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晋国与三晋
userphoto

2023.02.28 北京

关注

晋国与三晋(韩、赵、魏)的疆域问题

一、 晋国的建立及其疆域

1、晋国的建立

西周初年,周王朝为了巩固政权,稳定政局,就进行了大规模地分封,封成王同母弟叔虞于唐国的故地。《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即位,改称晋侯,同时也把唐国改称晋国,此后,晋﹙成王十年即前1033年—前453年﹚这一国号一直延用了六百年左右。

2、晋国的疆域

从地域上来说,晋国疆域变化极大,从春秋初年分封时弹丸小国,《史记·晋世家》记载“河汾之东方百里”,晋大夫郭偃也说:“今晋国之方,偏侯也,其土又小,大国在侧”,这是西周时期晋国情况的真实写照。但经过历代君主的努力,特别是晋献公以来灭国甚多,疆域日辟,到春秋中期以后,晋略有今山西省的大部分(除北部外),河北省的西南部,河南省的北端、西端,陕西省的东端,兼涉山东省的西端。纵横跨五省的境地。

① 晋国初期的疆域

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周成王封其同母弟叔虞于唐,称之唐叔虞。叔虞受封于唐时,其领地仅“方百里”,它的中心地带据考古工作者估计:“在翼城县的翔山以西,曲沃县的汾水以东,浍水以北,翼城、曲沃二县的崇山以南,东西长约三十、南北广约十五公里的长形地带、„„”。叔虞死后,其子燮父即位,把唐国改称晋国,自己称晋侯。其在位时,曾经有向西扩张的可能,但扩疆的范围不是太大。晋侯燮父之后殇叔的八代国君,政绩平庸,文献记载甚少,大概晋在此期间的疆域仅保持在燮父时的水平,殇叔之前的晋疆域变化不会太大。 ② 晋文侯及曲沃代翼时期

晋文侯在位时其国力空前强盛,国家的疆域也迅速扩大。据《竹书纪年》云,晋文侯二十一年(前759年),晋灭掉了韩国,韩在今山西河津稍北,这样晋的西疆到了黄河。在随后曲沃代翼的六七十年间,双方斗争激烈,在晋武公灭翼之前(前678年),晋的版图基本上与晋文侯时期略有扩展。大体上是:太岳山西麓以西,黄河东岸以东,北到襄汾、乡宁一线,南至闻喜、夏县,即汾水与浍水交汇地带及其周围地区。

③ 武公、献公时期

晋武公后期,调整策略,暂缓攻翼,自强拓地,疆域有了一定的发展。大体上是:沿汾水北上,直到今洪洞县一带;向南沿涑水向其下游达到今临猗县一带。据《竹书纪年》载:“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并翼之后,又攻灭了董国、贾国、杨国,疆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大体上是:东到太岳山脉的西麓,西至黄河东岸,南达涑水河流域、中条山之北,北抵霍山之下的洪洞赵城一带。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时,晋国的疆域大致是:今山西省境内有临汾、运城两地区;南境到今黄河以南的秦岭山脉,东到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的渑池一带,西达今陕西华县、大荔、澄城一隅。

④ 晋文公、襄公时期的疆域

晋文公在位仅九年,但却受赐周畿的阳樊(今河南省济源县东南)、温(今河南温县)、原(今济源县北)、州(今沁阳县东)、陉(今沁阳县西北)、浠(今

沁阳县西南)、沮(不详今址)、攒茅(今修武县西北)八邑等。经过文、襄时代的开拓,晋国疆域有不少的增长。到襄公末年,晋国疆域大体上是:北界为今山西的霍州市、蒲县一带;西北以黄河为界,西南越河而达今陕西的华县及洛河流域的大荔、澄城、合阳、韩城市一线;南到今河南省的卢氏、嵩县、伊川一线;东方仍未越过今山西的太岳山脉,东南部到今河南的堰师及黄河以北的修武、获嘉一线。

⑤ 晋灵、成、景、厉、悼公时期的疆域概况

晋国经灵、成、景、厉、悼公五代的开拓,其版图有了很大发展,其中景公时拓土尤多,大致为:北到今山西省的孝义、介休、永和一线;东部拓地教广,今晋东南全部及冀南、豫北纳入了晋国的版图,东南甚至到了今河南与山东交界的范县一带。到悼公末,晋的西界与秦相接,虽有数次得胜大战,但变化不大,推进甚微,仍为今陕西的韩城、澄城、大荔、华县一线;南疆为今河南的卢氏、洛宁、嵩县、伊川一线,再到黄河北岸;晋向东的发展很广,完全占据了今山西东南部,并越太行山而有今河北西南部,今河南黄河以北,直到与山东交界的范围几河北大名县一带;其北土已到了山西的北方 滹沱河北的繁峙,但今山西中、北部的大部,特别是山区尚为北戎、仇由、代等戎狄所占据着。

⑥ 晋国末期的版图

从晋平公元年(前557年)起,到晋哀公四年(前453年)止,是晋国的奴隶制从衰落走向灭亡的时期。晋国公室日渐衰落,六卿强大,其领地与日俱增。公室衰败使大权旁落,但作为晋国的版图总面积却在继续扩展,六卿兼并的结果剩下韩、赵、魏三家,继而三家瓜分了晋国。晋国末期的版图大致为:今山西省的全部,今河北省西、中、南大部,北起蔚县东北的代王城,向南而有完县、晋县,再往南直到山东省西端的冠县、山东与河南交界的范围,河南省的黄河以北的绝大部分以及黄河以南的豫西北部,大约东北从周王室居住的洛阳向东南的伊川、汝州、平顶山往西直到淅川一线;陕西省大约包括陕南的商州东部的武关、秦岭以北的华县、大荔、澄城、韩城,向北至龙门一线以东到黄河的一长条地区。另外包括山东省西北端冠县至范县一线以西的一小部分。

二、晋国都城的变迁

晋国初都翼,亦称绛(在今山西翼城县附近),通过对天马—曲村遗址的发掘,推断晋侯世系与《史记·晋世家》所载的世系相对应,从而说明天马—曲村遗址即古籍中所说的翼。后﹙公元前585年﹚晋景公迁都于新田﹙在今山西曲沃县附近﹚,又称新绛,以后未再迁。晋国的迁都,只有这次《左传·成公六年》记载最为祥备,也没有争议。北大考古系的邹衡认为:“晋自叔虞封唐,至孝侯徙翼十二侯,又武公代晋至景公迁新田九公,历时370余年,皆立都于绛,即史学家所称之故绛,亦即今翼城县与曲沃县交界处之天马—曲村遗址。但李孟存老先生认为,故绛很可能就在今绛县的车厢城,而不在天马—曲村遗址。而山西省考古所的谢尧亭认为,晋文化应该划分为三期,早期大致相当于故绛之前的翼,中期相当于故绛时期,晚期相当于新绛即新田时期。

三、韩、赵、魏的疆域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分智氏邑。当时,晋公室的领地几乎尽入三家,晋公室成了三家的附庸,三家自称诸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三家的合法地位。前376年,三家废晋静公为庶人,名义上的晋国从历史上消失了。

(1)、韩国的疆域

在春秋时代,韩氏是晋国六卿中“事微国小,《春秋》无语”的一个卿族;在战国时代.韩国也是七雄之林中比较弱小的诸侯国。进入战国时代,作为七雄之一的韩国,其疆域版图不断扩展。其疆域有今山西省的东南部和河南省的中部,全境把周包住,西和秦、魏交界,南和楚交界,东南和郑交界,东和宋交界。尤其是战国初年,三晋国家联合对外作战,声威一时大振。如韩景侯、烈侯、文侯时代,楚国与韩、魏争相侵夺郑国的土地,三晋联合伐楚,最后在大梁一带大败楚师,魏国由此占领了大梁等地,领土扩展到了黄河以南;韩国也攻取了郑国的阳城(今属河南登封县),还曾打败了宋国,俘虏了宋君。至韩哀侯即位的第二年(前375).韩国终于消灭了郑国,领土大大扩展,并为了在中原图谋发展,遂将都城迁徒至郑(今属河南新郑县)。从此,郑即成为战国中后期韩国的活动中心,韩王也由此而往往被称为郑王。

关于韩国的都城,除了平阳和郑而外,还有阳翟(今属河南禹县)和宜阳(今属河南宜阳县)两地。但韩国于何时由何地迁都阳翟和宜阳,史家说法不一。《汉书·地理志上》谓“周末,韩景候自新郑徙此(阳翟)”;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渭谓“韩本都平阳”,“中间徒都阳翟”,“韩既灭郑,自阳翟徙都之(郑)”;杨宽《战国史》谓“(韩)国都原在平阳”,“韩武子迁都到宜阳”,“韩景侯时又迁都阳翟”,“韩哀侯灭掉郑国,也就迁都到郑”;范文澜《中国通史》谓“韩哀侯灭郑,自平阳迁都到郑都新郑”,“后来又迁都阳翟”。不过,在韩国的四个都城中,平阳作为韩国前期阶段的都城,郑作为韩同中后期阶段的都城,大体上是不错的。

在战国时代,韩国主要占有今山两晋东南的上党地区和今河南豫中的伊洛地区,曾经设置了上党、三川、上蔡等三郡。上党郡因上党地区得名,在今山西沁河流域一带,北与赵的上党郡相接,原系晋国领土,三家分晋后赵、韩各占取一部分,均在此设置上党郡。三川郡因有黄河、洛河、伊河等三川而得名,在今河南灵宝以东、中牟以西及北汝河上游一带,系韩宣惠王时设置。上蔡郡征今河南上蔡地区一带,系韩厘王时设置。

韩国的四邻分别是:东为魏,南为楚,西为魏和秦,北为赵。如上所说.当魏国疆域最大时.韩国除南部和西南部一角分别与楚、秦接壤外,其余皆被囊括进魏国东、西两地形成的葫芦形胸腔之内,好比人体的咽喉—样,故韩国在地理上被称作”天下之咽喉”,魏国则被相应地称作“天下之胸腹”(见战国策·秦策四》),说明韩迁都于郑之后的地理位置,与魏迁都大梁后有相似之处,两国的腹地皆在中原要冲,属于天下咽喉通道。

(2)、赵国的疆域

赵国的疆域版图.经过春秋末年赵鞅父子的大力开拓,已经奠定了基础;战国中期,赵国第六代国君赵武灵王成功地推行了“胡服骑射”改革,更大幅度地向北拓展了赵国领土。赵国疆域最大时,除了占有今山西中部、北部、东南部和今河北西南部外,还伸向今陕西东北部和内蒙古部分地区,并涉及今山东西边一角和河南北端。赵国曾先后在其边地设置了上党、雁门、云中、代等四郡。上党郡在今山西和顺、榆社等县以南、韩的上党郡以北,为三家分晋后设置;其余三郡均为赵武灵王时设置。雁门郡在今山西神池、五寨、宁武等县以北到内蒙古部分地区;云中郡在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南、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地区;代郡在今山西东北部和河北、内蒙古部分地区。赵国的四郡:东为齐、中山,南为韩、魏,西为秦、林胡,北界岢岚山参差为楼烦,逾长城出无穷之门为东胡,东北界易水为燕。可以看出,赵国四周不仅为秦、齐、韩、魏等列国所环抱,且与林胡、楼烦、东胡、中山等戎狄部族相接壤,因而在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赵国长期处于

诸侯压境、胡马南掠、四面受敌的险恶形势中,由于这些特点,史家称赵国为“四战之国”、“四达之国”或“中央之国”。

①赵国初建时期的疆域

赵襄子初即位而建立的赵国已是一个有着相当规模领土的国家。紧接着,他通过收复中牟,兼并北方代国,与知、韩、魏三家共分范、中行氏之地,与韩、魏二家共分知氏土地等一系列活动,使赵国的疆域得到空前的扩张。基本上奠定了赵国南部及东部与其他各国接壤的疆界。在杨宽所著的《战国史》这样记载了战国初期赵国的疆域:“自今陕西省的东北部,过黄河有山西省的中部,更延伸向东北部、东南部,兼有今河北省的东南部,并涉及今山东省西边的一角和今河南的北端。”但这实在是一个大致的轮廓,不仅语焉不详,有的地方提法亦不十分准确。陈昌远曾在《赵国的疆域与地理特征》一文中比较仔细地对赵国强盛时期的疆域进行过研究,并举出《汉书·地理志》中的有关记载来说明赵国疆域的具体情况。今文献提到过的至襄子时期赵氏领有的城邑有皋狼、赵城、耿、原、屏、楼、温、长子、蔺、晋阳、邯郸、柏人、中牟和平阳(代地除外)。 ②赵国初步发展时期的疆域变化

赵襄子初建赵国,到赵献子时期,赵国疆域北与林胡、楼烦为邻,东北与东胡、燕国接界,中山在其腹心,东与齐国以古黄河为界,南部和卫、魏、韩交错接界,西部和魏、韩交错接界。从赵烈侯到赵肃侯时期,随着赵国的初步发展,赵国的疆域也稍微有些扩大。初步发展时期的赵国疆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赵国疆域在随着赵国的扩张不断扩大的同时,其疆域内的一些城邑也时常被其他诸侯国侵掠而去。赵国初步发展时期的疆域变化,除了因战争因素而有所变化外,另一个使赵国疆域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便是通过与诸侯交换土地,使赵国领土逐步连成为一个整体,一步步趋于易于管理。

③赵武灵王时期的赵国疆域

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改革,扩胡地千里,消灭中山,使赵国领土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扩展。经过武灵王的多年经营,赵国北部疆域扩展到今内蒙古中部、陕西北部一带,以赵长城与北方少数民族为界。赵东部边境延伸到黄河以东河间(今河北献县东)、扶柳(今河北冀州市西北)一带。西北部边境以古涞水与燕国为界。西部边境较以前略有缩小,以汾水与秦为界。南部疆域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仍和卫、魏、韩交错接界。西南部和韩交错接界。赵武灵王时期,是赵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疆域也最为广阔,古文献称之为“地方二千里”。

④赵国疆域的急剧缩小

赵孝成王时期是赵国历史的转折时期,自起即位后,赵国由于秦国的攻略,领土急剧缩小。为了联合东方诸侯抵抗秦国,赵王还不断地将一些城邑封给其他东方国家的贵族们,这使赵国的领土流失呈现加速之势。数战之后,邯郸仅存。从赵孝成王即位到去世,赵国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有失地,赵国的疆域急剧缩小。

公元前222年,秦攻取代,俘赵王嘉,赵国所属领土变化秦国一郡。赵国灭亡。赵国自赵襄子元年(前475年)即位建国,到赵王嘉被秦俘虏(前222年)赵国灭亡,共经历了十二代十三位国君,存在了二百二十三年。在这短短的二百多年中,赵国经历了一个由初步发展到强盛,直至最后灭亡的过程。

(3)、魏国的疆域

晋国魏氏卿族自晋献公时封毕万于魏,“从其国名为魏氏”,至晋悼公时魏绰

将治邑迁徒至安邑以来,一直是以魏、安邑二地为其活动中心,并已经占据了今山西晋南运城地区的大部分土地。三家分晋后,魏氏形成独立国家,安邑即成为战国时代魏国的第一个都城;三家灭晋后,晋国的都城新田(今属侯马市)及其第二大都邑曲沃皆归属魏国,因此,人们有时又称魏国为晋国。

魏国在魏文侯、魏武侯和魏惠王时代国势达到极盛,疆域版图大幅度拓展,并在攻取了今河南东部原属郑国的部分领土后,为图谋在中原地区发展,遂于魏惠王九年(前361)由安邑迁徒至大梁(令属开封市),从此,活动中心发生了转移。

魏国疆域最大时,其西部曾到达今陕西境内原属于秦国的黄河以西、洛河以东以北地区,魏文侯在攻取了秦国的这片土地后,分别设置了西河郡和上郡:西河郡相当黄河与南洛河之间南至华阴、北至黄龙一带;上郡相当黄河与北洛河之间到达子长、延安等地。在战国时代,备国的郡一般设在边地,主要起巩固边防的作用,魏文侯设置西河部和上郡,便是为着防御秦国的。

魏的北部边沿到达今山西中部地区,魏文侯时还曾一度北越赵国,攻灭了今河北正定一带白狄族鲜虞部建立的中山国。

魏的东北部曾伸向今河北大名、广平和山东冠县一带。

魏的东部总称“东地”,主要包括两大块:一是今河南北部原属卫国的大部分领土.不断为魏国所占领,这一带随于黄河以北,故称“河内”;二是今河南东部原属郑国的大梁一带地区。

魏的东南部更伸向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交界处边区,这一带原属宋国领土,齐灭宋以后为齐占有,魏昭王时攻取其地,分别设置了方舆郡和大宋郡:方舆郡相当今山东嘉样以南之金乡相江苏丰县—带,大宋郡相当今河南商丘安徽砀山。

魏国的策源地在古称河东的今山西晋南地区,这里本是魏的腹里之地或内陆,但魏惠王在西河郡和上郡重新技案夺回,黄河天险丧失后,为了巩固西部边防,抵御秦的侵扰.遂在晋南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设置了河东郡。因此,相对于“东地”而言,河东便属于魏的西部疆域了。

由上可见 魏国疆域比较分散,主要集中于今山西晋南河东地区和今河南豫北、豫东的河内和大梁一带,明显地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两地之间以今山西晋东南上党地区为交通孔道而相连,呈—个向北凸起向南凹陷的葫芦形,大体上类似于一个人体的胸脏部位。魏国的四邻分别是:东为齐,南为楚,西为秦,北为赵;与魏接壤的韩同疆域,大部分被囊括进魏国东、西两地形成的荫芦形胸腔之内,好比人体的咽喉—样。所以,《战国策》形容道:“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战国策·秦策四》)颇为形象地描绘了韩、魏两国疆域形态的特点。

参考书目:

《晋国史纲要》 李孟存 常金仓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第1版

《赵国史稿》 沈长云 中华书局 2000年11月第1版 《三晋古文化源流》 李元庆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7年8月第1版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 1990年5月第1版

《国语·晋语》 左丘明著 韦昭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3月第1版

《史记》 司马迁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5年8月第1版

《战国史》 杨 宽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5年9月第1版

《战国策》 刘向 齐鲁书社 2005年5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操建立的封国,为什么要以“魏”作为国号呢?
战国七雄中的魏国,版图为什么总是显得支离破碎?
如果出生在战国时期,你是哪国人?或许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魏国都城的变迁:从山西运城到河南开封!
战国时,韩国为何把国都定在新郑?
战国七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