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宫陶瓷馆元代陶瓷(一)元青花、蓝釉瓷

公元1279年,元王朝统一了中国,完成了欧亚大陆政治贯通,中西海上交通线更加通畅,进一步刺激了陶瓷业的兴盛。

中国陶瓷新时代就此启程,青花瓷也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故宫陶瓷馆只展出了11件元青花,相对于武英殿内的3000件展品是太少了,但与各博物馆的元青花展览相比已经是非常多了,而且主要是元青花大器,要知道全世界的元青花大器也就400来件。

2005年伦敦嘉仕德拍卖鬼谷子下山大罐,引发了持续至今的元青花热潮。不过历史上关于元青花的文献记载很少,现代人认识和重视元青花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因为存世量稀少和以前了解不多,再加上商业追捧,元青花显得非常神秘。

好在元代离现在还不太远,经过近些年的研究和考古发现,元青花已经不再神秘了。

青花瓷是一种高温釉下彩瓷,以钴料在瓷坯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1250至1350度高温一次烧成,呈现出白地蓝花的艺术效果。

按中国传统瓷器命名法,青花瓷应称为釉下蓝,不过元代文献中称其为“青白花瓷器”,明代文献已经使用“青花磁器”说法,到清代就固定使用“青花”称谓了。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现在认为元青花大致有国内外两个起源,国内起源可以上溯到唐代的三彩器。
唐代以国产钴料烧出了蓝彩,有的还有含钴蓝釉,而且长沙窑也出现了釉下彩。近年在唐代巩县窑址考古发现了白地蓝彩瓷片,现在称为“唐青花”。不过国产钴料中含锰量较高,影响到蓝彩的效果。

元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

另一个起源来自西亚地区。

公元9世纪到13世纪,西亚地区以当地钴料生产釉下蓝陶器,方法与青花瓷基本相同,以钴料彩直接在胎体上绘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烧制成陶。当地钴料含砷不含锰,因此烧出的蓝彩非常纯正,但陶器质地粗松,并不适合表现釉下蓝彩。

元青花鱼戏莲荷图罐。

到了13世纪,蒙古帝国打通了欧亚大陆,形成了以元朝为中心的四大汗国体系。于是,大批西亚工匠带着钴料来到了东亚大陆,东西方两种传统的釉下蓝互相碰撞,中国高超的瓷业技术与西亚的钴料相结合,由此诞生了元青花。

元青花镂雕怪石花卉图盖罐,1964年河北保定永华南路元代窖藏出土

在元青花器上有很多波斯文,书写得非常准确和工整,应该是由来自西亚地区的工匠书写的。而明代青花瓷上也有西亚文字,但很多文字细节都是错的,一看就是中原工匠照猫画虎地描下来的。

元青花折枝花纹三足鼎式炉。

元代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有说这是专门负责烧造官府用瓷的,也有说是针对瓷业的税务机构,但总之全国优秀制瓷工匠集中到景德镇。

在此背景下,中国陶瓷爆发了一次革命性飞跃,发明了往瓷石中加入适量高岭土的二元配方。

元青花“满池娇”图菱花口折沿盘。

高岭土中氧化铝含量达35%,由此提高了瓷胎中的铝含量,拓宽了烧制温度,有利于减少变形,从而开始烧制出有气势的大件器物。

可以说,景德镇的优质瓷土、先进的烧造技术、进口钴料、中西文化交流,共同促成青花瓷迅速成熟。当然,进口钴料是非常关键的物质基础。

现在将元及明初从西亚进口的低锰高铁钴料称为苏麻离青,由其烧出的青花呈现纯正蓝色,色彩浓重艳丽,还产生出晕散效果,白底蓝花由此极具视觉冲击力。

上好的元青花瓷,青花与胎釉紧密结合,青料的发色已经陷进胎骨及釉面。因为苏料含高铁,料彩浓厚处布满不规则的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或铁锈斑,用手抚摸青花釉面有凹凸不平之感。

苏麻离青是明代万历年间才出现的说法,元代文献记载了多种来自域外的料石,伊朗文献记载了一种称为苏莱马尼的蓝色矿石。

可能这些都是明朝时所说的苏麻离青,产地就在伊朗,属于当时的伊尔汗国,开国君主是忽必烈的亲兄弟,与元朝关系非常密切。

元代也使用国产料生产青花,因含铁量低没有铁锈斑,发色清淡,多用于小件器物。
元青花太玄纹筒式炉。

元青花出现的同时或稍晚,景德镇又在白底蓝花的基础上,创烧出青花留白。

元青花地留白飞凤麒麟穿莲花图菱花口折沿盘。

青花留白的工艺非常繁杂,在绘制时要费更多工时。

苏料用量也远大于青花,因此青花留白瓷的产量较少,精品和大器更为稀少。

1964年河北保定发现了一个元代窖藏,出土众多元青花瓷器,其中有两件两件青花留白八方梅瓶,一件收藏在河北博物院,一件调入故宫,成为元代青花留白的代表。
元青花地留白海水龙纹八方梅瓶,1964年河北保定永华南路元代窖藏出土

元青花长期不为人所知,直到上世纪上叶才被大维德爵士发现,但真正引起关注和成为全民热门还是要从鬼谷子大罐算起。

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从器型上属于元代晚期青花罐类,以直口短颈、唇口圆厚、溜肩鼓腹、腹下收敛、底部微撇为典型特征,故宫陶瓷馆展出的三件元青花大罐也全是这种器型,在罐底部能看到火石红
火石红与气泡并列为民间鉴定古瓷的秘诀,不过曾有专家赴美国对鬼谷子下山大罐进行过详细研究,并没看到明显的火石红,故宫陶瓷馆的三件大罐的火石红呈样也都不一样。

主流看法认为火石红是由于胎釉原料或烧造工艺形成的一种特殊情况,有无火石红并不代表瓷器的年代长短。

老年间真东西比较多,特别是清末大量古董从王府里流出,古玩界就比较挑,东西不但要真还要新,没有或很少有使用痕迹,这样才算上品。
相比之下,鬼谷子下山大罐虽然名气很高,但从工艺水平和保存状况上并不算完美,不像故宫的这件大罐看上去更干净更漂亮。

元代文人地位不高,为了混碗饭吃,大量善长书画的知识分子改在瓷器上绘画,因此极大提升了元代瓷器的绘画艺术水平。

元青花绘画大罐的青花纹饰一般分四层,第一层在颈部装饰水波纹,第二层在肩部装饰缠枝牡丹纹,第三层在腹部绘画主题纹饰,第四层在下部装饰变形莲瓣纹,也称仰覆莲纹,其中绘有八大码纹饰。

典型明代青花器下部的莲纹是连在一起的,明以前是分开的,如果只是把元青花做为一个不很严格要求年代的通称来说,这种变化可以作为元青花和明青花的区别。
但只能说那是一种不严格的说法,因为成熟的元青花出现得比较晚,像大维德至正十四年青花象耳瓶已经到元代末年了,很快景德镇地区就被元末起义军占领,再往后就进入大明朝了。

因此元青花应该只是一个通俗概念,从年代学上并不严格,或者更严格讲应该称为“14世纪中国青花瓷”。

元青花很有可能跨越了元末明初,这也就引出了鬼谷子下山大罐、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蒙恬将军玉壶春瓶等著名人物故事绘画青花器的断代问题。

以大维德典型至正青花为标准器,习惯将这些人物故事绘画青花器归入元青花,但有观点认为这些汉民族故事和人物形象的绘画青花器,不应是元代产品,应该是进入明初洪武年后生产的。

当然,不管是元还是明,14世纪的中国人物故事绘画青花瓷还是非常稀少和非常珍贵的,国内各博物馆的人物故事绘画青花瓷全是新中国考古发现的,都被各家博物馆视为自己的镇馆之宝,即使故宫也没有。

那些镇馆之宝,别说故宫,就是国家博物馆也没机会再调拔来了。好在故宫里还有也非常难得的元青花龙纹大罐和梅瓶。

与另两个罐子不同,龙纹罐的纹饰分为五层,肩部的卷草纹更窄,腹部分为上下两层,上腹部绘两条前后追逐的游龙。
元代龙纹形象相对简单,主要是站龙和游龙,龙身扁长,龙爪多为三趾。从视觉上看,四肢比较粗壮,甚至略显笨拙,但利爪却很尖长,显出了十足的力感。

除了人物画青花器究竟归元还是归明外,元青花的性质和用途也存在着不同看法。

以苏麻离青料绘的元青花器非常精美,一些元青花上还有龙和凤的图案,还有元青花被国外的皇宫和神庙收藏,因此有观点认为这与蒙古放崇尚蓝天白云的草原性格相关,是元代的宫廷用瓷。

元青花云龙纹梅瓶。

不过从文献和考古来看,蒙古族上层更尚白,元代宫廷也主要使用白釉瓷,北京地区的历次元大都考古中都没在宫城范围内发现元青花,说明元代宫廷不使用青花。
此外,汉民族一直不喜欢这种过于生冷的蓝白色调,因此唐青花出现后就沉寂了,在名窑迭出的宋代没发展起来,直到元代因为与伊斯兰世界的联系加强,受喜爱蓝白风格的伊斯兰文化影响,青花才真正成熟和崛起。

目前考古发现的元青花主要是墓葬和窖藏外,最重要的元青花凤首扁壶是在北京鼓楼的伊尔汗国使团驻地和新疆伊犁出土的,因此推测元青花主要是外销瓷,这些龙凤纹的青花器可能是元政府为西亚附属国赐礼而生产的。

元青花凤穿莲花纹执壶。

除了外销到伊斯兰世界的定制瓷,元青花器在中国主要是民间使用,包括大维德收藏的那对至正型青花象耳瓶在内的很多元青花,造型和做工都并不精细。

而且元青花在民间主要用作陪葬的明器和祭祀用器,也并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也正因此存世量不大,现在就非常珍稀了。

1980年江西高安出土了19件窖藏元青花器,结合文献记载,认为是由当地政府祭祀所用,以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代替稀缺的铜器用作礼器。

大概是这样吧,因此后人对元青花的了解很有限,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直到上世纪才被发现。
不过现在元青花已经占据主流位置了,据说市场上光元青花鬼谷子大罐就有30万件,做的好的也有2万多件,其他的锅碗瓢盆更是应有尽有。
有空还是多来博物馆逛逛,特别是考古出土的,虽然真的很老,但一样很干净很漂亮,还有岁月结出的那种宁静。

元代没有郑和那样规模的下西洋,但从西方运来的苏麻离青似乎用也用不完,除了青花瓷之外,还在石灰碱釉中掺入适量的钴料,在1300度左右的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出高温蓝釉瓷,呈色如蓝宝石般美丽,被称为釉中釉

元蓝釉白龙纹折沿盘。

元代蓝釉瓷主要以蓝地白花装饰,先在坯体上堆贴雕刻好图案,然后施透明釉,其余地方施蓝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产生出的蓝白对比更加鲜明强烈,极具艺术感染力。

蓝釉瓷的窑温非常关键,温度低了釉色就会发黑,温度稍高就会流釉,在全凭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的古代,可以想象成品率极低。

因此,元代蓝釉瓷的存世量比元青花更为稀少,目前全世界仅存十几件,蓝釉白纹盘只有几件。

元代蓝釉瓷器还采用了一种种蓝釉描金装饰,这是景德镇窑在元代首创的新工艺。先在高温下烧成蓝釉器,然后在釉上描绘金彩纹饰,再经低温烘烧而成。
元蓝釉描金云朵折枝花纹匜,1964年河北保定永华南路元代窖藏出土。
由于是釉上绘彩,金彩的附着力很低,时间长了很容易脱落。目前除故宫和河北博物院收藏的各一只蓝釉描金云朵折枝花纹匜保存较好外,浙江杭州和安徽歙县还各出土了一件元代蓝釉描金爵杯,但爵杯釉上的金彩已大多脱落。

元代虽然短暂,但在中国陶瓷史上却是具有开创性的启程时代,元青花和蓝釉都为后世明清青花和霁蓝釉的发展奠基,也为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段蓝白色的记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宫又开新展:明代御窑瓷器系列对比展的收官之作
陶瓷
18明朝-书画-陶瓷绘画【青花瓷】
王步“龙腾图”青花瓷板
中国著名瓷都—景德镇瓷器的兴起
明代瓷器各个种类简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