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园志|论王维山水诗歌中的庄园文化
盛唐山水田园诗歌以王维的诗歌为最高代表,而解读王维山水诗歌绝不可忽略的,则是王维的私人庄园——终南辋川这一重要载体。辋川在今陕西蓝田县境内,是王维在大唐都城长安近郊的一处庄园。在其六十一年的生活历程中,赋闲、归隐、半官半隐占去了大半。
  仅在蓝田辋川,诗人就生活了近二十年。当年王维常和好友裴迪同游,过着弹琴赋诗的悠闲生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大多描摹辋川庄园的优美风光,如《辛夷坞》、《斤竹岭》、《竹里馆》、《鸟鸣涧》、《山居秋暝》等等,不同诗中所表现的意境也各有不同。
  可以说,既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也构筑了诗人澄澈豁达的心境。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誉之为“精神上的屋前空地”。
  而这种庄园文化的构建,是时代、传统与个人因素多元融合的结果,是成就盛唐山水田园诗歌理想人文境界和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载体。一、庄园寄寓,时代造就隐逸情怀。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传统的士大夫很少有纯粹的儒家或是道家思想,他们往往具有进取与退隐的双重矛盾心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种以儒家思想为内核,以道释为补充的思想对中国文人的生活追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使他们具备了一种回归自然的心理预期。于是,就有了隐逸,并且在魏晋时期风靡一时,孙登隐于洞穴,陶潜隐于田园,阮籍隐于朝野??而盛唐的“隐逸”,作为一种独特的求官道路,其普遍性和喜剧性常为人乐道,于是有 “终南捷径”、“半官半隐”之说。且看王维的诗《送别》:“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诗的末两句也是全诗着眼之处:世间的功名富贵有终了之日,而山中白云却没有穷尽之时。这种蔑视功名富贵、隐居山水之意在其诗中随处可见,“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胡不归”(《送别》),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如出一辙,都是化用《楚辞》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借以表现遁迹山水、远离尘世的隐逸情怀。自张九龄罢相后,王维对朝政已经失去信心,又难以真正离开仕途,于是选择“半官半隐”,上朝则高呼万岁、各尽其职,下朝则退居于辋川别墅,游吟于庄园之中,片刻逍遥,这自然成为灵魂与物欲妥协、理想与现实兼顾的唯一选择。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以渊明自居,隐逸之志表露无疑。二、庄园生活中呈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始终体现着诗人对自然的尊重与理解,“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尤眠”(《田园乐》),以鲜艳的自然之美映衬睡眠之人内心的恬静、愉悦、陶醉,以及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而中国哲学所谓“天人合一”,最基本的就是肯定“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的统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不是“人定胜天”,而是“人心通天”。道家认为道“无所不在”,自然本身就是道的化身,因此极力主张将身心投入自然,以求达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境地,从而获得精神自由。唐朝尊崇道教,很多人畅游于庄园林泉之中,追求一种人格的解放及自由的获得。于是人造的自然——庄园也在唐代盛行一时。
  人要体验自己的生命本真,也必须与大自然有最深层的和谐契合。我们都知道,王维的“空山”其实也就是他的庄园——辋川别墅。
  在有限的范围内,他用诗净化了自己的空间。诗中除了自然山水、花木草树,基本没有“他人”或“他物”,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几乎没有诗人自我形象、行为、主观意图甚至情感的表现,只有大自然本身的声、光、色、形的展示。
  王维诗歌中 “人”的消解实际上正体现着盛唐山水田园诗和人造的自然——庄园文化之间的和谐关系。三、观林泉达到宗教与审美的“忘我” 境界王维深受母亲影响,自小浸染佛学,其母亲去世后,他即将别墅改为鹿苑寺。
  他所信仰的主要是禅宗,禅宗崇尚从自然悟道,这对诗人把握世界的方法自然深有影响。他把佛法理解融会到人生观中,把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创造出一种“空”、“寂”、“闲”的诗境。
  《竹里馆》中这样描写他的内心体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深山竹林里,诗人独坐弹琴长啸,世人并不知晓,只有明月相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这又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寂静山中,芙蓉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关世事,也无人知晓。
  这是诗人主客观契合一体的独特意境,也是佛家“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境界。王维在这里所创造的,是一种诗境和禅意的合体,因而具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辋川集》分咏辋川二十景,是王维亦官亦隐生活中一心向禅的诗意结晶。胡应麟说《辋川集》小诗“字字入禅”,王士祯说王维的五绝 “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而宗白华先生在《意境》中说,艺术境界是介于学术境界与哲学境界之间的。我们知道,对于宇宙、自然、人生种种美的体验,往往只有深入到了宗教或哲学的层次,才能具有更深刻的象征意味,到达更高、更深的境界。也就是说,当王维沉浸于深层的山水自然的审美体验时,这种体验也往往达到了宗教体验的层次。试看王维的小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院》)一切既是诗人瞬间的审美体验,又蕴含着无限深意,而诗人所领悟到的也就不仅是大自然的天趣,而是一种宇宙、生命的哲理。
  “虚静纳物”、“澄怀观道”,只有当诗人心境极为淡泊、虚空的时候,才有可能体会到大自然最微妙动人的美,才有一种会心的感受与体悟。王维正是在这种空明的心境中,获得了寂静、圆满、和谐、自足,实现了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自然融合,达到“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所以说,辋川的存在,或者说庄园文化对王维诗歌的影响,是时代、传统与个人因素多元融合的结果,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人最重要的文化心理溯源之一。
  本文源自网络,谢谢阅读,如需转载,请注明创意乡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形容水墨画的诗句
浅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王维诗歌里,总有一颗归隐的心
林冠群诗论《论田园山水诗的审美特质》
我看王孟诗歌
【文苑★散文】天高地远一隐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