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直在模仿中国,从花、茶、香,透视日本审美的独立

以平安时代为界,日本的文化可分为两个时期——唐风文化和国风文化,在奈良时代(公元710年-公元794年)到平安时代(公元794年-公元1192年)初期,日本模仿中国的文化,故当时文化称为“唐风文化”。但自平安时代中期以来,唐风式微,学者魏薇和李文英在《日本国风文化的特征和意义》中便指出,日本文化当时出现了异于中国、具有日本韵味的国风文化,主要体现在宗教、艺术和文学三个方面,即净土信仰本土化,建筑、雕刻、绘画呈现日本特色,日本假名文字的创制、和歌兴盛和大量小说涌现,此时也正是日本审美独立的关键时期。

了解日本文化的朋友都会耳闻日本有三大瑰宝:花道、茶道和香道,本文涉及了后两者,而将花道换成了樱花,因为相比以插花为主的花道,日本对樱花的重新审视更能体现审美“独立”的这个过程。

花、茶、香三者今日已融入了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日本审美的主体对象,因此探究日本对这三者审美的独立过程,或许可以小见大,透视整个审美独立的过程。

落樱一片:从咏梅成风到哀叹樱花

樱花与日本素来相伴,它开在日本,是瞬间美的体现。然而,樱花的意义并非生来如此,李冬君在《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中说:“(樱花)作为国粹之花,那是后来的事”,唐风文化兴盛时,梅花才是贵族的精神追求。

日本樱花

樱花与日本素来相伴,它开在日本,是瞬间美的体现。然而,樱花的意义并非生来如此,

李冬君在《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中说:“(樱花)作为国粹之花,那是后来的事”,唐风文化兴盛时,梅花才是贵族的精神追求。

其实日本原本无梅花,而是由遣唐使传入,大多数梅花只存在于唐诗和贵族的想象中。然而即便如此,日本贵族仍追随唐朝的审美,痴迷于唐诗中的梅花,一度咏梅成风,而忽视了身边的樱花。

到了平安时代,樱花在日本迎来了生命的涅槃,《古今和歌集》便是一个见证者。据统计,在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中,咏梅诗达百余首,而樱花诗只有四十余首,而在平安时代的《和歌集》中,樱花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战,咏樱诗增至百余首,而梅花诗只有二十首。

如平安时期36歌仙之一的纪贯之咏樱花短歌:“下榻山麓边/惯看春来花枝展/夜深酣睡眠/梦中繁花犹再现/樱瓣飘飘然。”

日本贵族的怡情活动也从“梅花宴”转变成了“樱花宴”,小小的樱花,自此在日本审美独立的过程中拔了头筹。

日本樱花

为什么是樱花呢?何春兰在《追溯日本樱花文化》给出两种解释:

一是日本人相信万物有灵,因此崇拜自然万物,其中就包括樱花。传说大山津贝神的女儿木花(即樱花)佐久夜姬与天照大神的孙子结为连理,繁衍后代,其中包括神武天皇。此后,木花花佐久夜姬便成了天神的化身、神圣的树木,日本人也开始膜拜樱花。二是樱花盛开之际,正是日本气温回升,谷物生长之际,日本人认为成簇的樱花盛开象征着谷物丰收,因此,农民“入春山”载歌载舞,祈祷飨食,长久如此对樱花形成了特殊的情感。

但是,原始崇拜的是樱花的盛开之美,在国风文化时期,这种宗教崇拜才转变成审美的一环。日本人不再将樱花视为繁盛的象征,恰恰相反,他们哀叹樱花花期的短暂,开始审视樱花的凋零之美。此时的赏樱流露出一种截然不同于唐风的审美,它带有一种哀伤和决然,因此也有人说樱花的美诱人祈望向死,这也深深感染了后来的武士道精神。正如西行法师曾吟:我愿花之际,死于花之下,于释迦涅槃望月日。

日本樱花

浮茶一盏:从休闲饮茶到精致茶道

我们知道,茶与梅花一样,并非日本本土产物,而是从一衣带水的中国传入。随着中国茶叶进入日本,茶文化也接踵而来,但日本并非一味模仿中国的茶文化,而是将之与本土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日本的禅之美,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十六世纪末的千利休。

日本茶道

千利休是日本战国时代的茶道宗师,在他生活的年代,日本人热衷茶道,却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审美。他们以追求使用中国宋朝的碗,挂着宋朝的画为荣,贵族热衷寻找于“唐碗”和“唐画”,形成追求奢华、流于形式的风潮,日本的战国三杰之一丰臣秀吉不但打造了黄金茶具,还建造可以“全国巡演”的黄金茶室。而千利休反其道而行之,不以物质论茶道,赋予日本茶道“简”之思想,并提出茶道师需以“和、敬、清、寂”基本精神进行自我修行。他创造并完善了日本茶道的思想,从此日本茶道成为有别于中国茶道的独特个体存在。

千利休画像

在中国的唐宋时期,喝茶(宋代称为“吃茶”)也十分流行,但并无特定的仪式和审美情趣,甚至在宋代街头还有小商人走街串巷贩卖茶水。即便当时的贵族和士大夫,也始终也只是将喝茶视为一种休闲养生方式,却从未将与儒家天道伦理相提并论。而在日本恰恰相反,喝茶不仅要求过程一丝不苟,而且还是一个参禅悟道的途径。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在将唐茶传入日本的是遣唐使中的学问僧,或是中国东渡日本的僧人,因此在传播中茶被印上了深深的佛教印记。进入日本的茶,不仅承担休闲养生的功能,还蕴涵佛教的意味,它逐渐把自身凝炼成一种极具仪式感的“道”,带着一种参禅的美,不再同于中国人那种随性的喝茶法。

在日本,最纯正的茶道被称为“草庵茶”,它具有“缺陷、简素、枯槁、自然、幽玄、脱俗、静寂”七大独特的美学属性,并通过周围环境与一整套精细的茶礼仪表现出来。 如此七美,是日本茶道在中国茶文化基础上再创造的禅美,此后,日本人对于茶的美感,已经摆脱了中国式的审美羁绊,重获新生,成为日本民族审美独立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清香一柱:从日常熏香到参禅之香

日本另一个缘起中国而发展出独立审美的物象是香。与茶一样,日本的香文化亦源自中国,随后在日本本土演绎出独具韵味的香道。

日本香文化

郭攀霞在《日本“香道”对我国“藏香”发展的启示》中解释:香道,简单而言就是“闻香之道”,具体而言,是通过熏香产生的香气和烟形使人产生特殊的情感,进行艺术再创作,“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情趣的一种修行法门。”

香文化在中国的大唐盛世发迹,郝素岩与《日本的茶道、花道与香道》有言:“(唐朝)达官贵人 、 骚客文人和才子佳人吟诗作画 , 歌舞欢宴,使得熏香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香文化通过鉴真东渡传入日本。起初熏香主要用于寺院礼佛和朝廷的典礼,到了平安时代,熏香逐渐脱离了宗教,在审美的领域大放异彩,贵族们学起 “唐人”的样子,举行“香会”和熏香鉴赏会 。

日本寺院

日本国风文化的巅峰之作《源氏物语》中就隐约透露着熏香的“和化”。《梅枝卷》中记载,掌权者的光源氏将国外传入的香料分配给了朝颜公主、紫之上、花散里和明石君,由她们分别制造熏香,并由萤兵部进行裁判。萤兵部当时的几句判言令人尤为深刻,他评价紫之上的黑方香“煦煦静心之芬芳”、侍从香“优艳眷恋之芳香”,花散里的荷叶香“哀恋而思念”,明石君的薰衣香则是“集世所无双之艳丽,别出心裁”。日本学者河添房江在《唐物的文化史》分析,萤宫对熏香的评价,除了体现出唐物加工后的奢侈华丽外,也可见“和”的审美意识得到了好评和认可。

源氏物语

日本本土不产香木,接受来自中国的香文化,但日本人将香道演绎成了六种以合香为材料的“炼香”,形成了多种香道流派,并产生了不同于“唐风”的审美,这是他们审美独立的一个重要的见证者。自此以后,纵使中国的香文化或兴盛或式微,日本的香道都有了自己的独立发展路径,与花道、茶道一起从平安时代保留到今天。

学为己用,看日本审美的独立

自古以来,日本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的审美在唐风文化时期,很多是从中国直接移植过去,所谓的正统文化大多是舶来品。但日本人在积极汲取这些文化的同时,也渐渐注入自身文化因素,使其往往“和”化,也就是日本化,再上升为成为日本文化的正统。

日本审美的主体——花、茶、香都可以在唐朝中寻到踪迹,但自平安时代起“唐风的审美”渐渐向“和风的审美”转变,慢慢形成了以樱花、茶道和香道为代表的日本独立的审美文化,此三者边共同见证了日本审美的独立之迹。

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少华:“日本美”之我见:日本八大美学5678悲喻变群
那些被误以为是日本的东西!
樱花时节,想到了梅花
日式美学的美梗解读:也谈樱花之美
惊蛰了,你吃过花筵,花筏,落樱流水吗?
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