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之间的“冲突”很正常?!教你如何应对~



严飞是个4岁的小男孩,每天被奶奶从幼儿园接回来后都要在楼下独自玩一会儿。

  

这一天傍晚,小飞妈妈刚把车开进大院,就听见孩子们的叫嚷声。她一眼就看见小飞正和几个男孩子打在一起。孩子们相互撞来撞去,小飞时而在冲击的惯性下被撞得一个趔趄,时而又把个子更矮小的男孩挤倒在地……

  

小飞妈妈赶紧下车冲过去揪出儿子,并瞪了其他孩子几眼。其中一个男孩嚷道:“你瞪我干吗?谁让他们不跟我们换奥特曼。”

  

小飞妈妈更加生气,大声说:“你们真野蛮,再也不准你们和小飞玩了。”


  

被妈妈领上楼的小飞被警告不准再和那帮孩子玩,不准再打架,否则妈妈就不喜欢他了。从此,小飞从幼儿园放学后的自由活动被取消了。

  

一个月后,小飞的老师向小飞妈妈反映,这孩子最近很沉闷,总是一个人待着,怕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小飞妈妈陷入了沉思——难道制止这种“野蛮游戏”,她错了吗?

  

冲突,因为意见不合而吵架、打架。年幼的孩子经常会为了一件玩具、一点小事而跟同伴发生争执。因为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这时孩子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不能认同和接纳别人的意见。这样,在孩子相互交往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误解,产生矛盾,甚至发生争吵和打斗。

  

其实,这种外在行为恰恰是孩子内在心理活动的表现,是他们性格特征和大脑判断、选择、决策能力的反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体现出孩子人性本质力量的某些方面。

  

幼儿之间的争吵和纠纷,是幼儿人际交往中产生矛盾的表现。也正是在这种争吵和打闹中,幼儿学会了观察和分析,有了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并在观察学习中掌握与同伴相处的技巧。如果孩子们之间始终都能和谐相处,没有任何矛盾冲突,那反而缺少了这种锻炼的机会。


  

所以,成人常常发现,有些幼儿一分钟前是“敌人”,一分钟后又成了游戏伙伴。孩子一般不会像成人那样因为利益冲突而长久地记恨对方。在玩耍中,孩子的最大利益就是追求玩得开心、尽兴和获得成功。

  

为了这种利益,孩子们可以马上发生冲突,也可以马上和好。明明十分钟前还哭着说:“我再也不和他玩了。”转眼就跟这个同伴又说又笑,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因此,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无论孩子是打人还是被打,家长都不必过于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态度与处理方式,发展朋友间的关系。相信在经历了数不清的纠纷、争执的教训以后,孩子会逐步适应纷争。

  

明确什么时候可以不介入

  

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推推搡搡一般不会引起伤害,也不需要大人的干涉。不必要的插手,反而会剥夺孩子获取宝贵社交经验的机会。

  

习雯雯是个7岁的女孩,在班里有几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李涵就是雯雯的“死党”。

  

一天早上,雯雯妈妈发现女儿胳臂上和小腿上各有一处很重的青痕,马上问雯雯是怎么回事。雯雯告诉妈妈,昨天上体育课时有个比赛,她和涵涵分别负责一组,后来涵涵因为自己那组输得太多有点急,就让雯雯让着她们。雯雯没同意,涵涵就生气地掐了雯雯的胳膊一下,又踢了雯雯一脚。

  

妈妈当时就急了,要和雯雯一起去学校找老师。雯雯不同意,说是因为涵涵太着急了才那样的,她们还是好朋友。看到妈妈坚决要去,雯雯就坚决不肯去上学,母女俩僵在那里,不知该怎么办了。



好友之间的冲突是难免的,但能够维持冲突之后的友好,才是孩子们的本事。有句话叫“小孩打架不记仇”,也许恰恰是因为他们不像成人那样较真。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打架,家长应是旁观者而并非仲裁者。孩子们在交往中出现冲突,是他们在群体交往中协调、解决矛盾的一种手段,孩子们也是通过这种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学会怎样坚持独立的见解,学会怎样竞争又怎样协调,学会适度地表现自己,培养忍耐能力,不断增长与其他孩子交往的知识。

  

因此,如果孩子的打架行为发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并不十分厉害,家长就不应过多干涉,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好了。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协调性和社会交往能力。因为大人一介入,就会把小孩之间的冲突上升到大人之间的理论了。而一旦介入太多,还会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明确什么时候应该介入

  

如果孩子之间的矛盾升级到暴力,如打、咬等,明显有人会受到伤害,家长就应该立刻介入并制止。但是,也不要马上呵斥进攻者,而是先救出并安慰受伤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是攻击者,要先把被攻击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走,而后把你的孩子带到一边,然后平静地、毫无怒气地、简单地解释他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并告诉他:“你踢了东东,他疼了。”你可以警告他再次攻击他人的后果:“要是你再这样,我们就回家了。”发出这样的警告后,一定要说话算数。

  

研究表明,在打架斗殴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击行为可追溯到幼儿期。因此,对孩子在争执中出现的攻击行为,家长必须坚决制止,不能怂恿宝宝施以拳脚,更不能亲自出马为孩子讨公道。

  

不要偏袒任何一方

  

一天傍晚,余妈妈带着6岁的余葭到小区里玩。妈妈在一边站着,葭葭自己到一旁找小朋友玩去了。不一会儿,葭葭就和一个小男孩在滑梯旁玩起了滑滑梯。可是小男孩因为想连着滑两次而不和葭葭轮流滑,葭葭就和他吵了起来。

  

开始余妈妈也没注意,但是两个孩子越吵越厉害,甚至拉扯着厮打起来。余妈妈一看,赶紧走过去制止了争吵,并要求他们重新订规矩,不能动手打架。

  

葭葭见妈妈并没有偏向自己,就哭了起来,说妈妈向着别人。妈妈和蔼地对葭葭说:“妈妈知道你有委屈,不过你们是好朋友,有矛盾要慢慢商量,打架是不对的。”然后又转向小男孩说:“大家事先约定好的,就应该按照约定玩游戏,对不对?男子汉更应该说话算数啊。”小男孩低着头不吭声了。



很快,两个孩子就开始讲条件了,并很快又玩到了一起。

  

有些家长会在冲突中偏袒自己的孩子,有些则为对方小朋友说话,还有一些家长要追究到底是谁先动的手。虽然这些行为可能都是出于好心,却不恰当。袒护任何一方都是不公平的,也没有必要追究谁先动的手。介入孩子矛盾中时,家长应该是和解使者,而不是法官或者陪审团。谁先动的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制止了这场冲突。

  

当自己孩子被欺负时,不能逃避

  

经常有些家长对孩子说:“咱惹不起躲得起。”但这并不是很好的办法,时间长了,就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退缩性人格,甚至会变得孤僻、冷漠、焦虑。

  

两个孩子发生冲突,首先不能当着弱的孩子去批评那个强的。因为越批评强的孩子,弱的孩子就会显得越弱。要让那个强的先到一边去,这会引起他的怜悯心,让他去怜悯这个弱的孩子。只要他产生这种怜悯心,就可以让他道歉后离开。然后我们再跟弱的孩子研究怎么对付这个强的。问问他,你是怎么被打的,他为什么要打你,然后研究下次他再打你时,我们该怎么对付他。


  

比如:如果他再打你,你就抓住他的手,喊老师来帮忙;如果太强了你打不过,可以推着他的肩膀把他推倒赶快跑。在对方很强,对孩子有很大威胁时,应该教他这样判断:保护生命是第一位的,拔腿跑也是很好的。


总之,当孩子们之间发生争执时,家长既不要以“好孩子不哭”,来制止孩子委屈流泪;也不要用“坚决站在孩子一边”来强化他的痛苦与仇恨。压制和纵容都不可取。争执,是一门功课,是孩子为相互学习、相互适应、提高交往能力而付出的代价,由此,孩子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还锻炼了辩论才能。

  

所以,家长完全可以用豁达的心态看待孩子之间的冲突,理智地引导孩子在争执中学会掌握一些交往技巧,比如宽容别人、谦让同伴、坚持自我、勇敢面对责任等等。让孩子运用智慧自己解决问题,是合乎实际的,也是合乎心理健康的。


(内容来源于39健康网,版权归所作者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发生社交冲突时该怎么办?
当孩子发烧冲突
“孩子,谁欺负你了?”:我们小孩子吵架,你们大人别掺和
孩子打架了!? 原来家长一句话就可以化解
【育儿】孩子间发生冲突,家长们该如何处理?
5岁男孩被妈妈强制剃头:变相控制,亲子关系最毒的毒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