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汶川大地震纪实:每一个努力活过的生命,都应被铭记


我们都将穿越时间的河,到达彼岸,

的并非我们在这世间留下了什么,

而是我们努力生活的过程,

汶川大地震,在这场灾难中,

无论逝去的,还是坚强抗震过的人们,

每一个人的生命,

都是这世间最震撼的史诗。


— 汶川地震十周年—


本文转自公众号:忆初随笔

ID:Jemmy212

(▼ 抗震抢险纪实)


2008年5月13日下午,接到赶赴汶川采访的命令,收拾了衣柜里所有的T恤和牛仔裤,匆匆塞进背囊。

以下,是在灾区采访期间从前方发回的部分录音报道,整理成文字,存留以为念。


记者手记(一):我们在一起


2008年5月14日凌晨,飞抵重庆后,连夜赶赴成都。夜雨中前行,心里惴惴不安。从未经历过大地震的我们,展开在前面的会是怎样的一次行程?



凌晨五点到达成都,市面上相对平静,看不到太多的地震灾痕。只有那些露宿在街边的人们,提醒我们三十多个小时前发生过的那次剧烈地震。


都江堰,位于成都西北面几十公里,是这次地震的重灾区之一。所有外出成都的高速公路都被辟为抗震救灾的生命通道,我们临时租来的采访车辆也只能辗转国道前往。


马路两旁、空旷广场,搭满了各色的临时帐篷,在大地震中惊魂未定的幸存者们,拖家带口度过着震后几天没水没电的日子。大路、小巷,到处可见倾颓的房屋和建筑,救护车、消防车呼啸而过,直升机在头顶轰鸣,让人有置身战场的紧张。设于都江堰体育中心的抗灾中心,当地政府的所有部门正对市区和各镇的救援情况进行统筹和部署,不时有好的和坏的消息传来。



下午五点,四川省政府的新闻发布会透露,仅四川一省在地震中罹难的人数已达14463人。大自然几分钟的狰狞,就是如此惨痛的代价。


然而,正是在死生一瞬的考验面前,我们在都江堰处处感受到的是不屈和坚强,是彼此守望的温暖。无论前线、后方,无论废墟下对生命的坚持,还是废墟外搜救的紧张。


夜幕降临时,在市中心锦华路段一处倒塌的楼房废墟上。成都市锦江区武装部的张家军带着他的队伍还在搜救一位掩埋在废墟下的妇女,14日白天他们已经从废墟当中救出两个活生生的生命。焦急等待着的妹妹告诉我们,不时可以听到姐姐的声音,56岁的姐姐还在坚强地等待着获救的那一刻。而之前姐姐五个月大的孙儿从废墟中抱出时已停止了呼吸。张家军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会放弃,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她身体完完整整地被救出来。


夜深了,这座没水没电的震后小城里,还活跃着一批从成都赶来的志愿者队伍。他们有的忙着参与搜救幸存着,有的忙着纷发各地送来的救灾物质,有的只是陪受灾群众聊聊天,帮他们排遣内心的恐惧和无助。


记者手记(二):这一次是震惊和哀伤


2008年5月15号中午一点二十七分,我们徒步进入北川县城,这里满目疮痍,是想象不到的惨况。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三面环山,在这次地震中伤亡惨重。通往县城的公路已全部毁坏,路基仿佛被一双力量惊人的大手从中间扭断,以至错位和抬升。


我们经过救援通道翻过一座小山丘进入县城,只能用“触目惊心”这样的词来形容眼前的景象:楼房一座座倒塌,道路、桥梁或塌陷或断裂,整个县城已经在地震中被痍为一片废墟。不时还有余震发生,震落两边的山石滚落下来。



地震中幸存的老乡告诉我们,县委、县医院、县中学所在的老县城一带受灾最为严重,很多正在上课和工作的学生、老师、医护人员、机关工作人员就在一瞬间被压埋在废墟之下,丧失了生命。


一批批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公安消防人员徒步带着简单的挖掘工具和担架进入北川县城,不断有群众被解救出来抬送到县城外公路边的医疗点进行紧急救治。


刘成意是北川中学的英语教师,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她抱着一名女学生逃出教室。而她三岁半的儿子在镇上幼儿园午睡时被掩埋在废墟下面了。她徒劳而焦急地在废墟间寻找,心里知道儿子没有生存的可能了,只是希望能够再看他一眼。刘老师告诉我们:北川中学2800多名学生,在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大概仅有一半。



由于县城内的公路尚未打通,大型救援设备无法进入,现场的搜救仍靠徒手进行,进展较为缓慢。据保守估计,北川县城仍有5000人埋在废墟之下,依稀听到仍有生命的声音从地下传来,祈愿他们最后都能够获得救助,逃出生天。


记者手记(三):我们在救援的路上


佛山各区共紧急调拨了八台救护车,参加广东省救护车赴四川地震灾区救援车队。对于这18位紧急弛援四川灾区的佛山医务工作者来说,这条救援的路显得漫长。


从5月14日下午在广州集中登上火车开始,经过将近40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于5月16日清晨八点到达成都东站。东站这几天特别繁忙,所有增援四川地震灾区的军队、军用物资,医务人员和医疗用品,全都在这里汇集之后,奔赴和分发各地震灾区。




接到后方的消息之后,我们三人组成的一个采访小组从15日深夜等到凌晨,又从清晨等到中午十一点多,终于在东站的站台上见到了略显疲惫的佛山救护车队。领队程礼才迫切希望带着他的队员尽快投入前方救援。


车队集结完毕,随即接到命令开赴绵阳市。这是我们几天来第二次进入绵阳地震灾区,只是这一次我们搭乘着救护车,奔赴在救援的路上。


然而,对于第一次看到灾区惨况的佛山医疗救护车队来说,所有的队员随着行程的深入心情变得越发沉重。从成都到绵阳市区,再取道安县县城,辗转至安昌镇西苑中学的医疗点,已是傍晚七点多。



学校的操场上安置了100多名从周边乡村的废墟中被救生还的轻伤病人。还有不少人正焦急寻找和等待着地震中失去音讯的亲人,他们向到来的医护人员急切地诉说着,眼睛里满含期望。


当地医院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我们,周边的多个乡镇特别是大山里的村落山体滑坡、道路塌方,很多受伤的群众仍旧困在里面亟待救援。从茶坪乡转运出来的1000多伤员还在小坝镇上等待外送,他们大多是解放军战士从废墟中一个个背出来的。


夜色很快笼罩下来。山路难行救援无法开展,佛山救护车队的队员们只能在简易帐篷里度过灾区救援的第一个夜晚,等待天亮。


记者手记(四):灾区人民最需要什么?


2008年5月17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的第五天,灾区的救援工作紧张进行。佛山赴灾区的救护车队在绵阳市安县属下的18个乡镇不停穿梭,转运伤员,运送漂白粉、石灰等消毒物品,展开全面消杀,帮助灾区人民在大灾之后防止疫病流行。



在离茶坪乡近二十公里的晓坝镇中心村,四川省红十字会建立了一个紧急救治点,从全国召募的医护志愿者正对转运出来的伤员进行检查。

不少乡亲在地震中被倒塌的房梁、滚落的石块砸伤,有的整条胳膊青紫,有的腿部伤口已溃烂化脓,若得不到及时医治很可能要截肢。徐医生和她的美国丈夫玛柯从江苏无锡赶来,忙碌地为伤员进行简单包扎诊断,伤重的马上安排转送绵阳市各大医院。


位于千佛山深处的茶坪乡,山体的大面积滑坡壅塞了河道,形成了大小不等的五个堰塞湖,被隔断的茶坪河受到一定污染,水位却不断抬升,直接威胁着下游的安全。


从晓坝往茶坪的道路虽经公路部门全力抢修,仍有距离茶坪乡八九公里的路程无法打通。日夜奋战在塌方路段的安县公路局副局长高劲在现场焦急万分,一方面指挥队伍用爆破的方式开山挖路,一方面协助部队官兵接送不断从大山深处步行逃出的乡亲。


沿途遇到的乡亲告诉我们,他们有的已经整整四天没吃东西了。还有大约两千人困在里面无法出来,他们当中一部分是重伤者,一部分是老人。一位姓张的小伙子徒步十几个小时把他小腿被砸伤的母亲背了出来。


更多的解放军战士迂回翻越几座大山去接应、救助受伤和受困的乡亲。医护人员则守在每一个路口为生还的群众做消毒和防疫。陈世刚带着他五岁的侄女走出了茶坪,亲人们都幸存是他最大的安慰。可孩子脸上的惶恐表情,显示着内心仍旧惊魂未定。


抗震救灾进入更为持久的阶段——救治伤者,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重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



记者手记(五):寻找消防勇士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广东消防总队在全省紧急调集400名消防官兵开赴四川抗震救灾第一线。5月14日,队伍到达都江堰展开搜救;当天下午,又接到命令旋即奔赴绵阳市平武县。佛山的50名消防官兵因通讯中断就此和我们失去了联系。


5月18日清晨六点左右,我们从当地电台同行处获悉:来自广东的消防官兵有可能在平武县南坝镇一带抢险。不顾连夜工作未及休息的疲倦,我们紧急赶往平武县。


由于道路因塌方而阻断,我们只能背负采访设备徒步前行。几个小时翻山越岭:脚下是湍急的河水,身旁、头顶不时有山石滚落,我们终于在中午时分赶到了南坝镇渡口。



渡口前的空地是广东省消防总队的救灾指挥营地,省总队组织教育处的后中华处长告诉我们:广东消防的两支突击队正奋战在离此处分别十几公里和四十几公里外,灾情最为严重的石坎和水灌乡。


焦急等待中,首批突击抢险的十余名佛山消防官兵风尘仆仆地出现在我们视野。


突击队队长许海滨说,从17日下午三点出发前往位于大山深处险情不断的石坎乡到第二天中午返回,这近24小时可谓出生入死。他说:“最艰苦的就是出来的时候遇到泥石流,泥石流不断地向下翻滚。单身行走已经很危险,我们还背着受伤的老乡往外撤,完全靠安全绳拉住,牵引着走。没到现场亲眼见到,我们真的不敢相信,看到那山基本崩了,把路啊、河啊都堵住了。”



两个小时之后,第二批突击队员也抵达营地。随同撤离的还有队员们背回的八位受伤群众以及护送疏散的280多名乡亲。佛山消防支队参谋刘小兵向我们讲述了抢险路上的一段历险:“当时进去已经作了最坏的打算,能不能出得来都是另外一回事。曾有两块和我们头盔一样大小的石头,飞落下来。当时,赶紧向战士们喊:趴下趴下!石头从一位战士的头顶擦过,走在后面的另一位战士迅速低身趴下,用身体护住他正搀扶着的一位80多岁老大爷,石头又转瞬擦过他的头顶。这时候,已经经过这一路段的谌国刚队长返身就往回跑,抱起那位老人一口气跑出十几米远。”



石坎乡几乎家家户户藏有炸药,用于开山挖矿,这无疑增加了搜救的危险和难度。消防勇士们在那里抢险时还经历了一次六级余震。靠着他们的勇敢和专业,不少在余震中被掩埋的乡亲都被成功解救出来。


记者手记(六):穿越生命的惨痛和忧伤


2008年5月19日下午两点二十八分,在都江堰市浦阳路平义巷一处搜救现场,二十几名消防官兵默默伫立。就在他们身前,一幢倒塌的六层楼房下面,有三个生命已经消逝,再无任何讯息。参加搜救的佛山消防支队参谋李永平掩饰不住遗憾和感伤。



“5.12”汶川大地震,几万人在瞬间失去了生命:那里面有两鬓如霜的父母,有襁褓中的婴儿,还有生命象花一样盛放的少年和青年。在灾区采访的日日夜夜,我们看到了大自然肆虐给人类带来的惨痛,看到了流淌在人们脸上的泪水,更看到了在创伤中不屈的坚强。这坚强来自灾区群众的互相守望,来自社会各界的紧急援助,更来自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坚韧和顽强。


四川省水电局的彭开莲在废墟外守候了整整六天了,她23岁的侄女掩埋在废墟之下,再也不会喊她姑姑了。彭开莲现在最担心仍旧坚守在岗位上抗震救灾的弟弟承受不了同时失去妻子和女儿的痛苦。不过,她说:生活总是要继续,尽管前面的路会很艰难,也要学会坚强地走下去。


每一个亲历这场地震的幸存者,每一位参与到抗震救灾当中的普通人,都会在这场劫难中对生命有一次全新的体认:活着,爱着,就是好的。就会有未来,就会有希望。让我们一起穿越生命的惨痛和忧伤,一起勇敢面对以后的艰难,一起迎接未来的希望。



附记:2008年5月19日下午,在离开都江堰的路上,几天来一直忍住的泪水终于肆意地在脸上流淌;20日凌晨,为躲避又一次的余震,我和同事久久地在成都街头徘徊,泪水又忍不住滚落下来。我们经过短暂停留之后很快可以离开,而灾区群众却要用无比的坚定和勇气去面对痛失亲人的哀伤、面对以后的所有日子。




本文作者朱敏教授

当年作为佛山电台记者赴汶川灾区采访,

以最真实的笔墨讲述抗震救灾现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救援救援捐款捐款
5.12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集锦
汶川精神
回忆是一种力量!盘点反映汶川地震的十部影视作品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志·我们不会忘记】康桥:铁军在行动(下)
回眸5.12,令我终生难忘的:那事、那人、那情,那感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