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借打手机予以卖掉”行为定性问题

来源:中国法院网

【案情】

  某日,戴某与陈四相约来到在县城一家网吧上网,看见曾经相识的徐三正在上网,戴某便以借手机打电话为由,将徐三的一台iphone6手机借出网吧,后戴某与陈四一起来到公园,将该手机卖给了一名陌生过路男子得款人民币1600元,两人各分得800元。经价格认证中心鉴定,涉案的苹果牌iphone6手机价值4000元。
【分歧】
  关于戴某的行为构成何罪,存在以下两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观点认为,戴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
  第二种观点认为,戴某是通过秘密窃取的方式取得了被害人的财物,其借手机打电话的“欺骗手段”是为实施秘密窃取他人财物创造条件。因此,戴某的行为应构成盗窃罪。
【管析】
  笔者同意第一种观点,主要理由如下: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而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区别在于被害人是否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物。如果被害人因错误认识而处分了财物,就是诈骗罪。反之,被害人没有处分财物的意思,而是由被告人秘密取得财物的,就是盗窃罪。
  财产所有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等四项权能,其中任何一项权能的单独分离都不会产生所有权丧失的后果。具体到本案,戴某正是利用与被害人相识、容易骗取信任的便利条件,以借用为名将被害人手机骗到手,被害人将手机借给戴一实际也是对财产的处分。另一方面,对被告人的犯罪构成应该主要看被告人的主、客观要件而非被害人的主观认识。戴某通过欺诈手段,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从而自愿处分其占有权。戴某是通过诈骗行为占有被害人的财物,而非通过秘密窃取行为实现占有,其将手机出售牟利,是诈骗得逞以后的销赃行为,不应将销赃行为视为秘密窃取行为。
  综上所述,戴某的行为应认定为诈骗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民法院报:假借打电话携手机逃跑构成抢夺罪
深晚报道 | 拿苹果模型机掉包真手机,男子因盗窃罪获判拘役四个月
周光权教授解读刑法上“占有”(附张明楷教授解读刑法上的占有视频)
如何区分盗窃罪间接正犯与三角诈骗——以处分行为为标杆?
案例研析 | 盗窃与诈骗交织型财产犯罪定性分析——张某某盗窃案
财产犯罪的对象:财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