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玉韘演变的讨论(一)(转载)

回复数字“66”查看平台文章目录。

————————————

最近工作较忙,未能分享文章,不光文章未能分享,与一个喜爱的玉韘也失之交臂。转一组介绍玉韘的文章纪念下吧。今天感觉近期的忙碌有了点成果,紧张过后是踏实的放松,下面准整理分享战国玛瑙珠与水晶的文章。好了今天先发转载。

韘,是商代实用于射箭的器具,相沿至东周战国已趋式微,汉代时不但香消玉损,取而代之

者,竟是不能射箭的装饰用玉韘形珮。时至魏晋南北朝,偶见韘形珮一如凤毛麟角,之后终不复见,似已消失殆尽。

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多如上述此消彼长的现象,即从原始的形制,凡历经时代越长,其变化就越繁,甚至发展到最后,因功能与纹饰大异其趣,往往被世人误以为两种互不关联的玉作。

本文试以玉韘为例,探索其历来的沿革,以中国重要的考古发掘品为标本,辅以海内外公私收藏的传世品,并结合了相关的历史文献,以概括其基本特征,分析其演变的轨跡;同时衬附相关的时代特性,并赋予演绎的内涵及客观的评价。

前言

玉器文化是组成中华文明重要的一部份。随著近年来玉器考古的新发现不断,为古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科学资料。

就玉器发展史的研究而言,不难理解,任何一段历史时空所形成的玉器风格,多系继承前代既有的基础而发展的;尤以某一时段早期的玉器形制、纹饰及其功能,多与前一时段晚期的玉器风格,具极密切的连带关系,一如人类学领域所指陈,此系「文化素材传承」的过程。但若将时段拉长,特别是前与后相隔久远,例如从商代延伸到汉代,期间历经好几朝代,我们将可发现另一有趣的现象,即原始的一件玉雕,经长期演变所造就的新形式,不但使其固有的形制、纹饰与功能早已改头换面,甚至可能被世人误以为是前后两种毫无关连的玉器,此乃「社会文化变迁」

商代晚期的玉韘

商王朝自盘庚徒殷后,历经八代十二王,共273 年,考古学界将此一历史时段釐订为商代晚期。在武丁时期武功强盛,势力远播,是时的琢玉工艺与青铜冶铸技术一样,精品迭出,蔚为大观。特别是1976 年妇好墓发掘之后,大量珍贵的玉器出土,引起学界高度重视,其中发现一件精美的韘形器(另称「韘器」),(图一)即本文探索素材的第一件。据《说文》载:「韘,射决也,所以开弦,以象骨,韦系,著右巨指。」该韘器形为筒状,下部平整,上端呈斜面式,中空,可套入(左、右手不拘)拇指。正面雕琢兽面纹,巨角如牛,双耳后贴,方眼,无鼻,双眼下各钻一孔用以穿绳,背面有一横向凹槽,可纳弓弦。韘器之用,应先套于拇指上,并将绳繫于手腕以防脱落,嗣而利用凹槽扣弦张弓以为射箭。(图一C)据此可知,早在武丁时代就已应用了韘器于射箭,这是目前所发现时代最早的一件韘形器。

图一:A

图一:B

图一:C

另见台湾淡江大学历史学系提供一件形制类同的韘形器。(图二)该韘器的形制,基本上与图一类同。器形俱为筒状,下部平整,上端呈现略微平缓的倾斜面,中孔内径2.22 公分,大小适合套入左或右手的拇指。正面浮雕兽面纹,双角张扬,菱形眼,鼻形隆起,双眼下方也钻两孔俾以系绳。因久经土沁而白化严重,玉呈黄褐色,器表打磨光滑,加工精细,从琢作、雕工、钻孔、抛光及沁蚀的特征看,并比对若干商晚期考古发掘品的主要特点,本件韘器应可姑附于商代晚期。唯一不同的,即其背面没有横向的凹槽,既无凹槽,何以钩弦?倘无法扣弦,当与射箭无关。依此之见,不禁令人质疑本器既无「射决」的功能,又何能称谓为「韘」?是否古代的韘器,并不仅止于射箭的功能?至目前为止,类此历史之谜还未得解,尚待更多的考古发掘品来验证。但察大陆学人傅熹年氏,也藏有一件没有横向凹槽而同名的韘形器,(图三)其形制与图二基本类同,或值得比对参考。惟依所雕琢的工艺技术之精良,傅氏断为战国时代。无论如何,图二及图三皆以图一考古发掘品为标准器,经详察比对彼等的基本特征,从而考订或暂订为韘形器的传世品,为本文探索历代玉韘形制与其风格演变的方法之一。

图二:A商晚韘形器

图二:B

图三:

西周时期的玉韘

1981 年陕西省扶风县北吕村25 号西周墓,出土一件汉白玉石的韘形器。(图四)其形制与商晚期的韘器明显不同,从原具一定高度的筒状,演变成低矮的舌状。所相似之处为皆钻有偌大的中孔俾以套指,但套入者应系食指而非拇指。底部平齐,上端呈前高后低的斜面,上端器缘钻有四小孔,应用以穿绳系于手腕。

据大陆学人刘云辉先生指陈,本件韘器系射箭时作钩弦之用,并说明这是迄今为止在墓葬中发现,隶属西周时期唯一的一件韘器。按图索骥,令人费解的是,从形制及其结构上,著实不知套指之后如何钩弦射箭?倘依专家那志良先生所引《诗经卫风芄兰》:「童子佩韘」之说,而认为是「给童子戴上一个圆筒饰物」而非用以射箭,那麼又不符刘氏所称「中心圆孔正好套入成年人食指」之所用。总之,这件举世唯一的弧品,固然令人不解其功能之所以,但其舌状及高度变矮的形制,却趋近于东周春秋时期的韘形器,耐人寻味。

下图为图四 西周中期 韘形器

高2.3-1.2 宽2.7

孔径2.3 公分

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藏

东周春秋时期的玉韘

中国玉器专家杨伯达先生认为,从各地春秋时代墓葬出土的玉器发现,春秋早期与西周晚期的玉器较难区别,直至春秋的中、晚期以后,才有了明显的变化。唯笔者遍察相关资料,尚未发现隶属春秋早期的韘器,但见河南辉县琉璃阁墓甲,出土一件春秋中期的韘形器;(图五)山西太原市赵卿墓则出土两件春秋晚期的韘器;(图六)以下三件皆光素无纹。另见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宫旧藏中,亦陈列一件春秋时代的虺纹玉韘。(图七)

下图为:

图五 春秋中期韘形器

高、宽、孔径皆不详

(摘自《中国古玉研究论文集》页129)

图六 春秋晚期 韘形器

高不详,长4.20 宽2.80 孔径 2.10 公分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摘自《中国出土玉器全集3》页192)

图七 春秋时期

韘形器

高2.00 长4.20

宽3.10 孔径2.30 公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摘自《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页139)

如以下图八「春秋时期韘形器结构图」所示可知,以上四件春秋中、晚期的韘器与图四西周的韘器相较,在形制上虽有部分类同,但最显著的差异,在于春秋韘器结构上的东北或西北侧端,有一柄状的凸翼,此为韘器射箭时用以扣弦张弓的最主要结构。(图九「韘器套指钩弦示意图」

当代若干学者多以为类此(东周时期)韘形器不可能用以钩弦射箭,并归诸于非实用器,或放实用器但为佩戴的装饰用品,故不适于「韘形器」之称,应改为「韘形玉饰」或「韘形珮」较为妥切。这种错误的见解,起因有二:其一,可能受商代韘形器及相关资料的影响,误以为韘形器一概应套入拇指,不察因时代的沿革,正如图九所示,系套于食指用之。其二,受商代韘器横向沟槽用以钩弦的影响,不察后世韘形器(东北或西北)侧端的柄状凸翼之结构用途,确系用以扣弦张弓的主要配备。

图八:春秋时期玉韘

图九:韘形器套指钩弦示意图


东周战国时期的玉韘

至战国时期,似乎玉韘颇多经见,据近年的考古发掘所知,出土不少形态各异的韘器。如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一件战国早期的韘形器;(图一○)河南洛阳中州路墓M9042、M2403、M2415 各出土一件也属于早期的骨韘;河北平山县中山国3 号墓,也出土一件同时期的玉韘。(图一一)据考古报告指陈,出土时的位置皆在人骨骸的手部,可见韘形器非但是件随葬品,也是墓主生前射箭的实用品。另在清宫旧藏的传世品中,亦见一件战国早期的韘器,正面琢以勾连云纹,反面为蟠虺纹,其侧端(东北向)的柄状凸翼,雕作一张口的螭虎,(图一二)颇为华丽生动。当然,它是一件可以扣弦张弓的实用器,毋庸置疑。

下图为:

图一○ 战国早期 韘形器

高1.00 长4.30 宽3.40

孔径2.20-1.90 公分

湖北省博物馆藏

(摘自《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0》页98)

图一一 战国早期 韘形器

高不详 长4.20 宽2.70

孔径2.10 公分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摘自《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页166)

图一二 战国早期 韘形器

高1.20 长4.50 宽4.20 公分

孔径不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摘自《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40》页194)

倘如香港学人杨建芳先生所指陈,认为战国时期的玉韘,因「器体短矮,而又无容纳弓弦的横向小凹槽,并且倾斜一端的内表面,也有浅浮雕兽面纹,这些特点充分表明:东周时期的韘形玉饰不可能用于钩弦,也不是套在拇指上使用,即非实用器或放实用器的玉雕,纸是供身上佩戴的一种装饰品而已。」笔者以为,该器固然不能套于拇指上使用,但若套在食指上,一如图九所示,却是一件洽如其份的实用韘形器。爰是之故,杨氏所喻因不能套在拇指上的韘器,应改为「韘形玉饰」之称,显然并不十分贴切。反倒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同属于东周战国时期的传世品「玉凤鸟纹韘」,(图一三)才是一件不能套指,也不具实用功能,仅供佩戴装饰用途的「韘形珮」(另称「韘珮」)。本器扁薄,厚仅0.5,上下长7.0,左右宽2.4公分。从结构看,上侧端的柄状凸翼,被镂雕成一凤鸟,已失去了钩弦的实用性,下侧则美化为分叉的鸟尾;器体的正反两面,分别以阴线刻绘螭纹与鸟纹,器中孔径约1.6公分,理当无法套指,器顶钻一细孔俾以穿绳佩戴。全器造型在韘器的主体形态下,布局对称,碾琢讲究,是一件华美的装饰用玉,笔者另称「韘形珮」,以别于实用功能的「韘形器」。

图一三 战国时期 玉凤鸟纹韘(形珮)

以上所陈可知,韘形珮的形态固然来自于韘形器,但值得注意的是,两件功能各异的玉器,系同时间并存的,并非因韘形珮的出现,从而取代了韘形器,至少在东周战国时期,韘器与韘珮是互见共存。

台湾淡江大学历史学系所提供一件战国晚期的韘形器,(图一四)及另一同属战国晚期的韘形珮,(图一五)洽可作为上述立论的佐証。

察韘形器的正反两面,布满了饱满的榖纹,及浮雕的几何式花纹。用以钩弦的柄状凸翼及反面局部,阴刻纤细缠绵的云纹。类此纹饰的构图,多盛行于战国中晚期,至于造型,与河北平山县中山国3 号墓的韘形器(如图一一)基本类同,尺寸大小与高度也相若,是以本器当推断为战国晚期。惟其柄状凸翼位于(反面的)右上侧,适套用于左手食指以扣弦张弓,从而推知,本器当为左撇子所用。

如下图一五的韘形珮呈扁平片状,主体尚不脱离上尖下(椭)圆的韘器形态 ,而中孔直径不过1.43 公分,当然无法套指用以钩弦。正面阴刻的如意云纹,游丝飘逸如云烟繚绕的柔和;反面浮雕的几何形云纹,却如矩阵密布澎湃汹涌的刚毅。类此阴阳相谐的刻绘,亦为战国中晚期常见的纹饰形态。韘珮之上与侧端,则以出廓的布局和鏤空的技法,琢作龙及凤形蹯踞于器缘相望,其刀法刚劲简鍊,气势雄伟,与上述中山国3号墓出土的一件玉龙纹饰板酷似,是以本韘形珮当可推为战国晚期器。


下图为:

图一四A 战国晚期 韘形器

高1.43 长4.52 宽3.61 孔径2.02 公分

台湾淡江大学历史学系提供

图一四B

图一五A 战国晚期 韘形珮

上下高7.90 左右宽5.40 厚0.58

孔径1.43 公分

台湾淡江大学历史学系提供

图一五B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玉韘到扳指的发展(上)
破茧成蝶——玉韘演变之路
东周玉器纹饰的分期特征
中国·林州 文物鉴赏——战国礼玉韘形佩
玉英缤纷 | 山东出土商周玉器
夏商周玉器大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