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92岁教授每天工作12小时:8小时绝对做不好工作!网友不乐意了

'单靠8小时,绝对做不好工作'

这是92岁的中日友好医院

病理科教授王泰龄常说的一句话。

退休20年来,

她依然坚持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8点,

一天工作12个小时终年无休。

她说:

还有7000多份疑难杂症会诊报告,

要总结出来传给年轻人。

王泰龄,一位在病理科工作了七十载的'90后',曾任中日友好医院病理科主任。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她先后为我国制定了与国际接轨的慢性肝炎病理分级分期标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14项。

“我现在最高兴的时候就是,一个年轻人突然告诉我他明白了,教学生更有成就感。”王泰龄教授说。

如今,92岁的王泰龄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仍保持每天工作12个小时,看病理、编书、带学生。

回想起1948年自己刚工作,才21岁。

“那会儿那叫做实习医生,还不够格是个医生呢,妇科林巧稚教授一出门诊,我就去跟着她看门诊,回来把这些切片带回来做了看了。那会儿还没有照相,我都给她画,最后一说病理是什么,他们再说有哪方面没有考虑到,所以我觉得病理真是太重要了。 ”

就这样,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王泰龄师从著名病理学家胡正祥教授,开启了70年的病理学研究。

王泰龄教授:

胡教授对我是连做人各个方面影响最大的,那时候大家都怕他,尤其技术员,他要求非常严格,做就一定要做得很好。他就是perfect(完美),什么时候做什么都必须做到最好 。现在我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学生的。

王泰龄教授说,好像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现在多大了。“我觉得我工作一直是一样的,不知道的事太多,科学进展太快,你老得查书。我总觉得时候有点不够用。也没法休假,是病人不休假。 ”

对王泰龄教授来说,什么样的人适合学医?

“学医的人不需要特别聪明,但是他要认真,绝对能学好医 。最大的快乐是在显微镜下,又发现了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能说明问题,这时候太高兴了。”王泰龄教授说,只要自己还有分析能力,自己就还能工作下去。

敬业的王教授让不少网友感叹:

这是把工作变成了梦想

一直在追逐梦想的人永远不会老

与此同时,

也有一些人提出:

钦佩,但不提倡,

工作之余的自我时间也同样重要

觉得:

无需要求每个人都每天工作12个小时,

但王泰龄教授这种做事力求完美,

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相当值得学习!

你怎么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理想默默耕耘数十年,每天工作12小时,致敬92岁王泰龄教授
一切等待皆为最好的你|陈国璋教授及卓华教授讲座“101个病理诊断线索”视频资料现已全面开放下载
著名病理学专家——刘彤华院士
【衡道丨对话】陈晓微教授:在一次次机缘巧合与阴差阳错中成就从医的初心
免疫组织化学及其应用
《阅读经典》精准医学——乳腺癌病理诊断规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