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病理生理学》复习提纲
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复习提纲

  一、绪论与疾病概论

  1.病理生理学定义:侧重功能与代谢方面,研究患病机体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科学。

  2.基本病理过程概念与举例: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与结构的变化。如:水肿、水电紊乱、酸碱失衡、发热、缺氧、DIC、休克等 。

  3.什么是病因: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疾病特征的因素(特异性的因素)。

  4.什么是条件:影响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

  5.什么是诱因: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6针对3-5题,举例:一位农民正在收割小麦,突降大雨,他跑回家时已被淋湿成“落汤鸡”,第二天开始高烧,医院诊断是细菌性肺炎。分析发病的病因与诱因分别为:病因是感染的细菌,诱因是大雨所致的着凉,使机体抵抗力降低。

  7.遗传性疾病:是指机体遗传物质(基因或染色体)的改变所引起的疾病。

  8.遗传易感性:是指机体遗传物质改变,使该机体比一般人容易感受环境中病因作用而患某种疾病。

  9.先天性疾病是:指某些损害胎儿生长发育的因素造成的疾病。

  10.针对7-9题,举例:

  -红绿色盲是X性染色体缺陷的性连锁遗传性疾病,符合“外公传外孙”的规律。

  -先天性心脏病是先天性疾病,可有多种病因引起,其中较多的是母亲怀孕5-8周时被风疹病毒感染,则该病毒可能侵袭胎儿正处于重要发育期的心脏,造成先心病。

  -高血压病是遗传易感性疾病,是亲代(父母等长辈)常染色体的基因缺陷遗传给了子代(孩子),从而子代的基因与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如摄盐过多、长时间精神紧张等)共同作用,造成血压升高。

  11.因果转化的概念及举例:

  ①原始病因引起的后果,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另一些变化的原因,如此,原因与结果转化交替,即使原始病因不存在,疾病过程仍可发展。

  ②以外伤大失血为例:外伤大失血→血容量降低→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微循环灌流减少→组织缺氧酸中毒→微循环淤血→回心血减少→血压下降→组织缺氧加重→如此往复。请关注护士笔记获取更多(微信号:hushibiji)

  12.死亡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死亡学期。

  13.临床死亡期的标志:呼吸停止、心跳停止、反射消失。

  14.脑死亡的概念:全脑机能的永久性丧失。

  二、水肿

  1.水肿的概念: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和体腔内积聚。

  2.水肿发生时,造成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的因素有4个:毛细血管内压增高(如淤血);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如肾病);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如炎症);淋巴回流受阻(如肿瘤压迫淋巴管时)。

  3.水肿发生时,造成水钠储留的主要因素有2方面: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4.造成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因素,主要包括2个方面:滤过膜面积减小和通透性降低(如肾炎时)、肾血流减少和滤过压降低(如心力衰竭、休克、脱水等情况)。

  5.造成肾小球重吸收增加的因素有4个:心房肽分泌减少、滤过分数增加、肾血流重新分布、醛固酮与抗利尿激素增加等。

  6.右心衰竭患者出现心性水肿,首先发生在下肢和低置部位,其最重要的形成因素是全身体循环淤血致使毛细血管内压增高。

  7.肾炎患者和肾病患者出现疏松结缔组织水肿,首先发生在颜面和眼睑,其主要的形成因素在2方面,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8.肝硬变患者出现腹水,其主要形成因素是肝静脉回流受阻致使门静脉压增高。

  9.隐性水肿指已有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中积聚,而尚未出现指压凹陷的状态。其形成原因是水肿液与胶原纤维、凝胶基质等呈凝胶状结合,游离水分子没有明显增加。

  水电平衡紊乱

  1.高渗性脱水体液概念及标准:体液容量明显减少,且失水>失钠,以失水为主。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伴有细胞内液为主的体液容量减少。

  2.高渗性脱水的常见原因:长时间禁食、呼吸加快、高热、长时间昏迷且未补液体。其治疗,可输注葡萄糖溶液,但注意此液体相当于补纯水,临床有时选择补1:2糖盐混合液体。

  3.高渗性脱水的早期表现及主要机制:早期表现为明显口渴,发生机制为高渗刺激渴中枢所致。

  4.高渗性脱水早期少尿与尿Na+增加的主要原因:高渗刺激渗透压感受器,使ADH分泌增多,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进而尿Na+浓度也增加。

  5.脱水热的概念与产生机制:因脱水导致机体散热障碍所引起的体温升高,称脱水热。其产生机制为高渗性脱水时汗腺细胞脱水,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蒸发水减少,使体内热量蓄积,体温升高。

  6.高渗性脱水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机制:高渗性脱水使脑细胞功能障碍,严重时脑体积缩小,颅骨与脑皮质之间空隙增大使血管张力加大,引起静脉破裂,造成脑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7.治疗高渗性脱水时,限制输入溶液浓度(如1:2盐糖混合液体)和速度的原因:因为快速输入低渗液体,会降低血浆渗透压,造成水渗入脑组织,增大脑容量,进而导致脑水肿、癫痫发作或死亡。

  8.低渗性脱水概念及标准:体液容量明显减少,且失钠>失水,以失钠为主。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为主的体液容量减少。

  9.低渗性脱水的最突出临床特点:脱水征,且易发生周围循环性衰竭、休克。

  10.脱水征的概念:脱水时因组织间液明显减少,患者出现皮肤弹性下降,眼窝和婴儿囟门下陷等体征。

  11.高温天气机体大量出汗,饮用大量开水,容易出现低渗性脱水。

  12.低渗性脱水早期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的主要机理:低渗性脱水时,组织液因低渗而转入细胞内,使细胞外液进一步明显减少,引起血容量减少,造成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13.低渗性脱水时尿Na+减少的最主要原因:低渗时细胞外液Na+低,通过RAA系统引起ALD分泌增多,使肾小管对Na+重吸收增加,致尿Na+减少。

  14.低渗性脱水补充氯化钠溶液时,应保持“安全钠浓度”:如果补充Na+盐过多,可造成血浆渗透压增高,进而使水从细胞内渗出到细胞外,使脑细胞等发生脱水和损伤。

  15.三种脱水的主要部位:高渗性脱水的部位主要在细胞内液,低渗性脱水的主要部位是细胞外液,等渗性脱水主要为细胞外液。请关注护士笔记获取更多(微信号:hushibiji)

  16.水中毒的概念与标准: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并体液总量增多。

  17.水中毒时细胞内外液体的流动趋势与对机体影响:液体由低渗的细胞外流向正常渗透压的细胞内,造成细胞水肿。

  18.水中毒发生的基本条件:肾排尿少,同时摄入水多。

  19.高钾血症的标准:血清K浓度高于5.5 mmol/L 。

  20.导致高钾血症最主要的原因:肾排钾减少。

  21.高K血症时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尿液的酸碱变化:细胞内碱中毒、细胞外酸中毒、反常性碱性尿。

  22.高K血症的最大危害与心电图特点:最大危害是造成致死性心律失常——心室停搏或室颤。形成原因是心肌兴奋性在轻度高血钾时兴奋性升高,而重度高血钾时因去极化阻滞而兴奋性减低甚至消失,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也降低。心电图改变为T波高尖,Q-T间期缩短,P波地平,QRS波增宽。

  23.严重高K+血症时,心脏兴奋性减低,其心肌电变化的机制是:去极化阻滞。

  24.低钾血症者的标准:血清K浓度低于3.5 mmol/L。

  25.急性低K+血症时,出现骨骼肌和平滑肌的无力,其肌电变化的特点:超极化阻滞。

  26.急性低K血症时心肌表现:兴奋性升高,传导性降低。

  27.引起外科手术后低钾血症的常见原因:术后禁食或厌食、胃肠引流、术后大量注射胰岛素、呕吐。

  28.低K血症时可表现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和尿的变化:细胞内酸中毒、细胞外碱中毒、反常性酸性尿。

  29.临床对急性低K+血症患者补K+时,要见尿补钾,其最低尿量的标准为:30ml/h

  30.患者,急性肠炎,腹泻一天,水样便24次,发热39oC,脉搏加快,皮肤苍白湿冷,尿少,腹胀,肠鸣音减弱,膝反射减弱,来院前大量饮水。患者出现了哪些水、电解质的变化,皮肤苍白湿冷、尿少、腹胀、肠鸣音减弱、膝反射减弱的变化机制为何?①水电变化:腹泻与补纯水致低渗性脱水、低血钾。②皮肤苍白湿冷:腹泻致体液丢失与细胞外液向细胞内液转移,使血容量明显减少,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与汗腺分泌,表现皮肤苍白且湿冷。③尿少:血容量降低,肾滤过率降低,原尿生成减少;容量感受器所受刺激降低,ADH分泌减少,肾重吸收增加,二者致终尿减少。④腹胀、肠鸣音减弱、膝反射减弱:低血钾可以造成平滑肌和骨骼肌发生超极化阻滞,肌肉收缩力下降。

  31.女性,40岁,重病容,身体衰弱,全身无力,难以自主行走,坐卧不适,精神差,在别人搀扶下就诊,面色苍白,眼窝深,皮肤弹性差,自诉没注意尿量变化。主诉两天前严重呕吐、腹泻,每日进白粥加糖及糖水,体力难以支撑。请考虑病人此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水电酸碱平衡变化?要求分析回答患者可能存在:低渗性脱水,周围循环衰竭、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

  32.低体钾患者补钾需4-6日以上的原因:因为补入体内的钾离子要进入细胞内才能达到体钾平衡,但在穿过细胞的机化膜时需要一定的时间。

  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

  三、酸碱失衡

  1.人体酸碱平衡的维持主要通过4个机制:体液缓冲、肺、肾、细胞等4个主要代偿途径。

  2.下面两张报告单PaCO2=72mmHg与PaCO2=32mmHg,分别说明他们可能存在的原发的酸碱紊乱是哪几种:原发性呼吸性酸中毒,原发性呼吸性碱中毒。

  3. 血气化验AB=29,AB>SB,SB为24mmol/l,判断其酸碱平衡状况:呼吸性酸中毒

  4.代谢性酸中毒发生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的主要原因:H+抑制脑氧化磷酸化过程,能量(ATP)生成减少;脑内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的生成增多,抑制神经细胞兴奋。

  5.糖尿病患者酸中毒:通常为AG增高性代谢性酸中毒

  6.代谢性酸中毒时,引发细胞内外K+交换的变化:细胞外H+内移,细胞内K+外移

  7.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最主要的因素:血K+升高

  8.混合型酸碱平衡失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呼酸合并呼碱

  9.机体对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的代偿调节主要依靠:细胞缓冲作用

  10.“二氧化碳麻醉”主要发生于何种酸碱失衡,其机制是什么:见于呼吸性酸中毒。因为CO2为脂溶性,容易穿过血脑屏障,而HCO-为水溶性则不易通过,致脑组织的PH降低,并且比脑外的细胞外液下降更明显;再者高浓度的CO2可以扩张脑血管,使颅内压升高。由此呼吸性酸中毒造成的神经系统障碍比代谢性酸中毒要显著。

  11.碱中毒患者出现手足搐搦的发生机制:因碱中毒时,血游离Ca2+ 离子降低,神经肌肉应激性升高。

  12.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为酸碱混合(相消)型的双重性酸碱失衡。其PH值可以正常。

  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

  四、发热:

  1.发热的概念: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体温调节性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发热分期: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

  3.体温上升时,患者出现冷感(畏寒)的发生机制:发热时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体表温度降低,皮肤冷感受器受到刺激,冲动传到中枢产生自感的发冷。

  4.体温上升时,患者出现寒战产生机制:发热时,躯体运动神经兴奋,引起骨骼肌不随意周期性收缩造成。

  5.体温上升时,患者皮肤苍白的发生机制:交感神经兴奋,使皮肤血管收缩,供血减少所致。请关注护士笔记获取更多(微信号:hushibiji)

  6.体温上升时,患者出现鸡皮疙瘩的发生机制:发热时交感神经兴奋,使皮肤竖毛肌收缩。

  7.发热时,心血管功能的改变及其机制:体温上升1。C,心率增加10次/分钟,其机制是血液温度升高刺激心窦房结和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所致。

  8.发热时,呼吸系统的改变是呼吸加深加快,其机制:发热使血液温度升高,兴奋呼吸中枢;分解代谢增强,使酸性物质增多,二者造成呼吸深快。

  9.发热时,消化系统功能改变,出现食欲不振、口腔黏膜干燥,其机制:交感兴奋性增强,造成消化液分泌减少和胃肠蠕动减弱所致。

  10.发热时,消化系统功能改变,出现消化不良,其机制:交感神经兴奋,使胃肠蠕动减弱和消化液分泌减少,进而蛋白质和脂肪在肠道内消化减弱所致。

  11.发热时,消化系统功能改变,出现便秘、鼓肠(肠胀气),其机制:交感神经兴奋,使胃肠蠕动减弱和消化液分泌减少,进而食糜在肠道内滞留而发酵、产气所致。

  12.高热惊厥的发生机制:发热使小儿大脑皮层抑制,皮层下兴奋性升高而发生。

  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

  五、缺氧

  1.缺氧的概念和分类:因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所致机体组织细胞出现代谢、功能、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其分类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2.低张性低氧血症的血气变化: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含量降低,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动-静脉血氧含量差降低(或正常)。

  3.等张性低氧血症的血气变化:动脉血氧分压正常,血氧容量降低,动脉血氧含量降低,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降低。

  4.低张性低氧血症呼吸深快的生理意义: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增加心输出量和肺血流量。

  5.缺氧但无明显呼吸深快表现:血液性缺氧无呼吸深快,组织性缺氧和循环性缺氧等在无PaO2降低的情况下也无呼吸深快。

  6.紫绀的概念:缺氧时,血液氧合Hb减少,脱氧Hb增多,当毛细血管内脱氧Hb(HHb)平均浓度大于50g/dL以上,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称紫绀(发绀)。

  7.COPD患者发生呼吸困难,其主要原因与机制:通气与换气障碍使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请关注护士笔记获取更多(微信号:hushibiji)。

  8.轻度缺氧时,常见的机体变化:呼吸加快、心率加快、精神轻度兴奋、氧解离曲线右移(易于释放氧)。

  9.举例:两位患者误食工业用盐(亚硝酸钠),发生无力,呕吐,皮肤黏膜呈棕褐色,一人抢救无效死亡,属于哪种缺氧:血液性缺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六、DIC

  1.DIC最主要的病变特征是:凝血功能紊乱

  2.分期: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3.举例说明哪些成分可激活内源性、外源性凝血系统:如细菌、病毒引起DIC的最主要的作用机制是Ⅻ因子激活,启动内源性凝血;如胎盘早剥、羊水栓塞等引起DIC的最主要的机制是Ⅲ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

  4.DIC可以见于:严重感染、严重创伤、宫内死胎、胎盘早剥、异性输血

  5.DIC的主要临床表现: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贫血。

  6.DIC患者发生出血的机制:因广泛的微血栓的形成而致使凝血物质的消耗,使血液转入低凝状态;纤溶系统的激活,水解凝血因子,加重低凝;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形成,产生强烈的抗凝血作用等三方面作用。

  7.3P试验阳性:反映血液里含FDP,说明患者已经发生纤溶亢进。

  8.5岁男孩,肺炎住院,青霉素治疗2天,突然出现全身性出血点,且尚无疾病可以导致出血,此时优先考虑可能发生的病理过程:DIC。

  七、休克

  1.休克发生的本质特征(最主要的病变):微循环灌流量障碍

  2.休克发生发展过程的三期,病理生理学名称为:缺血缺氧期、淤血缺氧期、DIC期

  3.休克早期,导致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的主要因素: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释放儿茶酚胺

  4.休克三期微循环灌与流的特点分别是:少灌少流,灌少于流;多灌少流,灌多于流;不灌不流。

  5.休克早期尿量减少,发生了急性肾功能衰竭:属于功能性肾功能衰竭

  6.休克早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引起的最明显的表现:尿量减少

  7.休克早期、休克期微循环血管变化的特点:休克早期为微循环痉挛收缩(前阻力大于后阻力),真毛细血管网关闭,直捷通路和动静脉短路开放。休克期微循环动脉端开放,真毛细血管网开放,微静脉仍收缩。

  8.休克早期微循环改变的代偿意义体现在自我输血、自我输液、血液重新分配、血压不降等。

  9.容易发生DIC的休克类型:感染性休克

  10.休克早期由于创伤、出血等刺激引起呼吸加快,通气增多,使PaCO2降低,形成呼碱,是休克早期诊断指标之一。休克肺发生后,可造成呼酸,与缺氧的代酸一起造成混合性酸中毒

  11.在24小时内有2个或2个以上器官相继或同时发生功能衰竭,称为多器官功能衰竭。

  八、心力衰竭

  1.心力衰竭概念:在病因作用下,心舒缩功能障碍,输出量相对或绝对降低,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引起心力衰竭的病因: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心肌负荷过重。

  3.高血压导致心力衰竭的机制:心压力负荷(后阻力负荷)加大。

  4.对心性水肿患者的饮食原则:适当限制钠盐饮食

  5.心力衰竭时血液灌流量减少最显著的组织器官是:肾

  6.心肌兴奋-收缩偶联障碍的主要发生机制:肌浆网对Ca++摄取障碍,使心肌不能充分舒张而充盈减少,收缩期射血减少;同时使肌浆网储Ca++减少,心肌兴奋时Ca++释放量下降,心肌收缩力减弱。

  7.急性心力衰竭的心脏代偿表现? 心率加快,心脏紧张源性扩张,心肌肥大。

  8.心衰患者心率较快的表现,无论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都可发生,因交感神经兴奋造成,是心脏的代偿,但当心率过快(大于180次/分),则失去代偿作用。

  9.慢性心衰时出现心肌肥大。

  10右心衰患者的常见表现:全身水肿、颈静脉怒张、少尿、肝肿大、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

  11.左心衰患者出现的最主要表现及发生机制:呼吸困难。因左心衰致肺淤血、肺水肿导致通气、换气障碍,使PaO2减低,引发呼吸困难。

  12.心肌肥大分为两类:向心性肥大和离心性肥大

  13.引发急性左心衰的诱因? 感染、酸中毒、高血钾、心律失常、妊娠分娩、劳累、情绪激动、输液过多过快等,使供血减少、耗氧与负荷加重的因素。

  14.心性水肿首先出现在低置部位的主要原因是? 毛细血管内压增高。

  15.肺源性心脏病发生的主要机制是肺动脉高压和心肌受损。

  16.端坐呼吸发生的机制:强迫体位坐位可使:①体循环静脉回流减少,肺淤血减轻;②横膈下降,肺活量加大,改善肺通气换气;③下肢水肿液吸收入血减少,血容量下降,肺淤血减轻。

  17.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

  ①平卧位时,下肢回流血增加,肺淤血加重;膈肌上升,肺活量减小。②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支气管收缩使气道阻力增加,肺通气降低。③睡眠中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神经反射的敏感性降低。④当前二者使PaO2降低到一定的严重程度时,才会兴奋呼吸中枢,引发患者突感严重憋气。

  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

  九、呼吸衰竭

  1.呼吸衰竭:由于外呼吸障碍,不能维持正常机体所需要的气体交换,以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的升高,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病理过程。

  2.Ⅱ型呼衰患者的血气化验特点为:PaO2降低和PaCO2升高

  3.直接反映机体呼吸功能的指标:PaCO2

  4.造成外呼吸障碍的因素分为两类:通气障碍、换气障碍

  5.肺通气障碍主要分为两类:①限制性通气障碍;②阻塞性通气障碍。

  6.限制性通气不足主要见于:使用镇静、安眠、麻醉药物过量;多发性肋骨骨折、胸腔积液和气胸等,它们使呼吸运动减弱,肺扩张受限,肺活量减小,造成通气不足。

  7.阻塞性通气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气道内径缩小导致气道阻力明显增加,常见于肺部肿瘤、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

  8.肺换气障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气体弥散障碍。如肺水肿和肺透明膜形成、肺实变和肺不张。

  ②V/Q比值失调。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造成的静脉血掺杂和肺栓塞造成的死腔样通气。

  ③解剖分流增加。如支气管扩张。

  9.肺换气障碍造成的呼衰类型? 主要表现为开始Ⅰ型,加重后为Ⅱ型。

  10.呼吸窘迫综合征致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肺血管内微血栓、肺水肿、肺泡膜增厚、肺透明膜形成

  11.造成肺心病的主要机制:肺动脉高压、心肌受损

  12.呼吸衰竭可导致机体出现的酸碱紊乱:主要为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13.对Ⅱ型呼衰患者限制性给氧的机制:

  ①生理情况下,PaO2降低和PaCO2升高都对呼吸有兴奋作用。

  ②当Ⅱ型呼衰发生缺氧严重,PaO22>80mmHg时,也对呼吸中枢抑制。

  ③此时呼吸运动主要依赖PaO2对化学感受器的兴奋来维持,故只能吸入低流量低浓度的氧。

  ④反之,如果吸入高浓度氧,虽然一时纠正了缺氧,但PaO2升高带来呼吸抑制,进而使PaCO2也升高,加重高碳酸血症,引发或加重肺性脑病等损伤。

  十、肝性脑病

  1.肝性脑病:继发于严重肝脏疾患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2.肝性脑病患者出现血氨增高,其最重要原因:鸟氨酸循环障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6《病理生理学》复习提纲(一)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与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外科 体液平衡与补液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习题+重点
内分泌最后一章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