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晋诗文 | 王维之下,重阳节中几春光?

两千五百多年前,一个叫做尹喜的将军,拦下位百岁老人。尹喜本人并不知道,完全出于其自身的爱好和对老人的仰慕,他不经意地挽留,却将渐渐隐去的中华文明牢牢地留在了华夏大地。尹喜拦下的人就是老子,几乎是“敲诈”一般,归去心切的老子,不得不留下洋洋洒洒五千言的《道德经》,成为后世诸子百家均所推崇的道家经典。

尹喜镇守的地方,就是函谷关。而函谷关又与崤山共同构成西秦要塞。《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自新安以西,历渑池、硖石、陕州、灵宝、阌乡而至于潼关,凡四百八十里。其北皆河流,翼岸巍峰插天,约谷深委。终日走硖中,无方轨列骑处。“崤函”之塞,是山峰险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达。而再向东跨过黄河,就是三晋大地了。

老子去后1190年后,即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一位年仅十七岁的年轻人,东望崤函要塞漫山红叶层林尽染,却难以以诗意十足的山水画来酬约好友。此时的他思乡情迫,却又无法与家人团聚,无奈之余写下了关于这个季节的千古名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个青年就是王维,一个因漂泊在外而早熟的作家。与他中晚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作品迥异,以平铺直叙的描述,却将游子渴望归家的迫切心情跃然纸上,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让后世漂泊的游子无不潸然。

九月九日,重阳节,这是源于《易经》中“日月并阳”、“两九重逢”之意,故曰“重阳”,又称“踏秋”,是春秋时就已经存在的节日。原本是云淡风轻般宜人宜景的日子,但经王维一诗的深化,从此重阳节就有了一些忧愁和哀婉。以至于后来元朝的张可久把这种情愫更加深沉的发挥出来:


折桂令·重阳
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这位集元曲之大成的张可久,他的小令已经完全看不出重阳作为节日的喜悦,几乎是满纸哀愁满纸泪。在古代诗词中,描写重阳不同景象不同心情的名句比比皆是。但唯独此二人,均将对家的思念与时令巧妙的结合。

于是,我们可以想象,王维离家出走的那一刻,春雨如丝,石板青青。也正因为如此,在叶落归根的晚秋,王维的心情才格外沉重和思乡,笔触才那样的粗犷和哀婉。

当然,重阳节完全可以换一种心情,但完全屏蔽着对家的思念,但却轻易地掉入另一种情感的轮回,李清照就是一位。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同样的十七岁,李清照嫁作他人妇。可惜,这位从小怀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女子,红颜命薄,丈夫赵明诚远去他乡。在赏菊与痛饮后,李清照独守空房,寥寥而眠。

对于情感来说,分别是永远的痛苦,哪怕是一种短暂的客居,都会让人气堵于胸的惆怅。李清照作此诗的时候,不过二十五岁,正值青春。对丈夫的迫切思念,使她将宅邸更名为“归来堂”,同时自称易安居士。

李清照的醉花荫哀而不怒,思而不怨,与她早年的诗词风格如出一辙。历来闺怨诗词的交集,都呈现在思念上,只是在重阳节中怦然而出。

或许,在这样衰枯的日子里,无论漫山红叶还是黄花满地,都有一种寒蝉凄切、去日苦多的爱上。当然,还应该包括那位为情而生的纳兰容若。


采桑子·九日
清·纳兰容若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绝塞秋深,佳节思情。这位纳兰明珠家的大才子,终身没有跳出情的困扰。三次不幸的婚姻遭遇和情感欺凌,让纳兰容若——清初最有才情的诗人永远将诗意锁在矮矮的情商中不能自拔,直到一天,经声佛火两凄迷下,他的生命融化在重阳里。

晚秋中的重阳为何如此让人伤感?欧阳修在《秋声赋》这样写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但这不过是心境而已。相对于纳兰容若,晏几道则相对乐观的多。


阮郎归·天边
北宋·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这首词写于汴京,是重阳佳节宴饮之作。词中感喟身世,抒发了作者客居思乡的悲凉心情。虽写抑郁之情,但并无绝望之意。

可见重阳盛景下,并非均是思乡恋故的主题。作为耿直的文人,晏几道不与当朝权贵同流合污,尽管霜寒云薄,是深秋冷落景象,令人生悲,但总有云卷云舒霜天竟自由的空间。

此情此景,宛若王维面向崤函遥祝家人一样的虔诚。在王维的家乡,三晋大地,此刻同样是秋意浓浓,当然也同样有人向天悲秋。不过有的人总能从沉重中释放出来,哪怕秋日最后的金黄,也能为畅饮而助兴。陶渊明可以,崔曙亦可以。

崔曙完全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自幼失去双亲,人间万苦他尝了一遍。略晚于王维作诗几年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崔曙进士、殿试第一,被钦点为状元,赴山西之彻河内县任职。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宋·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做此诗一年后,崔曙病逝。崔曙之诗,看似写四季变换,实则感叹历史变迁。跳出个人情感,三晋云山自然舒畅温婉,毫无萧杀之气。

当然,重阳之日,或许另外一首伟人诗词更是荡气回肠,千年不衰。诗人寓情于景,景中抒情,哲理寓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深情寓于宏观秋光,终于得一首鲜明爽朗、气度恢弘的重阳诗。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数篇重阳诗作读罢,终于明白,秋天悲哀何在,换了人间又是如何做到的。

唏嘘天地,不如登高重阳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子部宣室志作者:张读[唐]○尹真人
三晋大地春光好
唐诗解读——崔曙之《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唐诗三百首译注评之207--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崔 曙
6-2望蓟门 祖咏。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崔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