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亚通史(古代卷上)》的笔记

《中亚通史(古代卷上)》的笔记-第10页

  • 章节名:第一章 第二节 青铜时代的文化
  • 页码:第10页 2012-11-14 19:52:08
列举一下书中提到的中亚青铜时代文化或重要遗址中亚的青铜时代,约当公元前第两千纪到公元前800年之间一 安诺文化(Anau Culture) 土库曼斯坦 阿什哈巴德附近 I至II期 BC4000-BC3000 铜石并用时期   III期 BC3000-BC2000 青铜时期1904年由彭沛雷(Raphael Pumpelly)发掘,分为北丘和南丘现代学术界认为安诺北丘为铜石并用时期,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南丘属于青铜时代,公元前3000后期至公元前2000年。农业文化,特点为彩陶。同中国仰韶彩陶相似。I期作物为大麦和小麦,II期已经驯养了狗、牛、绵山羊、猪、马和骆驼。用晒干的砖砌房。二 纳马兹葛达坂城址(Namazga depe)土库曼斯坦 阿尔梯克之南 卡阿赫卡西南六公里I至II期 BC4000     III至IV期 BC3000-BC2000有丰富的陶器,轮制,无彩绘,绘有多种动物风格。该文化显现出草原部落向定居农业部落分布地区的渗入,使得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的变化,这种融合现象是原始印欧人在安德罗诺沃文化之前就向中亚迁徙的一条线索。诸如纳马兹葛达坂城址和安诺城址这样的早期城市遗址在中亚还有很多,体现了中亚地区在印欧人迁移和游牧化之前就有长期的农业定居历史。三 阿凡那羡沃文化 (Afanasevo Culture)俄罗斯 米努辛斯克盆地巴贴尼村BC3000-BC2000人种属古欧罗巴型阿凡那羡沃石棺墓内出土的香炉与伏尔加河与德涅伯河地区洞室墓出土的香炉完全相同,陶器和安诺型陶器相似。由书中这段叙述,按照库尔干理论推测:库尔干文化时期的原始印欧人在分化出雅利安人之前,就向东迁徙形成了阿凡那羡沃文化,原始印欧人的第一次迁徙以黑海北岸颜那亚文化为中心,但远至南西伯利亚,其文化特点没有脱离颜那亚文化。因此阿凡那羡沃人区别于雅利安人在于其语言继承原始印欧语,Centum系统的西支印欧语。而不是后来形成的属于Satem系统即印欧语东支的中亚雅利安语。阿凡那羡沃进入新疆后形成吐火罗人,也就是吐火罗语(龟兹焉耆等地的语言)接近于欧洲语言而区别于中亚雅利安语言的原因。

颜那亚文化向东迁徙并形成阿凡那羡沃文化
阿凡那羡沃文化从事畜牧生产,同时保留狩猎和捕渔业。墓葬的遗物有牛、马、绵羊的骨骼,兼有狐、狍、鹿、麝、野牛。是南西伯利亚最早的牧业文化。有丰富的陶器,过定居生活而非游牧。四 安德罗诺沃文化 (Andronvo Culture)遍及西伯利亚的西部和南部 从乌拉尔地区延伸至新疆 几乎大半个中亚BC2000中期 青铜时代早中期人种亦属于欧罗巴型,头骨特点与阿凡那羡沃居民相同安德罗诺沃文化中亚民族普遍经历的历史阶段,在安德罗诺沃文化西部的乌拉尔地区,同伏尔加河、顿河、顿捏茨河流域的木椁墓遗存有诸多相似之处。木椁墓和上述洞室墓都属于原始印欧人发源地库尔干文化,书中的这段叙述暗示,阿凡那羡沃文化和安德罗诺沃文化同源,同属印欧人,都继承了库尔干文化,但安德罗诺沃文化向中亚迁徙的过程更晚,迁徙的过程中语言演变为Satem系统的东支印欧语,而阿凡那羡沃文化则保留成为Centum系统的西支印欧语。且可以推测,安德罗诺沃文化由黑海北岸向中亚地区扩张的过程即雅利安人形成的过程。印欧人的迁徙略图:

安德罗诺沃文化和阿凡那羡沃文化的范围(里面阿凡那羡沃文化的范围夸大了,没有抵达中国边境):

陶器形制有缸形器,平底,几何纹。从事原始农业和定居放牧,发现有石质锄头和麦粒。青铜器为短剑、刀、斧之类。在晚期阶段即公元前两千纪至公元前一千纪初,过渡到游牧经济,并导致游牧与农业分离。五 卡拉苏克文化(Karasuk culture)外贝加尔地区 西至萨彦-阿尔泰地区 米努辛斯克盆地南部 东至叶尼塞河与东方有密切联系 卡拉苏克式器物甚至在中国内蒙和华北有所分布典型的器物有铜锛和曲柄刀。卡拉苏克式铜锛与内蒙发现的铜锛一样,被认为是起源于东方。而卡拉苏克式曲柄刀外形周代刀币类似,原型是商代青铜刀,传播至内蒙地区所形成的绥远刀,再影响卡拉苏克式曲柄刀



商代中原地区青铜刀
卡拉苏克还有铜制戈,而戈作为中国独有器物,可见卡拉苏克所受的东方影响。吉谢列夫指出,卡拉苏克有中国北部居民带到卡拉苏克的遗物,反映了在殷商时代就有人从中国北方迁至叶尼塞河流域。对于卡拉苏克人遗骨的研究发现有大量蒙古人种华北类型的渗入,而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也说明了米努辛斯克地区的原住民为印欧种人。书中这些描述可以推测后来当时的民族面貌是印欧人基础上融合了蒙古人种,这些蒙古人种向北方的迁徙的原因有两种可能:第一、他们是受中原夏商周的扩张而迁徙的北方民族,他们与中原人的接触中吸收了中原器物的影响。我们可以假设这些民族是先秦古籍中记载的薰粥、猃狁、鬼方,丁零等北方民族。第二、迁向北方的民族正是中原人本身,夏商时期中原方国众多,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是主流的趋势,同时奴隶制度的残酷使许多社会底层居民迁徙,这些中原人迁入北方而于印欧人融合形成了卡拉苏克文化。《史记·匈奴列传》中关于匈奴起源的观点是,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商也。或许暗示了中原人迁入后形成的卡拉苏克文化是后来一些草原民族诸如匈奴的起源。联合安德罗诺沃文化的状况我们可以粗略地描绘出青铜时期中亚民族的演进过程:安德罗诺沃文化和卡拉苏克文化大致以阿尔泰为界。在印欧人的民族基础上,卡拉苏克受蒙古人种影响,形成了后世匈奴,铁勒,高车等混血游牧民族。而未受蒙古人种影响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形成了斯基泰人,塞人等保留了印欧种民族面貌的游牧民族。如果你读到这里想继续读下去,就来通知我写完(里面推测的内容是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10人阅读
收藏

2013-04-19 16:15:01 yihua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卡拉苏克文化
安德罗诺沃文化(Andronovo Culture)——约公元前第2千纪~前第1千纪初 西伯利亚及中亚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 分布西起乌拉尔 南到中亚内陆草原 东至叶尼塞河沿岸 北达西伯利亚森林南界
未知的哈萨克斯坦 ——亚洲心脏地带考古掠影
夏和匈奴考
纪要|欧亚草原考古与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
单倍群R1b极简史(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