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摄影大师们都去哪里拍神奇动物呢?

这是我们的第470条自然旅行原创文章 !

这世界上真正会玩的都戳上面关注了我们 !


听说今天文章的结尾有礼物哦!


多次前往世界7大洲达40多个国家地区

拍摄野生动物和自然生态

包括9次南、北两极以及近30次前往非洲

野生动物摄影作品多次在国际摄影比赛中得奖

摄影作品以及野生动物拍摄故事

广泛刊登于国内主流摄影和旅游刊物

用自然动物影像推广自然旅行

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





最近喜欢野生动物的小伙伴们有福气了,一边野生动物摄影大赛宣布了2016年的全球得奖照片,几十幅获奖或入围照片从几万张专业照片中脱颖而出,一张比一张精彩。


而另一边BBC在酝酿了十年之后隆重推出的《地球脉动II》(Planet Earth II),其所展现的自然和野生动物世界绝对和90岁高龄的主持人大卫·艾登堡爵士一样令人刮目相看。




热 身 小 测 试

今天就带你走进野生动物的世界。不过首先让我们来做一个测试题,你觉得世界上有哪些地方是拍摄野生动物的最佳目的地呢?(可多选哦!)


很多地方根本没有听说过?

不过,这里面很多都是被评为世界上最佳的野生动物观赏和摄影目的地。如果你喜欢观赏野生动物,或者像我一样喜欢拍摄野生动物,那这些目的地可要收藏好了。


全球最佳野生动物摄影目的地?

近期我们野去自然旅行所推出的年度自然旅行榜中就有一个重量级的奖项:叫做“全球最佳野生动物摄影目的地”,就是由众多野生动物摄影师和部分客人所一同评选出的。这可不是拍脑袋的选择,而是通过十个不同的纬度来进行综合客观的评定,其中标准就包括:“是否是世界自然遗产地”、“近5年全球野生动物摄影大赛得奖和入围照片”、“有没有著名的季节性动物迁徙行为”、“当地自然生态多样性”、“拍摄难易程度”、“当地国家对于生态旅游的支持”、“中国游客旅行便捷性”等十个方面。


我们将在12月10日的年度颁奖盛会上宣布这个奖项

具体活动信息请关注下周的微信




全 球 野 生 动 物 摄 影 大 赛 

深 度 分 析 第一波

好了,接下来我们就进入野生动物的世界,全球野生动物摄影大赛深度分析第一波:哺乳动物组别。

简单介绍一下野生动物摄影大赛(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这赛事就好像国际野生动物摄影界的奥斯卡,最顶级,参赛水平,参赛人数。我国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老师就曾经凭借精彩的金丝猴照片获得过濒危动物组冠军,也是在大赛历史上获奖的第一个中国人。野生动物摄影大赛的众多参赛类别,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两栖动物和鱼类”、“无脊椎动物”、“植物”、“水下世界”、“城郊自然生态”、“土地”、“细节”、“印象”、“黑白组”、“野生动物摄影记者”(单幅作品和组照两个组别),以及三个年龄段的年轻摄影师组别等。

今年的作品继续着近几年发展迅速的野生动物摄影水平,可谓是创意无限,张张惊艳,令人叫好。和前几年一样,我继续来翻译整理这些得奖照片,同时加上一些个人见解,希望我们都能够透过照片看故事,让更多人对于野生动物摄影有所了解,进而关注自然生态。



大 奖 获 奖 照 片


非常的震撼!这是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

Tim Laman(美国)的一张拍摄

红猩猩的精彩照片

照片拍摄于印度尼西亚的

GunungPalung国家公园



为什么这张照片可以成功在几万张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呢?

主要原因有几个:

视角独特

这张照片是在树冠层的顶端拍摄的,从上往下拍摄红猩猩,这个很难的,红猩猩我也拍摄过,基本都是从地面往上仰拍,这样的话,既不能体现树冠有多高,而且光比相差很大,动物面部表情等很难把握好,而Tim,这家伙就是出了名的爬树高手,经常在树冠层搭一个树窝,不下树,一待好几天,就是为了精彩的照片,这张视角很独特,红猩猩往上爬,可以体现出高度。


有故事性

说动物行为,为什么红猩猩(这个雄性)不在一般的树冠层待着,要爬这棵树呢?这是什么树?树上有什么,值得这个红猩猩冒险往上爬?事实上,这是一棵无花果树,季节正好,树顶上有无花果,所以吸引着这家伙。Tim提前判断说这个红猩猩会爬上去吃,所以提前来到树顶,安置了若干个GoPro相机,设置遥控拍摄模式。之后他等了3天,总算等到这个红猩猩经不起诱惑,爬上去找无花果吃,他遥控拍摄,获得了这个画面,在画面红猩猩的右侧就是它的窝。红猩猩一般没有固定的窝,吃到哪里,晚上就在树冠层搭一个窝。这些红猩猩是很聪明的,也是人类的近亲,被誉为婆罗洲雨林的保护者。它们的智商比较高,学会用工具来保护自己,比如会用叶子放在下巴就好像餐巾一样,也会搭建防晒的棚子或者防雨的棚子。


濒危动物和难得的行为

红猩猩大家都知道面临着栖息地丧失的危险,在这个画面中,虽然背后看上去一片绿色雨林,但是为什么红猩猩要冒风险爬这么高吃无花果,是不是因为食物比较少,还是因为栖息地不够大,这个年轻的雄性才会铤而走险?这些内容都值得我们深思,所以濒危动物的不为人知的行为,往往会获得评委的青睐。


拍摄手法

这张照片太牛了,可能是野生动物摄影比赛历史上第一次用GoPro拍摄获得大奖的照片。所以不要老是说器材不好,不是1Dx Mark II和大炮这种顶级器材才能拍摄到最好的照片。事实上没有拍到好的照片是因为摄影师不够近,不够专业,不够投入。像Tim这种,真心投入,冒着生命危险爬树设置相机,加上专业知识判断,以及运气,大奖照片就是这么诞生的。


就参数来说,没什么好说的,呵呵GoPro HERO4 Black,F2.8,1/30秒,ISO 231,这些都是GoPro自动的设置参数。有一点我觉得蛮牛的,说明GoPro遥控距离够远,而且还够有电……


哺 乳 动 物 组 别 冠 军 获 奖 照 片


继续第二张分析

这是哺乳动物组别的冠军获奖照片

来自于英国摄影师Simon Stafford拍摄的

肯尼亚马赛马拉自然保护区的照片

每一年动物大迁徙已经是人人皆知的自然奇观,近两百万的角马和斑马队伍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提草原追随着嫩草来到了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草原,尤其是横渡马拉河,来到对岸,如此惊心动魄的生死横渡也成为了动物大迁徙的高潮。不过很多人所拍摄的动物大迁徙或者渡河主要表现的是角马队伍浩浩荡荡,或者是鳄鱼猎杀角马的惊心动魄,基本都是白天天亮的时候,很少有表现马拉河横渡黑暗面的作品,而作者正是抓住这个不太为人知的时间和地点,表现了一个不太为大众所喜欢的物种:鬣狗,通过相对黑暗甚至残忍的画面,表现动物大迁徙自然盛况背后的生死存亡优胜劣汰。



摄影师故意在日出之前拍摄所得。画面看上去很杂乱,其实元素很简单,就是鬣狗、角马尸体以及河堤。画面的特征以及众多角马的死尸清楚地交代了地点,那就是马拉河边。这里有一些渡河点坡度比较陡,很多角马根本无力爬上去,最后精疲力竭而死,或者拥挤致死,或者也有可能是上游的角马尸体冲过来堆积在这里(自然形成的,不是人为的哦),也成为了鬣狗的自助餐厅。


作为食腐动物的代表,鬣狗其实还是很擅长于猎杀的,只不过这里有现成的食物,那也就凑合吃点。看到画面中有好几只鬣狗,有把头伸进角马尸体吃内脏的(能量比较高),也有一只好奇的看着镜头的,而它的位置正好在右下侧黄金分割点的位置上,摄影师的构图或者后期裁减还是很考虑观众的关注重点。


那很多人要问了,为什么我也去这个点,看到的基本都是尸体,只有看到旁边的秃鹫或者非洲秃鹳,没有看到如此震撼的鬣狗场面呢?因为鬣狗白天都是分散行动,除非有猎杀,基本很少看到一群的,而且白天在这里车来车往,它们可能也不太喜欢。而秃鹫基本都是等太阳出来很久,利用热空气盘旋空中,发现猎物,然后才下来吃,所以白天更多看到秃鹫或者非洲秃鹳傻呵呵地在河边啄腐尸。


再看摄影师的拍摄参数Nikon D810,800mm F5.6的镜头,很合理的配置,尤其是拍摄这种静态的画面,D810成像质量很好,尤其是暗部,800mm镜头可以跨河拍摄到对岸。拍摄参数比较常规ISO 400, F5.6,1/500秒,使用豆带。


这张照片能够得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选择了一个不太为人知的时间段和画面,呈现给众人一个不同角度的动物大迁徙渡河。



哺 乳 动 物 组 别 入 围 作 品


下一张是哺乳动物组别的入围作品之一

由英国摄影师Andrew Parkinson

在苏格兰Cairngorms国家公园拍摄的山地兔



当时的拍摄环境是很恶劣的,一片冰雪,估计还有大风和寒冷相伴,为了拍摄到高地的山地兔,摄影师Andrew在冰雪上一待就是6个小时,不过运气还是很好,总算在松软的雪地上出现了三只山地兔。这三只兔子出来干什么呢?其实画面有所交待,那就是右上角的蓝色,意味着可能天气稍微好一点,不再是狂风暴雪,这兔子也饿啊,所以也要出来觅食。


有人问了,这么冷的天,兔子不是要冬眠的么?

这个就要科普一下了,一般野兔这种是不冬眠的,所以天再冷也要出来觅食。而且摄影师也另外解释了,说这些山地兔一般会聚集在一起,待在没有风雪或者风雪比较小的那一面雪坡,避免变成“雪兔”,最多的时候同一个坡上可能有20只兔子这样站桩。即使在冬季冰雪世界,它们还是可以在雪下找到它们需要的食物,比如一些石南属植物,它们会用爪子快速的刨开松软的雪地,找到这些食物。摄影师还说,别看这些兔子看上去很可爱,其实它们的生存环境也很堪忧,本来冬天就难熬,很多苏格兰的农场主为了保护土地,会严格限制兔子不进入自己的农场,它们的栖息地越来越少,这也是典型的人和野生动物争夺地球自然资源的案例。


这些是摄影师的述说,不过从作品本身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动物行为以及故事可读性,可能我们对于这些苏格兰的山地兔并不了解,毕竟这个是英国的比赛,所以他们对于这个物种可能更为熟悉。不过光从画面本身来说,这张照片还是可圈可点的,大家都知道拍摄纯白色的雪地背景很不容易,要拍摄好更是需要好的创意。画面很简洁,兔子占据画面中心,三点鼎立,加上右上角的蓝色天空,整个画面简单但不枯燥,亮点虽然占据画面很小,但是让人会细细的看。当然有一些元素我们在这张缩小的图片看不出,比如是否有兔子的脚印。


摄影参数来说,器材是很适合拍摄这种题材的,Nikon D3s加上200-400F4的大炮镜头,可是使得摄影师保持距离,不影响兔子。摄影师估计是在掩体里拍摄的。拍摄参数比较正常,ISO 800, F13,1/400秒,比较好的参数设置,ISO 800在D3s这种机器上轻松搞定,F13强调景深,1/400秒的快门速度基本能够保持拍摄稳定。


不过我个人觉得因为这两年比赛组别有一些合并了,所以导致大家看得奖作品的时候觉得差异性比较大。在几年前,类别不是这样的,应该是有哺乳动物行为、鸟类行为等行为类的组别,加上一个组别叫作动物在其环境中(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这张照片更多展现的是动物的生存环境,而不是特别体现动物行为。不过最近几年这些组别调整在一起了,就成为了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下面一张入围哺乳动物的照片

是由英国摄影师Charlie Hamilton James

在美国大提顿国家公园拍摄的



故事是这样的,摄影师听说大提顿国家公园管理者为了控制公园里的灰熊能够不去公路上骚扰,所以定期在公园深处放置一些死去动物的残骸,这样有机会一直吸引灰熊来觅食,就可以远离公路。摄影师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就觉得有戏,于是他在这个设置了相机陷阱,等着动物进入镜头。在等了6个月,拍摄了差不多20万张照片以后,他总算获得了这一张他自己满意的照片。画面中一只灰熊闻到味道来到这里,看到是北美野牛的残骸,周围还有很多渡鸦。摄影师后面解释说,自从1970年开始落实保护以来,黄石灰熊的数量比较稳定,保护的比较好。所以有人提出将黄石灰熊从国家联邦保护物种清单上去除,这一提议也使得不少人担心会导致灰熊数量的下降,并引发随之而来的生态体系的影响。


老实说我对这张照片不是很喜欢,几点,第一画面中就出现了灰熊的侧面,没有太多的动作行为,也不算是那种体现动物濒危的令人冲击的画面,倒是画面中的渡鸦比较抢镜头,配角变主角。其次我觉得花6个月拍了20万张照片,就在这一个场景下,守株待兔式的拍摄,实在有点不值得,甚至有点不思进取,动物还有这么多未知的行为,这么多故事,这个灰熊食腐的行为不是很特别。第三从拍摄参数来说Nikon D7100, 10-24超广角,使用24mm,ISO 1600,F5.6,1/2500秒,触发红外拍摄等设备,不过为什么光圈不放小一点,为什么要设置1/2500秒?是希望要获得动物刺激的一瞬间?不是很理解。


当然就画面来说,还是比较好看的,背后有连绵的雪山,灰熊扑在北美野牛的骨架上,到处飞着渡鸦,还算不错吧,近几年好像也没有看到类似的片子,不过我个人觉得还是有点不喜欢。





继续下一张照片

这是阿根廷摄影师DaríoPodestá

在阿根廷马德琳港附近拍摄的巴塔哥尼亚豚鼠


这是摄影师连续四天蹲守拍摄,才终于获得的影像,使用遥控摄影拍摄。当时一只豚鼠妈妈返回洞穴,发出了一声鸣叫,从洞穴里冲出3只幼仔。不过这并不都是她的宝宝,她(最左面那个)小心翼翼的通过嗅觉辨识哪两个才是她的宝宝,只有确保是自己的宝宝之后才会开始哺乳,否则喂错了就可惜了。整体画面很平衡,交待关系和位置很清晰,从左边的妈妈(正在嗅幼仔)到中间的两个幼仔,再到最右边刚刚爬出洞口的幼仔,有层次,有动感。


这里有一个动物行为就很有趣了,一般巴塔哥尼亚豚鼠都是一夫一妻制的,但是他们繁殖下一代的方式就有点不走寻常路:往往若干对父母(最多可以有20对)会把所生出的幼仔放在一起,同一个洞穴中,混养,有点类似于托儿所的概念,这有点和鬣狗相近,不过鬣狗家族群体行动,是母系社会,这一点豚鼠们又不像。这样做的好处肯定有不少,既可以一起养,减少能源浪费,最主要可以让幼仔待在一起,保证有一对成年夫妻来看管,减少被猎食者攻击的机会。这是我结合了摄影师的解释以及维基百科综合的信息。而且更有趣的是,因为洞穴里幼仔众多,所以探视喂奶也是有时间限制和顺序的,基本上每个母亲有1个小时探视时间,可以找到自己的幼仔,喂奶,而此时其它在边上的母亲就需要等待,等到上一个母亲喂奶结束以后才能上去。而对于幼仔来说,不仅要及时辨识出母亲的声音,而且有时候也要学会混着吃,反正就是会抢奶的孩子才强壮。


所以这张照片还是比较成功的,几个因素:一个是,巴塔哥尼亚豚鼠是在野生动物摄影比赛中不太常见的物种,不过它其实是阿根廷巴塔哥尼亚高原比较常见的物种(我两年前去马德琳港的时候,就在瓦尔德斯半岛国家公园拍摄过),虽然在大型比赛上不太常见;第二个因素,就是述说了常规动物的不为人知的行为,上文也详细说了,所以也是一个亮点;再次,拍摄手法上使用了遥控拍摄,既是近距离拍摄,又没有打扰动物,获得了最原始真实的动物生活场景。


拍摄参数:Canon 5D Mark II,17-40mm F4,17mm拍摄。ISO 1000, F14, 1/400秒。遥控拍摄H?hnel Giga T Pro II wireless-timer。拍摄器材是很经典的,镜头也很合适遥控拍摄。参数很健康,既有F14的较深的景深,1/400秒也基本可以捕捉到精彩瞬间。





继续下一张

由美国摄影师Ronan Donovan

在乌干达Kibale国家公园拍摄的黑猩猩


当时领头的雄性黑猩猩估计成功猎杀了一只猴子,作为头领,他可以优先享用美食,他吃了这个猴子的脑子以及主要器官等能量高的食物以后,两个地位比较高的雌性黑猩猩开始为剩余的猴子残骸进行争夺,谁都希望能够分到一杯羹。这并不是一个常见的动物行为或者场景,因为一般来说黑猩猩的主要食物是果实,但有时候树叶、树皮,甚至是一些小型动物的肉和内脏也是它们食谱上的一部分。像如此这样一场难得见到的黑猩猩猎杀猴子的场景,使得整个黑猩猩的族群为了争夺食物而关系紧张,但是谁能够吃到什么,还是严格按照黑猩猩群体的地位而定的,黑猩猩不仅是等级制度森严的群居动物,而且相互的关系更与人类相近。所以能够拍摄见证到如此难得一见的画面实在可贵。


说完故事,说画面本身。我也在雨林中拍摄过,这种仰拍其实很不容易。一方面,顶光容易造成被摄物体曝光不足,黑脸,尤其是黑猩猩,把握得不好就是一片死黑,不过这一点摄影师可以通过曝光补偿以及后期高光阴影的调整处理得很好;其次,是对焦或者说抓取关键的元素,一般很容易被树枝树叶遮挡,那这张照片把握得很好,或者说运气很好,正好树干没有遮住任何关键的部分,无论是左侧黑猩猩抓取猴子尸体的手(以及拉拽的动作),猴子尸体软垂和脸部特写,以及右边黑猩猩争夺食物的严峻表情,非常之到位,且从左到右连贯整个画面。非常难得。


这是一张标准的动物行为照片,很多拍摄黑猩猩的照片基本都是相互依赖,母子情深等比较温馨唯美的画面,而这张照片正是把不太为人知的,甚至很残酷的一面呈现在观众面前。越高等动物的残酷行为往往会让人联想到人类本身,本来黑猩猩就是和人类DNA最接近的动物。


就器材来说,一点都不高级,甚至很普通,Canon 5D Mark II, 100-400的大白,这两个组合真的在野生动物摄影圈里属于准入门级的水平,5D2 本来就不是拍摄野生动物的,连拍速度比较慢,再加上大白成像质量不高,尤其是这张在丛林里面,ISO开到4000。但事实证明如此一般的器材也能拍摄到得奖的照片。拍摄参数ISO 4000,F8,1/400秒,加一档曝光(因为从下往上拍摄,背景比较明亮,所以白加黑减曝光补偿)。所以不要再迷信说得奖照片一定要多好的器材,好的器材只是一方面,关键还是器材背后的眼睛、脑子和手指。





继续

哺乳动物组别还有最后两张入围照片

这一张是荷兰摄影师Jasper Doest

在荷兰Zuid-Kennemerland国家公园的

Kraansvlak所拍摄的欧洲野牛


欧洲野牛是欧洲大陆最大的原生食草动物,体型庞大,近3米的体长,2米的身高,最重可以达到近1吨。这些动物本来在欧洲大陆分布很广,但是近代的杀戮使得这些动物面临濒危,1927年几乎被狩猎到灭绝。一直到上世纪中期,那些原本在动物园或者囚禁状态下的欧洲野牛被重新野化放回大自然,这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物种保护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功,目前有5000只欧洲野牛,而一半以上的族群都是在野外生存。这一批就是2007年重新引入荷兰国家公园的欧洲野牛,而摄影师Jasper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定期记录这些濒危的物种。在这天的早晨,摄影师发现了在湖边栖息的兽群,当时这些欧洲野牛正在湖边喝水,同时享受着日出前的凉爽。刚刚升起的阳光把整个森林点燃成了金色,一片温馨的画面。


其实这张照片本身并没有太多关于动物行为的介绍,对于物种生存环境也不是特别的明显,但是因为欧洲野牛本身是濒危动物,加上整体画面非常的唯美,和原来被猎杀几乎灭绝的黑暗故事形成鲜明对比,也暗示着欧洲野牛的生存危机已经过去。这还是我之前说的问题,因为现在大赛的组别的关系,不再像以前每一张照片的突出点很明显,比如动物行为,或者动物栖息环境,或者濒危物种组别。如果在以前,可能这张照片就会在“濒危动物”组别,同样也有机会获得入围。


再来看一下拍摄参数,相机是Canon 7D Mark II,70-200小白,ISO 400, F8, 1/640秒。器材是比较常规,也算是经典的组合,7D II适合拍摄野生动物,小白成像质量更好,而且在ISO 400的状态下,这个组合应该表现不错。拍摄参数比较健康,整体画面曝光比较准确,亮部和暗部的细节保留得不错。





哺乳动物入选的最后一张

是挪威摄影师AudunRikardsen

在挪威特鲁姆瑟拍摄的虎鲸照片

这个摄影师也是一个欧洲比较有名的水下摄影师,2013年凭借一组水下照片获得过野生动物摄影大赛组照的冠军。


当时摄影师在晚上的极地海水中看到了虎鲸的踪迹,赶紧拿着相机发动小艇追出去拍摄。当时光线条件很差,他还忘了拿手电筒,所以对焦都非常的困难,不过摄影师的执着和自信还是使他并没有在寒冷刺骨的环境中放弃,相反他跟着虎鲸的踪迹连续拍摄了6个小时,终于获得了这张他觉得满意的片子。

虎鲸大概大家自认为比较熟悉,一种大型的齿鲸(常规的鲸按照大类来分可以分为齿鲸和须鲸),体长8-10米,重量可以达到9吨。不过中国人对于虎鲸的认知可能来源于海洋水族馆里会表演的跳起来的虎鲸,有人说它们黑白色的,长得像熊猫,也有一些认知说虎鲸很危险,名字就可以反映出来“killer whale”,直译的话就是“杀人鲸”,而且的确在美国的水族馆里就有发生过虎鲸“杀人”的事件,其实那是一起意外,不过驯兽师的死亡终究给虎鲸带来了不利的形象,人们谈虎鲸色变,好像大白鲨一般。


但虎鲸是不是那么可怕?

当然不是,虎鲸可以说是全世界分布最广的哺乳动物,仅次于人类(无奈脸)。如果大家去看一下维基百科对于虎鲸分布的图,就可以看到虎鲸几乎遍布于全世界各大海洋,即下图中的蓝色区域,只有北冰洋、黑海以及波罗的海没有虎鲸的记录,所以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非常适应环境、栖息海域广泛的海洋哺乳动物。当然这也有很多原因,主要几点:第一,它们并不缺乏食物,包括企鹅和海豹等,甚至还会攻击小型的须鲸或者须鲸的幼仔;第二,它们是高度社会化的群体,集体捕猎,相互交流沟通;第三,据说目前虎鲸在人类饲养环境下的繁殖比较稳定,所以不需要大量捕猎野外活体;再加上它们的速度和适应性,相对来说不太受某一区域海洋污染的影响。




摄影师在介绍中也提到,不同海域的虎鲸族群相应的行为和沟通方式差异性很大,无论是它们的捕猎方式,还是沟通技巧,或者是族群的数量,所以他所拍摄的位于挪威北部海峡的这个族群就有可能在若干年后成为一个虎鲸亚种


一般看到虎鲸的野外照片有几种,一种是白天在峡湾中游弋觅食,很多背鳍,或者是在类似于阿根廷瓦尔德斯半岛拍摄的虎鲸冲上岸边猎杀象海豹,或者是虎鲸在极地猎杀海豹或者企鹅。不过像摄影师这样拍摄的画面很少见,晚上的,神奇的光线条件下,虎鲸露出水面呼吸,可以清晰地看到虎鲸的背鳍,这里可以重点说一下,在水族馆里看到的虎鲸,缺乏足够的生存空间,也没有可能让虎鲸高速游泳,所以原本起到高速游泳状态下平衡作用或者雄性显示第二性征的树立的背鳍基本都是退化,变成软趴趴的背鳍。但是画面中的背鳍则是非常的笔直坚挺,这也是野外虎鲸明显的特征。另外可以看到虎鲸因为是齿鲸,所以喷气口是也就是它的外鼻孔只有一个,所以喷出的气是比较粗,而一般的须鲸都是两个喷气口。所以这两点虎鲸的特征也在这张照片上体现无疑。


再来说整体画面,一片黑夜,和比较平稳的海面,有明显的反光是因为摄影师用了闪光灯,可能是因为半夜的关系,海面上有薄薄的一层雾气,加上整体偏深蓝色的冷色调,让人还是对虎鲸的踪迹感到非常神秘,整体画面营造的气氛很成功,这也是近几年来很多成功的摄影作品不一定要拍摄到野生动物整个面貌,而是通过典型的动物标志、行为以及环境来刻画动物个性等。


从拍摄器材和参数来说,Canon 1DX+24-70mm镜头,ISO 4000,F5.6,1/40秒,使用了两个Canon 600闪光灯。


以上第一波分析,各位觉得如何?欢迎留言讨论。

8000多字可都是我一个个码出来的,希望这些信息对喜欢自然和野生动物摄影的朋友们有点参考作用,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全球顶级大赛的得奖照片。

未完待续哦!





最后!当然不是吹牛的!

文章结尾有礼物送出!!

每年11月我们都会印制精美的新年台历,当然今年也不例外。这不,包装还热腾腾的包装精美的2017年野去自然历就在近日制作完成!里面包含了2017年最酷炫的目的地和玩法!


但是怎么获得呢?

参与方法很简单!只要你在下方文章评论区写出自己对野生动物摄影的见解,我们将会把2017年的野去自然历赠送给18楼,28楼,38楼评论的朋友!全国包邮哦!亲!

小贴士:微信评论的楼层顺序是按照点赞数来计算的!所以!你懂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比摄影师还摄影师的摄影师,真是醉了!
那些温暖人心的镜头(组图)
微课笔记丨拍摄动物的精彩细节和瞬间非常重要
那些被童话了的动物:萌图不萌?
摄影师等待6天捕捉到罕见画面,他感叹:等6年都值得!
【美图】如此唯美的野生动物摄影,惊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