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育儿经35:别逼着孩子改、改、改(真心爸妈原创)

孩子出现任何问题,都是有深层原因的。遇到孩子的问题,大人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马上要求孩子“改正”,而是找到问题根源,给孩子帮助和支持,引导孩子成长。单纯地要求孩子“改”,只是无效的管教,找到原因,帮助解决,才是真的在教育孩子。

“我这孩子特别爱哭,说了多少次了,就是不改。”

“我这孩子不爱做作业,怎么说都改不了。”

“我这孩子在幼儿园打小朋友,我批评他了,可他就是不改。”

好多大人整天为孩子各种各样“改不掉”的大小毛病烦恼,还有好多大人一天到晚逼着孩子“改正”各种各样的“错误”:

“男子汉大丈夫要坚强,下次不许哭了!”

“你这孩子,就是不听话,下次还敢不敢了!说,下次还敢不敢!”

“跟你说了多少次,这马马虎虎的毛病怎么就是改不了呢?”

“改正”错误,成了大人和孩子之间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大人习惯了一见到孩子的大小问题,就要求孩子改;孩子被批评得怕了,表示要改,但没过几天又犯同样的错,大人就很恼怒:“说了多少次,就是不改”、“你怎么就改不了呢?”

那么,在大人看来应该说改就能改的毛病,为什么孩子就是改不了呢?大人要怎么做,孩子的这些大小问题才能减少?

1、别把孩子出现的问题简单看成“错误”

大人在教育孩子上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孩子不好的言行、大大小小的问题,都简单看成“错误”,骂人是错误,打人是错误,马马虎虎不认真是错误、上课不好好听讲是错误、丢三落四是错误……犯了“错误”,就得“改正”。

之前在《如何培养认真的娃》中说到,孩子不认真不是今天说了明天就能改的“错误”。其实不仅不认真不是错误、不能立竿见影地“改正”,好多在爸爸妈妈和老师看来不那么好、需要“改正”的地方,都不能简单地看成一道明明白白的错题,要求改,马上就能改好。而且即便是错题,也要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了,明白该怎么做了,才有能力做对。

要知道,孩子是从小baby一天一天成长起来的,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新的,他不可能一下子做到时时、事事完美(大人同样也做不到),甚至可能经常做大人认为错的事,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再正常不过,甚至可以说,这就是孩子的成长过程本身。

爸妈们需要接受,不断遭遇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养育孩子过程的常态;不断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孩子成长,正是父母的责任。把孩子的大小问题都简单地视为可以很容易改正的错误,生硬粗暴地要求孩子自己改正,而不去找原因、找从根本上解决的办法,其实是爸爸妈妈一种潜意识“偷懒”。再者,如果将孩子的大小问题都视为错误,那爸爸妈妈们的育儿生活,也会变得像每天面对满是红叉的答卷,压力巨大、焦虑万分。

2、大人需要透过表象,定义真正的问题

大人往往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的大小问题,既然表现得这么清楚,改起来也应该很容易。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像大人恼怒的那样“屡教不改”呢?

其实,大人看到的只是表象,并不是问题的本质。孩子的每一个大小问题,都有深层的成因,大人需要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定义出真正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孩子不认真,大人再一遍一遍苦口婆心地要求他认真,他也是做不到的,因为他不是不想认真,而是缺乏认真所需的专注、耐心、按部就班、做好当下等等基本素质。孩子缺乏这些素质,大人再怎么逼着孩子改掉不认真的毛病,都不可能奏效。只有把问题定义到这些基本素质上,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帮助孩子强化这些素质,孩子才能慢慢地认真起来。

还有小孩子爱哭,大人很烦恼,“这也哭那也哭,怎么说都不行”。真有小孩子是发自内心地“爱”哭、“喜欢”哭吗?他只是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不知如何表达,才以对大人最奏效的哭闹来寻求帮助而已。其实孩子爱哭,大人要做的不是逼孩子不哭,而是反思自己是如何把孩子培养得爱哭起来。

孩子的每个大小问题,大人都应该多想想,多问问为什么,这样会很容易发现,你之前认为的那些简单的、容易改正的“错误”,其实每一个都不简单,背后都能找到一大串原因,不消灭掉这些原因,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只要求甚至逼着孩子“改”,是不奏效的,也不是真正好的家庭教育。

3、孩子大小问题的几个显著“成因”及大人可以提供的帮助

我们观察到,孩子常见的大小问题,有几个很容易被大人忽视的显著成因,这些成因或单独起效,或者几个交织起来发生作用,导致孩子表现出各种各样让大人觉得不好、不对的言行和习惯。

问题成因:大人坏示范

爸妈方法:检讨自身,提供良好示范

家庭教育,无非是言传身教。孩子出现大小问题,第一步就是要从大人身上找原因,看看大人是否做了坏示范。让大人感到尴尬的是,通常确实还能找到。

比如孩子爱说脏话、爱骂人,和小朋友玩闹喜欢动手,最常见原因就是家里大人经常这样。有的爸爸妈妈说话实在是太随意,经常口出污言秽语,与别人意见不合不是讲道理,而是张口就骂,孩子每天看到大人这样,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学会。大人说脏话、骂人、动手的程度越高,孩子的这些不好言行的程度就会越高。大人说话斯文、讲道理、君子动手不动口,孩子自然也一样会学会。

比如孩子做事急急忙忙、毛毛躁躁,爸爸妈妈检讨一下自己,肯定不难发现同样的问题在自己身上也存在。

有的大人会认为,我已经成年了,这是我的个性,很难改了,但我希望我的孩子和我相比有进步,我的孩子不要这样。这非常困难。孩子和爸爸妈妈相处的时间最长,每天耳濡目染,很难避开环境的影响,而且要孩子明白,爸爸妈妈某些言行是不好的,我不能学习他们,至少要到孩子青春期开始、自我意识更强之后。

所以,大人一旦在自己身上看到孩子不好言行的影子,要做的,不是要求孩子改,而是马上要求自己改,减少、停止那些不好言行,孩子没有了大人的坏示范,自然不会再跟着学到坏言行。

问题成因:孩子认知不足

爸妈方法:少指责,多讲道理

孩子身上的另外一些问题,和孩子的认知不足有关。哪些言行、习惯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为什么不好,这些道理,孩子不是天然就懂的,是慢慢的、一点一点明白、理解的。所以孩子身上的一部分问题,不是他想这样,故意这样,而是他还不明白。

比如好些父母会烦恼两三岁的孩子和小朋友玩儿的时候,会抢小朋友的玩具,别人不给,他还可能动手把别人推到、抓伤。这时候,爸爸妈妈和别人家的小孩子、大人道歉、批评自己孩子做得不对,是必要的,但是简单地告诉自己孩子“下次不许这样了”,是不奏效的。

因为这么大的孩子,还没有明确的“我的”“别人的”“家里”“家外”的概念,他在家里玩的玩具都是自己的,到外面去,也会自然地认为玩具是自己的,应该给我玩儿。遇到这种情况,大人应该告诉他:这个玩具是小朋友的,不是你的,你想玩,需要征得小朋友的同意,向人家借,人家肯借给你,你才可以玩,人家不借给你,也是非常正常的,你不能动手去抢。要是玩具是你的,别人要来抢,你也不高兴是不是?

其他事也是一样,大人不能认为小孩子的不好言行是明知故犯,而要理解,他还是小孩子,还不懂,大人不能简单地指责他,而是要多和他讲道理。和孩子讲道理,不会讲一次就明白,需要一次一次耐心地讲,慢慢地,孩子就会对此有概念了。

对大孩子也是一样,简单的指责只会激起孩子的抵触。大人需要识别出哪些事情是什么原因,如果确实是孩子还不能正确理解的事,就需要跟他讲明道理。教孩子明理,是家庭教育的一项基本工作。

问题成因:孩子遇到困难

爸妈方法:和孩子沟通,找到困难所在,帮助解决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遇到困难,所以做出大人认为错误的行为。最典型的,是孩子不完成作业。

孩子真正“忘记”某项作业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拖着不做、不做完、忘记做,最可能的原因是他做这项作业有困难。所以,大人接到老师“孩子没完成作业”的投诉,先别着急批评孩子:“又没完成作业,昨天做了半晚上都做啥了?!”“下回一定得做完,别让我再挨老师批了!”这样的话,说多少遍,都不会管用。

大人应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老师说你某项作业没有完成,是忘了做,还是做起来有困难?如果忘了做,下次你一定要把记事记清楚,自己不清楚的,和同学核对一遍;如果是有困难,拿给爸爸/妈妈看一下,看看爸爸妈妈能不能帮上什么忙。”孩子看到爸爸妈妈不是简单粗暴地批评,就很容易放下已经准备好的抵触,告诉大人是不会做还是不想做,还是别的原因。

如果孩子告诉你是有困难,也一定不要批评孩子:“上课都干嘛去了,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要拿出诚意,切切实实地帮助孩子,和他一起解决不会做的难题、给他讲解他没有理解的内容。

作业是这样,其他事情也是一样,遇到不满意的事情,先站在孩子角度想想他是不是有困难。帮孩子解决困难,比要求孩子“明天就改”有效得多。

问题成因:孩子能力不足

爸妈方法:暂时放下问题,扎实培养能力

有的孩子反复“犯错”,是能力不足,就是说孩子还不具做到大人期待的那种良好程度的能力。最典型的,是孩子“马虎”。

孩子考完试,大人拿到试卷,常常会说:“这题这么简单,怎么就错了,又马虎了吧?下次一定不能马马虎虎!”不少家长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孩子,也常说:“我们家这个孩子啊,就是马马虎虎,怎么说都不行。”孩子“马虎”,当真只是一次两次的马虎吗?要真是这样,马虎又怎么会成为最著名的“屡教不改”问题?

其实孩子马虎,和好多问题一样,本质上并不是一次两次的偶然失误,是孩子能力不足。非常简单的题目做不对,是基础不牢;审题不清,是阅读理解能力不足;做题丢三落四,是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条理性和连贯性差。这些问题,都不是马马虎虎那么简单。

大人需要识别出此类问题的真正原因,然后暂时放下问题的表象,踏踏实实地跟孩子一起,一点点、扎扎实实地培养某方面的能力。孩子的能力提升了,与之相关的问题也会慢慢消失。大人舍本逐末,只盯着问题表象让孩子改,那是永远也“改正”不了的。

问题成因:孩子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爸妈方法:体察孩子需求,满足孩子需求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由不满足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大小问题。孩子爱哭、爱闹、喜欢故意“淘气”,都是典型。

我曾经不止一次在大街上看到,两三岁的孩子像小猴子一样抱着大人的胳膊大腿不撒手,一定要抱着走,不抱就哇哇大哭,大人拖着、拽着、打着、骂着,都不管用,孩子还是就地撒泼。其实大人抱起他来走一段,然后等孩子满意了,再告诉他“爸爸妈妈抱不动了,你自己走一下好吗”又能如何呢?只是大人通常都不会用这种“釜底抽薪”的计策,你越哭我越不抱,让坏状况愈演愈烈。孩子其他爱哭的情况,也常常是大人的这种不乐于迅速满足孩子的心态造成的。

还有孩子故意“淘气”,在家里家外做出种种“熊孩子”的举动,让大人尴尬烦恼,然后呵斥“你咋这么淘!就不能改改!”其实孩子故意淘气,常常是引起大人注意,而孩子故意引起大人注意,往往是因为大人对孩子的关注太少了、陪孩子太心不在焉了。

我们的经验是,大人越能体察孩子的需求、越能及时满足孩子需求,孩子衍生出各种让大人烦恼的大小问题的可能性越小。大人所要做的,只是用心观察、用心满足而已。

问题成因:大人错误做法

爸妈方法:马上停止错误做法,消除问题导火索

还有一种情况,是大人的一些错误做法,直接成为引发孩子问题的导火索。最典型的,是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或者因为大人的一些改变,要求孩子跟着改变。

比如要求孩子学钢琴,然后强迫他练琴。大人需要承认,每个孩子是不同的,确实有些孩子学起钢琴来兴致盎然,持续练几个小时琴都不叫苦、不叫累,而有的孩子即便你强迫他学,他还是提不起兴致。因为孩子不愿练琴而打骂孩子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大人为什么不能改变一下,让孩子去做他真正有兴趣的事呢?

再比如因为大人的改变,要求孩子跟着改变的情况。有的是因为妈妈要上班,把孩子送去姥姥家,然后,“孩子到了姥姥家变得特别爱哭,怎么说都不行”;有的是孩子要上幼儿园了,把孩子从祖辈那里接回来,“孩子又变得特别爱哭,怎么都不愿意上幼儿园”;有的是妈妈怀小宝宝了,要求大孩子懂事起来,结果“大孩子变得脾气暴躁,特别执拗。”

这些,都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大人的问题。大人把孩子送去姥姥家,孩子离开妈妈,自然不会马上适应,光要求他不哭,他怎么可能做到呢?大人为什么不会想到让保姆或者祖辈在爸爸妈妈身边带孩子呢?孩子跟祖辈生活习惯了,突然要离开他们独自去上幼儿园,他怎么会马上适应呢?大人为什么不多给孩子一些适应时间呢?妈妈怀了小宝宝,马上要求大孩子这样那样,大孩子又怎么可能不害怕,爸爸/妈妈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呢?

好多这样的问题,其实爸爸妈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已经自己提出原因了,只是提问的大人,通常没有意识到一厢情愿地强迫孩子做事、自作主张地要求孩子跟着大人做出改变,正是孩子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罢了。遇到这种情况,大人要做的,是马上停止自己的错误做法,消除引发问题的导火索。

总之,孩子出现任何问题,都是有深层原因的。遇到孩子的问题,大人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马上要求孩子“改正”,而是找到问题根源,给孩子帮助和支持,引导孩子成长。单纯地要求孩子“改”,只是无效的管教,找到原因,帮助解决,才是真的在教育孩子。

欢迎下载今日头条APP,在“订阅”那里搜“真心爸妈”,关注我们头条号@真心爸妈 ,每周2-3篇原创育儿文章,都是一手经验的总结。欢迎转发。

文中图片是作者北大师弟潘险峰所绘,经许可使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爸爸妈妈的角度,来探求你的孩子,为什么总是哭?
你的爸妈是相亲相爱的吗?
宝宝入园哭闹 家长老师怎么合作?
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应对策略
爸妈辛苦了
“你只爱你老婆不爱我!”现在的孩子活得可太不容易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