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鉴别 中医教你调理8种脾虚状态 食物健脾补肾 脾虚腹胀有良方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所著《脾胃论》在《内经》学术理论基础上,论述脾胃与元气关系、脾胃在人体气机升降中作用、脾胃对其他脏腑影响等内容,并阐明了脾胃在人体之重要作用,是李杲倡导脾胃学说之代表作,对后世影响较大。明代医家王肯堂、张介宾、李时珍等,均曾给予《脾胃论》较高评价,值得后学者认真学习研究。

  李杲认为,脾胃乃元气之府,无所伤始能滋养元气;若伤脾胃之气,则元气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运动之枢纽,后天之本,气血之化源。“胃为水谷之海,饮食人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转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脾胃有伤,上影响于肺,下波及于肾,并涉及大肠、小肠和九窍。所谓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凡饮食失节、劳役过度所致之内伤病证,宜以补益脾胃为主,尤当升发脾胃之阳,并据此拟订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黄芪人参汤等方,详述其配伍原则、证治及加减应用。又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之说,为确立甘温除热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学习《脾胃论》应通读与精读结合,全面领会,重点录要。建议学习重点如下。

  脾胃虚实传变论

  该论是《脾胃论》全书的纲领,论证了脾胃病的病因、病机不外饮食、劳倦所伤,即使是六淫邪袭,亦都是脾胃元气先虚,而后为之所伤的病理反映。劳倦伤者,有二:一为形体劳累过度,汗泻、精绝而身热心顷,又当溽暑季节,内外热迫,阳亢易怒而昏厥;二为房劳过度,肾精涸竭,阴火内炽而清谷下利,亡血失精等。饮食伤者,亦二:一为脾胃素虚,消化不良,胆腑又失于疏泄之常,而肠鸣泄泻、腹胀后重等;二为饮食失节,伤及胃肠,功能紊乱,而现胸膈痞满、精神困倦等症。东垣之所以主张“升阳益气”者,盖升阳足以御外,益气足以强中。脾胃乃元气之府,元气不足,则谷气下流,营气不濡于经络、脏腑,导致阴火上僭,既要甘温益脾胃中元气,又要佐以甘寒泻阴火而安定心神。正谓“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是也。故所有虚实传变,都应以治脾胃为本。

  脾胃胜衰论

  该论阐述脾胃胜衰对心、肺、肝、肾四脏的影响,以“五行学说”分析论述脏与脏之间病机转化之关系,以“运气学说”阐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主气”与“客气”的矛盾双方,对机体病理改变而倡用“升阳”与“泻火”的治疗法则,从而为“补脾胃,泻阴火”治法提供理论依据。

  除此而外,在脾胃虚弱的前提下,督、任、冲三脉受邪,亦可以发病。盖督、任、冲三脉是一源三歧,皆起于会阴。督为阳脉之海;任为阴脉之海;冲为血脉之海,通十二经的气血,贯穿任督,为各脉之要冲,气血赖以营运。如因胃气虚弱,冲脉营运的源头断绝,任、督失养,外邪易于乘虚袭人,故必以扶益胃气为本。

  东垣以五行“生克制化”原理,阐明以脾胃为中心的心、肺、肝、肾五脏病理变化机制。如肺喜清肃,肝喜条达,脾喜温和,心喜舒伸,肾喜润下,反映了五脏生理功能活动的互相联系及特殊性。所以,治疗必须以补益脾胃为主,兼治各脏见症。实际凡是内外妇儿等各科病证的治疗,都与脾胃有一定关联。

  总之,该论概括了脾胃与心、肺、肝、肾四脏相关的发病机制,是以脾胃虚弱而发病为理论中心。心火衰微则火不生土,反之,心火亢盛反伤脾土而生心之脾胃病,脾虚土不生金而生肺之脾胃病,所胜妄行的肝木克伐脾土而生肝之脾胃病,所不胜之肾水反来侮土而生肾之脾胃病。其根源,皆因脾胃元气不足所致病。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该论阐发外感(乃伤其形)与内伤(乃伤其气)之别,进而申述内伤饮食劳倦又有实虚之异,故立补中益气汤,是为甘温除热法。在一定条件下,又由“热中”而转化为“寒中”。热中者,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嗜食善饥、大便黄如糜粥样、少气、尿色变;寒中者,阴气有余,阳气不足,腹胀痛、食物不消化、肠鸣泄泻。所以,又立权衡加减法,以明病变药亦当变之理。分五段详论:其一,概论脾胃生理功能对机体的重要作用;其二,论述饮食寒温失节和情绪失调,对脾胃功能性病变机制的影响;其三,阐明脾胃受病、脾不生肺、阴火刑肺所表现各种症状;其四,分析内伤脾胃的症状与外感风寒的症状似同实异的特征;其五,脾胃开始受病为热中,当用甘温除热法。总之,皆因脾胃虚弱,则营气不升,谷气下流;下流则阴火被扰,反上乘阳位,侵害脾胃,则土不生金;阴火干犯心包而助心火上盛刑金,所以症状集中于肺,而见气高而喘,身热而烦,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等。此似外感,实非外感,而是内伤发热。此论为立甘温除热法提供了理论根据,并贯注于《脾胃论》全书之中。

  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时制方

  大凡脾胃虚弱之人,脾不能助胃以行津液上输于肺,肺气不足,遇暑热太过,损伤元气,而觉疲乏怠惰,嗜睡懒言,四肢无力,精神困倦,两脚痿软、难于起立,早晚低温,指趾发冷,太阳升高,气候温暖,身热似烤,皆为阴阳气血之不足所致。故阴气虚而手足热,为之“热厥”;阳气虚而四肢逆冷,为之“寒厥”。或口不知味,视物恍惚,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胃痛及胁,脐周束急、甚如刀刺,胸中闭塞,时显呕哕,咳喘痰嗽,口沃白沫,舌胖强硬,腰背肩胛眼皆病,头痛时作,食少即饱,自汗尤甚,洒淅恶寒,皆天气之热助本病也。乃肺与大肠,为热所乘而作。当先助元气,理庚辛之不足,立黄芪人参汤主之。方义精确,化裁灵变,耐人品味,妙在其中,精读自悟。

  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该论之关键核心是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百病为标,胃虚为本。“治病必求于本”。五脏不和调于胃,胃和则五脏安。故应抓住“胃虚”这个关键,补脾胃为法,诸病各随其症,主方稍佐他药,皆可迎刃而解。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该论论述了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之道理。所谓“成形始于精,养形在于谷”。真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亦名元气,非胃气不能滋之。水谷之气是化生营气、运气、生气、清气、卫气、阳气的物质基础,与上、中、下三焦之气相通。故诸气之名异实同,皆水谷之化,胃气之异名耳。

  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

  东垣从“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认为胃虚、脾胃虚是诸病发生发展的根本所在,并因此而导致阴阳失调,邪乘虚人,进一步提出“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反复推究,饮食劳役损伤脾胃,自汗伤气耗津、阳明化燥伤津、外感病伤津皆能导致胃虚元气不足,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所谓“四时百病,胃气为本”,给后人很大的启发。

  学习《脾胃论》的目的,既要全面继承、重点领会实质内容,还要学会临证应用。如掌握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汤、清暑益气汤组方理论依据、方义、加减变通之意义,活用于临床;把握“补脾胃,泻阴火”的内涵,进而拟订新方、创新应用等等。

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鉴别

脾气虚证:脾气亏虚,运化功能低下,气血化生乏源所表现的腹胀,便溏,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等症状。

  定义

  脾气虚证:脾气亏虚,运化功能低下,气血化生乏源所表现的腹胀,便溏,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等症状。

  脾阳虚证:中焦阳气虚衰,阴寒内生,运化功能障碍所表现的腹部疼痛,喜温喜按,泻下清稀,四肢不温和脾气虚的症状。

  病因

  脾气虚证:“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不节,饥饱不调,或思虑劳倦,则易损伤脾气,诚如《内外伤辨惑论》所云:“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或年老体弱,脏气虚衰,或慢性疾患,消耗脾气,均可导致脾气不足证。故《外科正宗》说:“善养生者,节饮食,调寒暑,戒喜怒,省劳役,此则不损其脾胃也,如不然,则精神气血由此而日亏,脏腑经络由此而日损,肌肉形体由此而日削,所谓调理一失,百病生焉。”

  脾阳虚证:可在脾气亏虚的基础上,由气虚导致阳虚,而形成脾阳虚证。故亦可具有脾气虚证的病因。若饮食生冷,损伤脾阳,寒从中生,形成中焦虚寒证,此即《医方论》所云:“人非脾胃无以养生,饮食不节病即随之……多食生冷则寒生……”或元阳不足,命门火衰,脾失温煦,则运化不及。因此,《医贯》谓:“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热,脾能化食,全借少阳相火之无形者,在下焦蒸腐,始能运化。”《张聿青医案》论曰:“脾胃之磨化,尤赖肾中一点真阳之蒸变,炉薪不熄,釜方成。”均道出了脾之健运,有赖于阳气的温煦和推动。

  病机

  脾气虚证:脾位于中焦,与胃互为表里,主运化水谷,吸收精微,输布水津,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古人对脾之消化功能,认识到“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为磨之能砻,杵之能舂也,以气吸之,而食物不坠焉耳!食物入胃,有气有质,质欲下达,气欲上行,与胃气熏蒸,气质之去留各半,得脾气一吸,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医述》引《医参》)。因此,脾气亏虚,运化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减弱,则病证百出。“故东垣以脾胃为人之主,脾胃和一疾不生,亏则百病生焉”。

  脾既能运化水谷,又能吸收、输布、排泄水液,与肺、肾一道维持体内水液的代谢平衡。脾虚则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则水湿内停,水肿、痰饮之证作矣。因此《明医指掌》云:“论:人借水谷以生,谷赖脾土以化。若脾土虚,则不能制水,故传化失常,肾水泛溢反得以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发浮肿。”《读医随笔》认为:“痰则无论为燥痰,为湿痰,皆由于脾气之不足,不能健运而成者也。盖水谷精微,由脾气传化达于肌肉而为血,以润其枯燥,达于筋骨而为液,以利其屈伸。今脾气不足,土不生金,膻中怯弱,则力不能达于肌肉,而停于肠胃,蕴而成痰矣。”因此,脾气亏虚,则运化功能减退,升降失职,清浊不分,水谷不化,精微不布,聚湿成痰成饮。脾主统摄血液,有维持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行而不至溢出脉外。若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血失统摄,则血溢脉外,出血部位,多为下部,表现为便血、崩漏、肌衄等,血色浅淡。因此,《金匮要略心典》云:“下血先便后血者,由脾虚气寒,失其统御之权,而血为之不守也。”脾主升,其气上升既可对各脏器有固摄作用,又能统摄血液正常运行。若脾气亏虚,中气下陷,托举固定脏器的功能减退,则脏器下垂,而出现胃下垂,子宫下垂,直肠脱垂等。故《赵李合壁》云:“妇人阴中突出如菌,或挺出数寸,谓之阴挺,其因有气虚下突者……”若脾胃亏虚,日久不复,气血生化枯竭,则肌肉消瘦,血气亏虚,正如《奇效良方》所云:“脾胃一伤,则真元之气败坏,致生诸虚百疾而夭人寿。”

  脾阳虚证:多在脾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因此,它既有脾功能减退的病理基础,又有阳虚寒盛的病理特点。脾阳不足,运化功能迟缓,不能温运水谷,则水气内停,阴寒内盛,湿阻气滞,清浊不分,升降失职,而成脾虚寒诸证。正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说:“脾虚寒病,泄泻,腹满,气逆,呕吐,心烦不得卧,肠鸣,虚胀,饮食不消,劳倦,虚羸,喜噫,四肢厥冷,多卧少起,情意不乐。”若脾阳虚日久,“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则形成脾肾阳虚证,以水气内停,阴寒内盛,五更泄泻为病理特征。《寿世保元》认为:“人病泄,每至五更辄即利,此肾泄也,用五味子散数服而愈。因起居不慎,泄复作,年余不差,此命门火虚,不能生脾土,法当补其母,火者土之母也,遂用八味丸补其母。”

  鉴别要点

  脾气虚证: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腹胀,进食尤甚,大便溏薄,肠鸣,肌肉消瘦,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轻度水肿,舌淡苔白,脉濡缓。以腹胀,纳差,便溏之脾失健运和气虚证共见为临床指征。

  脾阳虚证:腹胀,食欲不振,腹部疼痛,喜温喜按,泻下清稀,肢末不温,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肢体困重,水肿,小便不利,或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或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而弱。以脾气虚证,伴见寒象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脾气虚证和脾阳虚证是脾病虚证不同的发展阶段,初起是脾气虚,继之可累及脾脏阳气,而出现脾阳虚证,较之脾气虚证病情更加深入。因此,脾阳虚证,包括了脾气虚证的病机和症状,故二者具备脾气虚的共同病理基础,因而有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腹胀,进食尤甚,大便溏薄,少气懒言,面色萎黄的共同症状。二者症状鉴别的关键就是是否具备阳虚内寒的表现。

  脾气虚证:即脾胃的运化功能减退加之气虚证。脾具备运化水谷,吸取精微,敷布周身的功能,与胃相合,胃主受纳、腐熟,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功能,故《外科正宗》云:“脾胃者,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胃主司纳,脾主消导,一表一里,一纳一运,运行不息,生化无穷,至于周身气血,遍地脉络,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借此以生养。”若脾气亏虚,运化失职,由此影响胃的受纳功能,则出现食谷不化,水湿停聚,内困脾胃,则腹胀,属因虚致胀,非实证腹胀,进食则困脾更甚,腹胀加重,食欲不振,故《诸病源候论》说:“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若虚实不等,水谷不消,故令腹内虚胀,或泄不能饮食,所以谓之脾胃气不和不能饮食也。”脾运水液,脾虚土不制水,水走肠间,则肠鸣便溏,总由湿邪内停所致。“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多为湿,谷多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景岳全书》)。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亏虚,精微不能布散周身,则形体消瘦,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故《张氏医通》说:“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太平圣惠方》亦阐释了脾虚,气血化生乏源的生理、病理特点:“脾胃者,水谷之精,化为气血,气血充盛,营卫通畅,润养身形,荣于肌肉也,若脏腑不足,脾胃虚伤,不能饮食,则令气血减少,肌体羸瘦也。”若脾虚不运,水气内停,则可出现轻度水肿,“脾主土,候肌肉,土性本克水,今脾气衰微,不能克消于水,水气流溢,散在皮肤,故令肿也”(《诸病源候论》)。舌淡苔白,脉濡缓,均为中虚不运之象。

  脾阳虚证:除具备上述脾气虚的症状外,更须兼备阳虚湿盛水停和阳虚寒盛的症状。因脾阳虚,不能温化水液,水湿内聚,其泄下物更加清冷;水泛四肢,则头身困重,水肿,“阳虚之人,脾虚不能胜湿,而湿胜则能生寒。阳气因寒,所以日败;胃气因湿,所以日虚。其症则形容日羸,饮食渐减或脉息见弦细,或体常怯寒,或脐腹常有隐痛,或弦昏常多困倦,或不安于五鼓,或加甚于秋冬,但无热证可据,而常多飧泄者,则总属虚寒也”(《不居集》)。脾阳虚衰,阴寒内生,寒性凝滞收引,气机郁滞,或阳虚,脉络失于温养,故腹部作痛,喜温喜按,因此,《张氏医通》云:“绵绵而痛无增减,欲得热手按,及喜热饮食,脉沉迟者,寒也。” 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而弱,均为阳虚、寒湿内盛之征。

  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二者均具备腹部症状,“盖腹中为至阴之地,脾胃大肠小肠居之……”(《病机汇论》),故有“大腹属脾”之说。脾气虚证,腹部症状是腹胀;脾阳虚证,腹部症状是腹痛,喜温喜按;前者为脾虚不运,气滞湿阻的虚性腹胀;后者是阳虚不温脉络的虚寒疼痛。二者均有腹泻症状,前者是大便溏薄,脾失健运所致;后者是大便泻下物清稀,由于阳虚生寒,脾虚湿盛所致。脾气虚证和脾阳虚证,均可有水肿,但前者不属必备证,即使有也仅为轻度水肿,以气肿为主,按之凹陷,抬手即起,多在下肢,足跗浮肿,因脾虚,水谷不运所致;后者水肿以四肢肌肤浮肿为主,按之凹陷不起,伴寒湿盛的表现:小便不利,肢体困重,白带清稀量多,由于阳虚寒盛,脾不制水,水湿下渗,带脉失约所致。前者舌脉是:舌淡苔白,脉濡缓;后者是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而弱。总之,脾气虚证,仅为脾功能减退的症状和气虚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表现,脾阳虚证,则为脾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既有脾气虚证的表现,又有阳虚阴盛、寒湿内停的症状。

  脾气虚证和脾阳虚证,就其病机病势而言,前者病机为:脾气亏虚,运化失职,精微不布,甚者水气内停,气滞湿阻,属虚证,可发展成脾不统血证、中气下陷证。后者病机为:阳气不足,脾运失司,寒湿内生,带脉失约;或阳虚不能温养四肢百骸,属虚证,可发展为脾肾阳虚证。二者病位均在脾,概属脾病虚证,前者以气虚为主,后者以阳虚为主。

  脾气虚证和脾阳虚证,就其病因病史而言,前者多有饮食不节,思虑劳倦的病因;后者亦可有饮食生冷的病因,有脾气虚或肾阳虚的病史。

中医教你调理8种脾虚状态

  脾虚是一种体质,脾虚可能会致肠胃不好,还可能是肥胖的真凶;中医认为脾为湿土,喜燥恶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脾虚也可以生湿,往往互为因果。因脾虚失运,水湿停留,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下面是是脾虚的9大症状,不同症状的脾虚该如何对症调补呢? 

1、脾虚呕吐
  【症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病机病理】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
  【治法】健脾和胃止呕。
  【对症疗方】香砂六君子汤: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二钱、甘草十分、陈皮八分、半夏一钱、砂仁八分、木香七分、加生姜二钱、水煎服。
     
2、脾虚出血
  【症见】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病机病理】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
  【对症疗方】荠菜红枣汤:荠菜(鲜品100克,干品荠菜花30克),大枣15枚。调味品适量。制法:荠菜摘洗干净,先加水煮汤,初沸时加入大枣,煮熟,调味,即可食用。分2-3次吃完,要连服15日以上。

3、脾虚带下
  【症见】带下绵绵,量多色淡黄或色白如涕唾,无臭,并且面色淡黄,精神疲倦,不思饮食,腰酸腹坠,或下肢浮肿、便溏等。
  【病机病理】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无能,聚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致。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对症疗方】完带汤,或用白扁豆20克,向日葵瓤25克,水煎服。
  
4、脾虚经闭
  【症见】经闭,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
  【病机病理】多因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复为饮食所伤,饮食日见减少,导致生化之源不足,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
  【治法】补脾胃、养气血。
  【对症疗方】山药粥:其制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将鲜山药洗净,捣泥,待大米粥熟时加入拌匀,而后调入乳酪、白糖食用;另一方法是,将山药晒干研粉,每次取30克,加冷水调匀,置炉上,文火煮熟,不断搅拌,两三沸后取下,调入乳酪、白糖即可食用。 

5、脾虚多涎
  【症见】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
  【病机病理】《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
  【治法】补益脾气
  【对症疗方】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炙)各1.5克、人参(去芦)0.9克、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0.6克、橘皮(不去白)0.6~0.9克、升麻0.6~0.9克、柴胡0.6~0.9克、白术0.9克,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6、脾虚生风
  【症见】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气微主证。
  【病机病理】脾虚引动内风,多由吐泻或药、食损脾所致。《张氏医通·诸风门》:“若体倦神昏不语,脉迟缓,四肢欠温者,脾虚生风也。”
  【治法】补脾祛风。
  【对症疗方】酱烧黑鱼:黑鱼600克,甜面酱100克,小葱、料酒、糖适量,黑鱼去鳞、去内脏,洗干净,切成寸把长的块,锅中放适量的油,加入黑鱼块煎至两面微黄,加料酒、糖、小葱、适量的水煮一小会,再加入甜面酱煮至熟即可。
       
7、脾虚如球
  【症见】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
  【病机病理】因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眼部五轮理论:脾属土曰肉轮,为上下胞睑,脾在此指胞睑。
  【治法】以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邪之药。
  【对症疗方】甘草鸡汤:甘草10克,鸡肉150克,大枣5枚,鲜芡实50克。以上原料同煮30分钟即可食用。每日2次,连服1周。
    
8、脾虚生热
  【症见】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舌淡苔黄腻,脉细数无力,烦渴不能多饮,皮屑增多,言语无力,小便短赤,耳鸣遗精。
  【病机病理】因脾虚所至内湿停滞,久而生热,无养气血,水湿不化,阴虚阳盛。
  【治法】以健脾益气、养气血为主,辅以清虚热,滋肾阴。
  【对症疗方】黑米银耳大枣粥:黑米100克,银耳10克,大枣10枚。一同熬粥,熟后加冰糖调味食之。 

食物健脾补肾

         芝麻 
         甘平,有补肝肾,润五脏的作用.如《本草经疏》中就曾记载:“芝麻,气味和平,不寒不热,补肝肾之佳谷也.”尤其是肾虚之人腰酸腿软,头昏耳鸣,发枯发落及早年白发,大便燥结者,最宜食之. 

  粟米 
       又称谷子,稞子.能补益肾气.《名医别录》及《滇南本草》中都说到“粟米养肾气.”明·李时珍还说:“粟,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 

  豇豆 
       又称饭豆,长豆.性平,味甘,能补肾健脾,除脾虚者宜食外,肾虚之人也宜食用,对肾虚消渴,遗精,白浊,或小便频数,妇女白带,食之最宜.《本草纲目》曾这样记载:“豇豆理中益气,补肾健胃,生精髓.”《四川中药志》也说它能“滋阴补肾,健脾胃,治白带,白浊和肾虚遗精.” 

   猪肾 
          性平,味咸.唐·孟诜认为猪肾“主人肾虚”.《日华子本草》说它“补水脏,治耳聋”.水脏者实指肾脏而言.故凡因肾虚所致的腰酸腰痛,遗精,盗汗及老人肾虚耳聋耳鸣,宜常食之. 

  淡菜 
        有补肝肾,益精血的功效.《随宜居饮食谱》中说它“补肾,益血填精”.《本草汇言》亦云:“淡菜,补虚养肾之药也,此物本属介类,气味甘美而淡,性本清凉,善治肾虚有热.”所以,凡肾虚羸瘦,劳热骨蒸,眩晕盗汗,腰痛阳痿之人,食之最宜. 

  干贝 
        又称江珧柱.性平,味甘咸,能补肾滋阴,故肾阴虚者宜常食之,清代食医王孟英认为:“干贝补肾,与淡菜同.”《本草求真》中也说它能“滋真阴”,实则指滋补肾阴之义. 

  鲈鱼 
        又称花鲈,鲈子鱼.性平,味甘,既能补脾胃,又可补肝肾,益筋骨.《本草经疏》曾有记载:“鲈鱼,味甘淡气平与脾胃相宜.肾主骨,肝主筋,滋味属阴,总归于脏,益二脏之阴气,故能益筋骨.”《嘉枯本草》认为:“鲈鱼,多食宜人,作蚱尤良.”凡肝肾阴虚,或脾虚胃弱者皆宜. 

  桑椹 
        俗称桑果.性寒,味甘,有补肝,益肾,滋阴的作用.如《滇南本草》云:“桑椹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清·王孟英还说:“桑椹滋肝肾,充血液,健步履.”故肾虚之人,尤其是肾阴不足者,食之最宜. 

  芡实 
        性平,味甘涩,有益肾固涩,补脾止泄的双重功效.《本草经百种录》称之为“脾肾之药也”.《本草从新》亦说它能“补脾固精”.《本草新编》中还说:“芡实不特益精,且能涩精补肾,与山药并用,各为末,日日米饭调服.”凡肾虚之人遗精,早泄,带下,小便不禁或频多者,宜常食之. 

  栗子 
        性温,味甘,除有补脾健胃作用外,更有补肾壮腰之功,对肾虚腰痛者,最宜食用.如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曾说:“生食之,甚治腰脚不遂.”明·李时珍亦曾记载:“治肾虚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旦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 

  胡桃 
        性温,味甘,既能补肺止喘,又能补肾固精,还能润肠通便.适宜肾虚喘嗽,遗精阳痿,腰痛脚弱,小便频数,大便燥结之人服食.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说:“胡桃,为滋补肝肾,强健筋骨之要药,故善治腰疼腿疼,一切筋骨疼痛.为其能补肾,故能固齿牙,乌须发,治虚劳喘嗽,气不归元,下焦虚寒,小便频数,女子崩带等症.”

 

        荔枝

        荔枝含果胶,苹果酸,柠檬酸,游离氨基酸,果糖,葡萄糖,铁,钙,磷,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B1,维生素C及粗纤维等成分.中医以为,荔枝味甘,性温,有补益气血,添精生髓,生津和胃,丰肌泽肤等功效.既是健身益颜的保健水果,又可用于治疗病后津液不足及肾亏梦遗,脾虚泄泻,健忘失眠诸症.

        水果中苹果,樱桃,桑椹的含锌量为最高,茶叶等含锌量较多,糙米含锌量较高,但如加工过细会造成大量锌的丢失,这是因为锌主要存在于胚部和谷皮之中,因此不宜长期食用精制米,面.

 

        水果中的蕃茄――帮助消化,消除疲劳富含膳食纤维,苹果酸及柠檬酸,能消除疲劳,帮助消化,减少脂肪吸收及预防便秘.肉桂:温补肾阳,可提升身体热度,帮助热量代谢.

         吃什么水果补肾?如山药,薏米,莲子,南瓜,土豆,白薯,芋头,以及含水分比较多的食物,如藕,荸荠,百合等,能振奋精神,解除疲乏.

          山药,干贝, 鲈鱼,栗子,枸杞子,何首乌,乌鸡,芝麻,黄瓜,韭菜,裙带菜,核桃

       饮食方面:无力疲乏时多吃含铁、蛋白质的食物,如木耳、大枣、乌鸡等;消化不良者多喝酸奶,吃山楂;平日护肾要多吃韭菜、海参、人参、乌鸡、等。 
          

          经常进行腰部活动,这些运动可以健运命门,补肾纳气。还可多做一些刺激脚心的按摩,中医认为,脚心的涌泉穴是浊气下降的地方,经常按摩涌泉穴,可益精补肾、强身健体、防止早衰,并能舒肝明目,清喉定心,促进睡眠,增进食欲。 
           充足的睡眠也是恢复肾气、精气神的重要保障,到了该睡觉的时候也要按时休息。 

           多吃养肾食物: 
            枸杞子、板栗、核桃仁、韭菜、榛子、猪腰、菠菜、冬笋、山药、动物肝脏、黑芝麻、桂圆、黑木耳、蘑菇、黑米、黑豆、牡蛎、莲子、海带、樱桃、桑椹、银耳、鸡蛋、蜂蜜、燕麦、豇豆、豌豆、虾、燕窝、银耳、干贝、蚕蛹、紫菜、人参、海马、狗肾、羊肉、狗肉、鹌鹑蛋、甲鱼、泥鳅、等 
          常吃韭菜、韭菜炒瘦肉最好、还可以做韭菜炒虾仁、韭菜炒鸡蛋、韭菜炒鱿鱼 
           多吃胡萝卜含(胡萝卜素、维生素A):胡萝卜补中气、健胃消食、壮元阳、安五脏 
           常吃板栗、榛子、杏仁、腰果、等补滋阴壮阳、补精气,补肾虚、腰膝无力等 
            榛子:补脾胃,益气力,明目、消渴、盗汗、夜尿频多、肺肾不足、颇有益处。(含有丰富的油脂,胆功能严重不良者应慎食) 
            核桃仁:补肾固精、润肠通便、壮实身体,经常食用有润肌肤、乌须发的作用。 因含有较多脂肪,所以一次吃得太多,会影响消化。(每次20克)。 
            黑芝麻:(吃炒熟研末后的,吸收的好,可以喝牛奶时或喝粥时,放一点) 
            常吃枸杞煮粥(也可以嚼服,每天嚼服15—20克,嚼的时间越长越好)。枸杞子可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润肺滋阴,用于因肾阴亏损、肝气不足、益精明目、下肢无力、头晕耳鸣、遗精不孕、视力减退、萎黄无华等症(枸杞子是肾阴虚和肾阴虚的人都可以食用的佳品) 
            多吃菠菜(先把菠菜在开水中焯一下,经过水焯后能把菠菜中的草酸给去除,可以留下菠菜中的叶酸,吃菠菜最好的方法是凉拌)。 

             按摩补肾的自然疗法: 
1.鸣天鼓:其方法是用两掌心紧贴两耳,十指按抱后脑,然后有节奏地用食指尖弹向枕骨凹陷处。每次左右各弹50下,早晚各-次,对眩晕耳鸣、健忘、思维能力减退等症有一定疗效。 
2.搓摩肾区:两手掌按摩腰两侧,两手上下磨擦腰背部,每次10分钟,可防肾亏。 
3.五体疗法:走路时用足外侧用力,坐软椅边顶压腰骶部命门穴,用力提升会阴穴,吸人民币由督脉至百会。

脾虚腹胀有良方

笔者毕生研究《伤寒论》,深感经方的严谨、疗效的卓著。脾虚腹胀是多种疾病的的常见症状,一般以午后或晚上腹胀难忍。医家多以脾虚立论,或施以补中益气汤、或施以四君子汤等,效果一般,甚或无效。《伤寒论》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宗其义,效其法,常收到“一剂知,二剂已,三剂收功”之效。

  

 病例:患者袁某,女,74岁。素患便秘证,腹胀、纳差。给予温阳益肾之剂大便通畅。仍有腹胀,以午后、傍晚更甚,须解衣宽带。查舌淡、 苔白滑、脉沉弦。辨证:脾虚气滞。

 治则:健脾行滞。处方:厚朴125g,生姜125g,半夏40g,党参6g,炙甘草12g,3剂,每剂以水1500毫升,煎至600毫升,每次服200毫升,日3次。服完第一剂,腹胀明显好转,服完第二剂,腹胀基本消失。不需宽衣解带。为巩固疗效,继续服完第三剂,告愈。

  按:已故经方大师胡希恕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认识深刻,认为其证是脾虚湿滞,总结指出“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亦须分,半夏半升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郝万山教授当年曾用此方治疗脾虚腹胀,但因方中药物之间量的比例与经方不一样,不仅未能获效,腹胀反而加重。经胡希恕指点,效如桴鼓。由此可见,经方的严谨不仅表现在药物之间的比例,更重要的是药物用量必须是符合汉代度量衡的要求。否则很难达到“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鉴别
脾胃虚寒的人能喝蜂蜜吗
脾虚证的中医治疗经验分享 | 文章
所谓脾气虚、肾气虚、肺气虚、心气虚
脏腑辨证
名老中医李德新临床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