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中大儒牛兆濂的生平



张载、张子、张横渠、横渠先生、横渠张子

振兴 关学   为民族 铸魂



    牛兆濂是陕西省蓝田县华胥镇新街村鸣鹤沟人,1867年出生在一个清寒的耕读之家。其父亲牛文博是个小商贩,有点文化,内心里始终有种“富不言商”的自卑。据传说,牛兆濂出生之际,其父梦见宋代理学的一代宗师、二程的老师、号濂溪先生的周敦颐(1017—1073)飘然光临门庭,于是给儿子取名“兆濂”,字“梦周”。故事听来有些邪乎,可还真的最终界定了牛兆濂后来的人生追求。后又因牛兆濂的故居和讲学的芸阁学舍皆在蓝水(灞水)之滨,故取号蓝川。这些都是研究者的观点,可以作为谈资。
  
  牛兆濂9岁入塾,一览成诵,人称“神童”。 1882年(清光绪八年),他15岁参加县考,名列榜首。1884年肄业于关中书院,后入志学斋,专攻儒家经学。第二年,充任志学斋斋长。因其爱好广泛,曾遍读兵、农、钱、谷、水利、算术之书。1886年补廪膳生员,并被聘为塾师。1888年听柏景伟讲学于关中书院,并受教于李菊圃、黄小鲁等人。次年(22岁)应乡试,中第28名举人。因才华出众,诗文延誉关辅,远近皆以“牛才子”称之。
  
  后因父殁母病不能进京应试,按清代科举例制应削举人之名,陕西巡抚端方重其才,以孝奏请朝廷,免于削名,且奏加“内阁中书”之衔,牛兆濂上书奏呈,予以坚辞。1890年任白水书院山长,开始治程朱之学。为此曾于1893年赴三原拜贺复斋(名瑞麟)为师,投身程朱理学。从此广结道友,潜心研学,被称为“横渠以后关中第一人”的陕西关学派最后传人。
  
  1898年,管理蓝田县里衙局,后又主持县赈恤局。他廉正清明,亲自制定局规,率先执行,并严格要求下属。时逢陕西大灾,收成锐减,牛呼吁社会急起相救,得江南义赈会捐赠,保全了众多百姓生命。后因厌恶官场应酬辞职,讲学于芸阁学社。
  

牛兆濂照片(从左数第三位)


  1900年,陕西发生罕见旱灾。负责蓝田赈恤局的牛兆濂主持全县赈恤救济,不辞辛劳,清正躬事。其子清德欲容身赈局,谋一职事,以求薄薪济家,牛兆濂不予应准,以安贫乐道责其子晓以大义。陕西巡抚升允以“关中大儒”并出类德才奏闻朝廷,朝廷命为“经济特科”,促其赴京召对,牛兆濂仍坚辞不就,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1901年,清政府开设经济特科,选拔专门人才。陕西巡抚升允举荐牛,并赠以路费促其赴京召对。但他以专攻经史不懂经济为由辞而不往。1901年废科举、设学堂。1903年,升允以关中书院改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聘牛为总教习,一年之内书函敦请六七次,他认为自己是立志做学问之人,不能与做官者为伍,又兼与新学不通而婉言相谢。最后巡抚派人持聘书、聘金驱车登门相接,才勉强随去。牛兆濂虽一生不愿当官,乐于教育,然师范学堂不合其意,仅事教3个月又辞归蓝田故里,仍“请程朱之学”。先后任蓝田里卫局负责人,劝学总董,省咨议局议员,亦曾于省存古总教堂掌教事。后相继致学于三原“清麓书院”、西安“鲁齐书院”、蓝田“芸阁学舍”、兴平“爱尔堂”、陕西“宋濂学舍”等。他在吕氏庵讲学时,因房舍不够用,同好友茂陵张元际、张元勋兄弟及县邑贤达人士倡议捐资扩建。除葺新原有的六间破房外,又新建东西厢房四间,取名“芸阁学舍”,盖因“四吕”中吕大临号芸阁,以示纪念先贤并推崇其所倡导的程朱理学之意。
  
  1907年秋,牛被选为咨议局议员,后又被选为常驻议员。1911年牛兆濂在任省咨议局常驻委员时,负责全省查禁鸦片烟苗工作,正当他东履蓝田、西赴西府,不徇私情,严查彻禁罂粟的时候,辛亥革命爆发,西安随之响应“反正”。作为封建儒人的牛兆濂认为“三纲五常之废驰,乃旷古之奇变也”,他难以接受改朝换代之现实,辞去省咨议局委员之职,携家眷避入南山。新省府当局屡书相召,牛兆濂认为他与大清君臣之分早定,一概托病谢绝。
  
  1912年,原清廷陕甘总督升允由陇东率大军反扑西安,兵至咸阳,在西府激战3个月,直至次年清帝逊位仍战火不熄,西安危急。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凤翙派部下郭希仁、刘守中请牛兆濂与兴平张仁斋往劝升允罢兵,牛兆濂为免除生灵涂炭,慨然前往乾陵与升允相晤,陈说利害,使升允即日罢兵息战,此事成为牛兆濂一生中之美谈。此后他专事讲学于清麓书院,以宏扬儒学为己任,慕名来学者与日剧增。
  
  1917年春,牛兆濂偕同张果斋等友人同道应邀出游各地,赴山东曲阜、邹县,拜谒了孔孟庙祠,大偿平日仰止之忱,并作有《曲阜告至圣文》、《邹县告孟子文》等祭文。接着又南下金陵、东抵上海,又朔江而上至武汉。此行本意在南方会友讲学,但因道学上的分歧,加之语言不通,服饰违时,为南人讥笑,愤而归返。至华阴时又登游华山,攀至绝顶,方泄心中不快,并作了《登华山诗》:“踏破白云万千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表达了他实想将已被潮流冲击的孔孟程朱理学扶持起来的心理状态。

牛兆濂全家照

  牛兆濂晚年时虽不再喜游,但凡各地同道邀讲,则欣然前往。其时已名声更盛,“所过之地,争瞻风采,途为之堵”。从1918年起,牛兆濂基本定居芸阁学舍,尊儒崇孔,研习理学,致力教育至终。牛兆濂一生桃李满天下,弟子遍及秦、晋、豫、鲁、冀、皖、陇、鄂、苏、滇等十数省以及朝鲜国。
  
  1926年,刘镇华围困西安数月不下,亲至蓝田求教于牛兆濂,牛兆濂对镇嵩军祸陕害民早就深恶痛绝,安能为其出计,概以讥讽隐喻之言以示之,留下了许多佳话和传奇故事。这一时期,全国军阀混战,扩充实力,民不聊生。目睹此社会现实的牛兆濂愤然写下讽刺这种现实的打油诗:“大祸中原小祸秦,自微亦足祸相邻,苍天若念黎民苦,莫更等闲出伟人”。同时还写有针砭时势,斥责弊政的“侈费一也,冗员二也,苛敛三也,贪污四也,……民力其能乎!”的呼号。
  
  1929年关中大饥,牛兆濂每饭以黎藿充饥,门人劝其加餐,牛兆濂曰:“饿殍遍途,吾忍饱乎!”这是自谓清高孤傲的牛兆濂所以能获得人民喜爱的根本原因。
  
  强烈的民族精神是牛兆濂一生中忧国忧民意识中最突出的表现:面对列强对中国的欺侮,他“终身不服外货”。 杨虎城任陕西省主席后,派蓝田县县长曹汉英带绅士十数人持聘书和聘礼邀牛作顾问,但牛力辞不受。1931年“九一八”事变,牛义愤填膺,减膳数月以志爱国之心,并积极倡导抵制日货,用攘夷之说激励学生爱国救亡,并在报上发表《阋墙谣》诗,号召国人团结起来,共御外侮。1933年日寇进占山海关,复据承德。牛兆濂与兴平张果斋先生纠合义勇五百,通电全国,决心出师抗日,其爱国之志,莫不感动国人。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他极为感动,认为“全民联合抗敌,由此发扬,中华民族便有复兴之日”。并亲自组织300名兵勇,恳请投笔从戎,效命疆场。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向中国增派八个师团的兵力,准备大举进攻华北。患病在床的牛兆濂闻讯后痛不欲生,忧愤不已,寝食不安,病情剧增,于7月21日病卒,犹死不瞑目。
  
  牛兆濂逝世后,陕西各界进行了隆重悼念,遗体安葬在蓝田县城郊外的五里头村芸阁学舍后边的山坡上。然而,时光仅仅过去了70年,先生的十余亩的墓地坟头已经看不见了,墓碑也被拆除,四周的参天树木早被砍伐了。
  
  牛兆濂生性恬淡,沉默寡言,虽潜修理学,也博学广闻,谙达天文地理,尤长逻辑推理,预见性强。人有疑难求之,多以所学排解,无有不奇,故秦地无不以“圣人”称之,甚至被神化为“牛神仙”。 他过着“十亩薄田,一度春风一度雨;数椽茅屋,半藏农具半藏书”的耕读生活,给关中百姓留下了“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上银钱是催命鬼”这样的民谣。他一生奉行“学为好人”之道,德行乡里。牛兆濂逝世后葬于他终生讲学的芸阁后冈,各级政府予以拨资助葬;《大公报》以“关中巨儒牛蓝川先生逝世”为题作了报道,并被地方政府特准入乡祠,每年定期祭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旅 | 传奇白鹿原之六 关中大儒牛兆濂
关学大儒牛兆濂:横空大气排山去 砥柱人间是此峰
王家鹏||为关中大儒牛兆濂《芸阁学舍》遗址题联
【关学文研】说说关学精神
从牛才子到朱先生——关中大儒牛兆濂
西安十大文人,陈忠实排第四,最后一位是大儒,创办关中书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