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渡舟谈经方临床治验


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标准中医的理论和它的实用价位,也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而后肯定的。因此,学习中医亦必须密切结合实践,然后方能学有所成。我认为,通过临床实践,不只能检验前人的学术成果,又能补充新的知识而使中医学术得以不断发展。为此不揣肤浅,本着继承与发展的精神,将经方临证治验数例分述如下:

一、生姜泻心汤治顽固性呃逆

郭某,男,46岁。

患有呃逆,连作不休,病已八月有余1服药以百剂,始终不能控制,以致周身疲倦,不能坚持工作观其所服之方,不外丁香柿蒂、旋复代赭、香砂六君等方„切其脉沉弦无力,视其舌苔略呈水滑问其大便,则称每日一次,溏薄而不成形,小便则无复可言。余审良久,认为此证上有呃逆之气,下有泻利,为脾胃不和之兆。如是顺藤摸瓜,而指其心下曰:“此处难受否?”患者恍然:余心下素觉堵塞,甚不畅快,因打嗝为甚,以致顾此失彼,不能说出。余笑曰:君之病已得之矣,此乃脾胃升降失司,而寒热错杂,上逆之病,必使脾胃气和,升降调。

处:生姜12克,干姜3克,半夏12克,黄芩6克,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大枣7枚,刀豆子10克

此方连六剂,则呃逆不作,心下痞与下利同时俱蠲,病遂告愈、

二、生姜泻心汤治失眠

马xx,女,50岁,工人。

患失眠证,每夜仅能睡二、三小时,乱梦纷纭,昼则头晕,神疲,虽服多种补心安神之药,然皆无效可言。

初诊见其舌苔滑膩,脉又弦滑.认为痰热客于少阳之证,为疏《千金》温胆汤方,服后未能取效再诊之际,患者方称其大便稀薄,每日必解二三次之多,乃恍然而悟,得非胃气不和之所致耶?因指其心下问曰:“此处难受乎?”答曰:“胀闷不舒。”又问:“有嗳气否?”答曰:“时或有之。”余曰:此乃脾胃之气不和之证。嗳气者,胃气上逆也;大便溏薄者,脾虚不升也。今升降失序,则阴阳不和,故气痞于中,而心下堵闷矣,然为何而病失眠?张景岳云:“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内经》引《下经》,亦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由此看来,本证之失眠,咎由于脾胃。脾胃居中州,有斡旋上下之作用。今心肾之气不得中州之助,使水火既济之功受阻,则阴阳不交,阳不入阴,是以失眠而多梦。

《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故不治失眠之标,而图脾之本,俾中气调和,升降得所,则阴阳自通,心肾相交,而自然得寐。方用生姜泻心汤

处方:生姜12克,干姜3克,半夏10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大枣7枚。

此方服六剂,睡眠与心下痞皆见好转,其照方再服六剂,患者欣然相告曰:从晚十点入睡,至晨五点始醒,而且大便成形,其病因愈。


三、生姜泻心汤治心下痞

赵男,63岁,农民。1983年3月12日初诊。

病已三月,自觉心下(即胃上脘部)痞闷不适,尤以食后为甚。并有干噫食臭,大便溏而不爽,日三、四行,不思饮食等证。切其脉沉而弦,重按则无力,视其舌苔,滑而带腻。按其上脘部,濡软无物可言。

辨证:心下痞,按之濡,是为气痞,其中非食非水可知。乃因中州脾胃升降失常,斡旋无力,以致气机不利,痞塞于心下而成。“心下”,界于胸腹夹隙之间,亦是阴阳上下升降之路。故凡阴阳不和,升降之气不利,每反映于该部而具病位辨证之意义。升降既乖,气痞于中,实为此证之根本。至于其舌脉之诊,无非反映脾虚不运,而水饮内生之候。

治宜调和中州脾胃,兼散水饮之邪。方用生姜泻心汤加茯苓。

处方:生姜12克,干姜3克,党参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大枣7枚。

此方共服四剂,心下痞塞大减,噫气得除,食欲转佳,舌苔见净。效不更方,嘱续服五剂,而得全瘳。

按:生姜泻心汤是《伤寒论》方,主治心下痞硬,噫气而有食臭味,肠鸣有声,泻利,胁下阵痛等证。清人吴谦认为此汤应加茯苓,以治兼有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证者。他对此方证有了新的发挥。前两例所治呃逆、失眠等证,亦皆仲景之所未言,然用之亦取显著疗效,应看作是在继承基础上一个发展。

该方属于和剂,能调和脾胃之气,以解寒热之纷,并有培补中气的作用。其证因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以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泻利,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生姜健胃以散饮;半夏消痞以开豁痰气;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参、草、枣以补之。本方苦降、辛开、甘补,散饮消痞,擅治中州不和等病。

 

四、桂枝加芍药汤治腹中急痛

张女,32岁。

每至下午,即腹中疼痛,痛时自觉腹部向内抽掣,而疼痛益甚。月经后期,毎潮需40天左右,经色黑紫,并挟有小血块数枚。二便正常,饮食尚可。切其脉弦细如刀刃,视其舌绛而紫,苔则薄白而润。

辨证:此为脾家气血不和,而肝木横逆,刑克脾土之证。脾主腹,故腹中作痛,脾虚肝逆,血脉拘急,是以腹肌痉挛而向腹里抽掣。肝藏血,通于冲任,今血不荣,则肝气不柔;血脉因阻,故月经愆后,而挟有血块。

治宜平肝木之急,和脾胃之血气。方用桂枝加芍药汤。

处方:桂枝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

此方连服六剂,则腹痛不发,拘急已解。转方用《金匮》当归芍药散方。

处方:当归15克,白芍30克,川芎1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用此方既巩固疗效,又调其月经,而一举两得。服十剂,果病愈。

按:桂枝加芍药汤方,亦见于《伤寒论》,可用以治疗太阴病腹满时痛的中州气血乖戾之证。本方即桂枝汤倍用芍药而成。用桂枝汤之义,在于调和中州阴阳气血;加重芍药能和血脉,缓拘急而止腹痛。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治腹胀

丁男,36岁,工人。1983年3月16日初诊。

1972年曾患“肝炎”,经治疗已愈。然自此以后,腹胀时作时止。近一月来,感觉肝区作痛,腹胀亦增剧,并伴有口渴、心烦,手指发麻等证,询其大便,则称溏薄而泻,每日二至三次,小便则反短少。切其脉软大无力,视其舌质胖大,边尖色红,苔呈薄白,

辨证:尝患肝病,累及于脾,虽肝功化验正常,然脾气实未复也。现证,右胁作痛,而心烦,舌边红,主肝胆有热之象;腹胀,便溏,口渴而小便少,乃脾寒气滞,运化无力,阳不化液之征。肝热脾寒,阴阳为之不和,气血为之不利。且疏泄一旦失司,肝气亦必郁而不伸,肝乘刑脾,则中气更为浇漓。此病世少治法,惟仲景在大论第147条列出柴胡桂枝干姜汤一方,它既能清肝胆、利枢机,又能温脾阳,助气化,为后世治疗肝脾寒热杂揉之证开辟了途径

处方:柴胡12克,黄芩6克,干姜6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牡蛎12克,天花粉12克。3剂。

3月19日又诊:言服药后,腹胀减轻,甚觉舒畅。大便成形,日解一次。右胁疼与烦渴等证均明显好转。认为药已中病,仍以前方照服,约十数剂后逐渐告愈。

按: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大柴胡汤两相呼应,一兼治脾寒;一兼治胃实,恰体现肝胆之病影响脾胃而有寒热虚实之分。余师仲景之意,在临床对于慢性肝炎兼见腹胀、泄泻,而具有太阴病阴寒机转者,投与此方往往有效。此外对糖尿病而兼见少阳主证时,见口渴喜饮,如饮水稍欠则口中干苦,尤其夜间睡眠时,每每舌体干涩乃至麻木不仁,同时腰酸腹胀,而大便反溏,小便频数而短,脉弦滑无力,舌质红而少苔者亦有一定效果。

此证为肝胆有热,脾气虚寒,三焦气化不利,津液不能敷布之证。因脉弦主肝病,而腹胀作泻又为脾病。所以,选用此方用柴胡、黄芩以清透肝胆之热,干姜、桂枝以温太阴阳虚之寒,花粉生津止湛,牡蛎软坚消痞,甘草则和中扶虚并和诸药。寒热两治,气液双顾,阴阳互兼,变化入微,故药后效果亦颇为理想。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不当使用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方生姜泻心汤临床应用发挥
脾好,命就好;脾虚,命就虚!千年古方如何养脾救命?
(1)温中祛寒小建中汤、吴茱萸汤
第二章、经方应用——桂枝汤
刘渡舟先生对寒热错杂诸方综述
刘渡舟千金温胆汤治疗失眠不寐医案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