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8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实词



【研透全国卷】

近年考题选材十分稳定,均为《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作品。材料中的人物多为有远见卓识、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关注民生、政绩卓著、清正廉明的官吏。

题量没有变化,共4题。阅读选文篇幅有所压缩,不到600字,这样阅读难度略有降低。

题型及考查点的变化,2014年用客观断句题替代了信息筛选题,2015年用文化常识题替代了实词题,减少了常规考点,避免重复考查。2016年仍然延续这种考查形式。增加的新考点侧重对古代文学基本素养的考查,体现了文言复习的基础性和高考的指向性。变化之后的4道题依次为:客观断句题、文化常识题、内容概括分析题和翻译题。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逐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答案:C 解析:“怀祸藏奸”与“窥觊储贰”均为动宾短语,其后要断开,排除A、D两项;“事由己发”为主谓短语,其后要断开,排除B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答案:D 解析:“移疾”犹言“移病”,古代官员上书称病,是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答案:D 解析:“筹措钱款赈济灾民”错,“帑金”是指国库银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被任命为鄢陵知县,后又征召授给御史之职。出行巡视辽东,给皇上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赏赐的制度。改为巡视山西。回到朝廷,正碰上朝廷大臣争论立储的事。陈登云认为议论而不能早作决定,是郑贵妃家人暗中破坏的缘故。

万历十六年六月因发生灾害,(陈登云)上疏弹劾郑贵妃的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之位,并且广泛结交术士一类人,以前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这一事情是由她发动的,来恐吓功臣权贵,以巧言蛊惑朝廷大臣。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的算计,即使中宫和太后家也谨慎地避开他们的锋芒。

陛下在位时间很久了,这是敬天(敬德,因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有德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得到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这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以后他什么事干不出来呢?”疏上,郑贵妃、郑承宪都很愤怒,同仁也认为陈登云的处境很危险,但皇上竟把奏疏留下了。过了一段时间,他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又弹劾贬谪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弹劾罢免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弹劾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大臣都害怕他。

这时正值科举考试,陈登云于是上疏说:“近年来的御史大夫,壬午年以前的害怕淫威,那么刚直的人变为柔弱的了;壬午年以后的拘于人情,那么正直的人变成奸佞的了。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二十年来,因为刚强正直被提拔任京官的只有百分之一二罢了。背着皇上,扶植党羽,投其所好,摇尾乞怜,像所谓的‘七豺’‘八狗’,谏官却占了一半。御史是为天下评判是非的,却让人践踏侮辱到这个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依法执行,为国除掉大奸人、消灭大蛀虫呢!与其错误地任用而又贬斥他们,不如在开始选拔人时谨慎地考察。”

因而分条陈述数件事来献给皇上。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惨事。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至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济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风格雷厉风行。因长期驻守地方,按规定应当擢升为京官,屡次被搁置不下发,于是他就称病回家。不久去世。



学案1  读懂文言文——三个步骤,把握大意


同学们做阅读题时总是轻阅读,重做题。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实,文言文也与现代文一样需要整体阅读,把握大意。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次做题,你把所给的文言文读懂了,读透了,题目几乎全部回答正确。这就是整体阅读之效。文言文整体阅读其实很简单,读了下面的内容,你自然就会明白。

 

阅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要根据写人记事的特点,建立模板意识,采用分步骤、分层次的阅读方法。阅读时,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3个步骤入手:


第一步,关注开头,初识主人公形象

人物传记一般在开头段落总体介绍人物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字号、籍贯、家庭背景、学识、性情、任职等,阅读第一步就是掌握这些基本信息,对所写人物有个大体的了解。


第二步,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

人物传记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可以抓住表时间、地点和官职等的词语,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


第三步,巧借内容概括分析题,扫清阅读障碍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是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设置的,即每个选项对应的是文章的一个层次。考生在读文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僻、难懂的字词,造成阅读障碍,从而导致阅读“卡壳”,此时可先读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将每个选项中的每句话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之处,通过一一比对,既可以破解一些难懂的字词,快速疏通文意,又可以为解答概括分析题找到信息比对区间,为准确解题找到依据。


高考原文 阅读示范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阅读写人记事类文章需要抓住人物的主要事迹,分析事件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和道德品质。


第一步:关注文章开头,初识主人公形象

请找出表现曾公亮性格特点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抓住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

一任:________;时间:________;事件:________。

二任:________;

事件(一):________________。

事件(二):时间——________;事件——________。

事件(三):时间——________;事件——________。

事件(四):时间——________;事件——________。

三任:________;时间:________;事件:________。

四任:________;时间:________。

五任:________;时间:________。

事件(一):时间——________;事件——________。

事件(二):________。

事件(三):时间——________;事件——________。

总体评价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巧借内容概括分析题,扫清阅读障碍(以[真题体验]第3题C项为例)

 

借助此方法分析其他三个选项,可帮助你疏通一些文字障碍,并能准确判定各选项的正误。

答案:第一步:

①为政有能声。②明练文法。③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第二步:

会稽知县 考中进士甲科后 泄水入曹娥江,百姓受益 郑州知州 境内安宁,夜不闭户,查知失盗者果自盗 仁宗末年 和首相共定立储大议 仁宗末年 据理力争,使盗取民田产银者不被判死刑 仁宗末年 派赵滋去契丹宣旨,禁止其百姓在界河捕鱼、通盐舟 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户部尚书 英宗即位 质问辽使,使其赴宴 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熙宁三年 判永兴军 熙宁四年 熙宁五年 返京 以太傅身份退休 元丰元年 去世

熟知法令,敢于坚持己见,不惧强权,有为官才能,对外使不卑不亢,做事严谨周密,但贪财吝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答案:B 解析:作答此题,可用排除法。“盗悉窜他境”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至夜户不闭”是曾公亮“为政有能声”的表现,C、D两项均为“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显然不合适;“(使客)移书诘盗”是省略主语的连动结构,A项断为“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显然语意和结构都不通。据此可得出答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答案:C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一要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与选项进行认真核对,发现不正确之处;二要结合原文具体内容理解,发现不正确之处。C项,“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不正确。“有司”应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对应第一任事件)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对应第二任事件(二)、事件(三)]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对应第二任事件(四)]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对应结尾曾公亮为人)

答案:C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的基本思路是“题文对照”。主要对照选项第一句的概括是否准确,第二句的分析与原文内容在人物、时间、事件、逻辑关系等方面有无差别。C项,“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错误,从文中来看,是只派赵滋前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一要译对句子大意,二要准确把握关键词的翻译。(1)中的关键词:“锡”“虔”“人主”“安”。(2)中的关键词:“责”“讥”“固”。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任会稽知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每每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排到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了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担任郑州知府,治理政事有能干的名声,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百姓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使者丢失袋子中的东西,递送文书要求查办盗贼,曾公亮上报说:“我所管辖的境内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曾公亮熟悉法令条文,久经历练,熟知朝廷官府的规章制度,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立储君,与曾公亮等人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有人偷取它,大理寺把他们判为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它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坚持争论此事,于是(朝廷将此事)下交有关部门讨论,按照抢劫禁物的法律,偷盗的人没有被判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计较,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派赵滋前去告谕旨意,边境祸害终于平息。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任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皇帝)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立刻来参加宴席。熙宁三年,任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起用兼管永兴军。过了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官位上退职。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皇帝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方庄重,深沉周密,平时谨守法令,遵守规则;但他性情吝啬,积累财富非常多。起初曾公亮推荐王安石,等到他们一起辅政,他察知皇帝正宠信王安石,(因此)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革的各种政务,都听从王安石,而表面上装作不同意。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参与谋划,到皇帝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异议,因此皇帝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很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荐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学案2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考查特点:

1.从考查方式看:(1)单独设题考查;(2)与翻译句子相结合进行考查。

2.从考查来源看,基本上来自课本,侧重于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3.从命题内容看,往往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现象。在翻译句子时,这些往往都是直接得分点。




文言实词五大命题点

一、一词多义

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如以笔画最少的“一”字为例,常用的引申义就有五个。

类别 释义 例句

本义 表数目,一只 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引申义 统一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专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满,全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

相同,一样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把……看

作一样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

例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太子得毋废。

(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高祖微时妃也   微:________

(2)高祖以为不类我  类:________

(3)戚姬幸  幸:________

(4)益疏  疏:________

[答案] (1)地位低贱 (2)像 (3)宠幸 (4)疏远

【参考译文】

吕太后是高祖贫贱时的妻子,生了孝惠帝和鲁元太后。等到高祖做汉王时,又娶了定陶人戚姬,非常宠爱她,(戚姬)生了赵隐王刘如意。孝惠帝为人仁惠柔弱,高祖认为不像自己,常想废掉他,改立戚姬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因为如意像自己。戚姬得到宠爱,常跟随高祖到关东,她日夜啼哭,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取代孝惠帝做太子。吕后年老,经常留在家中,很少见到高祖,和高祖越来越疏远。如意被立为赵王之后,好几次险些取代了太子的地位,靠着大臣们的极力诤谏,太子才没有被废掉。


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如下表。

类型 词义分析 典型例句

用 作动词 目:用眼睛示意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作状语 函:用匣子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刺秦王》)

使动

用法 王:使……为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意动

用法 侣:以……为伴侣

友:以……为朋友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用 作名词 生:活着的人

死:死去的人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使动

用法 斗:使……相斗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用 作动词 明:照明 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作名词 坚:铁甲

锐:武器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使动

用法 完:使……完好 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意动

用法 奇:以……为奇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

用 作动词 一:把……看作一样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

作形

容词 一:专一 用心一也(《劝学》)

作名词 一:一体、整体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例2 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并释义。

(1)名词活用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________________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

③序八州而朝同列________________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

(2)动词活用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________________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________________

⑦等死,死国可乎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活用

⑧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

⑨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__________

⑩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________________

⑪太子迟之________________

(4)数词活用

⑫不嗜杀人者能一之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②名词作动词,砍柴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⑤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 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⑦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死 ⑧形容词作一般名词,远方,指郑国 ⑨形容词作一般动词,穷尽,走到头 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迟 ⑫数词作动词,统一

例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故往应骘召。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恂奇融才 奇:________

(2)以女妻之  妻:________

(3)非其好也  好:________

(4)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  客:________

[答案] (1)意动用法,认为……有奇才 (2)名词作动词,嫁给 (3)形容词作名词,志趣、爱好 (4)名词作动词,客居

【参考译文】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将作大匠马严的儿子。马融长相英俊,善于言辞,很有才气。起初,京城的挚恂用儒术教授生徒,在南山隐居,不答应朝廷征召聘任,在关西一带名气很大,马融跟着他游学,学识渊博,精通儒学经典。挚恂认为马融有奇才,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听说了马融的名声,把他召为舍人,但是马融内心很不乐意,就没答应,客居在凉州的武都和汉阳境内。恰逢羌虏迅猛扰边,边境混乱不安,粮价飞涨,关内以西之地,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马融在陷入饥饿困苦后,才后悔并且叹息着对朋友说:“古人有这样的话:‘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现在因为一点点世俗的屈辱,而毁灭自己高贵的身体,这大概也不是老子庄子所认可的啊。”于是就答应了邓骘的邀请。



三、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相互借用的现象。通假字有两个特点:①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看不出相通了);②字形相似。

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考虑通假字。同时,如果在读音或字形方面存在相通或相似的另一个字可使整个句子通顺畅达时,就可确定它是通假字。

类别 内涵阐释 举例

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

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在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假借字中“本有其字”而古人不用的情况比较突出。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蚤”通“早”。

字古时候有某一字,后来为了区分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形成了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字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 “至莫夜月明”中“莫”通“暮”;

“澭水暴益”中“益”通“溢”。

例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真德秀字景元,建之浦城人。登庆元五年进士第,授南剑州判官。继试,中博学宏词科,入闽帅幕,召为太学正,嘉定元年迁博士。后出为秘阁修撰、江东转运副使。

江东旱蝗,广德、太平为甚,德秀亲至广德,与太守魏岘同以便宜发廪,使教授林庠振给,竣事而还。百姓数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丛冢泣曰:“此皆往岁饿死者。微公,我辈已相随入此矣。”新徽州守林琰无廉声,宁国守张忠恕私匿振济米,皆劾之,而以李道传摄徽。先是,都司胡、薛拯每诮德秀迂儒,试以事必败,至是政誉日闻,因倡言旱伤本轻,监司好名,振赡太过,使岘劾庠以撼德秀。德秀上章自明,朝廷悟,与岘祠,授庠干官。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嘉定元年迁博士      迁:升迁。

B.与太守魏岘同以便宜发廪  便宜:根据实际情况。

C.使教授林庠振给    振:振作精神。

D.而以李道传摄徽   摄:代理、代管。

[答案] C [解析] “振”通“赈”,赈济、救济。


四、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3.词义转移

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4.词义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在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在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6.感情色彩变化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词;今义是“迎合”,含贬义。

例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阙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其实所用不过三石  其实:他实际上。

B.左右皆引试之  左右:侍从。

C.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  不过:只是。

D.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以为:认为。

[答案] C [解析] C项,不过,不超过。A项中的“其实”、B项中的“左右”为古今异义词。

【参考译文】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其实他使的弓只用三石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了。他把这张弓交给左右的人传看,身边的人都试着拉,但只把弓拉到一半,就(装作)拉不动,恭维道:“这张弓没有九石的力气拉不开,除了大王以外,谁还能够使用这张弓呢?”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其实,齐宣王使用的弓不过三石,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自己能拉开九石的弓。三石是真实的;九石是徒有虚名。齐宣王喜欢的是徒有虚名,而失去了真实的水平。

例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沛公居山东时B.逸豫可以亡身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C.叶叶相交通所以游目骋怀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悦亲戚之情话

[答案] B [解析] B项,逸豫,古今义均为安乐。以为,古今义均为认为。A项,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C项,交通,古义指互相穿插着,今义指运输事业。所以,古义指用来……的,今义指表因果关系的连词。D项,洗马,古义指太子洗马,即太子的侍从官,今义指给马洗澡。情话,古义指知心话,今义指男女间所说的表达爱意的话。


五、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为陪衬。

类型 示例

语素

意义

相反 “契阔谈,心念旧恩”(《短歌行》)中“契阔”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意为“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语素

意义

相关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国家”是偏义复词,此处只取“国”之意。

例7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异同 不一样、不相同 (2)作息 劳作 (3)出入 进入 (4)远近 距离远

(5)父兄 兄长 (6)公姥 婆婆



文言实词推断五法

一、语境分析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例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赗之,已能让不受。及长,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高丽叛,诏李责力为氵贝江道大总管,处俊副之。师入虏境,未阵,贼遽至,举军危骇。处俊方据胡床,体胖,安餐不顾,密畀料精锐击之,虏却,众壮其谋。入拜东台侍郎。时浮屠卢伽逸多治丹,曰:“可以续年。”高宗欲遂饵之,处俊谏曰:“修短固有命,异方之剂,安得轻服哉?昔先帝诏浮屠那罗迩娑寐案其方书为秘剂,取灵花怪石,历岁乃能就。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前鉴不远,惟陛下深察。”帝纳其言。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故吏归千缣赗之 赗:________

(2)事诸舅谨甚  谨:________

(3)处俊副之  副:________

(4)高宗欲遂饵之  饵:________

[答案] (1)送给 (2)恭敬 (3)任副总管 (4)服用

[解析]第(1)题中“赗”,此词是一个生僻词,但根据前文的“千缣”(一种丝织品)和“甫十岁而孤”,可推知“赗”为动词,即“送给”的意思。第(2)题中“谨”在现代汉语中有“谨慎”“恭谨”等义项,和上文的“兄弟友睦”相照应,可推知此处为“恭谨”的意思。第(3)句由上文“李责力为氵贝江道大总管”可推知“副之”应译为“辅佐他、帮助他”或“任副总管”。第(4)句前文有“治丹”,可推知“饵”应译为“服用”。

【参考译文】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他刚十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父亲的原属吏送来上千匹细绢作为治丧的财物,处俊辞让不接受。他长大后,爱好学习,特别喜欢《汉书》,大致都能背下来。贞观年间,考中进士,任著作佐郎,承袭父亲的封爵。兄弟间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朝廷召他去任太子司议郎,逐步升官至吏部侍郎。高丽背叛时,皇帝诏令李责力任氵贝江道大总管,郝处俊任副总管。军队到了贼人境内,还未列阵,贼人突然袭来,全军都张皇失措。那时,郝处俊正靠在胡床上,他是个胖子,安然坐着吃东西,同时秘密派精锐部队迎击,贼人退去,大家都认为他有胆略。郝处俊入朝被任为东台侍郎。那时僧人卢伽逸多会炼丹,说:“可以延年益寿。”高宗打算服用,郝处俊谏阻道:“人寿长短,是天所定,异域的药剂,怎能贸然服用呢?以前先帝诏令僧人那罗迩娑寐根据其配方炼制秘剂,取灵花怪石,炼了一年才炼好。先帝服用后,不久就病重了,医生不知该怎么办,大臣们请求杀了僧人示众,有人认为这样做会被(让)夷狄取笑,所以没有执行。前车之鉴不远,请陛下深思。”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二、语法分析法

分析句子结构,运用划分句子成分和寻找搭配关系的方式,考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2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显德)五年,(曹彬)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注】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注】觌(dí):相见,面见。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遂受而籍之以归 籍:________

(2)太祖典禁旅  典:________

(3)非公事未尝造门  造门:________

(4)我畴昔常欲亲汝  亲:________

[答案] (1)登记 (2)主管 (3)登门拜访  (4)亲近

[解析] (1)从“籍之”的结构看,“籍”应为动词,可理解为“登记造册”。(2)从语法上看,“典”应是动词,“禁旅”意为“禁军”,因此可将“典”译为“主管,掌管”。(3)“造门”为动宾结构,“造”为动词,可理解为“到”,“造门”可译为“登门拜访”。(4)“亲汝”为动宾结构,“亲”在这里应为动词,理解成“亲近”。

【参考译文】

显德五年,(曹彬)出使吴越,使命完成后就立即还朝。私见的礼物,一件都没有接受。吴越人用小船追来送礼给他,三番五次,还是不接受。不久又说:“对吴越人一直拒绝,就有沽名钓誉之嫌了。”最终还是接受了,登记清楚后拿回来,全部交给官府。

早先,太祖掌管禁军,曹彬并不依仗这种关系,除非公事不去太祖那里,大家聚会举行酒宴他也很少参与,因此更加受到器重。建隆二年,太祖把他从平阳召回,对他说:“我过去一直想亲近你,你为什么疏远我?”曹彬磕头道歉说:“我作为周王室亲属,又忝列宫内职务,谨慎做好自己的事还唯恐有过错,哪里敢多结交?”


三、联想印证法

1.课本联想法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过的实词,举一反三,找出对应文句,进行相应迁移。如2016年浙江省卷中“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一句,若判断“蛄蟪”的意思,可联系课本《逍遥游》中“蟪蛄不知春秋”的句子,可知“蛄蟪”即“蟪蛄”,指寒蝉。

2.双音联想法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如果试题中出现了单音节词,可以联想双音节词来推断其含义。如2014年湖南省卷中“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一句,若要判断“造”的含义,可以联想到双音节词“造访”,解释为“往、到”“拜访”;“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一句中的“尚”,可以联想到“崇尚、尚武”,解释为“尊崇、推崇”。

3.成语联想法

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某些词语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如2016年北京市卷中“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一句中的“释”,可以联想到成语“如释重负”,解释为“放下,放弃”。

例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元褒,字孝整,便弓马,少有成人之量。年十岁而孤,为诸兄所鞠养。性友悌,善事诸兄。诸兄议欲别居,褒泣谏不得,家素富,多金宝,褒无所受,脱身而出,为州里所称。及长,宽仁大度,涉猎书史。仕周,官至开府、北平县公、赵州刺史。及高祖为丞相,从韦孝宽击尉迟迥,以功超拜柱国,进封河间郡公,邑二千户。开皇二年,拜安州总管。岁馀,徙原州总管。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性友悌 悌:________

(2)家素富,多金宝  素:________

(3)及长,宽仁大度  及:________

(4)开皇二年,拜安州总管  拜:________

[答案] (1)敬爱兄长 (2)一向、向来 (3)等到 (4)授予官职

[解析] (1)可以联想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申之以孝悌之义”;(2)可以联想到《鸿门宴》中的“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3)可以联想到《过秦论》中的“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及”是“到了,等到”的意思;(4)可以联想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参考译文】

元褒,字孝整,擅长骑马射箭,年少时就有成人的器量。十岁丧父,被几个兄长养育。他性情和顺,敬爱兄长,也很会服侍几位兄长。兄长们想分家,元褒哭泣劝谏,但没能阻止这件事,他家境一向富裕,有很多金银财宝,元褒都没有要,只身从家里出来,被州里人称赞。等到长大后,他宽仁大度,博览群书。在北周为官,官至开府、北平县公、赵州刺史。等到高祖(杨坚)做丞相时,元褒跟从韦孝宽攻打尉迟迥,凭功绩破格提升为柱国,进封河间郡公,食邑二千户。开皇二年,担任安州总管。一年以后,调为原州总管。


四、并列结构推断法

对于并列关系的文言实词,可根据相邻字来推断其词义。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的词性、词义。

如:“怨天尤人”,“天”与“人”相关,“怨”与“尤”也必定相近,由此可知“尤”应为“怨恨,归咎”义;“求全责备”中“求”与“责”同义,“全”与“备”同义。

例4 充分利用句中加“△”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

(1)邀荣之徒△,诡献忠款;膏唇之伍,苟输谗计。故过从绝△,猜嫌构,亲爱△△乖,党与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思慎△始而敬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众△车舆,万物殷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造成;结党营私 (2)竭尽 (3)佩戴 (4)慎重 (5)装饰纹彩 (6)众多


五、通假推断法

当遇到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的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如2016年天津市卷中“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一句,“没”若解释为“没有、淹没”都不合适,此时可联想到课本《过秦论》中的“孝公既没”,所以从通假角度想到“没”通“殁”,即“去世”。

例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慰祖不得已从之。父梁州之资,家财千万,散与宗族,漆器题为日字,日字之器,流乎远近。料得父时假贳文疏,谓族子纮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悉火焚之。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政当不进肴羞耳   羞:________

(2)料得父时假贳文疏  料:________;

假:________;

疏:________

(3)自当见还  见:________

[答案] (1)通“馐”,美味 (2)整理;借出;同“书” (3)我

【参考译文】

崔慰祖,字悦宗,是清河郡东武城人。父亲崔庆绪,永明年间担任梁州刺史。崔慰祖脱去布衣做官担任奉朝请。父亲亡故后他不再吃盐,母亲说:“你既没有兄弟,也没有子女。遇大丧不灭孝的本性,只是不应进食美味佳肴罢了,怎能断绝吃盐呢?我现在也不吃盐了。”崔慰祖不得已而听从了母亲的劝告。崔慰祖的父亲在梁州的资产家财有千万,他都散发给同宗的族人。家具器物都用漆写上“日”字,这种带有“日”字的器具,流散到远近各地。崔慰祖整理了父亲有关的租借文书凭证,对族侄崔纮说:“那些人有了钱,自然会将借去的归还我;他们如果没有,我说什么呢?”于是便将人们的租借字据全都烧掉。

第方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母尝梦东南日光射其身,旁一神人以笔授之,已而奂生,其父以为文明之象,因名之曰奂。金末举进士不中,乃作万言策,指陈时病,皆人所不敢言者,未及上而归,教授乡里。

岁癸巳,奂微服北渡,冠氏帅赵寿之即延致奂,待以师友之礼。门人有自京师载书来者,因得聚而读之。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藏,奂终不一诣。

戊戌,试诸道进士。奂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从监试官北上,谒中书耶律楚材,楚材奏荐之,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奂将行,言于楚材曰:“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愿假以岁月,使得抚摩疮痍,以为朝廷爱养基本万一之助。”楚材甚善之。奂既至,招致一时名士与之议,政事约束一以简易为事。按行境内,亲问盐务月课几何、难易若何。有以增额言者,奂责之曰:“剥下欺上,汝欲我为之耶?”即减元额四之一,公私便之。不逾月,政成,时论翕然,以为前此漕司未之有也。在官十年,乃请老于燕之行台。

世祖驿召奂参议京兆宣抚司事,累上书,得请而归。疾笃,处置后事如平时,引觞大笑而卒,年七十。赐谥文宪。

奂博览强记,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朝廷诸老,皆折行辈与之交。关中虽号多士,名未有出奂右者。奂不治生产,家无十金之业,而喜周人之急,虽力不赡,犹勉强为之。人有片善,则委曲称奖,唯恐其名不闻;或小过失,必尽言劝止,不计其怨怒也。所著有《还山集》六十卷、《天兴近鉴》三卷、《正统书》六十卷,行于世。

(选自《元史·杨奂传》,有删改)

(1)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未及上而归 上:________

②奂终不一诣 诣:________

③愿假以岁月 假:________

④楚材甚善之 善:________

⑤亲问盐务月课几何 课:________

⑥引觞大笑而卒 卒:________

⑦以蹈袭古人为耻 蹈袭:________

⑧皆折行辈与之交 折:________

⑨奂不治生产 生产:________

⑩人有片善 善: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奂既至,招致一时名士与之议,政事约束一以简易为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喜周人之急,虽力不赡,犹勉强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上奏 ②拜访 ③给 ④赞赏 ⑤赋税 ⑥去世 ⑦因袭 ⑧改变、降低 ⑨产业 ⑩优点

(2)①杨奂已经到任,招来当时的名士与他们商议,政事法令一概用简略便易的方法处理。

②却喜好周济他人的急难,即使财力不足,仍然尽力而为。

【参考译文】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他的母亲曾经梦见东南方的阳光照在自己的身上,旁边有一位神人将笔交给自己,不久杨奂就出生了,他的父亲认为这是文德辉耀的象征,因此给他取名为奂。金朝末年杨奂考进士落榜,于是作万言策,指摘当时的弊政,都是人们所不敢说的,没有等到策书上奏就返回家乡,在乡里教授学生。

癸巳年,杨奂着便装渡黄河北上,冠氏帅赵寿之立即邀请杨奂前来,以师友的礼节对待他。杨奂门人中有人从京师运载书籍前来冠氏,因此得以相聚读书。东平严实听到杨奂的名声,多次询问他的行止,杨奂始终不去拜见(严实)。

戊戌年,考试各道进士。杨奂就试于东平,在诗赋、策论考试中都获得了第一名。随监试官北上,拜见中书令耶律楚材,楚材上奏推荐杨奂,任命他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杨奂即将就任,对耶律楚材说:“我没有什么才能,误蒙破格任用,以一介书生来管理财赋,已不是我所擅长的。又何况河南经过战乱灾荒之后,百姓所剩无几,老子所谓治理大国应像烹调小鱼那样小心谨慎的譬喻,正合于今日,如果着急而频加扰动,一定会糜烂。希望你给我一段时间,使得我能够安抚平息战争的创伤,作为为朝廷爱护恩养百姓的一点帮助。”耶律楚材非常赞许他。杨奂已经到任,招来当时的名士与他们商议,政事法令一概用简略便易的方法处理。巡视河南辖境以内,亲自询问盐务每月赋税多少、难易情况。有人以增加盐税进言,杨奂责备他说:“盘剥百姓欺瞒朝廷,你想要我这样做吗?”于是他减去原税额的四分之一,官府百姓两相便利。不过一个月,政事已经整顿完毕,当时舆论一致认为,这是以往的赋税所长官从未做到过的。他在任十年,于是向燕京的行台请求退休。

世祖用驿车召来杨奂参议京兆宣抚司的事务,杨奂多次上书(告老回乡),所请获准而回家。(杨奂)病重,处理后事就像平时办事一样,然后举杯大笑而去世,享年七十岁。(朝廷)赐予谥号“文宪”。

杨奂博览群书,长于记忆,做文章务必去除陈词滥调,以因袭古人为耻辱。朝廷中诸位年高德重者,都降低辈分与他交往。关中地区虽然号称人才众多,但名声没有超过杨奂的。杨奂不经营产业,家中财产不足十金,却喜好周济他人的急难,即使财力不足,仍然尽力而为。别人有一点优点,就委婉称赞,唯恐他的名字不被人所知;如果别人有小过失,必定竭力劝阻,而不顾忌别人的怨恨。著作有《还山集》六十卷、《天兴近鉴》三卷、《正统书》六十卷,流传于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言文阅读与翻译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二)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实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如何拿高分
文言实词词义推导小窍门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实词推断九方法yong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