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 谈 宋 母
userphoto

2023.11.17 山东

关注
一、宋钱的铸造工艺
南宋洪咨夔在《大冶赋》中详细记录了宋代铸钱过程:
于是铸钱使考其会,辨铜令第其品。丁夫竭作,匠师欢奋。……撅之落落,贯之磷磷。磋之以风车之輣轧,辘之以水轮之砰隐。缯网涓拭,蛊核摩踲。肉好周郭,坚泽精紧。文劲银钩,色莹玉填。既刮垢以磨光,始结缗而就准。
“辨铜令第其品”意思是铸钱所用铜需要由专业工匠鉴别,分别其品级高下。从中可以推测,挑选出优质铜材用于铸造精致的铜钱——样钱和母钱,否则就用不着分辨铜质品级高下,一股脑铸钱就是了。
“撅之落落”意思是浇注后清理铸型,从浇道上撅落众多的坯钱。“贯之磷磷” 意思是用铳子或者捅条将坯钱贯串到一起,犹如鱼鳞般密密排列。据考证,铳子的形状:头部是尖的、前部是圆的、主体部分是方的(略小于内穿的尺寸),开穿是成串进行的!
“磋之以风车之輣轧,辘之以水轮之砰隐。”意思是用风车和水轮来磋磨和淘洗坯钱。
“缯网涓拭,蛊核摩踲。”意思是用粗疏的织物和糠屑来擦拭和研磨钱体,使之光洁圆润。
“肉好周郭,坚泽精紧。文劲银钩,色莹玉填。”意思是形制规整、质地精好、文字遵劲和色泽美观。
“既刮垢以磨光,始结缗而就准。”意思是达到了上述标准的成品钱就可以用缗索串结起来,经过称量、验收,交付使用或入库收藏。
《大冶赋》较详细地记录了宋代铸钱工艺及流程,为我们研究宋代母钱制作工艺提供了依据。宋代钱监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铸钱流程是流水作业,制样、炼铜、压模翻砂、磨工、点数串钱等环节是分开作业的。
宋代雕母(材质为木或锡或铅)的下一代,个人认为应统称为样钱(日本泉界称“原母钱”)。雕母压模翻砂出样钱(第一铸造级),经审核通过后,挑选没铸造问题的修穿修边作为钱模,翻铸铸母(第二铸造级),以此类推,可能翻三、四次,有的版甚至五次(第五铸造级)以上,应该与同版的铸造量有关,铸造量越大的版别,存在的级次越多。母钱只是用于铸钱,为了提高效率,数量不会太少,也用不着修饰的特别精美、特别夸张,只要能便于压模使用铸造出合格的子钱就好。为了达到朝廷下达的铸钱量,地方钱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多快好省地完成指标任务。仅韶州永通监元丰年间的岁铸额最高时就达到80万贯(彭信威先生《中国货币史》),按宋代省陌七百七十文为千计,永通监的最高年产量为6.16亿枚,去除休工3个月(张世南《游宦纪闻》“一岁用工九月”),每个工作日平均产量在228万枚以上,宋朝严谨、规范的“货币制度”,使得铸钱业在手工业背景下,既保证了行用钱质量又完成了巨额产量,让铸钱效率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
还有一点,样钱和母钱一定是由特定钱炉(车间)单独铸造的,在管理制度上不可能存在拿所谓头炉大个行用钱修整后充当母钱使用的情形。因为母钱的铸造量在年初上级确定铸币样式及行用钱铸造量时,钱监就已经计算并铸造好了,够整个钱监铸造行用钱一年用的。宋史资料里“岁铸新钱”、“岁额铸钱”等已表述的很明白了。可以推测出,年初,钱监使用核准后的雕母压模翻砂,选用优质的多炼铜和专用细砂,由熟练工匠在特定钱炉铸造样钱和母钱,在一定时间内一批次铸完,做够整个钱监铸造行用钱一年用的量。
二、宋母的铸造级次
合肥发现的元丰大头通广穿背阴起样钱(图1),
图1
直径27㎜,缘宽3㎜左右,在经钱监或上级机关核准后,工匠会磨掉样钱部分边轮0.5—0.7㎜左右,作为钱模(日本泉界称“原母”,直径在26.3-26.5㎜左右),翻铸铸母(第二铸造级),直径大约在26㎜左右;
再挑选没铸造问题的第二铸造级母胚修穿修边作为母钱,翻铸铸母(第三铸造级),直径为25.5㎜,缘宽2㎜左右(图2);
图2
再挑选没铸造问题的第三铸造级母胚修穿修边作为母钱,翻铸行用钱(第四铸造级),常见行用钱直径大都在24.6-24.9-25.1㎜之间(图3)
图3
合肥发现的元丰大头通广穿长宝样钱(图4),直径27㎜,行用钱直径为24.6-24.9㎜之间(图5),母钱为25.3㎜(图6)。
图4
图5
图6
上博大观御书短通小平样钱(图7), 直径27㎜,行用钱直径为25.3㎜(图8)。
图7
图8
北铜626号,皇宋阔缘狭穿,直径25.3㎜,应是629号狭穿(直径23.3㎜)的样钱。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推测出铸造级的情况:雕母→样钱27㎜左右→第二铸造级母钱26㎜左右→第三铸造级母钱25.5㎜左右→第四铸造级母钱25㎜左右→第五铸造级母钱24.5㎜左右→行用钱(第六铸造级)在24-24.2㎜左右。行用钱和母钱,理论最小铸造级差为0.3㎜以上。大部分北宋铜钱铸造级到第四级。大多北宋钱币需要从行用钱倒推样钱直径大小,直径越大也就越无限接近样钱了。同理,母钱分级,也应从行用钱倒推,X-1级,X-2级,…,在直径比行用钱大2㎜以上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其为样钱或原母。
小样情况比较特殊。推测大部分皇宋、熙宁、元丰、元祐小样的铸造是临近年终,钱监所剩铜料不多,不足以完成上级规定的铸造量,为完成“岁额”,开铸小样,这或许也是小样较少的原因吧。例如有些小样行用钱直径在22.5㎜左右,其第三铸造级母钱为22.8—23㎜左右;第二铸造级母钱在23.5㎜左右;推测其样钱在24.5㎜左右。小样的母钱精度也非常高,推测其也是在特定钱炉单独铸造的,不存在拿所谓正样行用钱修整后充当母钱铸造小样的情形。
三、宋母的辨识标准
有的母钱铜质精、修穿、尺寸大、有反复使用的磨损痕迹一望便知是母,标准器。有的不好判断,就要与同版行用钱对比才可以得出结论。有些宋钱,孩子可以不漂亮,当妈妈的漂亮这个就是母钱,孩子漂亮,当妈妈的更加漂亮这个也是母钱,子精则母更精。大体上铜质精良、字口深峻、地张平整、直径较行用钱大、穿口光洁或有冷加工痕迹的,像赵永明老师常说的“同版对比、鹤立鸡群”的小家伙,就差不到哪里去了。要有足够的过手量,同时还要与同行交流心得。张涛先生总结的:观其型、辨其铜、察其工、度其势、明其器。总结的很到位!很精辟!
铜质,个人认为是判断母钱的第一要素,其次是大小和型制。母钱修穿、修边、修字根,是因为母胚翻铸出来不够完美,为了提高铸钱质量,翻砂时不挂砂需要修整一下。修穿、修边、修字根是很麻烦费工费力的工序,属于迫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保证在砂型上印制的钱文型腔清晰、平整、美观及必需的深度,同时减少挂砂和修模。还有一点就是要区分修穿和清茬的区别,不是穿口干净的就是修穿,要有冷加工锉磨的痕迹。很多母钱字口具有非常明显的反复翻砂使用的均匀磨损痕迹,如笔画细的部位明显比笔画粗的部位模损要严重,钱文笔画高低不一,很好识别。
四、宋母的铸造数量
按照一枚雕母翻铸64枚样钱(宋代周遵道《豹隐纪谈》记载当时铸钱数量是一版64枚),一枚母钱可以翻铸5000枚左右行用钱推理,可以得到以下三种方案。
方案一:一枚雕母翻铸64枚样钱,64枚样钱翻铸第二铸造级母钱64×2000=12.8万枚;翻铸行用钱12.8万×5000=6.4亿枚。
方案二:一枚雕母翻铸64枚样钱,64枚样钱翻铸第二铸造级母钱64×20=1280枚;翻铸第三铸造级铸母钱铸造1280×100=12.8万枚;翻铸行用钱12.8万×5000=6.4亿枚。
方案三:一枚雕母翻铸64枚样钱,64枚样钱翻铸第二铸造级母钱64×10=640枚;翻铸第三铸造级母钱640×10=6400枚;翻铸第四铸造级母钱6400×20=12.8万枚;第三铸造级母钱6400枚和第四铸造级母钱12.8万枚,共13.44万枚,共同用于翻铸行用钱,13.44万×5000=6.72亿枚。
推测样钱和第二铸造级母钱用于存档备查,只用第三铸造级母钱和第四铸造级母钱翻铸行用钱。由于使用了5000次以上,第三铸造级母钱和第四铸造级母钱字口多数已被磨平,甚至晦暗不清,出于效率和数量上的考虑,不应该回炉重铸,应该在使用后于当日就被混入行用钱里,用缗索串结起来,经过称量、验收交付使用或铸造入库收藏。
还举永通监的例子,元丰年间岁铸额最高时,钱监的产量为6.16亿枚。按照钱监一年只铸造一个版别,真书、篆书各一半计算,大约一年需要6.16亿÷2÷5000=6.16万枚母钱。由此可见,方案三和方案二,是最优化的推理,更接近实际情形。分析问题只能遵照选取最为合理解释的原则,最终定论还是要靠科学考古发现来佐证。
有些北宋铜钱铸造级甚至到第六铸造级,那么就存在第五铸造级母钱,类推他们的上级母钱:第三铸造级母钱和第四铸造级母钱铸量就会相应减少。
五、宋代样钱及审核流程
唐代早期,铸造开元通宝使用蜡质钱样是一个流传很广的典故,钱文由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唐会要》卷八十九)。蜡质开元通宝是供进呈用的钱样,经核准后,再依样制钱。
鲍康在《大钱图录》中论述了清代钱样、祖钱(雕母)、母钱和样钱的相互关系,“每改元铸新钱,先选圣洁之象牙刻作钱样,呈钱法堂侍郎鉴定,然后以精铜凿成祖钱。其穿孔(局呼金口)非钱局人不能凿,再用祖钱翻砂铸母钱。以后开铸则悉用母钱印范。颁发各省者,亦谓之母钱。外省呈进者为样钱。”
目前,没有发现公认的宋代钱样,现已发现的公认宋代雕母为木质雕母。金人元好问在《续夷坚志》中记载:知宋时泉先雕木样进呈,以备改削,如唐之蜡样。
宋代样钱与清代样钱涵义不同,国内泉界将宋代雕母的下一代,统称为样钱,宋代钱监从行用钱中随机挑选用于上级审验或存档备查钱不属于此类。
宋代样钱简要可分为试铸样钱、进呈样钱和颁发样钱三种。绍圣元宝隶书、元符重宝、熙宁重宝直读等属于试铸样钱,应是送审时被钱监官员或中央的哪个环节否决了;进呈样钱是各钱监自行策划铸造的呈中央审定的样钱,合肥发现的那批样钱应该是进呈样钱,其中一部分被审核通过铸有后代,一部分则被否决了,个人认为还有一部分送审时被中央环节否决的试铸样钱也应归于进呈样钱;颁发样钱是中央主管铸造钱币的部门颁发给各钱监的样币(钱币式样),各地依样铸钱,如“大观元年京复相,遂降钱式及锡母于铸钱之路,铸钱院专用鼓铸”,其中的钱式应该就是颁发样钱。
北宋前期,宋廷由三司下属的盐铁司铁案掌管铸钱和坑冶事务。元丰年间,三司被裁撤,由工部掌管铸钱和坑冶事务(《宋史》卷一六三:工部,掌天下城郭…钱币、山泽…之政,…若改用钱宝,先具模制进御请书。…若诸钱监鼓铸钱宝,按年额而课其数,因其登耗以诏赏罚)。徽宗时由户部掌管铸钱(《山堂考索》)。
宋代前期御书钱铸造,推测每逢改年号,由三司将御书样本及铸造量(“岁额”)以文书形式告知各钱监,各钱监依样铸造样钱呈报三司审核,通过后开铸行用钱。皇宋之后,按照“岁铸新钱”的传统,由各钱监自行设计样钱(有些钱文是钱监请名家书写的)呈报三司审核,这一环节或许是为了避免重样或者太过相似不易分辨,不便于考核各钱监业绩。各钱监的唯一的职责就是保质保量地完成钱币的生产任务。前提是,三司要能分辨出市场上流通的行用钱到底是哪个钱监铸造的。
宋史中,明确记载进呈样钱、颁发样钱的事例有:
熙宁八年十一月,太子中舍李杞进熙河路新折二钱样。
熙宁十年七月,令三司自今诸路铸钱,并依省样(省,代指三司),毋辄改规模,多求增数,委提点司点检。
崇宁初,陕西转运副使许天启迎合蔡京之意,请铸当十大钱(崇宁重宝),呈样至朝廷请行于天下,朝廷“令舒、睦、衡、鄂钱监,用陕西式铸折十钱。”
崇宁四年,崇宁监以所铸御书当十钱(崇宁通宝御书)来上,缗用铜九斤七两有奇,铅半之,锡居三之一。诏颁其式于诸路,令赤仄及乌背,书画分明。
大观元年二月,首铸御书当十钱(大观通宝),以京畿钱监所得私钱改铸。寻兴复京畿两监,以转运使宋乔年领之,用提举京畿铸钱司为名。乔年铸乌背漉铜钱来上,诏以漉铜式颁行诸路。
六、宋母分级问题
一是按其存世量分级,存世量越少,相应级别也就越高,只是这需要大量母钱过手量和统计数据来支撑。有些十级版行用钱的母钱存世量可能比有些八级版、九级版行用钱的母钱存世量要少。
二是按母钱铸造级次分级,铸造级次越高,相应级别也越高。同版母钱直径越大,相应铸造级次也越高。判断母钱的铸造级次应从其行用钱倒推,例如小平母钱比其行用钱直径大0.3—0.5㎜左右为一档级,大0.6—1.0㎜左右为更高一档级。大2㎜以上就可以考虑其为样钱(原母)了。
目前,国内公认大部分北宋铜钱铸造级到第四级。那么如果一枚小平母钱比其行用钱直径大0.3—0.5㎜左右,可以推断其为第三铸造级母钱;如果大0.6—1.0㎜左右,可以推断其为第二铸造级母钱。
三是按其行用钱级别分级,通常来说四、五级版行用钱的母钱存世量一定会比九、十级版行用钱的母钱存世量要少。
七、宋代镶置母、活字母问题
吉田昭二先生将北宋母钱制作方式分为三种:雕母式、活字母式和镶置母式(《宋钱综鉴》)。
镶置母从乾元重宝开始,到大历元宝、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天福元宝、汉元通宝一直到宋元通宝(开元手),被广泛运用。
活字铸钱最晚始于铸造会昌开元期间,宋代咸平之后开始大量运用,至元丰和元佑年间达到顶峰。《梦溪笔谈》中,关于活字的记载如下: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毕升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铸造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而极为神速。
可以推论,北宋活字技术比唐代更加先进,比如铸造御书钱时,钱监首先只需把御书样本制成活字(材质为木或蜡或泥),第一个好处是在木、蜡、泥上刻字,更容易体现书法的精微神韵、更容易制作,第二个好处是可以通过更换局部活字来制作出新版,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和时间;然后用活字制出雕母(材质为木或锡或铅)。另一种方式是先用64枚无钱文的小平母钱印出砂腔,然后用活字戳直接加盖在砂腔上制出样钱。有些宋钱文字底部四周出现了清晰的方形印痕迹,这是由于加盖得过深了(图9,图10)。
图9
图10
这也导致了钱文的俯仰进退升降变化(比较典型的是天禧狭宝类),因力度不同造成了钱文高低不一、不在一个水平面上,有些字甚至压在外廓上(熙宁元宝大字,“熙”字),有的甚至会“飞出去”(元丰通宝飞元版)或者“躺下”了(图11)的例子。
图11
这也导致了换字钱(如咸平阔宝、景德楷元、景祐阔宝三种钱币的通宝为同一字戳)和同背钱(如熙宁元宝长宁背四决真书与篆书许多为同一钱背)的出现。还有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熙宁元宝长宁(北铜993号)与熙宁元宝折二小字广穿(北铜1063号)为同一活字,只是钱面上的位置不同;宣和通宝短宝小字(北铜3585号)与宣和通宝折二短宝(北铜3721号)为同一活字。
八、宋母加刀问题
北宋钱监制作新版除了吉田先生总结的三种方式,应该还有钱文笔画加刀、磨外轮、修内缘、修内郭等方法。
先谈谈加刀。有些宋钱钱文笔画加过刀,导致了版别出现细微差异,比如皇宋通宝长通异皇(《北宋铜钱》第513号),是“王”字加刀;治平元宝大字斜平削元(《宋钱综鉴(四)》,第58页,14号)是“元” 字加刀。钱文加刀,按照现在的共识应该是工匠在铸母上加刀,而不是在样钱(原母)上加刀,这从加刀钱的存铸造世量上可以得到印证。
此外,宋钱制作新版不光用减法工艺,也存在做加法的工艺。嘉祐元宝仰嘉版加宽背郭变成肥郭版的例子说明铸钱监用加宽背郭的方法制造了新版(图12—16),在送审时被钱监官员或中央的哪个环节否决了,因为目前没有发现它的后代。
图12、13
图14
图15、16
关于活字母和母钱加刀,古泉园地有位高手—不染铸造先生,总结的很到位:“宋版繁杂,众所周知。宋版众而字根同。互为俯仰进退。活字印刷,始于北宋。但曰:事半功倍,乃人之所求,无论古今。是故活字铸钱,未尝不可。活字,始自初模。以木蜡为本,只雕局部,排列成版,铸成原母。原母既成,加刀修饰,精准异常,精美无二。大铸铸母。铸母加刀可为手类,若铸生子,则为手类钱。何言铸母此级加刀?而非原母?原母亦可,然诸如此法,原母仅作一版,事倍功半,古今不从。”
附录:
铁扇子老师关于清代样钱的论述
清代的样钱在清代文献中是个抽象名词,只有大家都知道的部颁样钱和进呈样钱,没有单纯的样钱一说。是在《故宫清钱谱》中开始出现了样钱这样一个称谓,在现在大家的古钱收藏实践中样钱这个词更是给用烂了。部颁样钱和进呈样钱的定义很明确:部颁样钱是中央主管铸造钱币的衙门制造颁发用于统一全国各省钱局的钱币式样的。进呈样钱是各地方局自行策划铸造的样钱呈中央审定的。各地方局按照部颁式样铸造出流通钱后是铸造否还交上级审验才能开铸(起码开铸后每年需要交验)?各地的进呈样钱被审核通过开铸后是否还需要交上级审验开铸?这种每年年末送上级审验的流通钱的性质是否是样钱?我认为是。因为它们是某一钱局正在铸行的钱币的样品。这样,样钱就有几种了:部颁样钱、进呈样钱、泉源二局的样钱(或也可称为进呈样钱?),如果各地钱局在按照中央颁布的部颁样钱或中央审定的进呈样钱试铸出样品无须向中央呈验的话,也要在年末封炉回家过年时将当年的产品封存上交呈验。这样归纳起来就至少有五种样钱了。而且都不是我自己杜撰出来的,部颁样钱和进呈样钱是大家公认的,泉源二局的样钱在故宫里摆着,相信大家将来肯定也会看到的,以上三种是高层次的样钱。而每年铸造的流通钱要交验是文献中记载的,但没有说要交验的是部颁式样的还是进呈式样的,它们和普通钱已经没有明显的加工工艺的不同了,其明显特征应当是好于多数流通钱,但又不十分精美。所以在流通钱中确实有可能找到样钱的,而且笼统广义的说,样钱要比母钱多,多就多在那些每年年末交验的样钱上。还有就是发现非常稀少而又相对精美的称为试铸样似乎也不为过。
(本文发表于《中国钱币界》2021年第二期和第六期,新作补充修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皇庆元宝--悬殊比例母钱币同宗互证的思考
明代母钱
疑似纯手雕“隆兴通宝”折二宫廷用赏钱品鉴
小钱大珍(22)唐朝“得壹元宝”母钱
宋代“雕母”大猜想
清 ·顺治通宝 背上新母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