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打豆腐



余 涛

network


清冷冬日早晨,淡淡的薄雾中传来熟悉而又陌生的打豆腐的声音。这让我深味豆腐之味。

方城四季都有卖豆腐的声音。小电喇叭千篇一律的叫着——石膏豆腐。我常常疑惑,难道石膏豆腐之外还有其它豆腐不成。

遂问之,答曰:今人多用豆腐王点豆腐,豆腐量大但味差,对人体有害,无良商家多用此法。又问之曰:奈何知道内幕。答曰:原来自己也做豆腐。原来石膏豆腐是豆腐中佳品。

七峰山北有镇——四里店、拐河。四里店在西,拐河在东。有河澧水,从四里店发源,流经拐河,向东至漯河市,拐河踞澧水之北,故称澧阳。拐河是一山中小镇,北行三四里有一水库,叫黄庄水库,水库北有村庄,叫辛庄岭。

村子北,较远处有老青山,巍峨耸立,遮挡北风。东紧邻虎山,矮小盘踞,如虎。西有长岭,细长蜿蜒,真如游蛇。南有龟山,尖尖圆圆,形如龟,临水库。村南水库边遍野梨树,春日到来,洁白映日,游人如织,很是热闹。

我家就在这个村庄。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村北纸坊沟村上初中。

村子临我村三四里路,村子之间有田间小路,区区弯弯,不能通大车。路两边都是庄稼,杨树,栗梢,桐树,杂草。四年的时间,经历的很多,但能记下来的人、事、物,已经不多,唯有村口豆腐摊还能记得。

冬天早晨,那一家人会把豆腐放在路口,等待售卖,时不时叫声——打豆腐。声音悠长而又随意。旁边放着秤和装黄豆的袋子。

每每早学放学回来,路过豆腐摊,深深被豆腐的香味引诱,总是多看几眼。在晨雾中回家吃早饭,路上也能听到其它村子卖豆腐的声音,远远飘来,忽高忽低,时断时续,若有若无。

那时候似乎只有冬天有豆腐,其它季节是没有的,豆腐属于节令食物。

打豆腐的声音可以在旷野、四季中恣意飘荡,但吃豆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时候豆腐都是用黄豆来换,一斤半豆子换一斤豆腐。那时候不知道豆子价格,自然不知道豆腐价格。黄豆产量低,亩产一二百斤吧。

在那个物质不丰富的年代,豆腐是上等食品,平常不常吃到,只有在逢年过节或有客人时才能够吃到。

姥爷常常会在冬日的某个清晨,大步流星,从远方而来。姥爷家在四里店火烧沟村,距我家三四十里。当时没有自行车,步行来往,觉得是遥远的地方。姥爷身材瘦而高大,走路步幅大,速度快,走起路来让人觉得满身是劲。

姥爷来时有时背袋麦子,有时背袋玉米,有时牵来一只羊。那时院子都没有院墙,我在院里玩时总是远远地看见姥爷从西边来。

如今姥爷、姥姥、大舅都已作古,姥爷家我多年没有去过。想来原来热闹拥挤的院落,已经荒凉不堪来了吧!

姥爷来时照例妈会让刚刚放学的我去换豆腐。村里有一任姓做豆腐的,按邻居辈分我叫他伯父。他家用驴子拉磨,石膏点豆腐。石头磨和柴火大锅都在院子里,豆浆的气息浓厚,很远都闻的到。

他家人手少,只在自己家里卖。每天似乎制作一两作。我用葫芦瓢端着二三斤豆子,到了那里用秤称重,然后换回一二斤豆腐,好像有两三块。

回来后母亲在柴火锅里放上不多的菜籽油或者花生油,把小豆腐块煎的两面焦黄。然后炒点白菜或者是萝卜和豆腐放在一起炖,这就是招待姥爷的好菜了,这时候我们可以跟着吃豆腐了。

只记得豆腐焦嫩生香,平时吃厌的白菜也因浸了豆腐香变得好吃起来。


如今,村上已经没人做豆腐了,回到家里也少吃豆腐,常常是吃肉。原来豆腐的气息也难得闻到了。

村子低矮的房屋也是变成了高楼。水泥的路道两边种上来了绿化树,成排而立,整齐划一,与小时候的路道很是不同。

那时乡村树木是自由自在生长的,有一人不能合围的大树,有弯腰的大树,树旁有大碾盘,上面有石磙。街道上有裸身的孩童在玩耍,有自由的鸡鸭鱼鹅在漫步。

今天的村庄整齐而干净,却少了乡村的气息。这是向城市前进的村庄,不是农耕的村庄。

今天豆腐已是家常菜,四季常吃,却没了豆腐的嫩和香。

打豆腐的叫卖声中,心底泛起年少时的豆腐味道,弥漫在生命的河中,一直向前,让我难忘于此有关的岁月、事情、人物。(2017.11.2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孤石滩水库记 张新玉
荷塘月色之七星河拾遗
【征文大赛】肖金光综合素质展示
山水间的村子
炀河西边来
行李︱邹蓉:大渡河的冲积扇上,一个水下村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