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花蕊夫人的另一张面孔
摘要:再读花蕊夫人的这首《述亡国诗》,我读出了诗里的一些异味——与其说这是对前夫孟昶投降主义的嘲讽,不如说这是对新主子赵匡胤的讨好和献媚。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

    喜欢文学的人,肯定对这首诗不陌生——这是五代后蜀国皇帝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做的《口占答宋太祖述亡国诗》。在文史轶闻里,花蕊夫人和卓文君、薛涛、黄娥一起,被称为“蜀中四大才女”。
    花蕊夫人是四川青城人,本姓徐,被孟昶纳入后宫后,封为贵妃。她曾经模仿唐朝诗人王建的风格,作宫词百余首。很多学者都认为,花蕊夫人和其他三位才女不同的是,她具有让无数男儿汗颜的巾帼英雄的气概,她的《述亡国诗》是“一旦归为臣虏”后的悲壮呐喊,表现出女诗人对亡国的无可奈何,以及对投降者的鄙视。
    《述亡国诗》的历史背景是:公元964年农历十一月初,赵匡胤发兵5万,分两路进攻后蜀,经过两个月的激战,宋军兵临成都,准备与后蜀军队进行最后一场恶战。令赵匡胤没想到的是,后蜀皇帝孟昶没做一兵一卒的抵抗,举城投降。投降后的孟昶被带至东京汴梁,封为秦国公,赵匡胤才得以见到闻名遐迩的花蕊夫人,命其口占一绝。于是,便有了这首著名的《述亡国诗》。
    最近,偶然读到宋人笔记《能改斋漫录》,上有记录:“前蜀王衍降后唐,王(衍)承旨作诗云”:

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
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

    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前蜀国国君王衍投降后唐的时候,奉旨作的。
    这时,我才知道,花蕊夫人这首脍炙人口的“口占一绝”,原来不是原创,而是在前朝投降君王王衍“口占一绝”基础上的“再加工”(我真不好意思说她是抄袭来的)。
    赵匡胤是武夫出身,估计没读过多少“现代诗”,所以对“出口成诗”、姿色倾城的花蕊夫人赞许有加、爱慕有加。据史书记载,后来,才貌双全的花蕊夫人在半推半就中成了赵匡胤宠爱的女人,不久又被封为贵妃。赵匡胤每日退朝,必到花蕊夫人那里饮酒听曲;每有大型宴饮,赵匡胤都叫她赋诗填词助兴。
    所以,再读花蕊夫人的这首《述亡国诗》,我读出了诗里的一些异味——与其说这是对前夫孟昶投降主义的嘲讽,不如说这是对新主子赵匡胤的讨好和献媚。花蕊夫人似乎在说:当大王的正义之师兵临城下的时候,当我的丈夫孟昶在城头竖起白旗投降的时候,我一个在深宫里的妇道人家怎么能知道啊;我要是十四万将士中的一员,我肯定不会像他们那样没有男子汉的骨气!
    孟昶是一个深谙风花雪月的享乐皇帝,中国的第一幅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是他撰写的,如果有“十大著名亡国昏君”排行榜,他和三国时孙皓、隋炀帝杨广、南朝后主陈叔宝一起,完全可以跻身于前四甲。
    花蕊夫人在《述亡国诗》里,似乎还有潜台词:常言道,每个亡国之君的后面,都有一个红颜祸水,但是,后蜀的灭亡,与我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妇道人家无关!
    也许,“君王城上竖降旗”的时候,花蕊夫人真的不知道;但是,孟昶平时花天酒地,夜以继日的笙歌燕舞,花蕊夫人能说自己不不知情吗?
    欧阳修编纂的《新五代史》有如下的记载:
    ——孟昶对佳肴美馔食之无味,花蕊夫人为了讨好他,别出心裁,用洗净的白羊头,以红曲煮之,紧紧卷起,将石镇压,以酒淹之,使酒味入骨,然后切如纸薄,吃起来风味无穷,号称“绯羊首”,又名“酒骨糟”……
    ——花蕊夫人最爱牡丹花与红栀子花,孟昶不惜金钱,到处收集牡丹花种,栽植在内宫花圃。当春暖花开时,孟昶与花蕊夫人,日夜在花下吟诗做赋、饮酒弹琴……
    ——花蕊夫人又喜爱芙蓉,孟昶又是劳民伤财,下令举城尽种芙蓉。秋天芙蓉盛开,沿城四十里远近,开得叠锦堆霞,一眼望去,好似红云一般……
    因此,花蕊夫人不仅是孟昶纵身声色犬马、酒池肉林的积极参与者,还有推波助澜的嫌疑!
    关于“不发一枪一弹”举国投降的孟昶,从黎民百姓免遭生灵涂炭的角度考虑,我倒觉得昏聩的他是识时务者。据《新五代史》记载,当赵匡胤的宋军兵临城下,形成围城之际,大臣们劝孟昶“聚兵坚守”,孟昶清醒而又不无伤感地说:“吾与先君以温衣美食养士四十年,一旦临敌,不能为吾东向放一箭,虽欲坚壁,谁与吾守者邪!”
    孟昶知道自己真的是“孤家寡人”了,所以他选择了“和平解放成都”,避免了无辜百姓的伤亡,避免了“人民群众”财产的重大损失。
    如果花蕊夫人真的不能原谅“十四万人齐解甲”,真的愤慨“更无一人是男儿”,真的对亡国感到无可奈何,真的对投降者充满着鄙视,她就不会在日后委身于赵匡胤,心甘情愿地做了他的玩偶——从封建道德观来说,如果你想嘲笑“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你最起码自己应该要做到“贞女烈妇”,与故国共存亡!
    但是,成为宠妃的花蕊夫人最终没能摆脱红颜薄命、红颜祸水、红颜误国的魔咒:在一次皇家御苑举行的狩猎活动中,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后来的宋太宗)制造了一起“猎枪走火”事件,在众目睽睽之下,一箭“误射”与赵匡胤形影不离的花蕊夫人……
    由于赵匡胤不是将皇位传给儿子赵德芳,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所以,关于赵匡胤的暴死,史学上有“烛影斧声”的千古谜案。
    因为有“烛影斧声”谜案铺垫,关于花蕊夫人之死,在后世小说家的演义里,就变成了有关争风吃醋的“感情戏”了:赵光义早就对倾国倾城的花蕊夫人垂涎三尺。在赵匡胤病重期间,他乘机进宫调戏,被惊醒的赵匡胤发现。于是,赵匡胤大怒,在昏暗的烛光下,拿起玉斧砍向赵光义。因力不从心,赵匡胤最终和花蕊夫人一起,做了赵光义斧下屈死之鬼……
    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似乎更可以把花蕊夫人的故事演义为:为了抢夺皇位,赵光义伺机谋害赵匡胤。巾帼英雄花蕊夫人,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男人,以羸弱的身躯,挡住了射向赵匡胤的箭……
    赵光义因垂涎小周后姿色而毒杀李煜的故事,就是这样演义出来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貌美如花,她为皇帝专宠,却遭亡国之痛,先后被敌国两位君王霸占
【宋】花蕊夫人: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国破家亡,这个皇妃写了一首诗,流传千古
花蕊夫人写了一首诗,整篇充满了讽刺,是为什么呢?
花蕊夫人
妃子亡国后写了首诗,将14万男子骂了一个遍,如今读来非常解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