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守望岭南 | 张桂光书法作品集序言

序言



前年,张桂光先生在北京举办书法展览,我为题辞两帧:一是“以古求新·抒写心源”,一是“守持传统·独立不移”,今年准备在广州举办回顾展,我的题辞是“守望岭南”。蒙桂光认可,取以为展标。这几帧题辞,我认为已概括张桂光的书法精神和特色。

桂光在广东书法家协会主席的位置上,一再强调自己是位业余书法家,他虽然热爱书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他的主要成就,还是在中国古文字学方面。他出任主席时,我曾表示惋惜,因为他还承担着国家科研重点项目,社会公职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桂光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天赋甚高,勤奋好学,很早就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其父雅爱古典诗文,尤钟情于颜体书法。桂光少时随父习书,即从《麻姑仙坛记》入手,复借谭延闿《枯树赋》以体味颜楷的使转顿挫,并以钱南园《施芳谷寿序》增其文气,故其行笔利落自然,骨架开张而气度儒雅,与时下某些习颜者或描头画角了无生气,或按顿过甚恶札霸戾的情况有本质的差别。

桂光书法基本格局的形成,当在师从朱庸斋先生以后。我和桂光同学于分春馆中,桂光除了与同门一起研习词学外,还经常私下向老师请教有关书法的问题,他对朱师点画精微、气度闲雅的小楷尤为心折,由此上溯钟、王,旁参赵、文。桂光小楷朗润秀逸,与朱师的潇散淡雅异趣,既传师门薪火,又呈现其个人面目。

桂光用力最勤,亦最能表达其性情的是行草。1961年冬,桂光持朱师介绍函,敲开泰华楼大门,开始了与李曲斋先生30多年的师生情缘。在李先生指导下,对宋高宗《千字文》作了认真的临摹学习,并于1964年以行书条幅入选省展,年仅16,已在书坛上崭露头角;1973年“文革”期间第一次省展,桂光又以行书条幅令观众注目,其体格于宋高宗之外,还略现黄山谷、赵孟頫的端倪。尔后,桂光的行草亦更趋成熟老练、更多变化,小字参董、大字参颜,还有李北海、李应祯等,取法多方,颇能以雅健清新、自然流美的面目示人。

1978年是我和桂光人生转折的重要年头。这一年,我们考上了中山大学古文字学专业,成为容庚、商承祚二老的研究生,再次成为同门,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学术研究生涯。桂光在取得古文字学重大成果的同时,还在古文字领域上为书法研究创作拓展出大片空间。桂光早期致力于对容老沉着稳健一路金文的研习,近十年来,在编写《商周金文摹释总集》时,对16000多件铜器铭文的揣摩研究,逐渐形成以结体宽舒、行笔流畅、气定神闲为特色的风格。桂光之于秦隶,是在商老的篆笔为主的早期秦隶写法的基础上,加入中后期秦隶日渐增多的隶、草元素,以彰显篆、隶、草并见的秦隶特色。言恭达先生称:“桂光同商老的秦隶又不一样,他是按照自己的个性和审美理想进入到自己艺术风格的创新。”讲的就是这一情形。此外,桂光有机缘见到大量容商二老未及见的刻款金文及战国的盟书、简帛,也为师门血脉的传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桂光凭着对这些材料的文字学研究和他的书法功力与悟性,创作了不少迈越时流的作品,诚如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高庆春先生所言:“我看了桂光本人创作的楚简和马王堆帛书风格类的作品,这些东西从他的学术角度能深入进行研究挖掘……张桂光先生在这方面无论是临还是创都做了很多,对年轻人有很重要的引导示范作用。”

桂光在成长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朱、李两师的豁达大度,能据他所遇到的问题,介绍他向相关前辈请益,使桂光有机会接触各派宗师,了解各家法门,为对岭南书法的传承守望打下很好的基础。

林直勉开创、吴子复传扬的岭南隶法,论者以为“开数百年隶法之新面貌”,准确地说,应是在汉隶式微数百年之后,重新找到发掘与弘扬的路径和方法。桂光有幸得朱师函介,向子复先生请益,还与林派重要传人张奔云父子有密切交往,故得通晓其家法。90年代后,传统汉隶受流行书风冲击已变得面目全非,今日正本清源,正是岭南隶法的用武之时,桂光虽非专攻汉隶,然其书作足征其对隶法理解之纯正,当可为汉隶的传承发挥积极作用。

章草自宋克后几成绝响。至顺德罗惇曧兄弟及番禺王薳出,才重放异彩。罗氏兄弟传人陈荆鸿、王氏传人莫仲予,与西关二斋皆为好友,故桂光于二氏书作均有涉猎,小字条幅多取潇洒见长的秋斋草法,大字对联则每效厚重见长的罗氏兄弟;作为自家特色,则重在表现行书意态,字字独立而讲求气势相连,加上大小字相间,颇能给人一种灵动自然的感觉。

康有为倡言碑学,亦岭南一大亮点。桂光向少摹习北碑,碑体自非其所长,然偶作尝试,亦自可观。如“磨盘山古杜鹃”之仿摩崖,“纪念容老诞辰120周年联”之效《始平公》均能中规中矩,至“爨宝子”字集联,则似与吴派写法及秦派写法略有区别,也算是有益的尝试。

书法作品能否传世,也许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作者个人的道德品质,二是知识修养,三是审美认知,四是艺术技巧,五是社会成就。我相信,桂光是以此为方向严格要求自己的,也希望他的书法作品能永为世范。

桂光热爱岭南大地,更热爱岭南书法,身体力行地为岭南书法的传承与发扬光大而努力。近来与省书协同仁一道,策划对已故前辈书家的推介,策划对广东书法百年历史的整理、研究与宣传,在此谨祝愿桂光能够取得成功!


                         2017年4月陈永正

谨序于中山大学沚斋

开幕式盛况

>>滑动以查看

作者介绍


 张桂光,广东南海西樵人,1948年生于广州。早年师从岭南名宿朱庸斋、李曲斋先生习诗词、书法,后考入中山大学古文字专业,从容庚、商承祚先生治甲骨金文之学。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兼任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广东樵山书院副院长。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四、五、六届理事,广东省第八、九届政协常委。书法作品自1964年开始参加省展,1984年开始参加全国展览,并被收入《中南海珍藏书法集》等作品集。此外在《中国语文》、《历史研究》、《古文字研究》、《中国书法》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著有《香港人学汉字》(合作)、《汉字学简论》、《古文字论集》、《书法教程》、《三笔字书写教学与训练》等专著,主编出版有《商周金文摹释总集》、《商周金文辞类纂》、《岭南书论》等大型书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贵忱:张桂光做人做学问最大的特点是“正”
张桂光吟诵《滕王阁诗》及其书法
你了解商承祚的甲骨文书法艺术吗?· ...
张桂光:入容门前几件小事的回忆
【艺微媒】展讯|“以古求新抒写心源”张桂光书法作品展
人文广东|张桂光:书为学之余,“重学问”是岭南书家传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