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项目分享】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总体规划
导语

2018年我院围绕“加快建设全国一流智库型规划设计强院”的目标,以“务实创新”为核心发展理念,不断提升规划编制技术水平,增强持续院发展的内生动力。全院上下深化务实、开拓创新,再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项目,其中的佼佼者20项被评为2018年度我院院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

在其中,有加快建设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公园城市的系列规划,有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经济地理的“东进”战略规划,有统筹城市空间和功能组织的轴线规划,有引导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的功能区系列规划,有营造公园城市场景的公园街区规划,有全国首批试点的成都城市总体规划,有彰显成都历史文化魅力的“天府锦城”等城市设计,有落实“走在前列、起好示范”要求的乡村振兴系列规划,有引领成都轨道站点周边空间规划模式的TOD系列规划,有引导旧城有机更新的规划研究,有数据增强设计的城市综合数据库和平台研究。

这些获奖项目既是对我院规划师们辛勤付出的充分肯定,也是我院践行“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的成绩体现。1月22日,我院举办2018年度优秀项目演讲交流比赛,20位同事上台为大家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各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以及对项目的感悟与思考。

项目名称: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总体规划       

项目组成员:吴善荀、肖竹韵、赵东、王渊、邓文博、曾黎     


演讲者:曾黎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规划师,毕业于西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2017年以来,随着武汉、成都、西安等城市拉开抢人大战的帷幕,甚至北京、上海、广州也纷纷参战,出台一系列人才政策。这其实透露出一个信息:在今天的城市竞争中,人才是决定未来城市兴衰的关键。

成都要在这场竞争中取胜,光靠人才政策的吸引远远不够,成都更应该聚焦到人才的优质高效发展和安居乐业的诉求中,倒逼城市主政者打造有吸引力的城,吸引有价值的人。鉴此,成都提出66个产业功能区,通过打造对人才有吸引力的城市社区使人才聚集。

1

何以聚人?  

产业功能区是集研发、生产、居住、消费、人文、生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型社区,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作为66个产业功能区规划中的第一个示范项目,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规划形成一个对电子信息产业人才产生吸引力的城市社区?

整体鸟瞰图

要回答这个问题,显然无法用传统的“产城人”的营城模式来解决,在传统“产城人”的思路下,以城市发展为导向,先汇聚产业,再筑城招工,这样能够汇聚的多是从农村土地上释放出来的劳动力,更适合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人城产”的发展思路是以差异化的人为本位,以城聚人、以人聚产为导向,有宜业宜居的城,才能吸引产业和人才的聚集。从“产城人”到“人城产”的营城模式的转变正是规划的突破口。  

2

所聚何人?

精准定位产业人群的前提是精准定位产业,根据规划区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行业发展态势,聚焦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网络通信和新经济(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五大重点行业,这五大行业吸纳的就业人群,就是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的目标人群。根据差异化的人群特征,围绕提升人才引进精准度和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从人力资本发展全生命周期提供服务,优化人才引进、培育、激励的服务环境,不断创新人力资本服务模式,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形成人才链。

3

筑巢栖凤

(1)激发灵感的工作场景

首先,这应该是一个能够激发人灵感,并由灵感转化为价值的产业生态圈,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获得方案设计、投融资、产品设计、品牌策划、市场推广的渠道和平台。


要形成这样的场景,功能区内要有专业化平台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基础配套服务等五大产业配套;满足高技术、研发等人才需要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产学研联动创新为主导的协同创新空间,企业自主创新为主导的总部创新空间,以及国家级创新中心和功能中心两类创新空间;以及及时敏锐的信息获取渠道。

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

同时,在空间布局上,结合国家用地分类标准,增加复合工业用地,主要支撑集成电路IC设计、网络通信服务与工业软件研发、智能终端软件及平台研发、新经济等产业,重点布局在菁蓉镇周边、电子科大等高校周边。与传统工业用地相比,复合用地兼容比例更高,更有利于形成更具活力的创新空间。

用地布局图

(2)量身定制的生活场景     

同时,根据就业人群特征,从居住、服务、游憩、交通等生活场景出发,合理布局功能及用地、制定景观体系及风貌营造策略,构建城市生活设计模型。

城市生活设计模型

结合产业布局,按照产城融合的布局模式,就近配套居住功能,满足职住平衡要求;针对电子信息就业人群“年轻化”的特征,重点完善教育设施、体育设施、文化设施等公服配套和生活配套。立足区域共享,布局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根据功能区的人口结构,在15分钟生活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标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集中集约布置,形成社区综合体。结合轨道站点规划十个产业邻里中心,针对电子信息产业配置相应的生产性服务设施。

社区综合体建设意向

产业邻里中心建设意向

为营造富有特色的优质生态环境,规划构建“两带五廊多点”生态结构,联通水系、改造岸线,建设契合电子信息产业主题的宜居水岸景观,构建体现科技文化的区域级、城区级、社区级三级绿道体系;以绿道网为骨架,串联运动、科技、智慧等为主题的公园、小游园、微绿地,提供多元化的公共开敞活动空间;划定通风廊道,提升通风环境。

为构建高效、绿色、便捷的交通支撑系统,强化高快速路网,加强对外快速联系,强化轨道交通,串联电子科大等重要节点,完善内部道路网体系,构建活力街区,建设绿色交通体系,形成城际铁路、地铁、有轨电车、常规公交为一体的公共交通体系,高标准规划慢行系统。

生态结构规划图

绿道规划图

为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城市空间,规划从城市公园、景观大道、特色节点、活力街区等方面形成特色鲜明的景观体系,并结合产业功能区内人群特征,营造”科技现代、绿色生态、时尚明快”的整体风貌,同时在菁蓉镇核心区、环电子科大片区等重点片区开展城市设计。

4

结语

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总体规划从生产和生活两个维度打造中国新硅谷,国际花园城,是推进成都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新常态下推进成都产业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的关键环节,对成都市66个产业功能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具有较强指导意义。

(1)创新产业功能区规划编制思路

作为首个编制完成的产业功能区规划,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融入产业生态圈的理念,以人力资源全生命周期和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为目标来组织规划编制,从差异化的人本角度出发,建设集研发、生产、居住、消费、人文、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型社区,既能满足高质量的产业需求,又能提供高品质的生活载体。

(2)重新定义空间要素的聚集

产业功能区的规划不再是单纯的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而是融合空间、产业、形态三大类规划,以空间统筹生产、居住、公服、风貌等各类要素,实现产业和人需求的各种要素的重组,系统解决空间规划与产业规划脱节的问题,缝合不同规划类型之间的间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新!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盛泽召开会议听取规划建设系列方案汇报
成都高新区西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都高新西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西北
襄阳城市总体规划最新发布!未来的襄阳将是怎样的格局?
武汉
郑州金水科教园区 总体规划蓝图绘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