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马家驹老师学经方(24)--解表的注意事项
userphoto

2023.04.11 河南

关注

表证是正邪交争于表欲汗出而不得汗出,邪气在表,通过发汗、解表、解肌等,达到汗出而解,汗法的目的是发汗解表,让邪气随着汗出而去,因此在某种程度而言,正胜邪而祛邪外出的标志就是“汗出”,汗出是邪气祛除的标志。临床应用解表法后需要评估汗出情况,评估汗出的质量,以判断表证是否解除。

1.汗出表解的三个标准

临床发汗要达到“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这是仲景的要求。要注意“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强调发汗的时候避免大汗、过汗伤阳。为便于临床评估,因此提出汗出的三个标准:遍身汗出、微微汗出、汗出后脉静身凉。强调的是,必须遍身有微微汗出,不能大汗或无汗;不能是局部汗出;同时不加干预的话,微微汗出可以持续一段时间,随着汗出,脉静身凉,阴阳调和而愈。

2.见汗止后服

发汗是针对表证,是为了祛除表邪,反过来说,一旦汗出表解邪去了,就不能再发汗了。因为一旦汗出表解了,就说明没有表证,自然不能用汗法去治疗了。所以仲景强调遵循“得汗止后服”的原则,如桂枝汤方后注“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大青龙汤方后注曰:“一服汗者,停后服。”辛温发汗太过,一则助热,二则可导致大汗出,而汗为津液,津液是阳气的载体,汗多容易伤阳,故不可过汗。因此临床上在应用解表法时,应注意嘱患者达到遍身微微见汗的同时,还要得汗止后服,以免过汗、大汗伤津液伤阳气。

曾有这样的案例,发热的患者,辨证为大青龙汤方证,服用大青龙汤后汗出热退,患者觉得效果很好,就想着再喝一次巩固一下疗效,结果就过汗而津伤气虚了,也就是过汗亡阳。因此对于解表剂,一般开1-3天,还要明确交代到,汗出表解了,就不要再服了,就需要调方了。

3.禁汗/不可发汗的情况

我们知道汗法是借助于发汗祛除邪气的办法,针对的是表证,因此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1.有表才能解表发汗。表证的时候才能用汗法,反之不是表证的时候不能用汗法,

2、因为汗法就要发汗,就会伤津液,因此表证同时伴有津液不足的时候需要格外小心,微微发汗,避免发大汗

津液足可以用麻黄解表发汗,津液不足就不能用麻黄用桂枝。之前讲过麻黄汤、桂枝汤的鉴别要点。

鉴别点是太阳病的基础上,无汗、脉浮紧是麻黄汤证,有汗出、脉浮缓或弱是桂枝汤证,其实深层次反应的是津液是否足,津液足(因为没有汗出)所以脉浮紧,津液虚(因为有汗出)所以脉浮缓或弱。所以表证的患者,判断津液足与不足对我们选择解表发汗的力度(用麻黄还是桂枝)很关键。津液足(无汗、脉浮紧)用麻黄或麻黄汤,津液相对不足(有汗、脉浮缓或弱)用桂枝或桂枝汤。

津液进一步虚损不足,那么桂枝也不能用,需要用生姜或葱白等,比如真武汤用生姜来解表,白通汤用葱白来解表,还有血虚外感的葱白七味饮也是用葱白来解表,因为血虚就是津液虚,不能发大汗,所以用葱白微微发汗而不伤津液。

举个例子,同样的温度下,杯子里的水越多,它所能含的阳热就越多,杯子里的水越少它所含有的阳热就少,所以津液虚的人阳气都虚,林黛玉脉是细的,说明津、血不足,那林黛玉的津、血不足,阳气自然也是弱的,因此林黛玉要比一般人恶寒一些,所以林黛玉喜欢喝热的,喜欢一个温暖的环境,穿的比一般人厚,手足比一般人凉。

表证需要解表发汗,对于林黛玉体质(阴证)的人,表证的同时伴有内在的津、血不足,有表需要解表发汗,但津液不足,需要注意避免发大汗,因为发汗其实发的就是津液,津液不足的时候,发汗就更伤津液,而且津液虚了,津液里边所涵养的阳、气也虚。理解了这个道理,看《伤寒论》中下面的条文,就不难理解了。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本条脉微弱,反应的就是津液阳气不足,所以不可发汗,这里的不可发汗是指不能发大汗,不是不能发汗,因为有表还是需要解表的,只是因为津液虚,所以只能微微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是属于微发汗的。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之前讲过脉诊的时候,浮沉定表里。本条脉浮病在表,属于表证,治法就是发汗,所以法当汗出而愈。表证不能下之,因为下之是治疗里证的。下之也是伤津液的,导致了身重、心悸,说明损伤津液,不能养心则心悸,所以仲景说不可发汗,只能等待津液自己恢复、自汗出。为什么呢?因为虽然表不解,但是“尺中脉微,此里虚”,说明津液不足,不能发汗再伤津液。只能等到津液自行恢复,津液自和,就能自汗出以解表祛邪。此时即使连桂枝汤的调和营卫的微微发汗也不行,可以用些养津液的方法,胡希恕先生认为可以服小建中汤类。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浮紧者,脉浮病在表,脉紧是实脉,说明津液足,是麻黄汤证,可见身疼痛,治法是辛温解表发汗,所以仲景曰“宜以汗解之”。假如“尺中迟者”,尺脉弱,虚脉,说明津液虚,不能发汗,因为尺中迟反应的是“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可见血少(津液虚,津血同源),即使有表证,也不能发汗。

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上述83-88条是不可汗的情况,其关键点在于津液不足,如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等,都是津液虚的不同表现,所以即使有表证也不能发汗,发汗就会伤津液,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比如便血、痉、必额上陷脉急紧、寒栗而振、恍惚心乱等。

属于误治,如何避免上述情况呢?牢牢掌握上面提出的两个原则:1、有表才能解表发汗。表证的时候才能用汗法,反之不是表证的时候不能用汗法;2、因为汗法就要发汗,就会伤津液,因此表证同时伴有津液不足的时候需要格外小心,微微发汗,避免发大汗。

无表证不能解表发汗,有表证,但津液虚的时候,不能发大汗,即使要发汗,也只能采用桂枝汤法,微微发汗的同时,需要照顾到养津液。假若津液明显虚,连桂枝汤也不用,先养津液,当津液恢复了,有了作汗之源,才能发汗。

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汗家重发汗,汗出多而津伤,汗为心之液,不能养心神出现必恍惚心乱,津液虚导致小便无源,则小便已阴疼。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是小便难,禹余粮丸是小便已阴疼,都是津液损伤的缘故。本方是有名而无实,按照重阳重津液的思想,依照桂枝加附子汤的思路,禹余粮丸中应该含有桂枝加附子汤,可以再加龙骨牡蛎。

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病人有寒,也是素体虚寒、津液不足,所以不能发汗;第二个,假若寒在里,属于里证,也不能用治表的汗法。所以对于素体虚寒的人,发汗伤津液、伤阳气(津液是阳气的载体),导致胃中冷,必吐蛔。当然现在卫生条件改善了,吐蛔见不到了,但道理还是一样的,就是非表证、虚寒的时候,不能发汗再伤津液阳气,否则加重里虚寒,导致出现吐蛔(胃中冷导致蛔虫上逆)等表现。

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本条讲的是表里治法的问题,表证祛邪需要发汗,汗法针对表证,里证祛邪用吐下,下法针对的是里证。所以本条讲的就是有表要解表,不能下之,表证下之就是逆治、错误的治疗。本来是里证,应该下之,却反发汗解表,也是逆治、错误的治疗。所以表里的治法不能混淆,必须严格遵循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确定是表证,就要解表,不能下之,确定是里证,必须下之(治里),不能解表,否则就是逆治。

因此,表证的病机是欲汗而不得汗,所以表证的治法是“汗法”。汗为津液,所以发汗就会丢失津液,有津液才可发汗,没有津液,津液不足就没有发汗之源,不能发汗,没津液的时候想发汗也发不出来。因此《内经》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没有了阴分的津液,是发不出来汗的。所以,《伤寒论》中第27条、第50条需要引起大家重视。

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言:“存津液是真诠。”在《伤寒论》中,仲景多次告诉我们,微微发汗,达到祛邪外出的目的即可,不能大汗、过汗。

有人问,如果有表证,但又有津液不足,该怎么办呀?那我们就需要明确治疗原则:第一,有表就需要解表,解表就需要发汗,第二津液不足,所以不能发大汗,需要照顾到津液,这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一个微微发汗的办法,同时加上一点养津液的,比如桂枝汤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桂枝汤中桂枝、生姜发汗力量都不大,同时加入了芍药、甘草、大枣,有养阴生津益气的作用,再加上啜热稀粥一升来益胃,就形成了一个解表+养津液,也就是扶正祛邪的治法,后人归纳为调和营卫法,再如后世有一个血虚外感的葱白七味饮,也是体现了这样的治疗思路,血虚也就是津血不足,所以不能用发大汗的办法,采用一个葱白微微发汗解表不伤津液,同时加入了一些养津液养血的药物,这样起到既能养血又能发汗解表而不伤津血,针对的证候就是血虚外感。

汗吐下三法是祛邪的治法,用之得当立竿见影,用之不当危害也相当严重。如古人说好汉不禁三回拉,就是因为三回拉(次数多)损伤了津液、阳气,导致好汉也承受不住,卧床不起了,因此也可以说好汉不禁三回拉、不禁三回吐、不禁三回汗。提示我们对于表证解表的时候,一定要关注津液的虚实,比如麻黄汤、桂枝汤的两个鉴别要点,有汗还是无汗,脉紧还是脉弱(缓),决定了我们解表的力度,决定了用麻黄还是桂枝类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解表剂(辛温、辛凉、扶正)
[转载]深度解析大青龙汤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57
伤寒杂病论汤证原文读(1)
麻黄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经方表证》学习笔记十二: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