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黎:是泥土,亦是云霞
是泥土,亦是云霞

——张焕军《换一种心境去生活》序言

□ 安 黎

己亥中秋的假日,在持久不遇的闲适与静谧中,我独守空宇,仔细地读完了友人张焕军将要出版的新著《换一种心境去生活》。

读一部悦目悦心的书籍,雨夜无月所留白的空虚,就被书中摇曳的烛光填补和照亮。

铺展开文稿,一页一页地翻阅,犹如春意盎然的山野,在眼前渐次铺陈浮现:起伏的山势,浅澈的溪流,苍翠的草木,妖娆的花朵,高低错落,红绿相间,一派茂盛无涯,一袭风和日丽,平缓中隐现叠嶂,散淡中不乏风雷,坦荡中峰回路转,朴素中蝶跹鸟唱。

一张渔网,很难将一海之鱼悉数打捞;同样的,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式,也很难将这部散文集的诸多特征,予以一网打尽式的笼而统之地归纳。这部经多年案头深耕而聚沙成塔的散文集,无论从内涵到外延,从意蕴到体表,皆是丰饶的,是滑润的,是软硬皆备的,是热冷皆有的,是多维度与多色度叠加的,无疑属于汪洋而非池水,属于草原而非花园。

这部散文集的亮点当然不止一处,甚至于其闪烁的光源,密集得犹如星辰点点,但究其最为璀璨的一抹光亮,我以为就在于它的以小托大,以轻举重。张焕军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把一小碗面粉,做成一大锅汤汤汁汁的杂混面条;又能用一只小碗,把一大锅杂混面条连汤带面地盛干舀净——这等游刃有余的娴熟,显示的是他再造与点化的磨砺之功,非一般化的写作者能够比肩。

散文尽管是以生活为基础和蓝本的,但绝然不是生活的复制和照搬,而是作者基于表达之需,对生活的审慎取舍与制作,是对生活的重新发现和酿造。生活是蔬菜,散文是菜肴;生活是高粱,散文是美酒;生活是木头,散文是家具。

张焕军的散文,每一篇的入口都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比如一株花,一次拜会,一条短信,一回交谈,一缕回忆等,但诸如此类,却都能化为策动他提笔作文的号角。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气氛的渲染,没有故弄的玄虚,没有扭捏的作态,家常得恍若邻居间的路遇闲聊,随意得仿佛漫不经心的导游在向牧羊般散漫的游客说三道四。然而神奇之处在于,读者一旦尾随他的笔头从洞口进入,并巡游其间,就会恍然发现阔大的洞内,竟如此地深不可测,如此地蕴藏丰富,仿佛一座玲琅满目的仓储那般地殷实厚实。

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呈现出的格局,是头小身子大,头低尾巴翘,用民间惯用的熟语来比喻,就是小牛拉大车——更为精彩的演绎,时常藏于其腹,躲于身后。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通过研读不难看出,张焕军不但是一个生活的重新发现者,是一个把生活的简易“食材”烹饪成散文丰盛“佳肴”的高超的“厨师”,而且是一个不懈的捡拾者和思考者。他的“食材”,不是现成的,不是码放整齐的,而是混淆于其他杂物之中,是零散而零碎的,全有赖于他独具慧眼的捕捉与身手敏捷的擒拿。他流连于往昔,寻迹于现实,关注于人与现实共生而又敌对的关系,忧患于世风的走向和生命的处境,并力图于破解状态各异的个体之所以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性基因和精神密码,并在不断地条分缕析中,溶入自我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导向。原本很微小的一事一物,很普通的一经一历,经他像拉拉面和烤面包一般地延伸和拓展,就不再微小,亦不复普通,从而化苗为树,并使树有了蓬勃的枝桠;化水为河,并使河有了翻卷的浪花;化僵硬的文字为楚楚动人的有情之物,使文字在具有肌肤之热的同时,更具有思想的内蕴和艺术的光华。

他从“春雨的味道”里,以一种发散式的思维,关联出“城市要有城市的型”,“农村要有农村的样”;从对一个“福”字的解读里,引申出“心胸开阔和顺也是可以承载一切”;从“那盆君子兰”的花开花谢,提炼出“任何东西都是需要呵护的,你亲近它、照顾它,它就回报你,给你愉悦”;从“桂花的淡然”中,推而广之出“人是应该向植物学习的,不畏风雨吹打,不惧雷电交加,生存一天,就活出自己的性情”;从妻子“在为窗外的天气发愁”里,节外生枝出“春天不光有花朵,还有春愁”;甚至在做饭中,都能将其上升到“系统工程”的高度,“涉及运筹学、投入产出学、大众美学、色彩学和心理学”……诸如此类,俯拾皆是,不胜枚举。如此这般地延展与感悟,不但促使题材超越题材本身的局限,而且促成题材从蛹到蝶、从虫到龙,从丑小鸭到白天鹅,以及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进发、嬗变与提升。这样的演化过程,是散文质量从根本意义上的一次次超度和飞跃。

张焕军的散文另一个难能可贵的特性,在于他对人的守望与不舍不弃。人既是他散文的书写对象,亦是他散文的核心要素,更是他散文的价值目标。他写女儿,一个父亲的慈祥与疼爱,跃然笔端;他写妻子,写父亲,在轻描淡写中蕴含着滚烫之爱与浓烈之情;他写朋友,写师长,在一鳞半爪的细节里,让人的面目呼之欲出。甚至,他写植物,写动物,写山川,都能将其当作平等的生命体来尊重和怜惜,没有居高临下的睥睨,有的是羔羊跪乳的感恩情怀。

散文,包括文学,甚至包括更大范畴的社会与世界,都一定与人有关。人一经缺席,文学不复为文学,社会不复为社会,世界存在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散文是关乎人的文体,人是散文的主角,亦是散文的命脉。人的喜怒哀乐,人的油盐酱醋,人的白日做梦,人的命运沉浮,无一不是散文守望和狩猎的对象。即使是那些看起来非人的客观存在,却惟有与人建立起关联,才能赋予其自身的价值坐标,比如白昼的太阳给人以照耀,夜晚的月亮给人以遐思,植物给人以优化环境,动物让人以不再孤单,桌椅给人以方便,房舍给人以家园……从人的本体出发,又回归于人,抵达于人,滋补于人心,潜移默化于人的魂魄——这正张焕军散文的优长之所在。

文字是有气质的,甚至是有味道的。有的文字如麻辣烫,味道浓郁;有的文字如三鲜汤,味道清淡;有的文字如酒,辣得人皱眉;有的文字如茶,饮得人清爽……张焕军的散文,无疑属于后者,弥散着茶的清香,流荡着云的散漫。但清淡不等于寡淡,散漫不等于涣散。他的文字,在茶中添加了用于施救的中药,在云中注入了动辄就金鞭舞动的闪电,因此香中隐含苦,散而不轻佻。

整体而言,张焕军的散文是质朴的,是朴茂的,也是无雕无琢的,像不施粉黛的村姑,更像朴实无华的泥土,但在泥土之上,却是姹紫嫣红,龙飞凤舞,云蒸霞蔚。泥土是他文字的质地,而云霞是他散文的精魂——他用大众能听得懂的平实话语,不慌不忙而又娓娓道来地在劝世,在陈述,在倾诉,在追忆,在抒发人间之爱,在阐述益世之理。

内容提要

《石头发光的地方》一书以耀州的山川地理、民间历史、民俗风情为取材和解剖的对象,既像望远镜那般,致力于对中国的历史的横断面进行一叶知秋般地观照和扫描,又像显微镜那般,对华夏民族的精神样态和人性密码,予以庖丁解牛鞭辟入里地解析和呈现。因此,本书尽管取材于地域一隅,截取于时光一截,却极目于古今,纵横于东西,有着辽远的视野和宽阔的格局,既极富思想的容量,又弥漫人性的暖光。

那些被时尘覆盖的微小事件,在生动详实而妙趣横生的叙述中,一个个地被激活,变得不再冰冷,而是有血有肉,可触可感;那些被席卷而去的渺小生命,一个个地被复原,变得栩栩如生,有呼吸有表情。全书以娓娓道来的叙述笔调,以妙趣横生的文句修辞,游刃有余地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精彩奇妙而又生动形象的市井世相图,既具有视域的广度,又具有思想的深度,更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和极具魅力的阅读性,堪称是一部难得一见的上等佳作。

本部书籍的文字,在《美文》杂志2017年1期~12期全年全文连载;其中的部分篇章,在大型文学月刊《西部》和大型文学双月刊《黄河》刊发。刊发于《西部》的文章,被《散文选刊》头题转载;刊发于《黄河》的文章,获“黄河2018 年度文学奖”。

本书由三十一篇高质量和高品味的地域历史文化散文构成,有着十分独特的文字魅力,篇篇皆流布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体验和深邃的思考,是一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精品书籍。

1


安老师新书《石头发光的地方——回望耀州》已上架天猫店,大家可以在网上购书。网址如下: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id=599164477478(如需浏览,请长按网址复制后使用浏览器访问)

1


安黎老师新书面面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思想的王国语言的石匠
【西散原创 • 初语书讯】肖龙散文集《光阴有痕》出版
杭嘉湖水乡孕育出的散文,质朴而有韵味。
河南文苑||用文学点亮平凡的生活||何战军
安徽作家徐东军散文集《探路》出版
文笔太差,请翻烂这5本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