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朋友圈局限的视野

一个人的视野有多远?在空气质量优无遮挡的平地上,地平线的距离大约是4.7千米,也就是说视野范围只有不到70平方千米;在上海最高楼上海中心的546米观光层上,最佳条件下可以看到大约84千米远的地方,视野范围理论上可达2万平方千米,也就是上海+苏州+无锡的面积;要再扩大视野,最好的方式不是站得更高,而是走得更远。

智能手机已经是很多人不可或缺的东西,出门可以不带钱但不能不带手机,晚上睡觉前干的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摸手机。而在手机上花费时间最多的,可能就是微信了,据媒体报道人均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已经超过1个小时。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全国手机上网人数达到7.53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13.9亿人的54.17%;根据腾讯公司《2017微信数据报告》披露,2017年微信用户日活数已经超过9亿。碎片时间刷刷朋友圈,早已经成为半数以上中国人的日常习惯。

朋友圈这个名字起的很好,圈子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微信好友的组成,基本上历任同事、同行、同学校友、客户、家人亲戚,以及一些零星的其他人员。这些人组成了不同的圈子,但大部分人的微信好友数只有千把人,超过2000人的都不多,至于好友数量满格的社交达人,那简直是凤毛麟角。

在一两千的好友中,月活联系的人数也就百十个,日活联系的人数可能就只有几十人甚至十几人。50%以上的人几个月都不会说上一句话,甚至1/3以上的人可能早已忘记这人为啥会成为自己的好友。朋友圈的浏览量会比直接对话大一些,但一次刷下来看个几十上百人已经很多了。

朋友圈是圈子,意味着彼此都在里面,一个人的微信好友加上直接好友的好友,覆盖人数也就几万人最多几十万人的水平,相对于整个中国的人口来说,还不到千分之一。

朋友圈中大多数人是具有相同的教育背景或工作背景的,也就是大多是在一个层次上的。所以,每个人其实只是活在自己的小圈子中,根据自己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判断,很大程度上和盲人摸象差不多。就算一个人有时间精力看遍自己的整个朋友圈,也不过是看着千把人最多万把人的生活与所思所想。这些所思所想代表了朋友圈这群人所在层次的一小部分代表想法,而很难代表一个城市、一个省,更不可能代表整个国家。

我们经常被一些文章刷屏,看到刷屏的文章也经常会忍不住点进去看一下。古人有“三人成虎”的说法,刷屏感也有类似效果,看着刷屏文觉得世界就是那样了。能够调动情绪感同身受的文章和蹭热点的文章,最可能被刷屏;尤其是焦虑情绪很容易被煽动起来,但其实很多文章并不经得起仔细推敲。

实际上,一篇阅读量只有2000多的文章,就可以造就刷屏感了;很多我们觉得非常活跃、粉丝众多、业内人都在关注的公众号,点进去一篇篇看下来,可能平均阅读量都不过万;10万+是很多公众号追求的目标,是影响力很大的标志,但其实99.9%的微信用户都没看见(所以有关部门完全不必那么敏感,动不动就404了)。用刷屏文《藏在县城的万亿生意》中的话说就是“在中国,你以为众所周知的事情,起码还有一个亿的人不知道,而往往实际上是十个亿的人都不知道。”

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有选择地接触到某种讯息后,总是倾向于把讯息内容看作是与自己原有意见相一致的;即使在接触到与自身观点相悖的讯息时,人们也会对它们进行选择性的理解,将它们曲解为与自己相一致的观点。选择性接受信息的人类本性,又决定了视野进一步被局限。

若干年前微博兴起时,就曾说过在网上看帖觉得国家到处干柴烈火民不聊生都快要革命了,走上街头发现熙熙攘攘一片盛世景象。到处都是问题焦虑得不行是客观存在,不少人在幸福生活岁月静好也是客观存在,单一视角会夸大某一因素或某一事件的影响力。

人们的视野本来就很局限,一个人能见到或接触到的人与事都是相当有限的,所以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要被朋友圈局限了原本就不宽广的视野,不要幻想着刷刷朋友圈就可以“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更不能“管中窥豹”然后“指点江山”。

放下手机,出门走走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的朋友圈
【攻略】教你轻松添加上喜欢的人的微信!
逆向思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你的朋友只会越来越少
【两性夜话】微信上,经常给你发四种信息的人,请马上拉黑!
“微信新功能:我知道你有多少朋友”
圈子不同,何必強融!當你足夠優秀時,人脈會自己來找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