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羽为什么爱读《春秋》?

我们现在看到的关公像,绝大多数都是一手拂髯,一手拿《春秋》,左边关平捧印,右边周仓扛大刀,基本上都是这个形象。而且,很多时候都会听到关羽夜读春秋的说法。可以说,《春秋》是关羽今天的公共形象中的一个重要道具。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从两汉魏晋南北朝的社会风气说起了,尤其是官场风气。

西汉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就被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而在当时最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易学”和“春秋学”、“礼学”,都是经世致用之学。而且,都是以吏为师。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教。要当官就要先学习,学习好了才能当官,当官当得好了也就可以教育别人。

很多世家大族都是“世守一经”的家族。为什么要“世守一经”呢?因为从春秋到两汉时期,私人著述虽然已经出现,但还不发达,教育主要还是通过口口相授的方式进行,所以大多数人是父子相传,世代相传。

当时的教育只能以这种口口相授的方式进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播技术的问题。蔡伦发明造纸,是在东汉中期。发明之后也没有马上就应用到知识传播上来,而是在很小的范围内才使用。更多的时候,传播媒介还是竹简和绢帛,但无论竹简还是绢帛,抄写都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所以仍然无法在全社会大范围应用和推广。

当然,也有些人会不远千里万里,到别的地方去求学,跟着知名人士学习。之所以要跟着别人学习,就是因为别人的学问都是口口相授的,没有著述,只能跟着他,一起生活、工作,同时学习。

比如东汉著名的世家,弘农杨氏,也就是杨修的家族。杨修的祖上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就已经以军功封侯,但并没有显名当世。一直到杨震的父亲杨宝,才开始学习《欧阳尚书》,但刚好碰到西汉末、王莽时期和东汉初期,所以一直隐居不出。

杨震也学《欧阳尚书》,但并非受学于其父,而是受学于太常桓郁。《后汉书·杨震传》说:“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到五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出仕州郡为吏,之后受到朝廷征辟,逐步升迁,曾担任太尉。

杨震的儿子杨秉,《后汉书·杨震传》载:“少传父业,兼明《京氏易》,博通书传,常隐居教授。”也是四十多岁才开始出仕,也做到了太尉。而且,在桓帝继位后,他还曾“以明《尚书》征入劝讲”,也就是为桓帝讲《尚书》。这就说明,经过杨宝、杨震和杨秉三代人的努力,弘农杨氏世传的《欧阳尚书》已经成了杨氏家学,是《尚书》的权威学派。

杨秉的儿子杨赐,同样延续了弘农杨氏的这个传统,“少传家学,笃志博闻。常退居隐约,教授门徒,不答州郡礼命。”而且,灵帝继位后,由太傅和三公共同推荐,杨赐也为灵帝讲《尚书》,之后曾任司空、司徒。

杨赐死的时候,灵帝为杨赐辍朝三日,下诏褒奖称:“故司空临晋侯赐,华岳所挺,九德纯备,三叶宰相,辅国以忠。朕昔初载,授道帷幄,遂阶成勋,以陟大猷。师范之功,昭于内外,庶官之务,劳亦勤止。”

杨赐的儿子就是杨彪,也就是杨修的父亲,同样“少传家学”,入仕后先后当过司空、司徒、太尉,在董卓李傕郭汜当政时期,杨彪一直追随天子,多次在关键时刻保护皇帝。随汉献帝到许都后,又任尚书令,曹操一度想杀杨彪,孔融出手相救,杨彪才免于一死。曹丕登基为帝后,为了招揽人心,还曾经想拜杨彪为司徒,但杨彪在儿子杨修被杀后,早已心灰意冷,没有答应。

所以,在东汉末年,袁绍家族号称“四世三公”,杨修家族同样毫不逊色,而且是连续四代担任太尉。“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

袁氏家族的情况和杨氏相似。从袁良开始学习《孟氏易》,袁良又传授给孙子袁安。袁安出仕后,曾担任司空、司徒。袁安的儿子袁京“习《孟氏易》,作《难记》三十万言”,曾担任内廷重要职务侍中,没有担任过司空。但袁安的另一个儿子袁敞曾担任过司空。袁京的儿子袁汤“少传家学,诸儒称其节”,曾任司空、司徒、太尉。袁汤的儿子袁逢、袁隗也曾担任司空。

袁隗在董卓之乱前后曾任太傅,因为袁绍袁术起兵反董卓,袁氏在京城洛阳的人被族诛。袁术就是袁逢的儿子,袁绍是袁逢早死的哥哥袁成的儿子。但袁绍实际上是袁逢庶出的儿子,袁成早死无子无后,袁绍出嗣袁成为后。

所以,袁绍袁术常自称“四世三公”,就是指袁安、袁敞、袁汤、袁逢、袁隗,实际上是四代五个人都担任过司空。

也就是说,在东汉中期开始,通过学习经学,以“通经”受征辟入朝为官,就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入仕渠道。同时,社会上对这些世守一经的“高第”也越来越尊重,朝廷在选拔官员时,也越来越重视出身门第,尤其是出过三公高官的世家,尤其受到重视。因此,到东汉中后期,一些传统上的将门世家,也越来越倾向于转向文职路线。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司马懿。司马懿的先祖是楚汉之争时期的赵将司马卬,到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还是汉朝的征西将军,可见这时候仍是将门世家。但从司马钧的儿子司马量开始,才逐步跟着社会风气的变化,转向儒学世家。到司马懿时,已经“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俨然是儒学世家了。

《春秋》在汉代经学中可以说,处于核心地位,非常繁荣发达。孔子著述中,也只有《春秋》是孔子所“作”,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删订、传授,地位也非常重要。所以,相对来说,《春秋》在汉代的普及程度比其他儒家经典要更高一些。而且,《春秋》虽然经过孔子的删订改编,但毕竟还是以历史为基础,比“易学”、“礼学”这种专门的学科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关羽是什么人呢?关于他的家世,史书无载。东汉中后期就已经非常重视一个人的出身门第了,所以,如果谁能够追溯到某位历史名人,或者有官职,一定会留下记录。但关羽没有,说明他出身是比较低微的。杀人之后逃亡到涿郡,结交了刘备和张飞。之后就一直跟随刘备南征北战,成为当时名将。

但随着黄巾之乱后三国鼎立格局基本形成,初期草莽出身的纯粹的将领的地位开始逐步下降,三国朝廷上世家大族出身的儒学士人开始崛起。比如到曹丕时期,独挡方面的将领中还是曹休、曹真这些武将特征更明显的人,但司马懿、蒋济的地位都已经开始上升。而到曹叡时期,主要领兵出征的将领已经是司马懿、满宠、陈泰、郭淮、王凌、毋丘俭、诸葛诞这些带有明显儒学世家色彩的人了。

蜀汉则更明显,刘备死后,主要负责军事指挥的诸葛亮、蒋琬、费祎都是文官,而不是武将。孙吴出现这种趋势还要更早一些,周瑜就是世家子弟出身,吕蒙也在孙权的建议下开始学习,鲁肃、陆逊都是以儒生为将。到三国后期的名将羊祜、陆抗,就更是儒生了。

也就是说,在汉末群雄并起的大混乱格局基本上结束,进入了相对稳定的三国鼎立的时期之后,三国各自内部都出现了由武入文的趋势。原来的世家大族在各自的内政中的地位开始上升,一些出身寒门的将领想要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也要附庸风雅,重视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三国志·张郃传》:

郃虽武将而爱乐儒士,尝荐同乡卑湛经明行修,诏曰:“昔祭遵为将,奏置五经大夫,居军中,与诸生雅歌投壶。今将军外勒戎旅,内存国朝。朕嘉将军之意,今擢湛为博士。”

《李典传》: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

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关羽也在学习,开始读《春秋》。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江表传》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汉代《春秋》有多种流派,但左传仍然是最接近史书的,记事最为详尽,适合作为已经具备一定文化水平、但仍然不足以理解《春秋繁露》、谷梁传、公羊传这些经义更为复杂的流派的人阅读。关羽显然就属于这种人,所以他所读的实际上是左传。

到三国后期,门阀士族继续发展,儒学世家更为兴盛,这个风气延及两晋,以至于出身将门已经成了骂人的话。东晋一个皇帝在和妃子吵架的时候,妃子就以门阀士族出身为荣,说司马氏的祖宗司马懿西距诸葛,东抗孙权,非将门而何?

不过,与此相反的则是,一些东汉末期的世家大族子弟在学习儒学经典的同时,也开始学习军事。袁绍、袁术出身儒学世家,但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武将特征。设计诛杀董卓的王允早年也学习过剑术,曹丕以文学著名于后世,但也是当时的剑术高手。前文提及的桓郁以儒学显名于世当时,后人中到东晋时更出了权臣桓温,身上武将的特征就更多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时期被忽略的政治强人——魏明帝
司空是什么职务?为什么董卓、曹操都喜欢?
古代历史上,“大司徒、大司空”是干什么的?
【人】汝南叱咤风云人物
世说新语之王导篇
从汉魏嬗代到魏晋嬗代,荀彧越来越少,王朗越来越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