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对愚公移山的理解都错了

这张古代健身减肥图各位都有印象吧?

不过考虑到部分读者当年的语文成绩,我决定还是从我的中山装口袋里掏出祖传的老花镜,拿出教鞭和蜡烛,本着严谨的学术态度,把这张图里的故事再用严肃的口吻耐心地复述一遍,以唤醒各位来自马里亚纳海沟深处的记忆。

故事的名字叫《愚公移山》。

说,很久以前,愚公家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太行,一座王屋。

太行山又名王母山,王屋山也是王母旗下全真教的圣山,因此愚公每天睁开眼,王母的双峰就暴露在自己眼前,高耸,挺拔。

愚公每天盯着双峰,心有余却力不足,毕竟司机已老。与其日日望山兴叹,不如眼不见心静,于是愚公狠狠掐灭手中的烟,做了一个决定:把山移走。

愚公:移山!移山!

儿子:亮晶晶?

愚公:我扇得你满天都是小星星。

儿子:爸爸为什么要对儿子这样,蓝瘦,香菇。

妻子:冰箱里只剩红烧肥肉和金针菇了。老公,我支持移山。这样,你的目光就会重新回到我身上。只是,我有一个深思熟虑的疑问:挖出来的石头扔哪里?

愚公:山东渤海。

妻子:怎么挖?

愚公看了眼头上的蓝天,又看了眼地上的狗屎。

妻子:Blue?Shit?Blue shit! 老公,你的意思是用挖掘机挖?

愚公:不,我的意思是此刻我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我们用手。

愚公说移就移,一年一个来回。智叟看不下去了,要制止愚公。

智叟:挖一年就老一岁,土土石石何年光?

愚公:续一秒便搬一块,子子孙孙无穷尽!

智叟无言以对,因为答的工整,至少字数上是。

山神知道后,禀告了天帝,天帝很感动,派人将挤在愚公门口的双峰,移到了两边。

愚公家门口终于变成一块平地,全村人都欢快地跳上了广场舞。

这是一个让人充满力量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的人,内心的小宇宙似乎都要爆发,紧握的拳头似乎快要骨裂,大脑皮层上飞过的全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字样的弹幕。

从此,和铁杵磨成针的老奶奶一样,愚公公成为信念与毅力的化身。

信念和毅力,是我们所有人大脑中愚公移山的寓意。

但这真的是《愚公移山》作者想表达的寓意么?

《愚公移山》的作者列子,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是介于老子和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承上启下承左中右的重要传承人物。

这么一个道家代表,我实在很难想象会写这么一个充满正能量弘扬中国梦的励志故事,就像你没法想象鲁迅会写一篇《我之所以幸福是因为嫁给了爱情》一样。

而在查看列子的资料中,我有了一个意外发现:列子的很多文章,都会提到一个人。

《列子·汤问》第四部分:

大禹曰:“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

《列子·汤问》第五部分: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

《列子·杨朱》第九部分:

杨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列子·杨朱》第十部分:

“鮌治水土,绩用不就,殛诸羽山。禹纂业事仇 ,惟荒土功,子产不字,过门不入;身体偏枯,手足胼胝。及受舜禅,卑宫室,美绂冕,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人之忧苦者也。”

是的,这个人就是三过家门而不进进出出的治水大师大禹。

这个偶然的发现为我打开了一扇浴室的大门。

列子这么喜欢写大禹,可见对“大禹治水”情有独钟,而后又创作出一个“愚公移山”,一个大禹,一个愚公,一个治,一个移,一个水,一个山,主谓宾对账这么工整,这两个之间不会有什么不正当关系吧?

比照各种细节之后,一个惊人的答案浮出太平洋水面。

在《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是为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路线是从“冀州”直达“豫州”,大概是吃腻了河北的驴肉火烧,想去河南少林寺吃几天斋。

而大禹之前的两届领导班子尧和舜,“冀州者,天下之中州”,也就是说他们吃喝嫖赌都在冀州;而自大禹开始,“禹铸九鼎”,以豫州鼎为尊,夏朝的都城也从冀州慢慢开始迁到豫州。愚公从“冀州”到“豫州”,和大禹南移政治中心刚好匹配。

愚公要移的两座山,是王屋和太行,而大禹也曾在这王母的双峰上圈了两个圈,划为治水重点。《尚书.禹贡》有大禹为了治水疏通王屋山、太行山的记载:“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同时,《愚公移山》中,让愚公硬气的主要原因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愚公死后,他的子孙会继承他的移山大业。这是什么?“子承父业”。而大禹最著名的一个改革就是:结束尧让舜、舜让禹的禅让制,改成子承父业的世袭制。又一个惊人的巧合。

一个巧合是巧合,这么多巧合和对号入座,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

列子表面写的是愚公

但实际上写的是

禹公

既然愚公的原型是大禹,分析文章的寓意就有了一个阿基米德支点:想知道列子希望通过愚公移山表达什么,就看大禹代表什么。

大禹治水,不是像他父亲鲧一样去堵塞,而是挖土开渠,对洪水进行疏导。

鲧和禹治水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堵”,一个是“疏”。结果堵的输了,疏的赢了。

很显然,大禹治水的故事是在说:万事万物,宜疏不宜堵。

大禹就是坚持“疏”的先进代表。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再来看愚公移山。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习惯把注意力都放在愚公和山身上,却忘了故事还有一个重要角色:村民。

而村民才是这个故事的核心。

两座山挡在愚公家面前,实际上是什么性质?

堵。

堵住了村民的出路。

相对应的,愚公想要把山移掉,本质是什么?

疏。

疏通村民出去的道路。

当我们后空转体180接前空翻360跳出思维定势,把关注的重点移到村民身上后,你是不是发现,大禹治水和愚公移山的逻辑如出一辙:村民,相当于水;山,相当于堵住水的土石;愚公移山,开通道路,相当于大禹挖土,开通渠道 。

愚公移山本质上和大禹治水完全一样,都是“疏”。

只不过,大禹疏的对象是水,而愚公疏的对象是人。

疏通对象从水变成人,列子想说什么?

列子所在的年代是周朝末期,处于周朝衰亡边缘。古代文人最喜欢对国家衰亡朝代更迭有感而发。

而周朝有一个厉害了我的国君,在周朝的衰落中狠狠添砖加瓦了一把——周厉王。

周厉王奢侈荒淫,导致国库空虚,于是他强行征税,引得民怨沸腾。不久后,民间开始流传一首比《斑马,斑马》还有名的民谣《硕鼠,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周厉王听后非常恼火冒三丈,于是让巫师去监视百姓,一旦发现有人咒骂他,就抓来砍头。从此,人们虽然牢骚满腹只好往肚子里咽。熟人在路上遇到也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成语“道路以目”也是由此而来。

有压迫就有反抗,百姓最终忍无可忍起义,捉拿周厉王。最终,周厉王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并死于该地。

周厉王的教训后来被总结成一句警示名言。而我相信,列子写愚公移山时,脑子里想的也是这个故事,并且想讲的就是这句警示名言:

民,即川

宜疏,不宜堵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愚公移山 大禹治水
水,与中国神话传说(一)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赏析
愚公移山的故事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愚公移山》专题讲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