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语文教学思考

      我的语文教学思考                                   

         刘有培                                                                                                                                                      

  按 前天是刘友培先生历时一周年的日子,贴出此文以表达怀念。作为曾经的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郭沫若母校高中三年的语文学科教师,乐山市教科所高中语文中学语文教研员,几十年的观察思考积淀发酵,其文章里应该有不少值得我们认真面对的内容,可以不理会,缺不能够去无视。贴出来就是想让对语文教学还有琢磨思考担忧的人,由此引出更多更实的思考。

     一 19822月,我从西南师范学院毕业后,就正式踏上了教学岗位。从此以后,便跟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在教育学院教了10年古代文学、古代汉语课程,这10年有不少学生现在正站在高中初中的讲台上,给我现在从事的教研工作带来诸多方便。1992年到了省重点中学乐山一中,教了3年的高中语文。1995年到了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从事中学语文教研工作。10年的高校教学给我的教学思考以深厚、谨严的锤炼,3年的高中语文教学让我熟悉了高中语文、高中学生和高考,5年的教研工作让我了解了全国中语界的同仁在深入想些什么、踏实做些什么。我总觉得,在中学语文这一块领地上,最需要我们有深厚的语文功底、清晰的思维和前瞻的思考。                                                                                   

   二  作为语文教师来说,最根本的莫过于踏上教学岗位之前的语文蓄积。书读得多不多,有没有自己的见解,有没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决定着这位老师这一辈子的发展潜力。读书当然要有所选择,但大学里的专业书,无论哪一门类,只要深入钻下去,都会通向学问之门。入了门之后,有些学问可以做出来,而有一些研究一辈子也难见成果。但学到的治学之道,却能使人目光敏锐,眼界开阔,而言语谨慎,心态平和。我当时读书就有这么一种感觉,说知人论世也好,说以文会友也好,总之,和古人的心灵接近了,他们独立于那样的时代,却高标自己的精神,和千古以降的后人沟通,他们展示自己复杂深邃的内心世界,让我认识到,世界上没有语言不可表达的思想。我多么想把我所理解到的东西,细细道出来,和我的学生分享。后来在教学中,无论是大学还是高中,我都感觉到,不是你有多高,而是文章作者有多高,你借助他人的思想教育学生,当然显得轻松而富有成效。激起学生动情的、崇拜的,是文章作者的思想与感情。你本人也许并不高大,做人也并不成功,也许你的表达能力并不太强,喉咙还有些嘶哑,但是,你的学生会通过认识语文课而认识你,你获得了敬重。这原因就在于你把读书与思考熔铸在了你的生命中。我想,评判一个语文教师的素质,这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儿。                                                                                                 

       三 语文教学现在是文选教学。第一步 理解文章,第二步探讨这文章中的可作为教学的语文因素,确定下来后,再分清主次、深浅,第三步就是思考教学艺术。无论是上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还是平时的上课,你都不能忽略教学艺术这一环节。你要对之负责的是学生而不是各类听课的人,你的教学设计要符合你的学生的认知态、情感态,以及和你的亲近程度。50多个活泼的心灵被你的语言所调动,你不能淡漠和浪费他们求知的宝贵光阴,你不能拿自己的师表形象当儿戏,你在做育人的工作。而这些要求的实现,根基于你的语文素质。我喜欢强调一个人的素质,但也有人看重教学观念。如果这教学观念指的是语文界的一些主张,比如,80年代强调双基 ,觉得语文应该务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一样一样都要让老师讲懂,学生听懂,抓住教材,吃透教参,押准考题,到了90年代,又紧跟高考指挥棒,能力立意,为培养学生能力而强调训练,强调三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为主线),而进入2000年,又变成了积累、感悟、熏陶,培养语感,那么,对一般的语文教师来说,把握这些观念 对他的教学总是有好处的。但是,观念的多变,并不证明我们在进步。旧官去了新官来,贪官去了清官来。可怜的正是大多数思考不足而工作上兢兢业业的人,他们甘愿听你们怎么说就怎么做。因此,凡想要提出一个新的主张的名士或专家要注意,别让几年十来年之后,又叫老师们硬丢下你今天的观念去接受他人明天的理论。语文教学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素质天生不够,观念也不见得有多新,但只要这位老师有超乎常人的敬业精神,同样可以做出骄人的成绩。语文是育人的学科,教师的师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你敬业,他勤业,学生被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可以变成乐学好学的动力,变成深入课文本身接受文章熏陶渐染的能动力。你是良师,课文作者是益友,学生无论求知或做人,都会健康成长起来。所以我说,决定一个语文教师教学成功的因素有三点:素质,观念,敬业精神。                                                         

    四 1995年当上了教研员以后,下县下校深入课堂指导教学的机会多了。我从自己的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中感到,语文教学最是教无定法的。但教无定法这个话说多了,自我辩护的色彩就浓了。换一个角度,我认为提教无定态好,认识到自己教得好,也要承认别人也有自己的教学法宝,不能用一种去要求别人也一定要像你一样教。而站在教研员的角度来看,全市的语文老师,杰出的不在少数,他们也不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应该分别承认他们各自的优势,又替他们探讨出一些共通的东西。结合我的高中语文教学,我隐隐约约感到,评判一堂语文课,可以用这样的几条——朗读、训练、思考。产生这个思想是在9495年,酝酿了几年,19984月形成文字,19996月在《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这个思想后来多次在与老师们的交谈中交流。但作为中语教研员,既要管高中,也要管初中,我在想,用这6个字评价高中课堂比较恰当,但是,对初中的语文课堂,是不是该有别的提法呢?在多次深入初中课堂的同时,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后来(19994月)在一个山区学校听课,执教的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启发了我,我觉得,对初中提这12个字比较好——培养习惯,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初中语文要做好从小学到高中的衔接工作,小学教些 什么,我们是知道的;高中需要高一新生具备些什么,我们也是知道的。把这个空白填补起来,就是初中语文的本业。我们把培养习惯摆在首位,正是因为初中语文学科的学习,有不同的内容和繁多的侧面,每一点都不能轻视,每一点都需要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有一些初中学生,爱好写作,文章写得不错,论写作能力,他们是佼佼者,可是应当是他们的强项的语文学科,其考试成绩却总不太理想。这原因就在于语文要学的不止是某一个方面;而会写文章的初中生,常常容易自大与骄傲,便不再舍得花气力在需要苦读苦练的地方。这个毛病他本人不易认识清楚,老师也常常因其会写文章而忽视了对他们的严格要求,直到进入高中,这个问题才会引起他们重视。对大多数初中生来说,语文自学的能力很难顺利形成,他们尚不具备分辨什么是语文的能力因素,什么是语文的可考因素,他们的卷面成绩的每一分,都需要老师一点一滴讲到位,他们自己苦学苦练练到位。在初中,过分提倡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是不太恰当的。语文学科毕竟还有那么多的内容需要学生掌握,讲授仍是第一要著。但怎么讲,一堂语文课究竟应当展现什么样的教学风采,是初中语文教研工作者在花大力气研究的问题。提循循善诱”4个字,能把各方面的因素都顾及到。尤其是初中,语文老师的外表形象,教态,教学语言显得比高中重要,爱上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就等于爱上了语文课。有什么理由轻视我们的语文师表形象呢?                                                                                                            五 高考在1990年代步入了科学与规范的路子。考试说明配合每年的高考题,给全国的高中语文老师以明晰的指导。考试说明也有一个逐步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但它的基本精神从一开始就确立无移,那就是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这个概念,正是由于在高考试卷中的逐年呈现,才使它变成了对全国的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的东西。知识就是知识,能力就是能力,考知识比较死,考能力比较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能力题中能比较好的反映出来。1987年,我们几个年轻人出了一本小册子《阅读与检测》。到了在乐山一中的高中课堂上,结合学生解答阅读题的思路,我感觉应当从能力分解的角度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那时的考试说明,提的还是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段落、理解篇章,遵循的还是文章学的框架,而不是能力的分解。探讨高考语文试题的设项,我把高考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归结整理为这样几条:分析理解,归纳整理,文字表述,思辨推论。从阅读学看,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有若干层面,有许许多多的分类。但这众多的能力分项中,有许多是高考试卷中考不出来的能力,尽管它们对人的一生也许很有用。高三的复习,必须对准高考,高考考什么能力,我们就培养什么能力。20005月,《语文教学通讯》要一篇现代文阅读预测与题典分析,我在那篇文章中阐述了自己的这个观点,并且将我命制的一道现代文阅读题《远处的青山》拿来作了对应讲解。同理,研究高考研究高中别忘了初中。我们担负了全市的中考语文试题的命制工作。高中语文教学方向的把关,在高考。而中考命题,直接决定着全市初中语文的教学方向。我有一个看法,决定初中语文教学的,有大纲,有教材,但是,站在我这个教研员的角度,则必须考虑做好与高中语文的衔接,必须让初中语文为高中语文服好务。而体现在命题中,则应该吸取高考的成功经验,强化课外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探讨初中大纲,对准高中教学方向,我思考应该在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中抓这么几个东西:比较、分析、归纳、思考、想象。高考需要的思辨推论文字表述不要进入考题。考浅显的比较能力,考一点儿分析,考简单的归纳(而不需要整理),考一些逻辑思维的东西,考想象,让学生有一点发挥的余地。高中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分解与定位,是一个相当繁难的研究工作。这涉及到深难度的把握,精要与烦细的重心确定,并且还有语文老师的具体操作问题。高考确定了一个大致的方向、范围与标准,确实为我们中语界做了一件大好事。我们愿沿着这条路子大步走下去。                                                                                          

    六 我初中没读完就下了乡,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这个经历使我意识到,语文学习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循序渐进。在大学里,语文分专业、分科目的系统知识,当然有其内在的前后联系。但中学语文定位在母语教学,它必然是综合性的。找我家教补课的学生担心语文拉下了一大节来不及,我总是对他们说来得及,即使到了高三、或初三都来得及。这原因就在于语文不同于数理化,章章节节都形成了链条,形成了网络,每一环都对后来的内容有重要的影响。语文作为母语来说,自己学到的,总比要考到的多得多。中考、高考都只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全体考生,某一个体的语文素质就有被试卷检测不出的可能。抓住了可考因素来复习,即使只有一年也来得及。我没有系统学过当年的高中语文教材,这并不影响我高考考试得高分。我读了许多的书,那是在没有老师指导下的自学。我觉得,读任何书,总是在学语言,在学别人如何运用语言。这就是语文。这当然有所谓工具的意味在。但会使用书面语言,这已经就是荀子所说的青与蓝、冰与水的异体变化,改变一个人、塑造一个人,这就是语文教学,而不单是会掌握一门工具。现代语文教学在教材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选文组成单元。不组成单元,就是文选教材,这和传统的语文教材有什么区别呢?为了相区别,就要采用单元编排,单元与单元间的前后系联,就要人为 的给它一个框架。编写框架体现编写思想,编写思想体现中学语文教学观。过分强调语文教材的系统性的人,总是追求框架的完美性。事实上,几十年了,回过头去看看,新建时的赞歌和废止时的丧歌,总在人们耳边交替奏响。语文教学中,教材是很少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每一个时代,每一种教材,都能培养出语文的佼佼者。教材框架的是否完美,是和科学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现代语文教学之所以要成为现代语文教学,就在于它针对的是班级授课制,不止是培养出个别的佼佼者,而是要科学的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刚刚过去的旧教材,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体现了工具论者倡导的文体读写的特点。受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影响,受人文性论者的影响,新教材的初中版变成了联系生活版,高中版变成了文化堆积版。编写高中初中语文读本,每年近百八十万字。选编的文章如何,是否有胜过教材的文章,这些文章只是让学生浏览还是细读,教师有了兴趣是讲还是不讲,我觉得,这些问题的思考还是应该更深入一些。天下名山僧占多。我以为,理想的中学语文教材应当让学生感觉到:我们中学6年读过的300多篇文章,就是天底下最好的文章。                                                             

   七  对语文教材中的政治挂帅、政治第一的反动,就是务语文的本业,突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把工具学好。工具论20世纪的流行,有两个因素。一是教育从封建贵族的专有走向平民化,解放以前的许多语文教育家都在做这个平民化的工作,所以把读书识字、会写会算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二是语文科目将首席让位给政治科目,在中学,政治挂帅、政治第一变成了政治课挂帅、政治课第一。语文当然地成为了可能宣传封资修的渊薮,因此语文专家们惟恐避开政治还来不及,便一头扎进语文科包含的语言文字的交际工具这一性质中去。80年代轰轰烈烈的语文研究,就这样画地为牢的让自己在这片工具论的范围内进行。这时候,一些语文教育家起了进一步的鼓吹作用。生活中要用到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中学语文就要学三大文体;生活中有听说读写,语文课就要把听说读写都包揽起来;生活中应用文很重要,语文便不能少了应用文教学,而且还要写进大纲、编进教材。这样一来,语文课的本业似乎务起来了,研究的内容丰富了,政治危险没有了。但这条路却只能走向死胡同。80年代的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东西太多,语文负担重,因而引起了第一个改变——圈定基本篇目,考试就考基本篇目。第二个改变是高考改革带来的,从能力立意,课外选材,不考课文。从工具着眼,面向生活,掌握一门终生受用的工具,必然把语文降到人文性论者不能容忍的地步。高考以能力立意,这是十多年来以及后来若干年间最好的考试指导思想,没想到却招来全国研究高考的人士编写数十上百倍的训练资料,又把活生生的语文课变成了机械的训练课,这同样是人文性论者不能容忍的做法。人文性论者的批评意见并不显得很尖锐,但态度非常执著。一旦引起社会的、政治性的重视,就占了上风。语文教育教学这个领域,恰似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前驱者做出的奋斗,无论正面反面,都是留给我们后来者的珍贵的财富。我们应认清他们高蹈的步武,踩着我们自己精心选择的点子跟随他们前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具备的三张名片
2012年上期初中语文组教研工作总结
【原创】双辽市初中语文教学情况总结
一论语文教学偏向:不讲教学“梯度”
60年来中学语文的十件大事
【语法教学】初高中教材应衔接——从一节对联探究课说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