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年以后,拓展生命的宽度和深度

人生就像一场有上、下半场的比赛,下半场会出现在35-45岁之间的某个时候,那时我们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职业的巅峰。在从事了 20 年大致相同的工作之后,一切早已经得心应手。在工作中,我们已经学不到新东西,做不出新贡献,遇不到新挑战,因而也不会产生什么满足感,对工作也开始厌倦,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另外长达 20 年乃至 25 年的职业生涯,这个时候我们很像是意大利中世纪最著名的诗人但丁在《神曲》中讲述的,在“人生旅程的中途”迷失于一个黑暗的森林。

约翰.多纳霍2015年辞去了易贝首席执行官时很想知道已经50岁的自己如何度过接下来的人生,他采访了几十个比他年长但仍充满活力的人,询问他们是如何实现类似的转变,在晚年继续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以下是他得到的五个答案。

第一、要有创造力,50岁以后应该是人最具有创造力的时候,你有丰富的经验,而且可以自由地把它们运用到需要的地方。

第二、别做你只是略懂皮毛的事情,不要只是做很多的事情,不管做什么都要有责任心,而且要承担后果,做推动事情前进的人。

第三,与有活力的人合作,让自己身处这些人中间,和他们多多接触,通常他们都会比你年轻。

第四、施展你的天赋,找出你特别擅长的事情,以及让你与众不同的能力,理解你内心的呼唤和随声附和那些能催生你使命感的东西,然后开始行动。

第五、不要浪费时间去担心未来。听从上天的安排,因为人生的大多数转折点都是无法预测或控制的。

我相信这样的经验会帮助到你,想想看90岁的德鲁克依然可以写出《21世纪管理挑战》这样石破天惊的作品,科斯教授102岁时完成了《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杨绛先生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他们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所以请不要过分担心未来,因为未来仍然可以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书中的但丁在导师维吉尔的指引下,历经地狱、净界、天堂三界,找到走出迷津的道路,完成了这场“灵魂修炼之旅”。我们也需要完成自己的人生旅行,在你成为真正的自己之前,我们只不过是穿着借来的衣服四处游荡,在成为真正的自己之后,生命才是属于自己的,因此人走到生命的这个阶段时经常要问自己:一路走可有遗憾?这也正是在面对生命的时最终级的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在有限的生命空间里不断提升自己无限的可能性和整个生命的弹性,拓展整个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建立自己的人生哲学。

以下是我们的三个建议

第一步、界定身心活动的意义

对于一个完整的生命来说,身体的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用必要,需要,重要分别对应人生命的三个层次。所谓必要,就是非有它不可,有它还不够。身体的层次也包括各种有形可见的自己,可以量化的成就,这些都是必要的,但仅有这些还够。

心智成长是需要,首先要在认知上要记得:活到老,学到老,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逐渐接近智慧的境界,不能总是原地踏步。黄庭坚曾说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灵性修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为身心活动提供了目的和意义。如果问你:你活着有什么目的?你会如何回答呢?《红楼梦》第一回的《好了歌》提到一般人追求的四种目标:功名、金银、娇妻和子孙。然而到最后你会发现,这些都是身心活动的成果,都是靠不住的。一切都会过去,生命终将结束。人生在世,谁也无法见证自己一定能活多久。很多年轻人为了理想而献身,很多人在乱世中仍见义勇为,身心活动总有它的局限。关键是要问自己:我这一生是为了什么?

人生总要有个目的,对来来总要有一定的期许。所有伟大的老师,譬如孔子,在教学生的过程中都会强调要立定志向,所谓志向,就是问自己为了什么,未来要往哪去。这就是我们人生的事业理论。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遇到选择就会迷茫,很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人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已经荒废了一大半。因此,如果你想让自己的人生过的充实,一定要开始思考这一生是为了什么,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值得奋斗一生的,为了这个目标,再苦也是值得的。

第二步、化解潜意识的盲点

弗洛伊德将复杂的做梦现象用潜意识来解释,他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以被接受。潜意识中蕴藏着丰富的内容,亦有很多盲点。人在小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特殊的生活经验,由于年龄太小,无法充分消化,更无法反抗,只能被动接受,于是在潜意识里就会形成很多的结。潜意识就像一个剧场,它从不同的渠道获得信息,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有机组合,编成有头有尾的剧情后再上演。潜意识就像一个很大的黑箱子,把人的意识中的信息全部收集起来,然后混合重组,使很多事情好像真的发生过一样。

因为这样的组合,我们的潜意识中就会有许多盲点,这些盲点需要化解,你当然可以因此求助于心理医生,但更好的方式是求已,就是通过灵性的修养,让自己的生命不断向上提升,慢慢化解自己的偏见和执着。人生是一个趋势,是由不断的选择所构成,每次选择都是重新开始的机会,通过不断的选择,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生命,这才是对人生的正确态度。

很多的心理建设活动都是不再不断的向下挖掘,也就是在你小时候的世界里寻找问题的来源,然而人是在不断成长的,当自己可以独立思考后就要向上提升,寻找自己和别人的相同之处,不要只关注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之处,慢慢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幸福的,也没有一个是完全无辜的。将生命向上提升后你就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有共同命运,与其在潜意识里自艾自怜,不如向更高层次去发展。

第三、将命运转化为使命

发展灵性修养,可以将命运转化为使命。每个人活在世界上都有某种即定的条件,你出生在什么年代、社会和家庭,成长环境如何,上什么学校,遇到哪些老师和朋友,这些条件大多数都不是自己能完全左右的。命运就像是一种遭遇,它是盲目的,被动的,无奈的,碰上了也只能是接受,但我们因此就自怨自艾,有个人因为没钱买鞋而难过,直到他看到一个失去脚的人。人活在世界上,对于命运要了解而不要抱怨,抱怨于事无补,不如去了解实际的情况,接受不幸的遭遇。譬如,比起前辈,我们没有遇到战争,这不是很幸运吗?如果和下一代比,他们生下来就有各种各样的优越条件,但由于生活标准的普遍提高,他们可能觉得自己还不够好,这是一样的道理。

西方有句话说的很生动:一个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养成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塑造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决定有什么样的命运。我们要将命运转化为使命,到底什么是使命?使命有三种形态:第一种是群体赋予的,譬如你担任某个职务,承担一定的职责,这是别人赋予的,第二种是个人所规划的,譬如你从小立志想为科学家、工程师,第三种是自觉有某种使命,其来源即非群体,也非自我,而是为了更高的理想。   

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特别的时代背景决定他必须有这样的自觉,能够理解这一点,便不会误会儒家的学者是狂妄之人。孔子在匡地被围困时,随时有生命的危险,他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孟子离开齐国进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就是儒家学者的使命感,他们不是为了争权夺利,而是因为自身具备了专业的知识、德行和能力,便希望替百姓服务。

要了解自己的使命,需要持续的学习、阅读、思考,从而找到自己命中注定的缘分。人生在世,不可能变得和别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关键是如何将自己的角色扮演得尽善尽美。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手握一副好牌,而在于如何把一副烂牌同样打得可圈可点。将命运转化为使命,化被动为主动,这样的生命才更有价值。

彭信之

------------

子曰德鲁克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用走心的文字让东西方管理思想交流碰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傅佩荣: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幸福的,人千万不要让生命受困于某个盲点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 - 心灵成长课程..
人生有“四度”
高度、深度、宽度
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你却称其为命运!
人活一世,这四个维度,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和底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