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是北大学霸的独居老人朱锦沁,写“死后指南”,说出医疗真相
userphoto

2023.06.28 湖北

关注

一线城市的高级养老院,一票难求。

有一个86岁的上海阿姨,听说某养老院光押金就要100多万。于是,她果断选择在家养老。

保姆钟点工的费用,比养老院便宜多了

这个名叫朱锦沁的阿姨,

年轻时,是白衣天使。年老了,她是豁达老人。

今年86岁的朱锦沁,和老伴曾住在上海市区的大房子里,老两口互相陪伴照顾的日子。

老奶奶,爱美爱生活,喜欢戴一顶红帽子。

2020年,老伴离世,朱锦沁搬到女儿位于上海郊区的别墅里。跟很多上海老人一样,家里雇人烧饭搞卫生,子女很少来,属于体面的独居养老

朱锦沁的别墅,安装了电梯,她可以方便地去每一层。

每个角落都装上了监控与报警器。

设计师加入不少的适老化设计,保证老人居住的安全度和舒适性。

朱奶奶新居的客餐厅

1

说一说

朱阿姨年轻的故事吧

她是我婆婆这辈人,也是在解放前出生于上海市的松江区。

在她17岁那年,父亲支援西北,全家人一同搬迁到了青海。她是一个学霸,曾以青海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医学院公共卫生系。

毕业后,她回到了条件更为艰苦的青海,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为当地的鼠疫防治出一份力。

朱阿姨年轻时的工作,非常苦。

她曾骑马跋山涉水,到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将尸体挖出来,解剖研究。

在朱阿姨身上,你可以看到那一代人的真实缩影——他们白发苍苍时所拥有的,你不要艳羡。因为你没有吃过她们年轻时的苦

朱阿姨后来成为研究所所长,参与制定了三个与鼠疫诊断处理相关的国家标准。

忙碌半生,57岁退休,才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上海。

为支持子女买房,她又发挥余热,兼职继续工作。和她一起共事的人,也完全想象不到这个和蔼的老人,曾对鼠疫防疫工作过重大贡献。

子女事业逐渐成熟智慧后,朱锦沁才步入了真正的退休生活。

耋寿之年回看自己的过往,婚姻幸福,子女优秀,孙辈长大,自己年轻时有过辉煌的事业,年老面对衰老也没有蹉跎。

2020年,老伴的突然离世,她感到了生命的脆弱。偌大的房子里,只有她一个人上上下下的身影。

学习拍视频,浇花种树,做数独,邀请朋友来玩,她努力让自己不那么孤独。在办理老伴离世手续时,她拉了微信群,交代单位的后辈同事,万一自己不在了,可以在微信群里联系自己的女儿,不用麻烦孩子们来回跑。

2

未雨绸缪

如果有一天突然地走了

孩子们该怎么办?

2020年,朱奶奶被查出胰腺上有实性病灶,医生建议她做穿刺看看是良性还是恶性。

她对医生说,不做了,以后的每一天就假装没有这个肿瘤。她在视频里笑着说:「80多岁就这个好,有些不好做的决定,就交给老天爷吧。」

思考死亡,她更在意的是不要过度医疗、不要白白受罪,不要给孩子们添麻烦。

她拍摄了一条《未雨绸缪,老人安排好一切,避免身后麻烦事》的视频。

朱锦沁写的“死后指南”,在网上流传。

指导子女该如何在自己死后办社保、工资、丧葬费等手续,如何分配财产,以及银行卡和手机的密码。这几页纸,收在抽屉里,交代女儿在必要时拿出来看。

跟许多医护工作者一样,她再三嘱咐子女,不要抢救、不要抢救、不要抢救。

「一旦病重或有意外的话,不要抢救,就正常治疗。」

她不希望全身插满管子。她diss了医疗的商业化现象严重,「有时候过度医疗,弄得人倾家荡产,最后一条命还是没了」。

她反对复杂的仪式,「一切都要从简,骨灰盒买最简单的,人生就这么一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延长自己苟延残喘遭罪受苦的时间,毫无意义,不要浪费医疗资源。

要体面地离去,衣冠整洁,给人留下好印象。

子孙不要过度悲伤,死亡不是一个终局,只是一个开始。

雅亿写朱阿姨的时候很有感慨,因为我采访过很多老人。年轻时吃苦受累,退休了发挥余热,老到实在无力的时候,唯一的诉求就是少麻烦别人,体面而优雅地与世界告别。

但是,很多人是猝然而终的。

朱阿姨曾经的同事,早上说头痛,晚上就过世。她的丈夫也是好好的突然倒地,没两天就过世了,临终前,嘴唇张张合合,始终没能说出一句话。

朱阿姨一直想:丈夫想说什么呢?想对谁说呢?

「他这个走法,我心里不痛快」,朱阿姨慎重思考自己应该为死亡做好哪些准备,如何跟子女预演一场告别。

3

为什么有死亡?

死让人清醒、令人悔悟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托尔斯泰在其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中讲述了伊凡的一生。

一句话来总结伊凡·伊里奇的一生:“伊凡·伊里奇过去的生活经历是最普通、最平常,但也是最可怕的。”

年轻时,他并不爱自己的妻子。

他有体面的工作,闲暇之余打牌娱乐,日子就这样过了十几年。在一次重病之后,他发现自己这辈子白活了:“他希望能有人像可怜一个有病的孩子一样,来可怜可怜他,他真希望人们能像爱抚和安慰孩子一样来爱抚他,吻他,为他哭泣。”

周围的人,包括他的妻子都对他爱不起来。

他意识到死亡是多么的糟糕,正如他的生活一样。

他多想重活一次,好好对待身边的人,播撒仁爱。但是,此刻的病痛把他一点点地带向死亡。

悲剧是,很多人看透生活本质之日,就是他的死亡之时。

智慧人则不然,他们在年轻时就思考死亡、思考人生。

如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 ,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就像电影《勇者行动》里所说:

“当你生命将尽的那一刻,不要像那些内心对死亡充满恐惧的人们一样。

在临终之前哭泣着,祈求着生命,能重来一次好做出不同的抉择,活出不同的方式。

你应该唱着赞歌来迎接终结,要像个勇士,归家的勇士

写的多好啊,死亡是一个试金石。

当预知生命的尽头,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是在获取时间、获取恩典、好好为永恒积存基业。

谁不曾是生活与婚姻的囚徒,只能在深夜与自己抱头痛哭。

也许,这就是年轻人艰难的地方。

我们风尘仆仆闯职场,我们呕心沥血当妈妈,我们还希望,能无怨无悔地做自己。

在哪里跌跌撞撞,就在哪里无畏生长。

看一看智慧老人的晚年,汲取力量。

向死而生,得到大智慧。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窗外长风猎猎,生活压力重重,我们依然努力,依然在哭过之后,笑着走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丧偶以后,最亲的不是孩子”,80岁老人幡然醒悟,子女多没用
第一批丁克族已步入老年,不必带娃真的会轻松?不同结局令人唏嘘
上海73岁初代丁克现状颠覆想象:无儿无女,活一天开心一天,后事已经想好…
如何养老,绕不过去的话题
人到晚年,钱和子女谁更靠谱?3个老人经历告诉你答案,很残酷
65岁阿姨的人间清醒:老伴走了,做好这2点,晚年就顺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