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路遥,超越苦难的精神标杆

路遥,一个不需要任何渲染和美化的名字。在文学界和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中,这个名字代表着低调的奢华。路遥的人生虽然短暂,但是却成就辉煌,他用自己手中的笔,给世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财富。直至今天,人们还在热烈地怀念他,谈论他的作品,而此时,他已经去世20多年了,这本身就是对一个作家最高的奖励。路遥作品中的那些人物及其命运,已远远超越了文学的范畴,深深地烙刻在读者的心里。他的文学就像火一样燃出炙人的灿烂的光焰,经久不息……

本报记者王戈华

1、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

——路遥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出生于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就读延川县立中学,1973年路遥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1980年路遥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引起强烈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路遥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路遥因此荣获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3岁。

《路遥传》作者厚夫说:路遥的人生就是一部不断奋斗的传奇人生,他是众多草根阶层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身命运的典范。路遥的父辈家境贫寒,只有对贫穷超凡的忍耐力和终年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好力气,才让他们勉力收获维系生命存在的最基本需求。年幼的路遥似乎从一开始就明白了他在这个家庭里处于什么角色和要承担什么责任,嫩弱的肩膀和双手早早就在劳动中打磨,也造就了路遥倔强不服输的劲头,以及与年龄不相符的极强的自尊心。贫困的农村生活让路遥抱定了一个信念:只有发愤读书,才有可能在将来改变自己苦难的命运。他个性独立,有主见,不顾伯父母的反对,在同学有限的资助下上了初中。食堂的伙食分甲、乙、丙三个等级,干部子弟们吃甲菜,他常常连丙菜都吃不起。在一个敏感的十多岁孩子的眼里,他目力所及的世界是悬殊分化的。他常常饿得发疯,绝望,飞奔至野外找野雀蛋和能吃的野生果子和植物。“这种饥饿感是尾随路遥一辈子的老狼”,像一个巨大的黑洞,需要余生用超乎想象的能量去满足和填补。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这样描写孙少平在学校吃饭的情景:“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在水房后墙上伸出来的管子上给菜汤里搀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没有切身的生活体验,不可能通过如此朴实的语言写出一个饱受磨难的穷学生面对现实窘境时的自卑和痛楚。也许,路遥在创作这个场景时早已泪流满面,因为他就是在写真实的自己。

2、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路遥

1977年路遥从延安大学中文系毕业,这时候的陕西作家群,人人都憋着股子劲儿,要拿出好作品来。看着贾平凹和陈忠实相继获得全国大奖,那时的路遥很苦恼,“想要突围”,让自己的名字也在文坛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78年,路遥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当代》1980年第三期头条刊发,之后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和1979—1980年度《当代》文学荣誉奖。此后的路遥更加意气风发,在文学道路上低眉疾驰,《人生》进入了他的“射程”。1981年夏天,路遥背上一个军用旅行包,回到陕北黄土地,住在甘泉县招待所,开始了《人生》的写作。他每天工作18个小时,昼夜不分,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深更半夜在招待所内转圈,以致招待所的人怀疑他神经错乱。路遥喜欢把自己投入到这种如同炼狱一般的情境中,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就在这种近乎癫狂的状态下,13万字的《人生》,路遥用21多天就完稿了。1982年,《收获》第3期发表了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中国青年出版社也出版了这部小说的单行本,首次印刷13万册,很快脱销。第二版12.5万册,一年后加印7200册,总数将近26万册,火爆程度超出想象。紧接着,西安电影制片厂又邀请路遥当编剧,把《人生》改编为电影。1983年,《人生》获中国作协1981—1982年度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陈忠实在后来谈到自己创作的心理历程时坦言:“我读了《人生》之后,就一下子从自信中又跌入自卑,一下子就把他和我的距离拉得很远,路遥的《人生》对我的冲击远远超过了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对我的冲击。”一部《人生》,让路遥站到了人生的巅峰。

《人生》的成功大大激励了路遥,他在写作上有了更大的雄心:他要写一部全景式反映从1975年之后中国城乡社会近十年间变迁的史诗性小说。从1983年起路遥就酝酿构思这部小说,一直到1985年完成构思,路遥就背着两大箱资料和书籍,来到铜川矿务局的一所煤矿医院,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的写作。一直到1988年春节前夕,路遥终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创作。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家族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了一幅中国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既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父老温馨动人的情愫,又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富于哲理性的深刻思考与理解,读来严峻悲壮、真切动人。

《平凡的世界》创作完成后,联系出版社时路遥却被泼了冷水,当时好几家重要的文学出版社看了路遥的第一部初稿后,对路遥按传统现实主义方式来讲述乡村故事的小说不感兴趣,都以写法太落后而拒绝了。最终不那么主流的广东花城出版社慧眼识珠,才不至于让这部巨作蒙尘。好不容易出版后,《平凡的世界》并没有为路遥马上赢得掌声与喝彩,相反却遭遇文学评论人士的当头棒喝。1986年在北京举行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研讨会上,绝大多数评论人士都对作品表示了失望,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长篇小说。很多评论家认为《平凡的世界》相较《人生》而言,是个很大的倒退。呕心沥血创作的一部长篇,居然被“主流”大家全盘否定,路遥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但路遥始终坚信,孤立有时候不会让人变得软弱,甚至可以让人在精神上变得更坚强!令路遥倍感欣慰的是,《平凡的世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追捧,大家被小说中的人物所感动,所鼓舞,他们从中获得了一种精神的力量,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平凡的世界》在文学评论界引发了争论热潮,最终获得1991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也是历次茅奖作品中影响力最大、生命力最强的作品之一。

时至今日,《平凡的世界》依然是一部当代文学的不朽经典,始终受到读者的喜爱,30年来畅销不衰。路遥在茅盾文学奖颁奖致辞中说:“获奖并不意味着成功,对于一个作家而言,他的劳动成果不仅要接受当代眼光的审视,还要接受历史眼光的评估。”无疑,他做到了。

3、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

——路遥

路遥信奉“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最终也以“愚人”之精神,在黄土高原上写下一出斯巴达克斯式的悲剧。而路遥留下的自我叩问却如一道深重的伤疤,烙刻在我们心上——“我常暗自噙着泪水,一再问自己:你为什么要这样?”

苦难,是路遥一生的伴侣,正视苦难,积极乐观地面对苦难,成为路遥最重要的文学资源。如果说路遥的小说是以一种雄浑激越而又悲壮苍凉、深沉凝重的情感叩击读者的心扉,赢得了它应有的声誉的话,那么在这情感中,那最为醇厚浓酽的部分就是作家对自身苦难的默默承受和对民族苦难的深刻理解,是苦难筑起了作家崇高而壮阔的精神荒原。路遥小说中的人物魅力,大都是通过忍受苦难而体现出来。高加林、马建强、孙少安、孙少平这些人物,哪一个没有经受艰辛生活或心灵痛苦的磨难?这些来自农村的知识青年,既具有承受苦难的巨大忍耐力,又渴望在苦难的磨炼中从精神上得到超越。而路遥自己,在文学创作这条荆棘之路上,也心甘情愿当起了“苦行僧”。尤其是在身患重病的时候,路遥怕像曹雪芹、柳青一样留下半部书,留下人生的遗憾,反而快马加鞭完成创作。《平凡的世界》得以流芳后世,代价却是路遥的生命之火冉冉熄灭,路遥用一种“殉道”的决绝方式对文学致敬。

贾平凹说:“路遥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42岁正是一个作家灿烂辉煌的年龄,如果路遥还活着,以他对生活的深刻的体验和苦苦的思索,以他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他的笔力,他肯定还会为这不平凡的世界写下新的巨著。但是,路遥却过早的离去了。路遥的早逝,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不是谁人都能轻易填补的空缺。一个作家去世20多年了,人们还在深情地怀念他,还在谈论他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对一个作家最高的奖励。路遥的作品中那些人物及其命运,已远远超越了文学的范畴,他给一切卑微的人物以勇气与光亮,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在我们这样一个亿万人民卓励奋发、共创美好未来的年代里,应该有更多像路遥那样怀着神圣和虔敬的心情、勤勉而又诚实地从事崇高精神劳动的文化从业者。唯其如此,才能促成文学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才能担当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引领风尚,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竭诚尽力的光荣使命。

路遥是一部大书,一面镜子,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标杆。他在终结中找到了开始,在死亡中找到了永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9.2分!太震撼了!这部神作打五星都嫌少…
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路遥《人生》
郭进拴|追怀路遥
路遥:坚定地书写时代
关于文学的一个发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