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车联网、智能汽车深度报告(非常深刻)

作者:中信证券张新峰、许英博、陈俊斌

 

汽车电子化、智能化、网络化是大势所趋。TESLA、宝马i3 的上市,引发消费者和投资人对于汽车革新的关注和讨论。我们认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有望因循“电子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路径。

 

层级一:汽车电子化+智能化。伴随汽车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驾驶者对安全、便利、娱乐等方面的需求日益提升,单车电子产品用量持续增加。电子产品在汽车中的应用,将逐渐从功能型汽车电子(传统动力总成控制、车身控制系统、汽车安全控制系统等),逐渐转向信息服务交互型汽车电子(智能导航、车载娱乐、信息处理、移动通信服务等)。汽车电子化和智能化的趋势,类似于手机从“功能机”转向“智能机”的过程,更友好和便捷的服务方式和沟通界面,更丰富的应用程序和后台服务。导航和车载娱乐系统将是信息交互服务型汽车电子的最佳切入口,未来汽车有望逐渐发展为四轮上的智能终端。以单车电子件1.5-2万元的平均用量测算,国内汽车电子+智能汽车市场空间有望接近3000-4000亿元。跨国汽车电子巨头在上述市场份额较高,包括博世、德尔福、电装、英飞凌等;内资公司亦通过技术积累、海外并购、合资合作提升实力,如均胜电子、启明信息、威孚高科等。

 

层级二:汽车网络化,车联网。车联网是建立在汽车电子化和智能化之上的第二个应用层级。所谓车联网,是指借助装载在车辆上的传感设备,收集车辆和车内乘员的信息,通过网络共享,实现驾驶员、车、行人、车联网平台、城市网络的互联,从而实现智能、安全驾驶,以及享受技术+生活服务等。前装、后装市场并驾齐驱,后续持续服务费带来大且稳定的市场空间。前装车辆网,主要依托于汽车制造商,基于前装的传感器、通信系统,进行汽车故障检测,行车服务等功能。后装车辆网,主要依托于汽车经销商和运营商,针对车辆运输、使用过程中的信息进行采集、跟踪、汇总,并应用相关服务。此外,车联网亦有望拉动车载操作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的需求。以单车年服务费1000-2000元测算,国内车联网市场空间可达1000-2000亿元。

 

层级三:人、车、路的网络,智能交通。在可用于拓展道路用地有限的情况下,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可以从提高通行使用率方面减缓拥堵状况。城市智能交通体系投资分为:1)智能交通指挥中心,2)交通监控及诱导等系统,3)轨道智能管理系统,4)城市公交管理系统四个部分。智能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一剂良方,也是车联网向智能城市路网延伸的产物。概算智能交通市场空间接近500-1000亿。但从操作层面,由于智能交通需要较大的政府投资,并牵扯多部门协作,实际推广进程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并需要协作机制的进一步理顺。涉及智能交通的公司包括:易华录、银江股份等。

 

上述三个层级从硬件和服务上是渐近层次,但从推进时间又有一定并行重叠。汽车电子化和智能化主要针对单体汽车的改善,是单车层面的变化,改进“人—车”的交互;车联网针对于车和服务中心的沟通,改进“人-车-网络”之间的交互;智能交通引入公路基础设施配套,改进“人-车-路-网络”之间的交互。层级递进会带带来更多的软硬件交流,执行和推广难度也会逐渐提升。

 

投资策略:汽车智能革命是一场空前“跨界”的盛宴,涉及汽车制造公司、汽车经销商、车联网运营公司、电子公司、软件公司、通信服务商等。由于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可能给相关公司带来几倍乃至数十倍的增量。涉及到的相关公司主要包括:均胜电子、庞大集团、博通股份、润和软件、四维图新、荣之联、天泽信息、启明信息、金龙汽车、比亚迪、威孚高科等。

 

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

汽车电子用在哪里?汽车如何变得更智能?

 

越来越严格的安全、环保法规使得汽车制造商不得不持续提升汽车电子产品的使用。目前市场上在售的汽车,大量使用汽车电子产品。汽车产品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包括发动机性能提升、尾气处理标准提升、汽车安全配置等)与汽车电子技术息息相关。

 

汽车电子装置主要分为“车载”和“非车载”两种。车载汽车电子,指在汽车环境下能够独立使用的电子装置,与汽车本身性能无关,通常包括:导航、音响等。非车载电子装置,主要指与车身传感器、控制系统相连的电子装置,直接影响整车性能。

 

非车载汽车电子产品,通常用于提升汽车的性能,主要包括:

1) 汽车动力总成及传动电子系统:基于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等动力系统的传感器、控制系统等,通常用于进行发动机燃烧控制,汽车尾气循环处理,自动变速箱控制,汽车电动转向等。

2) 汽车安全控制系统:安全气囊、ABS、EPS、预紧式安全带等。

3) 车身控制系统:防盗装置、车灯控制系统,车门锁,电动座椅调节,电动车窗,电动天窗等。

4) 其他非车载电子产品还包括:电子仪表,汽车空调控制等。

车载汽车电子产品,主要用于信息交互、信息服务、娱乐等。车载汽车电子主要包括:智能导航、车载娱乐、信息处理、移动通信服务等。类似于手机从“功能机”转向“智能机”的过程,能够实现“人-车”更友好和便捷的服务方式和沟通界面,并具备更丰富的应用程序和后台服务。

 

未来的汽车电子化、智能化,发展重心将由“功能型非车载电子”逐渐转向“车载信息交互服务电子”。导航和车载娱乐系统将是信息服务型汽车电子的最佳切入口,未来汽车有望逐渐发展为四轮上的智能终端,以及车联网的平台及入口。

 

车载汽车电子的需求提升,也给相关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公司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汽车电子化和智能化的进一步应用,可能成为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如福特翼虎等)。对于相关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公司而言,上述需求带来的市场空间拓展则是相当可观的!

 

汽车电子市场空间有多大?

以单车电子件1.5-2万元的谨慎平均用量测算,国内汽车电子+智能汽车市场空间有望接近3000-4000亿元。

中国每年超过2000万辆的汽车产销量,为汽车电子市场提供极大的发展空间。过去十年,中国汽车销量维持较快增长,CAGR超过20%,汽车年产销规模突破2000万辆。我们判断,未来3-5年,汽车销量增速或与GDP增速接近,在7-8%。尽管汽车销量增速放缓,但上述市场规模仍可为汽车电子市场提供极大的发展空间。

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汽车电子产品销售额达1215.7亿元,同比增长40%。我们估测,到2013年,该销售额有望成长至接近3000亿元。汽车电子产品市场的快速增长,既得益于过去几年国内汽车需求的快速提升,亦受益于汽车电子使用比例的持续增加。

 

非车载汽车电子领域,应用范围之广超出普通消费者想象。平均每辆汽车在30个不同功能的电子系统中,集成70到100个处理器。在未来的汽车市场中,除了传感器、控制单元以外,微电机亦代表了一种有潜力的技术,可以应用于预紧式安全带控制、汽车胎压监测、发动机气流控制等多个领域。有分析机构预测,未来平均每个车上可以使用10个以上的微电机。此外,摄像头也会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倒车影像、巡航控制、主动避撞等领域。国产纳智捷大7 SUV上使用的摄像头就有6个之多。LED亦在汽车大灯和尾灯中越来越多的使用。按汽车平均10-15%的电子化率测算,相当于单车使用电子产品1.5-2万元,对应3000-4000亿元。

 

车载电子领域,导航和影音娱乐系统的普及,为汽车电子公司拓宽市场空间。车载导航的应用逐渐由高端车发展为普及化,导航仪和音响的单台套金额量相对较高,通常在千元量级,优秀的音响价格更是高达万元量级。以2000-3000元的均价测算,车载导航和音响未来的市场空间约为500-600亿元。

 

从长远发展趋势看,汽车电子化率有望超过30%。由此带来的国内汽车电子市场空间将接近万亿元量级。市场规模不容小觑!我们认为,伴随汽车产销规模达到2000万辆的较高基数,汽车销量增速放缓是必然趋势,但汽车相关产业的投资机会并不会就此消失。对于一个年产值万亿量级的产业,任何结构性的变迁,都可能带来受益子行业和公司的翻天覆地的投资机会。

 

汽车电子化、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巨大的市场空间,有望催生出多家收入翻N倍,乃至数十倍的公司。本土汽车电子公司,通过自身技术积累和提升,海外优秀资产并购吸收等多种方式,有望在盛宴中显著受益。

 

谁是受益者?

国外汽车电子巨头多数已进入中国市场,并具备较强的技术优势。当前,在非车载汽车电子领域,跨国汽车电子企业几乎垄断了所有核心技术领域,如德国博世在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地位等。

 

本土汽车电子企业数量众多,相较跨国对手的历史竞争力偏弱,但技术能力和市场地位快速提升。中国有超过1000家汽车电子企业,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技术积累有限,且多集中在车载电子设备领域,如导航、音响、仪表、电机、低端传感器领域。但由于近年来,本土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商快速成长,以及部份优势汽车电子公司自身能力的提升,已有一些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市场地位处于快速提升期。亦出现优势本土企业海外并购优秀汽车电子资产的案例。

 

部份优秀汽车电子相关上市公司包括:均胜电子(通过并购德国普锐拓展高端汽车电子市场),威孚高科(通过与博世的合资公司拓展柴油发动机电控市场),启明信息(为一汽集团等公司配套车载导航系统)等。

 

车联网:汽车从“功能机”向“智能机”的智能革命

什么是车联网?

车联网=车载智能终端+物联网+云计算。车联网借助装载在车辆上的传感设备,收集车辆和车内乘员的信息,通过网络共享,实现驾驶员、车、行人、车联网平台、城市网络的互联,从而实现智能、安全驾驶,以及享受技术+生活服务等。其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及传感信息整合、智能车载终端平台、语音识别、服务端与云计算技术、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

车联网的核心在于信息获取及反馈控制。汽车通过RFID具有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收集自身及道路的相关信息,并通过无线网络将信息数据传输到信息指挥中心或其他车辆,实现“人与车”、“车与车”之间的信息交换网络;通过这个网络,经过信息中心处理的外部综合反馈信息又可以送达到每辆汽车,通过这些反馈信息,汽车的驾驶路线得到优化,交通效率进而得到提高。

 

车联网为现阶段物联网的具体应用形式之一。车联网主要指的是车与信息系统之间互联的网络,而物联网指的是连接一切物体的泛在网络,也包括汽车,因此车联网是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具体应用之一。现阶段,已经存在一些基于车联网的信息服务,如面向企业的“城市交通指挥系统”及面向个人的“通用汽车安吉星”等,车联网已经成为物联网中能够较快落实的典型应用。

 

为什么要车联网?

智能终端普及推动信息消费习惯,需求推动车联网发展。首先,随着消费电子价格的不断下探以及无线互联服务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市场对于消费电子和无线互联服务接受度不断提高。其次,消费者对于车辆安全性、舒适性、娱乐性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要求汽车服务消费更加智能、更具个性化。最后,对于汽车厂商来说,引入汽车电子设备可以在降低油耗和提高引擎性能的同时,将其做为自身产品的卖点。顺应了以上各方的需求,恰好位于汽车产业、汽车电子产业、新一代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交集的车联网产业,毫无疑问将是各大产业合力发展的方向。

车联网的普及将彻底颠覆传统的驾乘体验。车联网的普及所带来对驾乘体验的变革不亚于智能手机普及对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首先,这将彻底改变人们在车辆行驶中获取信息的方式。在不借助其他产品的情况下,驾乘者能够通过车载信息服务(Telematics)实现移动中获取需要的信息。其次,主动交互式服务更突出个性化和人性化。借助提供交互式服务的车载信息服务(Telematics),人们从原先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为信息要求方,信息的获得变得更加准确、及时和方便。最后,人和车紧密结合,实现对车辆的远程控制。用户能远程获取车辆各个模块的详细信息,控制车门、车窗和车内空调等,查看车辆是否需要保养以及是否存在故障等。车联网的普及将会使人们重新定义汽车的功能。

 

车联网市场有多大?

全球车联网产业具备千亿美元潜力规模

根据GSMA和SBD对车联网市场的联合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车联网市场的总体规模约131亿欧元,2013年该市场规模预计可达164亿欧元,同比增长25%;近五年车联网市场规模将平稳增长,2018年该市场规模较2012年有望增长3倍,达到390亿欧元,CAGR将近20%。

GSMA预计,2018年全球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亿辆,其中内置嵌入式移动通信系统的联网汽车将超过3500万辆,占比超过31%;内置集成型智能手机的联网汽车约2100万辆,占比约18%;而内 置tethered解决方案的联网汽车将有1000万辆,占比为9%。与此同时,3210万辆汽车将支持车内娱乐服务,2850万辆汽车将支持导航服务,而有1480万辆汽车将内置具有故障诊断和排除功能的车辆管理应用服务。

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4G网络的覆盖提升,5年后车联网的渗透率有望远超GSMA的预测,展望未来5-10年,全球车联网服务业具有千亿欧元市场潜力。

 

中国车联网市场潜在规模可达2000亿元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汽车保有量正快速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2亿辆,我国当前每年新车销量约2000万辆。根据当前中国汽车偏低的渗透率和快速提升的消费能力,我们预计,中国汽车保有量的稳态规模有望增长至3亿辆以上。

随着车联网在中国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车辆开始装载前装车载信息系统。据统计,2005年中国的车联网用户仅为5万,到2010年这一数据增长到350万,车联网用户渗透率约为4.67%,仍然远低于欧美和日本的平均水平。预计未来十年中国车联网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易观智库预计,2015年中国车联网用户的渗透率有望突破10%的临界值,届时中国车联网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 元; 而2020年车联网用户将超过4000万,渗透率将超过20%,业内人士预测该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

2012年第三季度,我国搭载前装信息系统的汽车销量已达百万级,其中,通用的安吉星(Onstar)、丰田的G-BOOK和上汽的INKANET占据前装信息系统品牌的前三甲,市场占比分别为54.2%、6.3%和5.7%。

 

车联网产业链分析

车联网产业链的三层架构。完整的车联网产业链涉及的环节较多,主要包括通信芯片/模块提供商、外部硬件提供商、RFID及传感器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应用设备和软件提供商、电信运营商、服务提供商、汽车生产商等;总体而言,可以分为运营层、应用层和管理层三层架构。

 

TSP占据产业链核心地位。Telematics 服务提供商即TSP(Telematics Service Provider)在Telematics产业链居于核心地位,上接汽车、车载设备制造商、网络运营商,下接内容提供商。谁掌控了Telematics服务提供商,谁就能掌握Telematics产业的控制权,因此,Telematics服务提供商也成为了汽车制造商、电信运营商、GPS运营商及汽车影音导航厂商力争的角色。

 

TSP主要有三类:汽车厂商、电信运营商和独立TSP。

1)  汽车厂商:汽车厂商做TSP的典型代表有通用的Onstar,丰田的G-Book及福特的SYNC。从汽车厂商的性质来看,做Telematics服务提供商非常合适,特别是在车辆的在线故障检测等方面有其他各类企业不可比的优势。以汽车厂商主导的Telematics也将成为前装市场的主要模式。

 

2)  电信运营商:韩国是典型的以电信运营商主导Telematics 产业的国家,SK的Nat-eDrive(后装)、KTF的K-ways(后装)及SangYongMotorEver-Way(前装)、LG的e-zDrive(后装)等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电信运营商拥有巨大的网络平台优势,也有丰富的运营服务经验,有现成的规模庞大的呼叫中心平台,为其发展Telematics提供了有利条件。它所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汽车行业理解不深,缺乏汽车行业的市场渠道,无法准确把握用户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前期业务推广上及服务内容提供上会面临一定的困难。

 

3)  独立TSP:当前也存在无汽车厂商背景,也无电信运营商背景的第三方TSP运营商,典型的有国外的MannesmannPasso、Trafficmaster及国内的Carbase等。这些厂商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在整合产业资源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过由于缺乏对关键资源的掌控,使其在市场开拓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国内不少的独立TSP厂商是由经营行业车辆安防、监管业务发展而来,所提供的服务也较偏向于车辆的安防需求,也限制了其用户群体的拓展。

 

操作系统供应商在车联网中可能发挥主动作用

在今年的WWDC(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苹果宣布了全新的“iOS in Car”计划,期望将iOS 7 全面整合到各大主流汽车厂商的车载系统之中。该计划旨在提供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让汽车驾驶者将iPhone的功能投射到车载系统屏幕上。与苹果现有的Siri Eyes Free项目比较,“iOS in Car”整合度更高。在驾驶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车主将可使用地图导航、播放音乐、收发信息、拨打电话等功能,在不同产品形态当中推行iOS 操作系统“多屏一云”概念。

 

苹果曾表示iOS 7 将为车内整合地图、Siri 和其它应用做更多的改进。通过该功能,用户可以将iPhone和汽车连接,随后汽车控制台的显示屏就会出现一个苹果的iOS  用户界面。
苹果表示,目前已有包括本田、尼桑、法拉利、奔驰、雪弗莱、现代、沃尔沃、起亚等在内的众多汽车厂商参与该计划,具体车型将在2014年陆续面世。2012年,苹果iOS的合作伙伴仅有宝马、丰田、奥迪、本田和路虎等,今年的合作伙伴显著增加。

 

汽车制造商比亚迪近期亦宣布,未来有望推出内置苹果、安卓操作系统的新车。公司在汽车电子领域具备领先优势,产品电子化配置率较高。我们认为,上述表态表达了整车制造商对与操作系统供应商合作的意愿和想法。未来智能汽车、车联网的配置和服务,有望成为整车厂产品竞争的又一重要手段。

 

车联网盈利模式分析

目前车联网市场主要有以下三种盈利模式:

1) 用户付费模式,车主购买车载信息平台,还要对以后所使用的服务按月付费。以占有近80%美国TSP市场、250万客户的Onstar为例(主要为通用汽车驾驶者),每台车的硬件系统花费是350美元。通用给消费者免费使用1年Onstar系统服务的优惠,之后消费者可以依照3个费用标准从每年199美元到799美元的服务套餐中进行选择。但从目前续费情况来看,形势并不乐观,大部分用户不愿持续支付额外月租费。

2) 广告模式,把车载信息平台作为广告载体,吸引一些定位高端市场的广告商投放广告,并由广告商为车联网服务买单。

3) 团购模式,这是当前较为火热的商业模式,能达到消费者、商家、车联网产业三赢的目的。比如,保险业模式——由保险公司和车联网服务提供商合作,实现业务捆绑,保险公司依据车主购买保险的多少来确定为车主分担在车联网服务方面的消费金额。例如,车主买了全险,那么保险公司就会提供全额的车联网服务费用;如果车主仅仅买了交强险,那么保险公司也会支付相应的车联网服务费用,那么剩下的则由车主来支付。

 

车联网A股相关公司分析

受益的A股上市公司包括四维图新(与丰田等多家主流车厂合作建设与运营车联网平台,移动互联网领域为百度地图提供数据支撑),荣之联(收购的车网互联为东风本田、广州本田等多家客户提供车联网解决方案),东软集团(产品涵盖车载娱乐(AVNCDT全方位的解决方案)、汽车导航、车联网服务、汽车辅助驾驶、车载通讯等,客户涵盖阿尔派、哈曼等知名汽车电子厂商),润和软件(全球车联网服务巨头Airbiquity(已与联通合作推出车联网服务)、Crosscountry等,公司也是目前丰田总部在国内唯一的直接软件供应商)、易华录、天泽信息(工程机械和商用车远程信息管理)。

 

博通股份:陕汽借壳博通股份,子公司“天行健”是车联网业务先兵。“天行健”服务旨在满足重卡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更多增值服务需求,是陕重汽为用户全新打造的基于车联网技术的一种全新远程智能服务。系统依靠GPS卫星定位、GPRS数字移动通信、GIS地理信息、互联网、采控网关、云计算等技术,采集车辆发动机ECU、车身中央控制器CAN总线等信息,通过车载智能终端、管理平台及呼叫中心帮助用户实现对车辆的远程监控、检测、定位和管理。天行健车联网服务系统提供了重卡专用导航、智能配货、紧急求助、车友互联、油料、电瓶防盗报警、行车记录仪、可视化倒车、故障报警、休闲娱乐、信息交互等众多强大功能,帮助用户实现精益管理、安全运营。

 

金龙汽车:'展翼计划',子 公司上海创程车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为平台。2011年12月,厦门金龙汽车集团宣布进军车联网并对外发布其核心战略——'展翼计划'。'展翼计划'的核心战略思想,归纳起来表述为:资源共享、统一规划、建立平台、商业运作。公司致力于成为商用车界具有独特技术优势和领先市场份额的Telematics 服务提供商(TSP)。苏州海格客车率先装配G-BOS(智慧客车运营系统),这项技术自2000年诞生至今,G-BOS系统的技术不断完善和更新,已经成为欧美先进国家客车的标准配置。

 

比亚迪:宣布进军车联网。有望推出内置苹果、安卓操作系统的新车。据媒体报道,相关车型目前还在研发,具体配置在哪些车型上,尚处于保密阶段。据了解,未来速锐、思锐等多款车型都有望配置液晶触摸屏,与苹果、安卓手机相容,这两款手机上的应用都可在新开发的车型上使用,车联网配置将成为下一步中高档车型的配置选项。

 

庞大集团:通过“冀东模式”,综合使用金融方案和车联网技术提升商用车销量。“冀东模式”的本质是经销商为用户担保向银行贷款,经销商通过一系列风险防控措施来规避或化解风险。庞大集团在为借款购车人申请借款之前,对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详细调查、核实,并且为贷款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实时监控车辆位置,一旦出现恶意欠款,公司可以根据定位系统追踪、追回车辆。

 

智能交通:人、车、路的网络

什么是智能交通:基于信息化的交通综合管理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 System)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的运输和管理系统。

 

ITS的目的是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道路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减轻出行者的负担,从而保障安全、提高效率、改善环境、节省能源。

 

智能交通分别由侧重管理控制和侧重运营服务的7大类子系统组成。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范围包括侧重管理控制功能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ATMS),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系统(以ETC应用为主),智能公共交通系统(APTS);侧重运营服务功能的:运营车辆调度管理系统(CVOM)、机动车自动控制系统(AVCS)、交通信息服务系统(ATIS)和应急管理系统(EMS)等。

 

为什要建设智能交通:中国城市道路拥堵状况倒逼智能交通建设

保民生/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为城市智能交通发展的首要动力。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信息化目标,包括计划建立更加全面、高效的交通运输运行监测网络,提升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水平,提升运行效率、服务公众出行。城市交通状况不得不作出改变的现实和政策的支持将是推动智能交通发展的首要动力。

 

基础设施建设周期缓慢、投入大。解决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是增加道路供给,同时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系统。但是这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大,周期缓慢,难以迅速解决当前即面临的重大交通压力。同时目前国内主要城市道路扩建空间已经有限,加之过密的路网会增加交汇节点反而形成新的拥堵点。

 

一刀切式的传统治理方式边际效应减弱,客观上要求更有效的智能交通管理手段。以北京为例,为治理交通拥堵,管理当局采取了尾号限行、限制牌照发放、提高城区停车费等手段,措施采取初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随着机动车持续增长,传统治理方式边际效应逐渐减弱。传统行政治理的政策空间收窄的情况下,客观上要求更有效、更精细化的智能交通管理手段。

城市智能交通在政府投资中属于“花小钱、办大事”,各级政府推进的动力充足。今年上半年尽管宏观经济不景气,但据中国交通技术网统计,国内智能交通项目投资仍保持接近20%增长。我们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智能交通兼具“保民生 + 促发展”的双重效应,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在政府投资中有望得到优先考虑;二是智能交通项目能够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效益,属于“花小钱、办大事”,且有利于地方财政,因此各地政府投入动力较强。

全球智能交通市场经历金融危机后强劲复苏,将维持20%以上高速增长。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智能交通市场自2010年起开始强劲复苏,美国、欧洲和日本以智能交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纷纷加大投入。根据SBI Energy预测,全球智能交通建设开支在经过10、11年的快速回升之后,到2015年仅新建项目资本开支将达到111.3亿美元,仍将维持CAGR 20%以上的高速增长。

智能交通 “十二五”整体市场空间超过千亿元,重点投入城市智能交通。我国“十二五”城市道路智能交通市场规模预计在745亿元左右,行业用户车辆管理服务市场规模在175亿元左右,同时“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同样处在快速增长阶段。我们预计轨道智能交通市场规模在150亿~200亿间,智能交通整体市场空间超过千亿元。

未来5年行业有望保持20%CAGR增长。我国智能交通市场经历了“十五”、“十一五”的积累,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智能交通建设需求空间较大,在国家政策推动的大背景下,十二五期间智能交通行业有望实现20%以上的高速增长。其中大中型城市因拥堵压力较大,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和交通信息服务需求尤为旺盛。根据北京交通智能化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北京将投资56亿元提升智能交通服务系统,其他一线城市在此期间的智能交通投资同样巨大。

 

智能交通产业链分析

智能交通产业链主要包括硬件、软件、集成和服务四个层面。在道路交通管理领域,产业链主要参与者包括交通设备硬件生产商、计算机硬件厂商、交通应用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等;在车辆信息服务领域,产业链主要参与者包括通信模块/RFID标签/传感器等硬件厂商,计算机硬件厂商、系统管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电信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等。其中硬件层厂商国内企业参与较少,且行业受益智能交通弹性较小;服务层市场当前国内尚处于一个刚刚起步阶段;目前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的应用层。

目前A股智能交通相关上市公司按从事业务分类大体分为四类:1.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如易华录、银江股份;2.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商,如皖通科技、交技发展等;3.车辆信息服务提供商,如天泽信息、启明信息等;4.相关软件/数据支持类企业,如超图软件、四维图新等。

 

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是智能交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智能交通行业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于软件技术。智能交通之所以被称为“智能”,就在于其将普通的交通硬件设备,如交通信号灯、摄像头、车速感应线圈等设备以及计算机硬件设备,通过软件统一捏合成为一个整体,达到交通信息的有效搜集、存储、处理、反馈,进而实现交通流量的优化以及车辆的精细管理。

 

持续投入研发、拥有核心技术的智能交通企业享有更高毛利率水平。持续的研发投入是保持技术领先和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从国内上市公司毛利水平来看,从事城市智能交通,拥有软件著作权数量较多的易华录、银江股份,预计其毛利率将大幅高于从事高速公路智能交通、软件著作权较少的皖通科技、中海科技。而毛利率相对高的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也普遍高于研发投入低的企业。

BT模式的兴起将重塑行业格局,更大资金规模要求提升行业门槛。BT建设方式回款周期长,资金占用大,对智能交通建设供应商资金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和丰富融资渠道的企业将加速规模发展以及提升行业市场占有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车联网产业深度解析
车联网 2018,请回答
“车联网”概念
【报告】未来座标,四大汽车互联网应用方向深度解析
车联网渗透率持续提升 智能交通系统加速推进
车载后市场再现黄金期,你还要继续淡定下去吗? | 智慧产品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