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4纽约佳士得春拍|临宇山人南宋哥窑盘重磅上拍!


哥窑瓷器清雅绝尘,宋人什袭而藏,今人神往如昔,追捧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片纹斑驳的千年细器,岂止风靡古今藏家,更受历代皇帝珍视。

|南宋/元   哥窑葵口盘|

D  14cm

香港佳士得春拍   2024.3.21  9:00am

lot   912

估价:USD  1,800,000-2,500,000

  RMB  1295万-1798万

来源:姚昌复,纽约

Stephen Junkunc三世珍藏,纽约佳士得,2004年3月24日,拍品151号

千秋庭,东京

临宇山人珍藏


    清代雍、乾两帝的宫廷绘画早已被记录得非常详实。雍正的《古玩图》是一幅令人惊叹的作品,描绘了宫廷珍宝的盛况。其中包括了宋元葵口小盘等珍品,这些宝物至今仅有两卷传世,其中一卷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维德爵士收藏中,另一卷收藏在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的珍藏之中。以上内容可参见罗友枝(E.S.Rawski)、J-罗森(J.Rawson)等人合编的《China—The Three Emperors 1662—1795》一书,该书于2005年由伦敦出版,详见第253页和第254页。

《古玩图》细节

大维德爵士中国艺术基金会  1728年

(目前借展于大英博物馆)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乾隆皇帝对宋元小盘的热爱在多幅宫廷画作中得到显露。其中一幅由郎世宁绘制的《弘历观画图》轴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可见乾隆皇帝悠闲地坐在一旁,周围陈列着各种古董珍品,包括玉器、青铜器、明代中叶的单色釉瓷,还有一件形状与所描述的宋元葵口盘相似的盘子。详细信息可参见前述的著录,第282页,编号194。

弘历观画图像轴  清   故宫博物院

郎世宁画

故00005366

同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三卷佚名《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图》轴,亦有相类陈设,几案床榻上尽是书籍古玩,当中即有同类小盘。

《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图》轴清   故宫博物院

佚名绘,纸本,设色

纵118厘米,横61.2厘米

一卷图见《The Qianlong Emperor—Treasures fromthe Forbidden City》,苏格兰国立博物馆,爱丁堡,2002年,页112,编号59。

这类宋元开片雅器,自古在日本备受推崇,至近代名震欧美,二十世纪著名美国收藏家史蒂芬(伊斯特凡)·琼肯三世(Stephen(István)  Junkunc Ⅲ·约1904—1978年)即其主人之一。

史蒂芬·琼肯三世

约1904—1978年

      约翰·琼肯三世出生于1904年的匈牙利布达佩斯,童年时跟随父亲史蒂芬·琼肯二世(1873—1948年)一起移居 ** 芝加哥。1918年,琼肯二世在南亚伯丁街创建了通用机械制造公司(General Machinery & Manufacturing Company,简称GMMCO),后来搬迁至北基勒街,并由家族的后代继续经营至今。

GMMCO最初以销售工具和模具起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成为全美金属饰件冲压业的巨头。在战争期间,公司转型为军事供应商,承接了普惠公司为福特汽车制造航空机器的项目。凭借精湛的工艺,GMMCO赢得了普惠公司的持续赞赏。战后的1950年代,他们受委托制造了新型喷气发动机的专用燃油喷头。

GMMCO  产品

      回顾琼肯三世的艺术收藏历程,他的高峰期可以追溯到1950年至1960年代,而在1930年代则是他对艺术的初次涉猎,这一切都缘自于一本书。自那时起,他开始不断增加自己的藏书数量,填满了自己的府邸和办公室,就像是一座中国艺术藏书阁一样。他如醉如痴地沉浸在研读之中,利用闲暇时间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对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1940年代,作为GMMCO的经理兼合伙人,琼肯三世开始致力于收集中国艺术品。他的艺术藏品数量惊人,巅峰时达到了2000多件,涵盖了陶瓷、佛教艺术、玉雕、青铜器以及绘画等多个领域。

清十八十九世纪 白玉雕卧犬

琼肯三世旧藏

时任纽约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的艾佛雷·萨尔莫尼(Afred  Salmony,1890—1958年),是蜚声国际的中国玉器权威。1950年2月,萨尔莫尼观赏琼肯三世的高古玉器珍藏,二人惺惺相藏。

阿尔弗雷德·萨尔莫尼

(Alfred Salmony)

     琼肯三世曾计划将部分玉器收录到即将出版的百科全书式巨著《Chinese Jades of All Period》中,该书预计分为上下两册。然而,可惜的是,他在海上突然离世,未能完成这一心愿。据书信记录,萨尔莫尼委托琼肯三世和英国收藏家德斯蒙·古雷(Desmond Gure,1905—1970年)来完成遗作。1963年,上册《Chinese Jade Through the Wei Dynasty》正式面世,并收录了大量琼肯三世的珍藏品。

《Chinese Jade Through the Wei Dynasty》

      根据萨尔莫尼的记录,琼肯三世自从开始收藏以来就对中国陶瓷有着深深的迷恋,并一直以谨慎而兢兢业业的心态进行珍藏。

实际上,琼肯只会在业界中精挑细选优质的艺术品。1928年,知名的日本古董商山中商会在芝加哥设立了业务,这为琼肯打开了对中国艺术的认识之门。然而,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山中商会被迫清盘。而在1944年,前商会经理永谷寿三(1905—1994年)自立门户,创办了永谷会社。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永谷对琼肯产生了最深远的影响,他通过永谷会社为琼肯收藏了数量众多的中国艺术品。

永谷寿三与爱妻山田千下

      同时,琼肯的珍藏来自于20世纪中叶各个艺术界的巨匠。在纽约,这些包括卢芹斋(1880—1957)及他的合作伙伴法兰克·卡罗(Frank Caro)、通运公司、华伦·E·寇斯(Warren E.Cax, 1895—1977)和爱丽丝·庞尼(Alice Boney, 1901-1988年);而在伦敦,则有史帕斯(Sparks)、布鲁特父子商行(Bluett & Sons)、H.R.N.莱尔顿(H.R.N.Norton)和望特街巴林公司(Baring of Mount Street)等等。

1935年,琼肯与伦敦的狄勤森父子商行(D.Dickinson & Sons)进行了信洽,显露了他早年培养出敏锐眼光的决心。他向对方表达了对康熙、雍正时期单色釉瓷的收集意愿,并强调只追求“博物馆级”的“绝世珍品”。

清雍正 仿官釉小穿带瓶一对

“大清雍正年制”款

H:13.9cm

RMB:4,500,000 - 6,500,000

来源:1.史蒂芬·瓊肯三世收藏,此後家族传承

2.纽约佳士得,1995年9月21日,编号242

3.香港佳士得,1996年11月3日 编号734

4.香港重要收藏家郭炳湘先生“艺德堂”旧藏

    次年,他向布鲁特父子商行发出了类似的函件。1936年,琼肯致函H.R.N.莱尔德,寻找包括“一流的清代单色釉瓷、彩绘瓷”以及“贯彻华夏美学”的明代瓷器,例如“制作精巧的高足杯、形形色色的瓶器”。他强调要避免收集“色泽不明亮、纹样粗糙的次品”。

琼肯对瓷器的喜好主要集中在30年代的清代,并延伸至40年代的宋明时期。除了本哥窑的盘子外,琼肯还收藏了两件千载难遇的汝窑极品。其中一件是汝窑盘,曾为史蒂芬·琼肯三世的旧藏;另一件则于1941年从卢芹斋购得,于1992年12月3日在佳士得拍卖会上以154万美元成交,由收藏家区百龄收藏,创下中国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琼肯一直追求卓越,目光如炬,堪称真正的收藏大王。

北宋  汝窑天青釉洗

D   17.5cm

1992年3月登上佳士得图录封面

      20世纪50年代初,琼肯的收藏规模已经相当庞大,在伊利诺州橡树园的家中地下防空洞中保存着绝大部分收藏品。1952年9月7日,《芝加哥论坛报》称这个洞库为“地下王国”,里面陈列着“数百年来中国艺术的珍贵之物”。

记者用奇特而生动的方式形容道:“琼肯犹如一只蜘蛛,隐藏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网络中心。他作为宝藏洞的主人,拥有绝妙的技艺,同时具备外交官的智慧、国际谋略家的勇气和长跑运动员的持久力。搜罗东方艺术就像是在神秘国度中进行棘手的竞技,普通人只能望其项背。”虽然作者的描述可能有夸张之处,但确实指出了琼肯取得成功的途径——将个人品味、鉴赏能力和远大志向相融合。前文提及的汝窑名器和本哥窑盘也证明了这一点,并非虚构。

本盘上手图

    琼肯一直乐于行善,并为艺术机构做出了很多贡献。他长期将珍贵的藏品借给公开展览,这些展览包括芝加哥艺术博物馆(1940年至1960年代),费城的《明代青花瓷展览》(1949年)以及洛杉矶历史科学艺术博物馆(现洛杉矶县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唐代艺术展览》(1956年)。此外,他还慷慨地向多家博物馆捐赠了大量珍藏品。

这件本哥窑盘的来源非常可靠。在被琼肯三世收藏之前,它曾属于姚昌复(又名姚叔来,于1963年逝世)。1952年,它在洛杉矶县立博物馆的《从中国和日本的藏品中借展:从史前时期到乾隆的中国陶瓷展览》中展出。可以参考该展览的图录,第69页,编号3。

姚昌復,约1940

紅色墨水签注“Iraida/NY”

纽约佳士得,2021年9月23日至24日,拍品编號703(部分)

    姚氏活跃于上世纪的中国艺术圈,他的姐夫是民国时期政商界的杰出人物张静江(又名张人杰,1877年至1950年)。张静江于1905年在巴黎创办了备受瞩目的通运公司,专门销售中国艺术品。此后,他相继在1925年和1946年在纽约的第五大道和东57街5号开设了分店。张静江于1950年去世后,姚氏接管了这家公司的业务。

姚昌復姐夫   张静江

这类宋元细器自古地位超然,至今仍被奉为圭臬,近半世纪受学者争相研究。它们器形优雅,色净质纯,呈青、白、灰诸调,裂纹斑驳,宜古宜今。状若蟹爪的裂纹开片,可媲美矜贵玉璞的天然脉纹,是官、哥名窑的一大特色,历来评价极高。古人以鳝血形容裂纹色泽,现今学界通称「金丝铁线」,比喻色黄如金的幼纹、色褐如铁的粗纹相互交织,本品即绝佳范例。

本拍品  局部

宋代官窑窑址可按古籍溯源,「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格古要论》)、「后郊坛下别立新窑」(《垣斋笔衡》)等云之「修内司」、「郊坛下」两窑遗址,近年在杭州凤凰山北老虎洞、玉皇山南出土。「哥窑」一词虽录史册,但背景未名。有说是浙江处州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于龙泉各主一窑烧造,「生一以兄故,其所陶者曰哥窑」(《陶说》)。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薛应旂等撰《浙江通志》也有如此说法,惟信息有限。

杭州老虎洞窑址出土葵花洗残件

故宫博物院藏30件传世哥窑器和浙江杭州地区窑址遗址出土的瓷片釉的因子分析散点图:

已故学者汪庆正为哥窑端本清源,仔细翻查典籍,在《官、哥两窑若干问题的探索〉中表示「哥窑」一名在宋代文献未见,待至元代孔齐(又名孔克齐)约在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约1365年)著成的《至正直记》,方有“哥哥洞窑”或“哥哥窑”之说。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曹昭著《格古要论》亦记「哥哥窑」。明宣德三年刊(1428年)《宣德鼎彝谱》出现「哥窑」一词,为现存文献最古。各书用字虽略有差异,但总算一脉相承,所指窑墟该同,惟地点尚难辨识。

元 哥窑青瓷葵口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2.9公分口径15.3×15.1公分

考古发掘方面,迄今出土的官、哥窑瓷器虽然极少,但1970年,南京旧中央门外发现之汪兴祖墓,为学界提供莫大裨益。碑文记载墓立于洪武四年(1371年),内藏11件片纹花口小盘。见李蔚然:《南京明汪兴祖墓清理简报〉,《考古》,1972年,卷4,页31—33。现藏南京市博物馆的一盘图见苏玫瑰:(Guan or Ge Ware  Are—examination of some pieces in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Oriental Art》,1993年夏,39期,编号2,页21,图版17、18。

哥窑花口盘   元   南京市博物馆

南京汪兴祖墓出土

汪兴祖(1338—1371年)是明初开国名将,随朱元璋征战有功。其墓葬价值连城,多件出土瓷器被断为宋或元制。哥窑类被学者引用作元瓷之断代依据,用之对照宋瓷虽罕,但也不能全盘否定后者的意义。

事实上,哥窑的断代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有些学者认为哥窑出自元代而非南宋,官、哥窑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长久备受争论。乾隆皇帝曾为宫藏片纹瓷器题诗铭文,惟对官、哥窑分类有矛盾直之嫌。乾隆皇帝对官、哥瓷器的热爱,从前述画像、宫藏实例中可见端倪。

元 哥窑青瓷葵口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2.4公分口径14.1×13.7公分

文献方面,乾隆皇帝之《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更载有相关的御题诗句。带御题诗的传世例子,现藏于大维德爵士基金会及北京故宫博物院,可参考前引苏玫瑰文,页19—20。

宋 哥窑青釉鱼耳炉  北京故宫博物院

大维德爵士珍藏一例与本品十分相似,其色偏黄,典藏编号69,图见同文,图版14、15右下。

菱口盘  官窑或哥窑  南宋至元

PDF  69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大维德爵士另藏一葵口纹片小盘,底铭「乾隆乙未春御题」,即乾隆四十年(1775年)御题,又记「春风堂不观随笔,那识哥窑所得名」,同句载于《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四集卷26。《春风堂随笔》由明朝中叶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深(1477—1544)所撰。典藏编号14,图见同文左上。

菱口盘  官窑或哥窑  南宋至元

PDF  14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大维德爵士珍藏中另有一葵口盘,按造坯与釉色与本品对照,几乎如出一辙。其底铭「铁足冰纹火气蠲,口分六出体规圆,较于瓶斝犹多见,华者脆和朴者坚」,载于《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四集卷89。末记「乾隆丙申夏御题」,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御题。典藏编号13,图见同文左下。

菱口盘  官窑或哥窑  南宋至元

PDF  13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数例,其一就形制舆釉色而言,皆本品非常相似,载于《故宫藏瓷:哥窑》下册,香港,1962年,编号52。两者底部相异,该盘为圈足平放烧造,本盘则以支钉承托。

院藏官窑例子采支钉烧的可参考《宋官窑特展》图录,台北,1989年,编号118—124;平足烧的见同书,编号125—131。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同形制、支钉烧的官、哥盘中,最接近本品一例载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两宋瓷器》下册,1996年,页100,编号91,其色略深。

哥窑葵瓣口盘  故宫博物院

馆藏编号  新00140079

1992年10月,汪庆正教授在上海博物馆举办为期三天的哥窑学术座谈会,期间展出馆藏一件较大的纹片葵口盘,展开他所认为哥窑实分两类的理论研讨。该盘的纹片布局与本盘雷同,但仅一色,非本盘之「金丝铁线」双色。该釉偏蓝,被定为哥窑。图见 Shelagh Vainker《Ge Ware Conference  Report),《Oriental Art》,1993年夏,卷39,2期,页5,图1。

2004年

汪庆正先生向收藏家张永珍女士等介绍汝窑瓷器

明朝年间,宋瓷地位无舆伦比,帝皇贵族、骚人墨客一概对其趋之若鹜。明人推许「官、哥、汝、钧、定」为「五大名瓷」,五瓷声名非同凡响。五窑大美盈累千年,古韵濬哲积厚流光,本哥盘尽得其髓,堪称模范。

文章来源于佳士得,如侵删

欢迎家人们转发出去支持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代五大名窑的收藏与拍卖
鉴赏之 明清官窑瓷器补篇(四)
耿宝昌老师带你看宋代哥窑瓷器!
故宫博物馆哥窑瓷器
带你鉴赏宋代哥窑瓷器
春拍:宋哥窑鱼耳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