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卦一下郑和同志,听说古代史学家普遍不识数?

前言:最近的两篇,准备分别八卦一下东西方最著名的两位航海家,郑和和哥伦布先生。可能会招一些骂,也可能会坏了某些爱国友人的民族自豪感,那就先聊表歉意。但戳一戳老祖宗们吹下的牛皮,是我的使命,也自有我的考量,望轻喷...


郑和,始终是中国航海史中绕不开的一个名字。孩子们常常被灌输着“郑和是个伟大的航海家”,那他具体经历了怎样的传奇故事?老师表示不知道...那今天,我们就从“古代航海轶事”,“郑和生平”,“宝船传说”,和“七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这几个角度,科学八卦一下郑和同志有趣的一生,也顺便吐槽一下那些吹牛逼不打草稿的史学家们。

郑和的传奇,从某方面来说是这个奇妙的时间节点决定的。15世纪恰好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而大航海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恰巧是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分割线。在几千年的农业时代中,我们凭借着灌溉和垄耕种植法这两大牛逼的发明,站上了世界之巅。

科普一下,上图中的薰衣草园,就是所谓的垄耕种植。种菜的那条叫做垄,不种菜的那条叫做沟。“垄”往往会比“沟”高上那么一段距离,那这么做有啥好处呢?首先,方便农民伯伯们的田间穿行,不致于踩到庄稼。其次,在暴雨天,沟有利于排水,不至于泡烂庄稼。而在干旱时期,又有利于灌溉,田埂外的水沟一放水,水就能自动通过沟流到各个角落,节省了不少人工成本。最后一点,根据季节的不同,每次收完庄稼,我们都会重新耕地,这时候,垄就变成了沟,沟就变成了垄,保持了地力又能保证高产。再配合上都江堰这样的天才水利工程,比起农业时代的西方各国,我们粮食方面绝对算是富足的。 而汉人“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思想,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渐渐的,农耕思想深入骨髓,包括历朝历代的万岁爷们,也都是宅男,但有一位是例外,就是著名暴君——秦始皇。

秦始皇很可能是第一个出海浪到飞起的君主,也可能是第一位航行过中国海的大IP。后来,在秦国知识分子徐福(就是电视剧“风云”里面的那个帝释天,不知道有没有暴露年纪~)的忽悠下,赞助了中国历史上的头两次大型远航寻仙活动,目标是为了长生不老。第一次回来,徐福同志表示,遇到了神仙,但人家表示小费不够,不卖长生不老药。然后秦始皇也真是个天真boy,大手一挥赏了几千童男童女,又赞助了第二次出海寻仙活动,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趟大手笔的风险投资,最后以创始人徐福的跑路而告终。据说是去日本韩国那一带过闲云野鹤的小日子去了~


再之后,尽管唐朝宋朝的造船技术不错,但一直都在内河游荡,几乎没出过远洋。真正的大型国资背景航海活动,就是明朝初期的郑和同志了。说到郑和的血统问题,其实按照传统分类来说,属于外国人。亚洲国家普遍都是Jus sanguinis国家,认血缘不认出生地。欧美Jus soli国家则相反,只要你生在美国你就是美国人,而一个孩子生在中国日本没屁用,如果父母是外国人,你还是外国人。郑和就是这么个情况。


郑和原名叫做马三保,而这个“马”姓,其实是穆罕默德的谐音。是的,穆罕默德就是那个12万4千名先知里的大老板,所以郑和出生于穆斯林家庭(但后期的郑和又信妈祖又信佛,也是属于宗教信仰比较丰富的少年~)。在古代,郑和这样的被称作色目人,也就是说,他应该是个蓝眼睛或者绿眼睛。在他10岁那年,明朝将领傅友德攻打云南,郑和的父亲也在这场战争中战死。然后,小郑和就被阉割,跟了之后的永乐帝——朱棣,也开始了这段身残志坚的历程。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朱棣抢了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成了一代明君。郑和的前6次下西洋,就是在永乐年间完成的。他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有三个,首要目的是为了寻找失踪的朱允炆,而第二第三个目的,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收小弟 做代购。中国的黄金白银丝绸瓷器就这么换成了犀牛斑马狮子长颈鹿,外带一群不给红包不拜大哥的小国大使们。


如此看来,郑和其实就是例行公事的明朝外交官外加公费旅游。那为何却会发酵成一场民族造神运动呢?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明清历史学家的吹牛脑补和不识数,比姚明还高的身高,比哥伦布“圣玛利亚号”长五倍的大宝船,发豆芽防止坏血病的黑科技等等...而真相到底如何?

先说身高问题,“闻和之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洪音虎步。”这是明代《西洋朝贡典录》里的描述。那按照当时的一尺等于28.3厘米计算,那就是2.54米,比姚明高一个头。要是明代宫廷有篮球队,那绝对是稳稳的大中锋角色。其实类似的情况在古代文献里并不鲜见,说好听了叫夸张的修辞手法,前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李白大仙,后有形容荷兰货船五十丈的清代文人。而最逗的是,后来的史学家们把这些老前辈们吹的牛逼信以为真,当成了史料记载。

大宝船的争议,就是某些史学家不识数的最典型的体现。上图中这个比哥伦布的圣玛利亚号长了5倍的大宝船是郑和的所有故事中最离谱的一个,并且不少博物馆依然这么宣传。对于大宝船的记载,文献中都是这么写的:“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也就是说,138米长,56米宽。参考一下古代福船的结构以及阿基米德同志的浮力定律。这么一艘百米宝船,大概需要20米左右的吃水以及2万吨左右的排水量,差不多就是个现代海军部队里驱逐舰的尺寸。

这么看来,这事儿相当不靠谱,于是很多搞工程的造船专家提出质疑啊。但这事儿后来居然和史学家们吵起来了,因为嘴硬的史学家对这事儿深信不疑,理由主要为如下两点。

  1. 南京曾经出土了大宝船舵杆

  2. 现在造不出,不代表我们智慧无限的古人也造不出

针对第一个事儿,源自于1957年在南京明代宝船长出土的一根11米长的舵杆。当时的砖家们没见过这么大的玩意儿,就一拍脑袋说,“你看,舵杆都这么长,历史记载的100多米大宝船肯定是真的!”但根据当时的造船技术,舵杆长度一般等于船宽,所以呢,根据大宝船44/1.8=2.4的长宽比,这跟舵杆其实也就适合差不多26米长的船。和记载中的大宝船几乎不沾边。(参考自《从考古文物实验辨析郑和宝船的吨位》张箭 四川大学历史系)


而第二个问题,更是扯淡。榫卯结合,柔性受力算是中国古代工匠的一种神技,但在造海船方面却并不受用。因为远洋海船的强度非普通木结构建筑或者河船可比,更何况是一百多米的长度。从材料学力学角度分析,早已超过了木材可承受力矩的极限。(参考自《中国古代木结构法式与郑和宝船尺度研究》)


大宝船的这些描述大致都是出自这么几本书,分别是:《瀛涯胜览》,《客座赘语》,《国榷》,《明史.郑和传》。而这几本书是啥关系呢?就是互相抄作业的关系,你抄我,我抄他,学渣抄你,你抄学霸...《瀛涯胜览》就是那个原始出处,OK,那就继续深挖,一探究竟。

《瀛涯胜览》的作者叫马欢,其实就是个郑和身边的小跟班,他在书里记载了西洋各国的奇闻逸事。由于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记录都在明代被烧了,所以这本书也可以说是留下的唯一比较靠谱的郑和航行记录了。上图是一位较真的专家总结的各朝代《瀛涯胜览》的内容比较,结果又有一个惊人发现。原来,最初的版本中并没有对郑和宝船的描写,44丈长,18长宽的是后人参考了《三保太监下西洋记》额外添加进去的。而这个《三保太监下西洋记》,是本脑补成分占主导的古代奇幻小说。


至于避免坏血病这事儿,与其说是靠发豆芽的这个黑科技,不如说是靠周边沿岸的小弟更加确切。黄豆和绿豆本身并不含维生素C,但发芽以后呢,大概是每100克豆芽含有6毫克的维生素算,真要指望着绿豆芽补充维生素,每天怎么找也得吃上三五斤,显然有些牵强。


所以啊,郑和下西洋的很大一部分,类比为海上西游记就好,认真你就输了。那从技术角度,郑和下西洋究竟有啥值得学习的干货呢?其实是一些古代航海发明的大范围应用,牵星板和水密隔舱是最具有技战术水平的两个。

图中的这个装置就是牵星板,由12块木板构成,并且每块木板的中心点都由一根绳子串了起来。古时候把用牵星板导航的技术叫作“过洋牵星术”。通过牵星板,古代航海家可以判断所在的纬度。听起来非常的高大上,但其实就是小学数学知识的一个实际应用,继续看下图。

上图就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春分及秋分的时候,地轴与黄道面垂直。如果可以测得正午时分太阳与海平面的夹角1,90度减去角1等于角2,而更神奇的是,角2=角3,也就是所在位置的纬度。这个牵星板,其实就是个量角器,只不过,这个测算没有量角器那么精确,得一块一块的牵星板去试,然后找到最接近的纬度。下图就是牵星板的使用方法。

接下来,继续说水密隔舱之前,先重温一下一种中国人吃,但外国人不吃的美味——竹笋。竹笋一共有4大特点,前三大特点是好吃,很好吃,非常好吃。最后一个特点就是诡异的形状,就是那一片一片的隔层。

估摸着是在古时的某一天,一位吃着油焖竹笋的船共突然间灵机一动,就想,“为什么我不把船舱也设计成这样呢?”于是,水密隔舱就这么被发明了。

这项发明的好处在于,船舱被分隔成了互相密封的十几个舱室,哪怕船底开了一个洞,也不会影响其他舱室,可以有效防止沉船,也有利于边航行边维修。郑和船队里的船,大多都采用了水密隔舱。(注:其实水密隔舱的技术在唐宋期间就已经在河船里被广泛使用,只不过郑和下西洋是其第一次在远洋中被使用)


除了这两个技术以外,可升降帆和帆骨也算是两个挺有新意的技术,用现代航海原理来解释,就是可以保持较好的攻角,跑得更快。但是吧,这些奇奇怪怪的创新加在一起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可能都没有另一个发明来得大,它就是中国国粹——麻将~

麻将的起源其实有很多种说法,但最广为流传的是发明于郑和下西洋期间。在长年的航海过程中,许多将士因海上生活单调枯燥和思乡之苦,精神萎迷不振,甚至得了抑郁症,哭爹喊娘着要跳海。 郑和看了非常着急,担心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他认为必须要制作一种新的娱乐工具,给将士们解除烦闷,这种娱乐工具既要制作简便,又要让广大士兵都能学会,最好能容纳两个以上的人同时参与。 


经过冥思苦想,郑和终于想到就地取材,利用船上现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图案,再制定游戏规则,放在吃饭的方桌上就能供四人同时娱乐。 


在文字图案的确定上,为了迎合将士们的心理和航海的实际,郑和同样动了一番脑筋。比如:红“中”代表中原大地,迎合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由于中国的帝王一向偏爱红色基调,故特意将“中”字设置成红色。 


因为航海的目的名义上是做代购发财,故竹牌刻上“发”字,以迎合大家的发财心理,发多少财?“一万”、“二万”、“三万”……“九万”。 由于航海中受食品来源制作条件的限制,将士们的日常主食是烙制的圆形大饼,吃多少饼?“一饼”、“二饼”、“三饼”……“九饼”。 遇到风平浪静时,将士们也常捕鱼来改善伙食,捕多少条鱼?“一条”、“二条”、“三条”……“九条”。 

船队在海上航行,将士们整天看到的是一片白茫茫的沧海,故竹牌中设置了“白皮”。 


郑和当年航海使用的是帆船,所以最关心的是风向,故刻了“东”、“南”、“西”、“北”风。 

长年的海上航行,人们感受最深切的是季节冷暖的变化,干脆就刻上“春桃”、“秋菊”、“夏荷”、“冬梅”四朵花来代表一年四季,尽管后来竹牌上的图案发生了变化,但“花”的叫法仍然没变。 


郑和发明的这种新式竹牌娱乐工具,不像“围棋”、“象棋”那样深奥难学,普通士兵一学就会,很快就在将士中推广开来。所有试图谋反的将领,都成了网瘾少年,因此这种游戏也被称为“麻痹将领的棋牌游戏”,简称“麻将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1405郑和下西洋解说词之二
太监系列:郑和之后 再无郑和
“四海一家,广示无外”:浅析明代的海船
明朝造船巅峰郑和宝船:长140米,宽57米、排水千吨,亦真亦假?
“福船”独得郑和青睐,成为下西洋的专属战舰!
一张图告诉你,郑和下西洋去过哪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