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点】开放数据中国联合创始人高丰解读“开放数据”

点击标题下【软件定义世界(SDX)】可快捷关注

【观点】开放数据中国联合创始人高丰解读“开放数据”

若你对“数据”稍加关注,便会注意到一个活跃的身影——高丰。


他是英国开放知识基金会驻中国大使,联合创办 “开放数据中国”,致力于促进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来推动中国开放数据运动的社区。作为开放数据的倡导者,他制作了中国第一份开放数据专题电子杂志“开放数据前沿”,共同发起了环境数据开放的试验性计划,希望能以自下而上的方式释放中国环境数据的价值。


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高丰接触开放数据运动是被动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现在想想还真有点奇葩。


2012年左右,他在Google上搜索“开放数据”时,发现基本找不到任何简体中文的讯息,也就在那时开始了解到台湾已有民间力量在推动此类工作(例如opendata.tw),之后又接触英国开放知识基金会(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简称为OKF),并帮助翻译了大量的文献。


自此以后在近两年的时间里,高丰一直在凭着一己真诚和热忱推动开放数据中国的相关工作。你可以看到他经常在多个微信群中跟大家分享一些有价值的文章,直播他所参与的会议,并以行动充分践行“开放”“分享”的理念,成为“开放数据中国”的布道者。


“考虑到目前中国国内做NGO的艰难以及目前NGO领域对‘信息权’的不够重视,短时间内可能不太会完全转型为正式NGO来做事情,但非营利仍旧是底线。”高丰说。


在“开放数据”之外,高丰还热爱不同的中国方言,探索传统文化,并喜欢尝试不同种类的烹调。他希望以后可以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利用人的思想来解决行为改变的问题。


本期Statistics2.0(下简S)针对开放数据运动,对高丰进行了专访。


S:何为开放数据?国内外有何种不同?例如在定义,开放程度以及法律方面等等。


高丰:至今开放数据都没有一版正式的定义,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概念,5年后再谈可能和今日又不一样。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定义是英国开放知识基金会写的“开放知识定义”(http://opendefinition.org/od/1.1/zh/)。


按照它的定义,开放数据应当至少具备4点

1.数据可以免费获得

2.数据可以完整获得

3.数据的提供格式是开放的、机器可读的。也即不要PDF这样的,而需要CSV

4.数据可以被任何人用作任何目的,而不用受到版权、专利等限制。至多发布者可以要求署名


和大数据来比,我们可以认为大数据是大包大揽的,任何数据都能算做大数据的范畴里,没有很明确的边界,而开放数据则是需要满足以上四点的大数据里的一个小部分。


有限于目前的发展,开放数据如今更多指的是开放政府数据,至于政府之外的机构和个人数据(非隐私类)是否开放、如何开放,我想这是以后需要进一步研讨的内容。


至于谈到国内的理解,大体有以下几类错误认识:


1.将开放数据等同于数据自由流通,从而包揽了开放数据本身以及数据交易、数据共享等等诸多概念。这种说法多见于大型IT企业和数据交易平台型企业。

2.将开放数据等同于免费数据,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认知。只要网上能找到、免费能获得的,就是开放数据,但实际是错的。

3.将开放数据等同于公开数据。这个错误也很常见,比如空气质量数据目前各地政府都已经发布在自己的网站平台上,但是空气质量数据并不开放,仅是公开。区别在于你是否能获取数据,对于非技术人员,目前你无法直接从政府网站下载到数据,就不能算作开放数据,因为数据在这个情况下只能算作网页格式,非机器可读。


我之前曾经写过一篇小文《开放数据≠共享数据≠公开数据》(http://www.jianshu.com/p/0dd1d16f74ec),有兴趣的可以进一步对比相应概念。


S:据您了解,目前中国数据开放情况水平怎样?如何平衡“数据开放”以及“信息保护”?


高丰:总体来说,目前如果按照开放数据的严格定义,国内尚无任何开放政府数据。


国家层面尚无明确动作,地方上上海、北京、武汉、青岛、佛山南海是目前公开已经或者正在做数据开放工作的。目前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开放授权上各家地方开放数据门户都未对其进行很好的明确,相应内容也的确有待相应法律的明确和完善。


至于“数据开放”和“信息保护”的平衡,我认为一个在于尺度的明确和细化,一个在于具体操作上的严谨


比如,目前我国国家地图1:25万比例尺版本属于国家秘密不能公开(更不要谈开放了),这个尺度是否订的过高了?在今年开放知识基金会发布的开放数据指数上,开放了地图的国家有近60多个(共97个),我们是否改重新考量何为秘密?


而操作上的严谨则需要对人员进一步的训练,对技术进一步的掌握。这个是需要时间的,哪怕在美国也不是完全能做好。


比如之前纽约市出租车数据通过信息公开渠道发布了出来,结果就有人能够将原本脱敏的数据反脱敏,皆因为当时政府部门在做脱敏时考虑不足。对这个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我们之前翻译的文章(http://opendatachina.com/making-foia-more-like-open-data/)


S:对于开放数据,现在哪些机构或者何种从业者会比较支持?哪些会反对?理由是?


高丰:很难说的面面俱到,大致来说分有以下几类:


1.政府机构,西方国家多是因一开始需要满足选民对政府透明化、协同治理的诉求开始进行相关工作,近两年慢慢转向社会创新和经济发展。我国则更多从后者入手,所以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创新角度来说中西方在同一起跑线上,都没有太多经验,需要互相学习。

2.国际机构比如世界银行、联合国等,重点都是通过开放政府数据来引领社会变革,解决社会问题(贫穷、教育、健康等),关注数据革命——即如何通过数据开放等来帮助弱势群体,解决社会不公。

3.开放数据专业NGO组织如开放知识基金会、万维网基金会、开放数据研究院等,重点在于定义和普及开放数据,引导和推动开放数据发展,以及孵化开放数据创新。

4.垂直领域型国际NGO和联盟例如REEP、Sedex Global等等,专注于特定垂直领域(采矿业、供应链)等等来探索如何通过数据开放(可能不限于政府,也包括NGO和企业),来达到更好的信息互通从而促进垂直行业发展和治理。

5.企业:这个比较复杂,IT类企业相对居多,当然也不排除传统企业进入这个领域。大公司会居多,主要从本身建设企业大数据角度来说,当然中小型企业力量也不容忽视,开放数据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价值更高。

6.高校:本身支持数据开放来推动科研建设,但也有学生群体组织推动高校自身数据开放,进行协同式校园治理。


数据开放整体没有受到过反对,但在具体操作上一定会有声音来质疑,不过也是从推动它往更好方面发展的角度来说的。


比如此前对开放数据如何确保弱势群体也能受益,而非只有大型企业受益有过争议。之前英国政府错误地去对全面医疗数据推动数据共享(未到开放程度)而遭到全面投诉,这也是属于进入错误议题导致的问题。


S:具体到开放数据,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三者在开放数据上有什么不同?


高丰:开放数据现阶段还是更多从政府维度来说,因为政府采集、管理数据是由纳税人的钱来支持的,所以有义务这么做。但到企业,则不存在这样的义务。可是企业的数据如果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关,也是有社会责任予以开放的。此类数据可能包括企业本身的注册数据(可用于反腐等),企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数据(比如实时污染排放数据等),但对于此类数据的开放,则需要政府能够出面进行推动和规范。


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实也类似情况,但目前社会组织开放数据的案例的确很少。特别是到国内而言,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法律因素(比如社会组织爬取了企业或政府数据,此类数据是否有权由社会组织开放),二是生存问题(数据可视作机构资产,独有数据资产增加本身机构募款能力),目前谈社会组织自身数据开放,可能还比较早,尚需探索可行路径,以及在一些特定领域内进行试验。


S:从开始推动到现在,您对国内开放数据的现状的感受是怎样的?


高丰:整体可以说是积极的,至少过去一年里,从上海、北京两个城市做开放数据已经增长到了6、7个地方了,2015年可以预估到的是会有更多地方逐步加入这个队伍


比较令人不确定的是,是否这会成为又一拨类似曾经“智慧城市”建设的浪潮?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投入进去最后产出的仅仅只是一个个数据门户,我想那是失败的。


开放数据虽然说的是数据,但重点在开放二字上,政府去做数据开放,要明确的一定是物理建设(门户建设)只是开始,更多需要投入的是数据文化建设、数据能力培养、协同治理环境的建设等等,形成各利益相关体间基于数据的协作才是开放数据的真正精髓。


这也引出另外一个问题,目前政府数据开放很多时候是打着“政府大数据”这样的旗号来做的。这样的旗号对于IT企业有很强的亲和力,但对于媒体、NGO、普通民众却有极大的距离感。政府机构需要更多让这些群体了解什么是开放数据,对于他们开放数据到底意味着什么才有可能激发这些人群的参与,否则只有企业和政府玩的开放数据,我个人并不看好


S:您认为,在开放数据运动上,需要哪些方面的共同努力?例如政府,企业,组织以及媒体需要如何来做?


高丰:现阶段,政府要更多吸引不同群体的关注和参与,要更快的释放出高质量的数据。机构和媒体则需要更多主动参与和学习相关的内容,发出自己的声音。机构和媒体在一些方面相比企业可能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帮助公众解读数据,解决社会化问题上等等,应该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才对


图片来源:开放数据中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球健康开放数据概览
NGO与NPO的含义与特征比较分析
其实“不差钱”?
“中国公益事业介绍”!!!——2018年6月14日——戊戌年伍月初壹日。
我所了解的NGO 组织(一)--- 我的NGO经验
【中国NGO 研究】资料存档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