫌疑。

还有我之前公开发文质疑的紫鑫药业,它是一家做人参的企业,人参都埋在地下,没法盘点。从存货周转率和毛利率的反差来看,基本上与尔康制药、蓝田股份、獐子岛如出一辙。

这个套路是不是很熟悉?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来,跟着生叔默念十遍如下这个真理:

毛利率逐年上升+存货周转率逐年下降=可能做了假账

每每看到这样的财务数据,我的内心应该都是愉快地跑过一万匹草泥马。

从蓝田股份到獐子岛,再到尔康制药,十六年过去了,世界好像是在变的,但又好像从来没变过。罗素说过:

人类生下来时只是无知而不是愚蠢,愚蠢都是后来养成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文读懂重点报表项目——存货(上)
企业老总如何看会计报表(二)
资本市场所有的邪恶都与它环环相扣
会计差错绝不是财务造假的挡箭牌!
獐子岛扇贝后续!证监会出手 北斗卫星发威 这家机构被罚没300多万元
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因獐子岛项目被罚没368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