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山之石】对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装配施工的若干建议



1 柱

柱宜采用现浇工艺,原因是柱子能够早拆模(1~2d),模板工艺非常简单,成本低,且支拆模工艺简单,质量有保证。可将整个工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模板可进行流水作业,周转率高、用工少,并且可将柱模设计成折叠式的工具式模板:另外,柱中的钢筋接头可采用直螺纹连接,质量有保证,且工艺简单,大大简化了装配式柱的运输、接头连接及二次浇筑混凝土接头的复杂工艺,且抗震效果好。


2 梁


宜采用预制叠合梁,也可做预应力预制叠合梁,原因是现浇梁模板工艺过于复杂,除梁本身需要底模、侧模,还需要大量支撑系统,需要投人大量的模板和资金,尤其是须等到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才可拆模,使得模板周转率很低,特别对于低温环境和冬期施工,拆模时间将拖延更长,模板周转率更低。

梁的支模和拆模工艺十分复杂,用工多、体力劳动强度大,施工周期也长,劳动效率低,层高越高难度越大。由于考虑上层施工荷载的影响,往往要配置2~3层楼的模板,大大增加了支模成本,拆模后还要用人工从下一层搬运到上面两层再支模,需耗费大量搬运人工,成为在结构施工耗费劳动力最多的一道工序。由于叠合梁与楼板连接成整体,因此抗震性能好,并且预制混凝土梁自身的质量也优于现场现浇梁的质量。采用预制梁还可大大加快整体工程进度,提前捅入室内机电、二次结构及装修等项目。


3 楼板


可采用叠合楼板。近几年已在多个装配式工程中大量应用,效果尚佳。实际上该工艺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便曾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广面积达百万m2。包括双钢筋叠合板、预应力叠合板等,甚至8m以上的跨度也得到过尝试,已有十分成熟的经验。此外也可采用预制空心楼板,两端留出胡子筋,与叠合梁连成整体,从设计方面再考虑形成一个抗震梁板节点,从而使楼板工程的装配率进一步提高。这样使得楼板下的支撑也可全部省去,工艺更为简单。由于框剪结构梁与梁之间的间距较大(一般超过8m),因此楼板跨度也较大,可采用预应力圆孔板或加次梁的方法加以解决。如果加次梁,还可考虑采用钢梁,两端固定在主梁上,通过预埋钢板和焊接工艺进行连接,该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4 外墙维护结构


可采取多种预制外墙板,最理想的则是采用“三合一”钢筋混凝土外墙板,这类板20世纪80年代曾在北京52层的京城大厦工程中使用过,后来也曾在建国门外中信大厦等多个工程中推广应用,效果尚佳。这种“三合一”板是将外墙板的结构层、保温层和装饰层三层组合在一起,在预制构件厂内一次完成,运到现场一次吊装就位,大大简化了外墙施工工序,无须搭设脚手架,大大加快施工进度。其更大的优点是使保温层和装饰层与结构同寿命。过去保温层材料较多的是岩棉等,近几年来我国保温材料发展迅速,品种颇多,内蒙古生产的SMXT复合保温板达到A1级防火等级,干密度不大于250kg/m3,导热系数不大于0.012W/m·K,可将保温层厚度降低到30mm,对三合一外墙板的质量大有裨益。由于采用反打工艺,装饰层与结构层牢牢粘合,质量有保证,40年来面砖未见脱落。采用单一材料生产具有三合一功能的外墙板也是可取的,但到目前为止,由于找不到十分理想的轻骨料,尚未研发出理想的采用单一材料(轻质混凝土)的外墙板。过去曾使用过的浮石、陶粒等,因目前节能要求高,这些轻骨料已无法满足节能指标,粘土陶粒也禁止使用。最近出现了“发泡水泥”(加气混凝土之类)和粉煤灰陶粒,情况有了变化,建议对单一材料生产三合一外墙板这个课题进一步研发,以生产出更理想的三合一外墙板。


5 剪力墙和核心筒的施工工艺

这一部分混凝土用量很大,最值得引起注意,究竟采用现浇还是预制装配?这是值得探讨的。须从工艺、经济、效率、施工简便、安全、质量等多方面综合分析。较高的高层建筑和一些超高层建筑一般均设计核心筒作剪力墙来承受地震力,这类核心筒的施工方法已有十分成熟的经验,可采用液压爬模的现浇工艺,不仅效率高、用工省,且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工期快,可达3~4d/层。由于此工艺每次安装时间较长,设备较复杂,因此开始安装时费劲,并且投资较大,适用于较高的高层建筑的核心筒施工,一般可适用于高度超过100m的工程,对于百米以下工程,由于爬模向上爬升高度尚不足,使用时间不长就要拆除,因此其每次安装、拆除费用较大还要占工期,但只使用很短时间,得不偿失。所以对于在百米以下的高层建筑,其剪力墙(含核心筒)采用大模板施工工艺为宜。

混凝土浇筑后l~2d即可拆模,模板周转快,用工少、效率高,也可将模板根据工程情况组成工具式筒模或采用“简易爬模”的工艺来解决剪力墙(核心筒)的施工工艺,“简易爬模”工艺即不采取较复杂的液压系统或电动进行爬模,而是仍利用塔式起重机提升模板平台,其他工艺与液压爬模相似,这种工艺组装、拆除均非常简单,适于在高度百米以下高层的建筑工程中推广应用。


6 楼梯、阳台等其他小型构件



一律采用不再进行抹灰的清水混凝土预制混凝土构件,这方面经验丰富,不再详述。


7 非承重内墙(隔断墙)


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一般用加气块200mm厚砌筑,双面抹灰这种落后手工操作工艺,不再允许使用。

因此,必须改革这种落后工艺,解决方法有以下几种。

(1)采用预制轻质混凝土空心条板(600~800mm宽),两面光不抹灰,厚度80~150mm,在结构施工阶段随即安装(指主要隔墙板),厕浴间的隔断墙可在结构阶段现将板吊上楼层,结构完后再进行分散拼装,也可在结构施工阶段随即安装。应该指出:在结构施工阶段先行将条板吊上楼层,搞装修时用人工再安装就位,这种工艺并不理想,只是在必须抢结构、减少塔式起重机负提的情况下才采用。

(2)采用加气混凝土条板或强度较高的发泡水泥隔断条板(600mm宽,100~150mm厚),安装后无须抹灰,只进行表面处理。

(3)轻钢龙骨石膏板(或水泥压制板等)也可使用,但仍未脱离手工操作,用工多、效率低、功能差,只在特定情况下采用,并且使用功能也不理想。

(4)其他预制轻钢隔断(如玻璃及木骨架玻璃隔断等)这隔断也在结构完成后装修阶段

施工时进行安装。


8 使用幕墙


目前不少工程都采用各种幕墙,如玻璃幕墙、铝合金幕墙等,这幕墙具有各自的优点,如自重轻、立面多样化、美观等,但往往节能性能不甚理想,安装工艺大多数采用吊篮及人工操作的散装或小单元组装工艺。

建议采用大单元的组装工艺,扩大工厂化生产、仍采用塔式起重机进行安装,减少手工操作和外檐操作风险,并且可以采取与结构同时进行立体交叉作业,在结构进行到一定阶段时立即在下几层插入幕墙安装工艺进行立体交叉作业,当下几层安装完幕墙后,随即可进行室内机电及装修工程,这样便可加快整体施工速度、缩短工期,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国外部分超高层建筑已能做到上部还在装修,外面已开始营业。


(摘自《建筑技术开发》2015年No.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详解建筑工业化结构体系
万科集团正在大面积推广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值得学习!
杨嗣信:建筑工业化如何解决“四板”问题
铝合金模板工程 专 项 施 工 方 案
非常规的3种隔墙工艺详解 【第698期】
地下室墙板施工技术与养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